八年级下册地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读图说明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
2.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3.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济南的李明和青海卓玛的交流展开学习,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地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视频、照片、新闻等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
大家在学习之余有没有关注到央视很火的一档节目《绿水青山看中国》,这一节目紧扣时代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呈现了很多有趣的地理知识。卓玛和李明就是其中两位年纪较小的选手,两人因酷爱地理知识成为朋友。在两人介绍彼此的家乡时,卓玛说她的家乡是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让我们和李明一起去卓玛的家乡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以益智类节目导入,模拟交友情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环节一:高原风景独好
师:为了让李明更直观地欣赏自己家乡的美,卓玛给王刚发来了一段手机视频。
卓玛介绍说:“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三江源地区有较为形象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兴趣。
环节二:河源这里来找
承转:同学们觉得卓玛的家乡美不美?你知道卓玛的家乡三江源在哪里吗?
1:定位
师: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2:析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并引导学生在学案中描绘并标出三条河流。
3:地位
师:三江源的地位很重要,它被誉为“中华水塔”,你能结合左图及数据,说一说三江源地区成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吗?
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
教师总结: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承转:三江源不仅美丽,而且还很神秘,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去解密三江源。
活动一:解三江源之密
1.
读图:判断三江源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2.
读图:判断三江源地区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3.
思考: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展示成果: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最终流入大海。
4.
阅读材料:为什么说湖泊、沼泽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找学生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建立位置、地形、气候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的联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展示搜集的资料和探究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环节三:黄河源自哪条
师:发源于三江源地区的三条河流中有一条流经我们的家乡济南。
生:黄河。(一起回答)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源头究竟是哪一条吗?(学生纷纷摇头)
下面我们就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
活动二:寻黄河之源
第一步:确定原则
师: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的地区状况。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生:黄河源头区有这么多源流,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呢?
师: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第二步:战胜困难
师追问:科学考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追溯河源的过程中,我们的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甲:因为支流众多,寻找长度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
生乙:在源头区,沼泽广布,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也很困难。
生丙: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比较困难。
生丁:该区高山峡谷众多、高寒缺氧、灾害频繁……
师: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科考人员的步伐从未停止,我们要给他们点赞,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精神。
第三步:综合分析
师: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获得以下数据,接下来要根据原则进行综合分析,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生: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根据河流唯远的原则,卡日曲长于约古宗列曲;根据河流流量唯大的原则,卡日曲流量大于约古宗列曲;并且卡日曲流域面积大于约古宗列曲。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更多大河的源头在等着我们去探寻。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探寻其他大河的源地,如长江、澜沧江等……
【设计意图】开展模拟考察,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也能感受科学家科学考察的艰辛,培养积极探索、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课堂留白,给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
环节四:生态共同去保
师:三江源位置的重要性不止“大江大河发源地”这一点。
生:(看图齐说)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师追问:这样重要的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1.
看视频,找问题
三江源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
、
、
、
等。
2.
看图片,析原因
导致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
等。
3.
动脑筋,想办法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
,采取了
、
、
、
、
等措施。
展示成果: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逐年萎缩。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归纳整理:
4.读资料,看成效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青海的卓玛和上海的王刚共同起草了一份倡议书: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系列活动展开学习,对事物的分析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倡议书的形式,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和人地和谐观。
总结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卓玛和王刚起草的这份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板书设计
美丽
问题
神秘
保护
原因
重要
措施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本节所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并能突出学习重点。
七、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赏三江源之景”“析三江源之名”“探三江源之源”“护三江源之地”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共50张PPT)
第九章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
参赛选手
卓玛
参赛选手
李明
一、高原景色独好
二、河源这里来找
三、黄河源自哪条
四、生态共同去保
一、高原景色独好
一、高原景色独好
延迟符
二、河源这里来找
青海省
位于青海省的
。
黄河
澜沧江
长江
南部
二、河源这里来找
定位
析名
三江:
。
黄河、长江、澜沧江
青藏高原
青海省
储水池
三江源
水塔
结合左图及数据,说一说三江源地区成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输水管道
3.地位
二、河源这里来找
1.读图,判断三江源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地形:以
、
为主,海拔高,
、
广布。
高原
山地
雪山
冰川
活动一:解三江源之密
2.读图,判断三江源地区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三江源地区以
气候为主,降水量
。
高原、山地
较少
活动一:解三江源之密
活动一:解三江源之密
3.思考: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
河流发源于这里?
三江源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最初水源
大气降水→水源补充
海拔高
气候寒
冰川广
是最初水源。
是调蓄器。
雪山、冰川融水
湖泊、沼
泽
湖泊和沼泽→天然调蓄器
活动一:解三江源之密
为什么说湖泊、沼泽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活动一:解三江源之密
1.
下面词语描述的不是三江源地区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高悬
B.湖泊星罗、沼泽密布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除长江以外,另外两条指的是(
)
A.黄河、澜沧江 C.黄河、珠江 B.黄河、雅鲁藏布江 D.珠江、塔里木河
3.
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江河的最初水源来自(
)
A.地下水
B.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C.山地降水
D.海洋水汽
C
A
B
三、黄河源自哪条
添加标题
三、黄河源自哪条
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活动二:寻黄河之源
探寻黄河源头
确定
原则
高山峡谷、湖泊沼泽、高寒缺氧
、灾害频繁……
战胜
困难
探寻黄河源头
活动二:寻黄河之源
黄河源头为卡日曲
综合
分析
探寻黄河源头
活动二:寻黄河之源
黄河源头卡日曲最上源
活动二:寻黄河之源
添加标题
探索
不断
活动二:寻黄河之源
四、生态共同去保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环节四:生态共同去保
藏羚羊
藏牦牛
雪豹
鹰隼
藏野驴
黑颈鹤
三江源地区有兽类8目20科85种,鸟类16目41科237种,两栖爬行类7目13科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藏羚、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53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关系到
中下游
牵一发而动全身
河流断流
湖泊萎缩
含沙量增大
环节四:生态共同去保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1.看视频,找问题
虫鼠猖獗
生态问题
野生动物锐减
水土流失加剧
草地沙化严重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上图为1968年中科院珠峰考察时拍摄的中绒布冰川。
下图为2007年拍摄的中绒布冰川。
2.看图片,析原因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全球变暖
过度放牧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原本十分脆弱的三江源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2.看图片,析原因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非法采金活动呈上升趋势,采金活动导致田地毁坏,沙石堵塞江水,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破坏生态环境。
2.看图片,析原因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这里有“软黄金”之称的冬虫夏草
在三江源地区,人们过度的挖采不但导致虫草资源枯竭,也破坏了本来就稀疏的植被,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
2.看图片,析原因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高原的精灵—藏羚羊
盗猎分子大肆猎杀的藏羚羊大多是即将分娩的母羊,使得这一种群数量锐减。
被猎杀的藏羚羊尸体
2.看图片,析原因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三江源鼠害面积已达966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3%。
三江源地区鼠害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
,其次与全球气候变化、天敌的减少等因素有关。图中草地上到处都是鼠洞。
2.看图片,析原因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乱采滥挖
过度放牧
偷猎
造成问题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乱采滥挖
虫鼠猖獗
偷猎
实施天然林和
天然牧场保护工程
全面禁猎
休牧育草
活动三:解三江源之急
3.动脑筋,想办法
禁采砂金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环节四:生态共同去保
保护成效
国家于2005年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0年来累计投入的资金接近90亿元,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经过10多年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草地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
2016年4月,青海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提出将力争于5年内建成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地,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目标于5年内将园区打造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示范。
环节四:生态共同去保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的后果,正确叙述是(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长度也会变长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化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D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环节四:生态共同去保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倡议书
李明
卓玛
环节四:生态共同去保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城市①是
。
(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该地区珍稀动物的是(
)
A
B
C
D
青
西宁
A
(3)图中铁路为
,修建该铁路时,在某些地段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
。
(4)该省南部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
,为保护当地的生态
环境采取的措施有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铁路
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全面禁猎、天然林和天然牧场防护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