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中国近代精神文明
1、 地主阶级的救国思想
抵抗派 洋务派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作用 对中国的知识界起了思想启迪作用 为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 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主张 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谈不上付诸行动
维新变法思想 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
主张
影响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却屡屡碰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提出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民权主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民生主义:提出节制资本、“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
评价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但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虽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1、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但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反对封建思想,实行民主制度
兴起 时间、代表、活动基地、主要阵地等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典范
意义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背景 新文化运动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
概况 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果: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形成毛泽东思想;并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1、 毛泽东思想(近代部分)
背景 客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与苏联不同
主观 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形成过程 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十年对峙时期 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抗日战争时期 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重心,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结果 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新中国,并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初步探索
要点探究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经历的三个阶段
阶段 代表 主张
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地主阶级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停留在器物层面
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 资产阶级各个派别 主张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近代最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无产阶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总的说来,自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是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但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一过程
【学以致用】
1、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 B.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 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悉照文明通例”可知当时通过报刊征婚,并提出征婚对象须有近代文明素质和婚礼遵循近代文明方式。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D
2、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申报》中“艾罗补脑汁”广告表明,要想使一个国家进步,首先要改变国民的思想,要改变思想,就要多补脑。由于广告打的好,产品也很畅销,而该广告正是顺应了社会追求新思想的潮流,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材料并非社会风俗方面的内容,也并非“文明”的表现,仅是商业行为。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
3、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的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两项;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项。
4、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A项错误;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故C项错误,D项理解片面化;近代中国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向现代形态转变,故选B。
5、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材料“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得知孙中山主张的意图是防止贫富分化,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答案为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述与材料中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表述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6、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这一论述反映了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 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
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 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中“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自己洗刷自己”得知刘半农认为知识分子还必须加强自身改造,故答案为B;材料仅仅表达要对旧文学进行批判,但没有体现建立新文学,故A项错误;C、D两项表述均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
7、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对该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肯定明治维新文明开化 B.客观指出明治维新不足
C.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 D.反映甲午战前国人观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该观点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学习西方进行彻底变革,结果导致国库收入减少,债务增加,外强中干,变法难以持久。此观点否定了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成就,所指明治维新不足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可能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故A、B、C项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中国官僚士大夫们浑然不知,反映甲午战前国人仍然处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故D项正确。
8、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 (?https:?/??/?www.baidu.com?/?s?wd=%E9%83%A8%E5%88%86%E5%90%A6%E5%AE%9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言文的内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故选D。
9、“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橫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炯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树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交通工具近代化 B.物质生活近代化
C.城市生活近代化 D.工业发展近代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提及的近代文明成果:建筑、通讯、交通、城市、工业等可以知道,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近代物质生活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近代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近代工业的发展的说法不全面,故A、B、D项错误。
10、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这两种梦想是:实现民族独立,实现各阶级平等,人民当家做主,解放战争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且人民翻身做主,因此解放战争时期离这两个目标最近。国民革命时期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符合题意,故D 项正确。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必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二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助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有大帮助。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自传》
材料三上海《劳动界》第七册上刊登了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宣言说:“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厉害还迅速的一种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请回答:
(1)李大钊什么时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另外,他还有哪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倾向马克思主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中,对毛泽东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谁?
(3)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工人思想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1)十月革命后。著作:《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2)原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给探索中的中国人指明了出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李大钊、陈独秀。 (3)原因: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方式:利用《劳动界》等刊物,创办研究会,进行论战,深入工人群众等进行宣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大钊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宣传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和中国工人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