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好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腻,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学生们在学习了课文《少年闰土》后,对鲁迅先生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了一些了解。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写作者在梦境中看到的美好的故事,文字精美,联想新颖,构思独特,在学习中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细心体会水中倒影及水波荡漾的美丽、幽雅、有趣。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懂,需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或查阅相关工具书理解。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通过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同学相互讨
论等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
1.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搜集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重点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错综、萍藻”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2.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难点
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上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认识了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的少年闰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作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认为课文重点部分在什么地方?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找出哪些自然段写现实,哪些自然段写梦境,将课文条理理清。)
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3.利用课件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给生字正音,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4.默读课文,梦境中哪些地方令人难忘。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5.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在昏沉的夜,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好的故事在朦胧中逐渐清晰的展开。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照应开头,执着的追求。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的语句。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可划分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与向往;第二部分是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3.“好的故事”开始前的部分写了什么?
(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全班齐读并思考:描写现实这部分中,哪一句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昏沉的夜。)这样的夜作者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可不可以省略掉呢?(学生结合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交流,讨论)
明确: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爆繁响,烟雾弥漫,是“昏沉的夜”。“我”一边看书,一边蒙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四、总结回顾
师: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对理想的追求。
好的故事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3.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重点
1.抓住关键句子,感受“好的故事”的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表露。
难点
诵读课文,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在沉沉的黑夜里,梦见了什么?(好的故事。)
2.找出全文的中心段,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二、赏析梦境的美好
1.作者是怎样展开自己的“好的故事”的?
作者集中写了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先总写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梦境的美妙。
3.指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并思考:这段话中最能表现的美好是哪句?并展开联想说说看到的景象。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三、赏析句子,体会情感
1.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明确:“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都表达出了“我”的情感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明确:作者运用了“美丽,幽雅,有趣”等词语描绘他的想象世界和世界中清晰的故事,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也进入了超我的境界。
3.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任“我”的思绪飞扬和思想深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我”一旦从梦境中回到现实,淡淡的怅惘油然而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再次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昏沉的夜”反复出现的作用。
明确:将文章从开始到结束时的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
5.带着这种认识,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你认为鲁迅先生要追回的、完成的、留下的和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后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提炼升华
结合散文背景,指导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作品《野草》,再次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
整篇文章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
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引导学生在赏析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学生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学生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