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文言文二则 教案+反思(2课时,共15页)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文言文二则 教案+反思(2课时,共15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7 17:4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文言文二则
课文选取了两则精美的文言文《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古典诗文,体会音乐、绘画的魅力,并从中受到启迪。《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杜处士与一个牧童讨论戴嵩画的一幅画,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告诉我们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章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好故事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自然地形成语言感知能力,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同时为讲好故事做好铺垫。其次,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调换、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变换人称转换角色讲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学习方法上,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交流空间,让学生品读、感悟、批注、表达。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2.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重点
1.会写7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1.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2.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高山流水》。
学生:搜集了解伯牙、锺子期和戴嵩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7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重点
会写7个生字,读准“哉、曝、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难点
1.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二篇文言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哉、巍、弦、轴、曝”的写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学习《伯牙鼓琴》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
1.出示课件:伯牙、锺子期图片。学生交流关于伯牙的资料。
2.解课题,读课题。
(事件:鼓琴;人物:伯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细读课文,研读文本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锺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从伯牙鼓琴时,锺子期所说的话。)
(1)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弹,锺子期必得曲中意。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锺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不缺少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3)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4)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琴”指的是古琴。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2)小组内交流重点字词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正在。)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美、妙。)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足”的意思是什么?(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又使作者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4)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怀,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锺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内容。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生齐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从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师: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鼓琴,一个听之,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了呢?(学生读文,交流)
师小结: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锺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七)对比质疑
1.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伯牙鼓琴
第二课时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重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难点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伯牙鼓琴》。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伯牙鼓琴》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文言文,一起感受绘画的魅力。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书戴嵩画牛》。(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师板书:书写、记录)“戴嵩”是谁?(学生介绍。)大家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简介作者苏轼。
师: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篇短文就是关于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掌
(3)指名读,全班齐读。
3.师范读全文。
4.指导课文朗读。
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1)师出示课件: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学生试读,集体评议。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6.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们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是什么?(喜爱。)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尤其珍爱。)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角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五)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具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处士笑而然之。(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六)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三、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         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    (掉尾而斗) 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读不懂就不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懂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注释的作用,读懂文言文说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想象,感悟情境,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但教学中对文言文阅读时的停顿指导不够,今后在这方面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