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
学 校:颍上五中 年 级:九年级 科 目:语文
主 备:王彬、 时 间:
审 核:
【课程标准解读】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教材内容分析】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作者对白求恩同志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的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全文以说理为主,间叙述和抒情,是纪念文章的典范执之作。
【考纲及考题分析】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0. 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
11. 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5分)
12. 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
10. (2分)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指代词的含义。定位到第①段,“这样说”的指代内容应向上文寻找,即“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由此,可知答案。
11. (5分)“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共5分。前一空3分,后一空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论据及提取中心论点。从第②段“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内容中,可以提取关键信息,填出第一空。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和第①段最后一句话“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概括得出。
12. (4分)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共4分。作用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结构上的作用。画线句上半句是对第④段阅读“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的承接与总结。下半句则直接引出“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因此,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引出下文。13. (6分)示例: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③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共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段“……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可知,作者赞同的不是“暴走”式阅读,而是细嚼慢咽似的阅读方式;第③段“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第④段“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写出阅读要不带功利心;第⑦段“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体现了阅读要选择有文化分量的精神食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4.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新课导入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得到答案了。(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写的,写于1939年12月21日。
(二)预习检测
1.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2. 诺尔曼·白求恩(1889-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 ( ) 狭隘 ( )
满腔热忱( ) 拈轻怕重 ( )
以身殉职( ) 鄙薄 ( )
晋察冀 ( ) 纯粹( )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 )
②课文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 )
③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课文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
④好了还追求更好。 ( )
⑤为公务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 )
⑥微小的不值得一提。 ( )
2、 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 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 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 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还有什么目的?
(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3)本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即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接着提出文章的分论点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四段)总结全文,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
3、 展示成果,分享快乐
1. 夹叙夹议的写法?
写一件事,既可以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谈这件事所反映的问题,帮助别人认识这件事的意义,明白其中的道理。前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后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到底用哪种表达方式,要由写文章的目的来决定。《纪念白求恩》?
一文主要是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因此,文章以议论为主,但文中也有记叙的成分。下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分析夹叙夹议写法的作用。?
(1)学生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重点句子,并归纳段意。?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
(2)什么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
文中列宁的话。这在议论文中是道理论据,国际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一种表现。?
(3)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介绍了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
(4)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5)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
??不对。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6)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殉职”是什么意思??
不对。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7)让学生分析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
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2.理解对比的作用?
(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朗读第二、三段课文,划出对比的语句,完成课后练习的表格,并讨论对比的作用。
?
对比作用:首先通过正反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其次,通过对比显示出了我们有些同志与白求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3.课文最后一段?
(1)找学生朗读本段,然后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层(前四句)叙述与白求恩同志的交往。?
第二层(后四句)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4、 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经过,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学习时,可采用比较阅读法感知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
熟读课文,参考有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资料,说说你怎样理解“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五、巩固新知,有效练习
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崇高品质,又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语言朴实、准确、精练,感情真挚感人,极有号召力。?作读书摘记,摘抄对你有启发的句子
板书:
国际主义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