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中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命题:祝学发 校对:余 芳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萌蘖(niè) 垣(yuán)墙 筵(yàn)席 玉醅(pēi)
B.浸渍(zì) 嗜(shì)好 枯槁(gǎo) 长歌当哭(dàng)
C.攒射(cuán) 逶(wěi)迤 醴酪(lào) 槲寄生(hú)
D.创(chuāng)伤 栏楯(dùn) 修葺(qì) 呱呱(gū)坠地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B.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恶恶,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C.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歪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份地剪好曲好。
D.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慨,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
C.进入高二之后,爸爸监督我的学习,妈妈负责我的后勤保障,他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
D.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森林资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静止和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错乱。
B.当我在比格尔号皇家军舰上充当自然学者的时候,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一些事实所打动。
C.“基因组学”这一新的学科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诞生而启动的。
D.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
5.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 ;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 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①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②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③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C.王实甫,名德信,元杂剧作家。元杂剧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主要部分,每一折戏都用同一宫调演唱,如《长亭送别》中的“正宫”就是宫调名,“叨叨令”也是宫调名。
D.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是他广为人知的名言。
7.认真阅读下面短诗第一、第二小节,请仿照诗歌这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注意保持上下连贯。(2分)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条消息,概括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的4个信息。(4分)
新华网消息 目前,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总指挥房峰辉接受了记者采访,并回答了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阅兵将展示56个方(梯)队,其中徒步方队14个,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与1999年国庆首都阅兵相比,减少了徒步方队,增加了装备方队;减少了陆军方队,增加了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军兵种方队;减少了参阅兵力总体规模,增加了高技术和特种兵方队。阅兵将展示的52型主要装备,全部是国产装备,大部分是首次参阅,其中包括预警机、新一代战车、新型雷达、无人机和卫星通信等先进的信息化装备。受阅部队均来自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和在完成抗震救灾、反恐维稳、国际维和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表现出色的英模集体。受阅部队的主体是“8O后”、“90后”新一代官兵。
① ②
③ ④
二、现代文阅读(共3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1分)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龢”。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节选自《新华文摘》)
9.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是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11.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1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不超过10字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20分)
收藏阳光
余继聪
①深冬的早晨,太阳慢慢升高。收藏了一秋和将近一冬的阳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路边篱笆下的海棠和梅花,都早熟了,全身暖洋洋的,等不及春天来到,就已经绽开了她们很阳光很美丽的笑脸。水牛和山羊都散卧在山坡上,收藏和反刍着阳光。大片的庄稼地安静地躺在阳光下,有的已经被犁铧翻出了泥土,就像大地敞开的棉袄。整个大地都在滋滋的吮吸和收藏着阳光。
②明媚的阳光,奢华地倾泻进农家小屋里来,屋顶上敷着的厚厚白霜渐渐融化,潮湿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阳红的瓦松。每家楼顶上都晒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和苞谷穗子,屋檐下晾着一挂挂夹杆串起的豆腐肠。摘回家的老南瓜,一个个圆溜溜的卧在阳台上,挖回家的红薯堆在院子一角。村寨在深冬的暖阳下静静地呼吸着。
③绿色的藤萝窗纱被金子般的阳光浸透,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暖的浪漫和温馨味道。女孩静静地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一边纳花鞋,一边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梳理着心事。甜甜的笑容很温暖地从她美丽的嘴角漾开来。
④终于闲适了的母亲,在篱笆墙上闲适地晾晒着要腌制腌菜咸菜的蔬菜,或者在院子里的果树间搭上竹竿,晾晒蔬菜,或者晾晒拆洗过的被窝和冬衣。那么细心,那么惬意幸福。吸足了阳光,收藏了充足阳光的蔬菜,将会被切细拌上作料,然后盛装进陶罐里,再次放进光里晾晒,继续收藏阳光,酝酿成阳光味道充足的成菜腌菜。全家人,整整一年,就可以慢慢品味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⑤一边翻晒着被窝和衣服,母亲一边解开她的头巾,解开她的发髻,用竹蔑篦子细细梳理她黏结的、夹杂着细碎草茎枯叶的头发,也让满头花发像庄稼一样尽情吸收和收藏冬日暖暖的阳光,也梳理她逐渐板结的记忆和往事。
⑥穿得鼓鼓囊囊的小脚老祖母们,也禁不住这暖暖冬阳的诱惑,蹒蹒跚跚地踱出门来,三三两两聚坐在大门外的坡坎上,一边说着、梳理着陈年往事,一边解开长长的包头布,让满头白发也吸收和收藏着金贵的温暖阳光。经历无数寒暑风霜,她们曾经飘逸乌黑的秀发,早已长成了这稀稀拉拉的白发,如同秋收后,晚秋时节庄稼地里残存的零星庄稼秆和枝叶,苍白,干枯,稀疏。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也曾经满头秀发长势旺盛,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的青春岁月,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她们也曾经很阳光、很美丽过,也曾经花过果过,也曾经深深悲过真真喜过呢。
⑦祖父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路边,或者谁家的院子里,一边滋滋地吃着一锅锅草烟,一边让自己花白的胡须、眉毛和头发,吸收和收藏着阳光。除了满头稀疏白发,胡子眉毛好像也是另一种庄稼呢。一生都忙碌着侍弄打理地里的庄稼,无暇顾及自身和身边,如今老了,才有闲心侍弄打理这些离自己最近的庄稼呢。这些庄稼越来越稀疏了。长势也越来越差,但是他们这些老伙计却很满意。一辈子,让多少庄稼吸足了水分,收藏了丰硕的阳光,也让多少的儿孙饱吸阳光水分,长得茁茁壮壮枝繁叶茂啊!
⑧唉!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侍弄儿孙,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是另一种庄稼呢。我们还是别打扰他们,让他们饱饱吸收和收藏点阳光吧!
⑨像收藏粮食一样。把阳光收藏满心屋,心里会多踏实啊!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
1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收藏阳光”的?(3分)
14.第②自然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4分)
15.解释文章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
(2)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侍弄儿孙,常常忘记了自己也是另一种庄稼呢。
16.文章以“收藏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17.文章最后说“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结合全文,探究这段话的深刻内涵。(3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18分)
(甲)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乙)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丙)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候,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臧获:古代对奴婢的鄙称
B.而文采不表后也 表:显露
C.及见贾生吊之 吊:凭吊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高高举起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侣鱼虾而友麋鹿B.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圣人不凝滞于物????
C..及见贾生吊之 之二虫又何知
? D.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新沐者必弹冠 B.衣赭衣,关三木
C.鼓枻而去 D.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2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B.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C.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句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
D.司马迁起初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更为了自己先前的看法找到了依据,反对屈原赴死。???
22.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6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23.(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 。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4分)
答: 。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二)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www.21世纪教育网
24.(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之为孝?(2分)
(2)孔子认为宰予不仁爱,你是否认同孔子的评析?为什么?(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
(1)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长亭送别》)
(3)亦欲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4)刑罚不中, 。(《论语》)
(5) ,有耻且格。(《论语》)
(6) ,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你对“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呢?请联系现实,自主立意,自拟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5 BAADC 6 C
7.答案:
我是植物 我是果实
我把花朵翻译成果实 我被大地翻译成生命
解析:每节1分,内容与上下连贯。不连贯部分不得分
8. ①阅兵将展示56个方(梯)队
②阅兵将展示的52型装备均属国产
③受阅部队均来自英雄部队和英模集体
④受阅部队的主体是“80后”、“90后”
9.A 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 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10 D “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新的事物。
11.C “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A“唯一目的是”信息绝对化,根据第一段,“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B“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12.“和”是儒学之道最高点
13.(1)整个大地(1分) (2)村寨(1分) (3)村寨里的人(1分)
14.(1)内容上写出冬日村寨在阳光下的富庶、恬静与祥和,(1分)表现作者对乡村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和热爱。(1分)
(2)结构上承启下(或过渡)(1分),由对村寨自然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对村寨里的人的描写。(1分)
15.(1)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青春岁月里的欢乐和忧愁,一边享受着现在的幸福生活。(2分)
(2)一茬茬的乡村人,全身心地为庄稼,为儿孙付出自己的爱,却经常忘记了自己也需要爱,也在享受着爱。(2分)
16.(1)“收藏阳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由实到虚,由表及里的紧紧围绕“收藏阳光”展开话题,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了主题。(2分)
(2)以“收藏阳光”为题,不仅生动地再现出乡村特有的自然美和风物美,更写出了一茬茬乡村人的心灵美,他们在付出爱,也在享受爱,
(3)以“收藏阳光”为题,语言形象,含蓄生动。渲染乡村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和谐宁静生活的赞美和向往。(2分)
17.收藏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把“爱”比作阳光是文章主旨的升华(1分)把阳光---------爱,收藏在心中,就能像文中女孩一样充满动力,(1分)即使人生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遭受挫折坎坷,也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永远充满希望。(1分)
18.D 19.A 20.A 21. D
22.(1)至于那些被义理所激发的人不这样,是有不得的地方。 (2分)(2)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3)读了《鹏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23.(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1分);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1分)。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1分)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1分),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1分)
(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24.(1)色难(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三年守丧。(2分,各1分)
(2)认同:宰予违反天下同行的丧礼,而且还心安理得;不认同:三年守丧期是一种形式而已,孝敬父母应该在其生前,而不应墨守成规。(3分。结合材料作出恰当分析,有欠缺酌扣)
25.略
26.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丙)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鹏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