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梳理
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中学历史教育在传递学生基本历史史实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思维、历史判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立足历史课堂本身,展现人文学科的魅力、展示人类文明成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八年级,是学生系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阶段。中国近代史从时间跨度来看,上起1840年鸦片战争,下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涌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救亡图存,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正处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关键时期,展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屡次试图挽救民族危亡而不得后,转向寻求思想解放以期大破大立的过程。自此,民主和科学的精神鼓舞着人民驱散旧文化、旧道德的束缚,摆脱封建思想的控制。而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紧接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使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单元主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历史认知的角度来看,新时代意味着不同以往的新突破、新跨越,人们突破原有认知的局限,打开了新的历史进程,相较于过去的历史定位,到了一个未曾到过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通过文化的变革破除思想的禁锢,挣脱思想的牢笼,拥抱思想的曙光,从而孕育了新的思想、新的阶层、新的政党。正是思想解放的钥匙,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
3.单元结构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这三课分别是: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三课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舞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让中国人逐渐学会敢于怀疑,敢于求真。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契机,使中国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领导建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和阶级基础。
二、单元知识梳理
1.知识梳理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展现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同时,遵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原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聚焦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概念,选择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容加以突出,并注重体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第12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两个方面,需知道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及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第13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五四运动的扩大”,涉及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第14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包括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及中共一大二大召开、全国工人运动高涨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2.课标解析
本单元相关的课程内容需要掌握的有“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单元教学建议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建议做好以下几点:1.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实际;2.突出重点教学、把握时代特征;3.强化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下面,我就每一课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1.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实际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不管是思想革命还是文学革命,既有学生熟知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又有学生容易感知的文本及思想,从鲁迅到胡适,从抨击礼教到文学革命,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在体验及探究中实现成长,从历史中得到感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贴近生本、积趣凝神、关注现实、走近生活。
第13课,五四运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五四青年节为切入点,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走进历史。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学习重点在于了解党诞生的条件、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可以用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及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突出成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过程有血有肉,让学生容易理解。
2.突出重点教学、把握时代特征
第12课,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和独裁专制更让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号召人民思想解放,而后就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国未能得到应有的利益,列强反而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愤怒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却遭到反动政府的镇压,从而使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让学生从当时的时势着手,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革和革命新生力量的出现,从而明白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内涵。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的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两部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共的创建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学生可通过背景和前面课程的学习感受到时代孕育新事物的正确性与必然性,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要意义。
3.强化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第12课要帮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与新文化的内容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虽有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但前人并未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性质。一次次的失败让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文化彻底的批判。民主、科学的思想击中了封建文化的根本和要害,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这种精神气质上的突破和思想领域的大解放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吹响了号角,也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13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作为难点需要从性质、主力、领导阶级和影响四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学生最困惑的性质问题,应该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来突破难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的内涵。“第一次彻底地”强调过去也有类似的斗争,但都不彻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反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又反对北洋政府的统治,体现了爱国精神。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主要学习的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又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不仅如此,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领导建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和阶级基础。联系前后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立全盘的认识,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
(共17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梳理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单元课程结构
1. 单元地位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
中国近代史
中国共产党诞生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国共对峙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单元主题
从历史认知的角度而言,新的开始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代表不同以往的新突破、新跨越,人们突破原有认知的局限,打开了新的历史进程,相较于过去的历史定位,开启了一个未曾到过的新时代。
这一时期,通过文化的变革破除思想的禁锢,挣脱思想的牢笼,拥抱思想的曙光,从而孕育了新的思想、新的阶层、新的政党。正是思想解放的钥匙,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单元课程结构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 单元结构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单元课程结构
课 题 知识点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第13课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1. 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单元知识梳理
课 题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13课
五四运动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事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的精神。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 课标解析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单元知识梳理
1. 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实际
2. 突出重点教学、把握时代特征
3. 强化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实际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背景
代表人物
基本内容
标志
历史意义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实际
第13课 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爆发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注重情境创设、贴近学生实际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中共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二、中共一大的召开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2.突出重点教学、把握时代特征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
推倒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2.突出重点教学、把握时代特征
第13课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经过
意义
导火索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2.突出重点教学、把握时代特征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3.强化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文学革命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3.强化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第13课 五四运动
前期以学生为主,后期转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
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单元教学建议
3.强化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大代表
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
教学资源推荐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年1月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月
(3)中央电视台:《中国近代史》
(4)电影《建党伟业》
(5)电影《建国大业》
(6)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 黄山书社 2008年版
(7)陈平原编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8)黄修荣、黄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