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梳理(课件14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梳理(课件14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8 09:19:39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梳理
  八年级上册历史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本单元重点围绕国共两党的关系展开讨论,两党从合作走向对峙,从同盟走向对立,用一系列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进程。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了七年级的中国古代史后,对历史有初步的认知,八年级的历史课将进一步促使他们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科素养、提升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接下来,我将从“单元课程结构”、“单元知识梳理”和“单元教学建议”这三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在实际教学中参考。
  一、单元课程结构
  1. 单元地位
  八年级是孩子们系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阶段。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八年级《历史》课本的体例编排上,中国近代史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处于七个历史时期的第五个阶段,主要讲述1924年到1936年的历史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也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基础。
  2.单元主题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本单元围绕国共从合作到对峙的发展过程。国共合作始于国民党一大的召开,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国共合作破裂,至此国共进入十年对峙时期,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单元结构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这三课分别是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三课关系密切,互为表里,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每课的学习重点都是中国革命发展进程中极具代表意义的里程碑。
  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召开促成了国共合作。而国共合作是北伐战争得以进行的前提。高涨的国民革命运动触及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最终蒋介石等人叛变革命,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人进行大屠杀,国共关系破裂,国共从合作走向对立。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尝试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在全国建立很多根据地,蒋介石对红军进行“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并在长征途中召开了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
  二、单元知识梳理
  1. 知识梳理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展现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同时,遵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点—线结合”原则,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扭转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在知识的选择上与呈现上突出基本的、典型的、重要的史事。
  本单元第15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16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第17课的主要知识点有“长征的原因”、“长征路线”、“遵义会议”、“长征胜利会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无法也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该避免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平均用力,应该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对每节课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2. 课标解析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本单元相关的课程内容是“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顺利进军的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知道南昌起义,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单元教学建议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做好以下两点:
  1.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2.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
  1. 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三个子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北伐战争得以进行的前提。国共合作后,黄埔军校的创办,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做了准备。国共合作推动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工农革命运动一方面支援了北伐战争,促进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先后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因果关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把握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经过艰苦斗争,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分——总的结构,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使中国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是: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本课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
  本课的教学设计应关注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到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召开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历经艰险历时两年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 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
  第15课的重点内容是北伐战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顺利进军的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通过分析北伐战争的目的、经过、路线让学生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大意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第16课的重点内容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南昌起义,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教材从背景、经过、意义三方面讲述两次起义,这两次起义都是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起义没有取得成功,说明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和艰辛。
  第17课的重点内容是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长征精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长征初期红军面临危急时刻,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必要性。遵义会议后,红军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通过长征故事让学生了解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了解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为了让大家获取更多的教学素材, 更好地落实教学活动,现推荐一批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下。
  (1)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
  (2)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3)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
  (4)李莹主编《图说新读中国通史》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年9月

(共14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 元 梳 理
1. 单元地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
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
中国近代史
一、单元课程结构


2. 单元主题

一、单元课程结构
国共合作


国共关系破裂

国共对对立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蒋介石叛变革命

3. 单元结构
一、单元课程结构
课 题 知识点
第15课
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的原因、长征路线、遵义会议、长征胜利会师
1. 知识梳理
二、单元知识梳理
课 题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第15课
北伐战争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顺利进军的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知道南昌起义,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课标解析
二、单元知识梳理
1. 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2. 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北伐胜利进军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三、工农武装割据
一、南昌起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三、单元教学建议
2. 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
第15课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兴起:国共合作实现
过程:北伐胜利进军
结果:国民革命失败
政治: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
军事:创办黄埔军校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三、单元教学建议
2. 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武装反抗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转向农村
武装力量:井冈山会师
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建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单元教学建议
2. 明确课文主线、突出教学重点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三、单元教学建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长征的经过
开始:1934年10月
转折:遵义会议
事件: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意义: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结束:1936年10月
教学资源推荐
(1)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
(2)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3)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
(4)历史教学
(5)李莹主编《图说新读中国通史》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