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彭德怀印象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军阀(fá) 毯子(tǎn) 阿訇(hōnɡ)
文娱(yú) 何键(jiàn) 军衔(xián)
(2)多音字
行 冲
吁 血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商量 商榷
辨析
商量:交换意见,常用于口头语体。
商榷:商讨,有尊敬客气的意味,书面语。
例句
①不管国际格局如何变化,都要始终坚持民主平等、兼容并蓄,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
②湖南省浏阳市7位领导干部合伙租下农村2.8亩稻田,领导干部利用上班时间抛秧,这种做法确实值得商榷。真怕领导干部的个人爱好蜕变为一种翻了新的形象工程。
(2)正规 正轨
辨析
正规:合乎规定或标准的,遵循立法的正规程序。
正轨:正常的发展途径,如:步入正轨。
例句
①1月1日起,所有的婚检项目全部免费。我省市民只要到当地正规的妇幼保健所即可参加免费婚检,在妇幼保健机构,被检查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希望检查的项目。
②华尔街的分析师说,中国大陆芯片业已经步入正轨,中国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下一个大型芯片生产中心。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彭德怀性格豪爽,在他人面前从不掩饰自己,待人接物总是开门见山,有时让人感觉竟像个孩子般天真。( )
请说明理由:
(2)在记者招待会上,央行行长直截了当地回答了关于加息的提问。他说,目前讨论加息或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还是早了点,央行还要看8月份的数据。( )
请说明理由:
(3)我实在不好意思问他是怎么去的美国,只好转弯抹角地问他在美国做甚营生。( )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 “开门见山”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此处用来修饰彭德怀待人接物是错误的。
(2)√ “直截了当”指(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使用正确。
(3)√ “转弯抹角”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使用正确。
[相关·知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己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现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并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本打算到南线采访。但为他担任翻译的红军战士建议他去宁夏前线采访正在接应红二、四方面军入陕的红军西征部队。斯诺后来说:“我幸亏接受了他的劝告,我要是没有接受他的劝告,在离开保安时,仍旧不明白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毛泽东同意斯诺到前线采访,并在7月9日派出一个骑兵小分队护送他经吴起镇赴宁夏。约20天后,斯诺一行到达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预旺堡(今宁夏同心县),受到红军的热烈欢迎。彭德怀、聂荣臻、左权等人在一个场院上为他们举行了欢迎大会。
斯诺与彭德怀同住在预旺堡简陋的司令部院内,并对他进行过多次采访。9月1日,斯诺随彭德怀离开预旺堡向西转移到吊堡子,几天后,他结束了在宁夏为期40多天的采访。后来,斯诺把在宁夏的所见所闻都详尽地写进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使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一切污蔑和指责都不攻自灭。尽管当时他看到的仅局限于中国“西北角”这块人口稀少、荒凉、被国民党强大军队重重包围的红色根据地,但他已经预感到“红星照耀中国”,甚至还会照耀全世界。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7~9段,回答问题。
1.这几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彭德怀的军事才能的?
【答案】 ①在军事演习中,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②处理重大问题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有大将风度。急行军到敌占区好像是到乡下郊游一样。③镇定自信,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敌人的悬赏缉拿从容不迫,门口只有一个哨兵站岗,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2.如何理解“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不急不忙”是说彭德怀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从容镇定,不慌不忙;“忙碌”则说明他为了革命工作不辞辛劳。
3.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选文中找出一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 (1)例子: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了山顶。
(2)作用: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二、阅读课文第10、19两段,回答问题。
4.他常常和几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和他们交流;看演出时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身边的小战士身上,充分表现了彭德怀怎样的品质?
【答案】 表现了他平等、民主的精神和关心、热爱下属的优良品质。
[写法·借鉴]
典型的细节描写
文中有关“大鼻子”这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而且在细节描写中,作者对人物的喜爱憎恶也会自然流露出来,感染读者。“大鼻子”的描写,有这样几个作用:
一是写我抗日军民的真挚朴实,他们没有见过日本帝国主义者,只是从漫画上看到帝国主义者都是大鼻子,就想当然地以为日本帝国主义者也是大鼻子。他们对友好的外国人也是按鼻子来区别对待的,认为作者的鼻子还不够大,因此是朋友而不是帝国主义者。二是写彭德怀因此和作者开玩笑,对作者有关漫画的疑问作出风趣的回答,表现了彭德怀开朗、幽默的个性特点。这个典型细节,蕴含着丰富的意味,让读者对人物有了充分、形象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短文,分析作者是怎样来反映包身工悲惨的命运的。
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其实这是不能叫作床的)上了。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那一天,“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屋子的地方。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息的例子是不能开的。一个打杂的很快地走过来了。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头的亲戚,或者是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没有力气,请求他的怜悯。
“假病!老子给你医!”
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脚。可是打杂的很快地就停止了。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抹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来。于是在门口刷牙的老板娘笑了:“瞧!还不是假病!病了会好好地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解析】 这段文字写“芦柴棒”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屋子的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没有力气,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这些都是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答案】 作者选择了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芦柴棒”遭受毒打的典型细节来反映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作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来表现著名作家王蒙的形象的。
我感觉王蒙先生家中的书房,透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书房并不太大,铺着地毯,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两台用于写作的电脑,两面摆放着书架。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摆放得很整齐很有秩序。王蒙先生指着中间的书柜告诉我们:“我还是比较重视工具书的,所以《词源》《辞海》等我预备得还是比较全的。这里的书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工具书。”提到工具书,王蒙先生给我们讲起了一段小故事:我女儿小的时候,她看我整天查字典,就问她妈妈:“爸爸每天看的那本厚书是什么书啊?”她妈妈说:“这叫字典。”“字典是干什么的?”她妈妈就给她解释:“当你有字不认识的时候就去查。”我女儿很惊讶地说:“我爸爸有这么多字都不认识呀?要不他干嘛用这么厚的字典?”王蒙笑着说:“我觉得她对我的评价特别对,一看这个,就说明我有这么多字都不认识。”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月2日
第7版《王蒙:读书使我感觉良好》)
【答案】 作者采用描写书房摆设的细节和王蒙先生“女儿惊讶”的细节来刻画王蒙先生的博学、谦逊的形象。通过对书房摆设的描写——“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摆放得很整齐很有秩序”及王蒙的话语“《词源》《辞海》等我预备得还是比较全的”,可以看出王蒙先生的博学多识、勤奋好学。文中王蒙先生讲述女儿小时候的故事中的“惊讶”这一细节,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王蒙先生谦虚治学的态度。
课件33张PPT。第三章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5 彭德怀印象
商量商榷正规正轨
点击上面图标进入…谢谢观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________。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地球史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解析] A项,第一句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时空真正的主人”,排除。B项,第二句偷换主语,被动句改为把字句,排除。D项,第二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该放在第二句句首,排除。
[答案] 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B.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C.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D.滔滔流水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解析] 结合上一句,依据叙述应保持话题一致的原则,所填的句子应该和“桥”有关,只有A、C两项符合,从而排除B、D两项;“脚下便是滔滔流水”能紧承上句的“万丈深渊”,排除C项。
[答案] A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醍醐灌顶 危在旦夕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B.振聋发聩 危在旦夕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C.醍醐灌顶 千钧一发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D.振聋发聩 千钧一发 唾手可得 穿凿附会
[解析] 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千钧一发: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唾手可得:比喻毫不费力就可以得到。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含贬义。穿凿附会: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或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答案] C
4.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 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解析】 本题是压缩语段题。这段话一共三个句子,第一句交代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一项活动及其要求,第二句是介绍活动开展的情况,第三句是总结这次活动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团中央发起了网络活动;广大青年积极响应;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除此之外,本题还需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 (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__①__,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__②__。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它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因此,__③__。
①
②
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本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水在植物中的作用。其次就是分清层次。到第一个句号总说植物的含水量,为第一层;到第四个句号是分说,为第二层。分说第一层是说水的溶剂作用,先说水的特性,再举例引入正题,最后落脚到植物上来。最后一句又是总说,强调水对于植物的重要性。
【答案】 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才能被植物吸收 没有水就没有植物的生命
6.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为“创业板”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
创业板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板证券市场。在上市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是指主板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有效补充,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对投资者来说,创业板市场的风险要比主板市场高得多。当然,回报可能也会大得多。
创业板是
【解析】 选取材料中的本质要素,用判断句组成一个单句即可。
【答案】 (创业板是)为扶持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高回报高风险的二板证券市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 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的画作,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 “即兴之作,小形,着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丰子恺的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20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时,一晚月上柳梢,他便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 “逃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来源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看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话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选自2016年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丰子恺在抒情漫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先从陈师曾写起,是说明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影响。
B.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是因为他继承传统,敢于创造;热衷写生,大胆尝试;而且他能守护童真。
C.“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是丰子恺艺术成就的土壤,举家的逃难虽然艰辛,但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
D.丰子恺描绘日常景物,不仅出于感情,而且出于自然,带有浓浓的诗意,感情丰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解析】 文章出现“逃难”文段,只是为了说明丰子恺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善于守护童真。逃难“对于画家而言却是幸事”于文无据。
【答案】 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作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致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C.丰子恺寄居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D.有一天,丰子恺的妻子带着子女到弄堂口玩:儿子瞻瞻和女儿阿宝看见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而欢呼舞蹈,不料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
【解析】 A项,“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分析概括错误, “古诗新画”是丰子恺对宋代以来文人画的继承与创新。C项,理解错误,是从朋友“吟诵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中得到启发的,而不是“朋友的诗句”。D项,“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表述不够准确,原文是“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看不出“烦恼”。
【答案】 B
9.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包含着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优秀品质:①率真。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都源自内心,不掺杂一点成人世界里的东西。②正直。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不固执己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③友善。平等待人,爱世界的一切生命;和孩子对话心平气和,不责怪打骂孩子。
联系实际:(示例)当今一些家长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要么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向孩子灌输成人的观点;要么放任自流,娇生惯养;要么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家长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宽严有度,注意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穿越无言 成为自己
——专访于丹
一 盈
春节于丹再次亮相《百家讲坛》,于是关于她的争议再度响起。下面是《读者》对于丹进行的采访。
《读者》:春节,我们又在《百家讲坛》中看到了你。在不绝于耳的争议声中,为何还要触碰这个敏感地带?
于丹:其实我所有的言行都只想做一件事:完成生命态度的传递。就是说在一个喧嚣的、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地做到自我?我坚信每个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但我觉得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状态。
《读者》:何为“状态”?
于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三种不同境界。“好之”已经很高了,但我认为它尽管崇高,却未免沉重。我更喜欢第三种,“乐之”,即“enjoy”,不仅可以承担重任,还能够举重若轻,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我们不可能成为超人,但可以完成自身的开发,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
《读者》:你曾经说,昆曲是种生活方式,李白也是种生活方式。这让我们看到一种对立甚至矛盾的人生状态。
于丹:这种矛盾就是我本质的存在。老话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宽度一直都是我所追求的。我从小是独生女,很孤僻,很小便体会到生命的瘠薄、脆弱、有限。如何才能令它阔大、疏朗、坚强?就是要靠文化的力量,靠心智去建立生命的格局。所以我喜欢的东西,后来会形成矛盾,我在矛盾中去构筑生命的两岸,因为两岸意味着宽度。你只有让河床越来越宽,你生命中的水流量才会越来越大。
我喜欢很多种壮气豪迈。比如李白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比如苏东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连杜甫如此沉静,亦会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何等的胸襟与豪迈啊!古人是以天地为坐标,心是飞翔的,我喜欢那种生命飞扬的感觉。
《读者》:那飞扬过后的细腻婉转呢?
于丹:的确,我身上其实有不可救药的感伤,这与我不可救药的快乐是一样的东西。是不是又很矛盾?很多人奇怪,我的语言开放明亮,但文字却细致感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在林中散步,遇到并爱上一位美好的女子,决定娶她为后。女子也爱国王,但提出一个要求:“请在王宫旁给我搭一个简朴的小屋子,我每天会在里面待一个小时,不许偷看。”国王答应了,于是两人结合了,生活和美、安详、幸福。皇后每天都会到小屋子里待一个小时,无人能知其中乾坤。二十多年过去了,皇后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国王渐渐起了疑心,她难道是女巫吗?一天,国王终于忍不住好奇,偷偷跟踪皇后。然而,他惊奇地发现,妻子未施任何法术,她只是坐在圆木凳子上,摘下皇冠,褪下首饰,脱去皇袍,沉静地坐着,脸上是一种宁静的光彩。
有时候我想,我们是不是都该有这么一间“小屋”呢?它可能只占你一天时间的1/24,但当你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奢望去梳理心情时,你会很接近内心的真实,会爱自己。
《读者》: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式是一定要从容消费的。
于丹:对。以前我会有五花八门的玩法,但现在生活的仪式朴素了很多。有时候晚上,我坐在餐桌旁,面对摊开的一本书,看着客厅里我2岁的女儿与我80多岁的妈妈互相扔球,我老公坐在沙发里抱着笔记本电脑,电视放着有一搭无一搭的节目……我的视线会不知不觉穿越层层景观——老人、孩子、先生、电视……这个时刻,我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你所拥有的最好的生活:你的孩子正在成长,你的老人身体无恙,你的爱人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其实这就是烦琐的日子啊。不见得说仪式感就是要坐飞机到马尔代夫,和小资朋友躲到天边。中国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红尘有爱啊!
《读者》:有没有感觉到,你非常喜欢用一个词:穿越?
于丹:我很感激你能抓住真正解读我的某些密码。我觉得人一生会有一个一个驿站,但哪里都不是你最终的停留。对我来讲,就是一生的穿越。我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去穿越,一步一步,不停留。关键看一个人能够有多少种生命形态去转换,并挑战那些未知。
[选自《读者》(原创版),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丹在这篇访谈中围绕着“成为自己”这一话题,阐述了生命的状态、生活的仪式、一生的穿越等方面的问题。
B.“除了内心的小屋,你也非常强调生活的仪式,认为生活中的某些仪式是一定要从容消费的”一句以陈述的语气提出话题,平和而又肯定,引人思索又令人信服。
C.对于“人生状态”的探讨,由“何为状态”到“状态的矛盾对立”到“状态的细腻婉转”都扣住“状态”这一核心。访问者抓住关键,层层追问,引人深思。
D.于丹认为生活的仪式应该是朴素平常、“油盐酱醋”的烦琐日子,而不是“坐飞机到马尔代夫”的小资生活。
【解析】 D项,原文中于丹只是说“现在生活的仪式朴素了很多”,并不等于完全排除“小资生活”,她只不过是更欣赏“红尘有爱”。
【答案】 D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一个喧嚣的、同化力量很强大的人间穿过,我们怎样才可以更坦率更真诚更快乐地做到自我”这句话道出了于丹对于社会上那些关于自己的争议的迷惘之情。
B.“多数人完成的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状态”是说我们很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
C.“昆曲”“李白”在此处是借代,指细腻婉转和壮气豪迈两种生活状态,而这两种生活状态都是于丹所喜欢的。
D.于丹讲王后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我们也该有一间小屋来卸下种种委屈、怨气、虚荣、奢望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易接近内心的真实。
【解析】 A项,“迷惘之情”错,这句话言外之意是人要有自己的生存状态。B项,“我们很多人的生命长期缺乏运动、缺乏相互交流而趋于静止状态”错,这句话是说每个人最终没有成为自己。多数人缺少与生俱来的生命热情。D项,讲王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也应该抽时间去梳理心情,这样更易接近内心的真实”,而非“该有一间小屋……去梳理心情”。
【答案】 C
12.于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穿越”的过程,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一场穿越?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文中于丹表达观点的句子分析概括。如“我坚信每个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不仅可以承担重任,还能够举重若轻,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我们不可能成为超人,但可以完成自身的开发,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关键看一个人能够有多少种生命形态去转换,并挑战那些未知”等。
【答案】 一个人要想更好地完成生命的穿越,应该“成为自己”。按照文中于丹的说法就是享受自己的生命:开发自身,既承担重任又能举重若轻,积极转换生命形态,挑战未知领域。这样就让自己达到一种最饱满的状态,有一种生命的欢欣与轻盈。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环境、他人或自身的束缚,而迷失自己,这样就难以在生命中自由穿越。只有坚守本心,掌控自我,成为自己,生命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