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世界选择北京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库珀(pò) 高亢(kànɡ)
坎坷(kǎn)(kě) 蔑称(miè)
吟诵(yín) 撑杆(chēnɡ)
寓意(yù) 同胞(bāo)
(2)多音字
著 泊
系 予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积淀 沉淀
辨析
积淀:①积累沉淀;②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沉淀:比喻凝聚,积累(多用于描述客观事物)。
例句
①悠悠千载运河水滋养了两岸人民,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遗存,催生了一座座运河名城,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她不但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还在深刻影响现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②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健康专家指出,有人不喝烧开后有沉淀的水,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些沉淀正是人体必需的钙、镁等矿物质,对人体有益。
(2)顾及 涉及
辨析
顾及:指照顾到;注意到。
涉及:指牵涉到,关联到。
例句
网站人力资源结构正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涉及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网络编辑在制作内容时,要顾及网络媒体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大家都懂。相邻两个国家如果碰撞起来,整个地区将会排山倒海,不得安宁。( )
请说明理由:
(2)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民不聊生,各地民变不断。( )
请说明理由:
(3)虽然天降中雨,又刮着西北风,但是72个参赛家庭的选手们全部到场参加了比赛,玩得酣畅淋漓。( )
请说明理由:
(4)中国总理的欧洲之行凸显了大西洋两岸对中国经济实力迥然不同的态度:欧洲领导人陷入欧元区危机,希望中国购买更多欧债;美国政客却担心欠债太多。( )
请说理理由:
(5)在一次某市统一部署的缉毒行动中,A组成员从一高姓游客旅行包中查获近2公斤海洛因,不禁让人心中一震,真是当之无愧的“毒枭”啊!( )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 形容整个地区的混乱的局面,不能用“排山倒海”,应该用“翻江倒海”。
(2)√ “民不聊生”指人民没办法生活。
(3)√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
(4)× 此处应该用“截然不同”。“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多指行事的方法、主张、观点、结果等。“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同。多指事物的风格、气质等。此句语境为做事的主张。
(5)× “当之无愧”指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无须感到惭愧。褒义词。此处用来修饰“毒枭”的罪名是错误的,属褒词贬用。
[相关·知识]
对中国人来说,奥运会一直是我们的梦想实现的地方。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就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成员,1979年10月,国际奥委会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为中国全国性的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应该申办奥运会。199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申奥的想法。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随后在中国奥委会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一致同意了北京市的申请,并向国际奥委会和有关的国际体育组织通报了北京的申请。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成立。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有关规定,于1991年12月,派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赴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递交了申请书。之后,北京乃至全国各地掀起了申办奥运会的热潮。1993年9月23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但全国人民的申奥热情越发高涨。2001年7月13日,中国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世界对北京的选择。
[文本·探究]
一、阅读开头到“昨日的悲歌……更加酣畅淋漓”,回答问题。
1.这篇通讯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用最简洁的语言向读者报告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国热情。
2.作者在文中两次写“让时光倒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领起下文,使文章脉络清晰;(2)引领读者回顾中国屈辱的过去,通过对比突出申奥成功的喜悦。
3.结合上下文,理解“曾经的坎坷,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由于中国的战乱及国力的衰弱,一直没能参加奥运会。但一代代的中国人对奥运会的追求和梦想始终没变,以往的屈辱,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奥林匹克的不懈追求。
二、阅读课文第28段,回答问题。
4.列举中国的金牌数目意在说明什么?
【答案】 (1)说明中国已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2)为下文写申奥成功作铺垫。
三、阅读课文第31段,回答问题。
5.为什么在这里列举与体育无关的数字?
【答案】 虽然列举的是经济增长的数字,实际上谈的是国力的强大,这是中国申奥的资本和基础。
[写法·借鉴]
通讯的纵式结构
《世界选择北京》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中国漫漫八年的申奥历程以及中国人民长达百年的“奥运情结”,生动表现了申办奥运的曲折和艰难性,同时还能表现申奥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这就是采用了通讯的纵式结构。这种结构能够体现中国对奥运的期盼和世界对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地位的认可,文章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中国申办奥运成功的强烈自豪感。
阅读下面一则通讯,回答下面的问题。
晴雨三十载 海峡涌春潮
——写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之际
自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不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和发展对台方针政策。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台方针政策由“解放台湾”发展为“和平统一”,而《告台湾同胞书》正是实现这一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宣告自当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呼吁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
忆及30年前在报纸上看到《告台湾同胞书》的感受,老台胞纪朝钦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思想上非常震动。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意义非常重大。”
《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决策和思想,包含了和平统一的主要政策。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1月说: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根据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经过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实践,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一方针政策既考虑到国家统一的民族利益,又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宣告了两岸关系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随着两岸关系和台湾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次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八项主张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在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新主张。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的重要主张。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新华社记者张勇《人民日报》2009年1月4日04版)
这篇通讯是使用什么结构来写作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则通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报道新闻事实的,从1979年1月1日的《告台湾同胞书》到2008年12月31日的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时间跨度比较大,这是采用新闻通讯中的纵式结构来写作的。
[答案] 是使用纵式结构来写作的。因为这则通讯是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的。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写出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这则通讯就展示了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揭示了胡锦涛发表的重要讲话的内涵,深刻阐述了《告台湾同胞书》的重大意义。
阅读下面的通讯,回答下面的问题。
巴以恩怨恶性循环
王龙琴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来王国和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犹太人遭到多次镇压,其幸存者也被赶出了巴勒斯坦。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自此,阿拉伯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
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哈希姆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多次发生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为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多年的战争使巴以双方认识到,战争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由于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此外,在巴勒斯坦领土上还存在着包括哈马斯等其他巴政治派别,他们强调巴民族权利,反对巴以和谈,拒绝承认以色列,要求以必须归还1967年战争期间占领的全部土地。为了争取巴勒斯坦民族权利,这些组织的下属军事派别曾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目标的爆炸和袭击事件,从而导致以色列严厉的打击报复。巴以双方就这样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中。
(《京华时报》2009年1月6日020版)
这是关于2009年1月3日巴以战争的背景材料的通讯,这则通讯使用了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篇通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巴以之间的恩怨的,所以是通讯中常用的纵式结构。这种结构既有利于记者拓宽新闻的深度和广度,能揭示新闻发生的事实的根源,对社会有明确的舆论导向,也有利于读者理顺报道的内容,及时把握要点,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篇报道客观地讲述巴以之间的矛盾,为时有发生的巴以战争的根本原因做出了深刻的解释。
课件40张PPT。第三章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6 世界选择北京积淀沉淀沉淀
涉及顾及
点击上面图标进入…谢谢观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___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解析】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理应接受。①句的中心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很明显是道义上的,故应填“义不容辞”;②句主要说的是“父亲们所承担的义务”,所以应该填“责无旁贷”;③句主要强调的是“不推让”,应填“当仁不让”。故只有选C项。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课程实验中,不少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交流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B.只有交费才可以使用卡拉OK著作权人的作品,不交费就是侵权,由音像协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C.知足常乐,就是充分珍惜已有的收获,充分享受目前的成果;也是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D.某校百年校庆纪念活动的公告这样温馨提示:年迈体弱的高龄校友来母校参加校庆,最好有家属陪伴。
【解析】 A项,结构混乱,“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是学生不是教师,前面应加上“使学生”。B项,不合逻辑,有违事理。不交费使用才会“侵权”;“音像协会”只能依法提起诉讼,由司法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D项,成分赘余,“年迈”“高龄”意义相同,可删去其中一个。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成长的乡间,几乎人人都知道苦艾是最好的止血良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它的种子早已填满了大地之腹,它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最佳时间里萌芽破土而出。
①苦艾在乡间几乎被人们视而不见,或者见了之后,时常嫌其与庄稼、蔬菜争抢肥力和空间,便毫不留情地予以铲除
②但苦艾并不因此而在乡村显得珍贵起来,更多的时候,它和乡间农人一样,显得普通而卑微
③可以说,在乡间苦艾几乎无处不在,只要是闲置的土地,它就会不失时机地加以挤占
④无论在田边、地头、路旁和屋舍周遭,都有苦艾繁茂生长的影子
⑤不过,对于苦艾来说,你任其生长也好,你限制其生长也罢,结果可能都是一样的,即到处依旧是它的生长之地
⑥苦艾与人的亲和力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彰显
A.②③④①⑤⑥ B.⑥②④③①⑤
C.②④③⑥①⑤ D.④③②⑥①⑤
【解析】 ②句紧承原文起句“几乎人人都知道苦艾是最好的止血良药”转折并引起④③两句,根据文段空处第四句的句号以及⑤句“到处依旧是它的生长之地”和原文后面的承接关系,将⑥放在①前。
【答案】 C
4.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解析】 解答时要有针对性地概括新闻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案】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5.据调查,某南方城市中学生人均消费支出1万元左右,其中6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27%的中学生拥有个人电脑,19%的中学生拥有PDA,12%的中学生拥有MP3,6.6%的中学生拥有数码相机。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 642元。
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是一位数码产品销售商,你会从上述材料中各自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并分别得到怎样的启发?
(1)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结论:
启发:
(2)数码产品销售商的角度:
结论:
启发: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答题时所站的角度和所处的身份,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启发。比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就会认为中学生经济还不能自立,应该养成节俭的好作风,因此不该有如此高的消费水平,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而销售商则可从中看到商机。
【答案】 (1)结论:中学生个人消费过高,人均年消费竟超过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启发:应引导中学生合理消费,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结论:高科技数码产品已成为不少中学生的消费对象。启发:中学校园将是潜藏巨大商机的数码产品消费市场,应大力开拓。
6.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的正文节选部分,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晚生是一名高三学生,对贵校情有独钟。贵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后学。愚兄入校后,对校园大为赞赏,高堂也很支持我报考贵校。现寄上一封信,呈请赠予一些有关自主招生的资料,希望能得偿所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题干“一名中学生写给某高校招生处的信”来判断人物身份和说话对象等,然后分析语段表述的用语是否得体。“晚生”是后辈对前辈谦称自己,此处可改为“我”。“后学”多用作谦辞,指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愚兄”是谦辞,用于自称,此处应改为“家兄”。“高堂”是对父母的敬称,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晚生—我 后学—人才 愚兄—家兄 高堂—家父、家母 呈请—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者朱军
1984年大学毕业,朱军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0年就晋升为主治医生。在事业上不满足的朱军开始寻思:再往下发展,要么读研究生读博士,要么出国深造。他选择了出国。第一次走出国门,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卑。他就读的以色列哈达萨医学院是中东最大的医学中心,水平跟欧美齐平。跟以色列这样的小国家比,我们的医疗科技水平差距太大了。他下决心要把自卑变为自信。“别人都不上班的时候,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实验室。有时候这是精神上的折磨,但何尝不是对人的磨炼。”
三年的留学生活,让朱军开了眼界。他掌握了一些知识后,自信心也增强了。回国一年后,朱军转业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拓展新的事业。在这里,朱军带领的北大肿瘤医院淋巴瘤科跃居国家领先地位。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朱军从医,看见的“最初的东西”是什么呢?
1979年,他毅然报考了第三军医大学。那时候,军医是令人尊敬的职业。至今,他还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高兴。“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的工作是在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也实现了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医生的后代不学医”的现象。对此,朱军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医学教育是必需品,医生这种职业应该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只要人类存在,这一点便不会改变。一定会有优秀的人来接班,把医学的精华传承下去。
不可否认,医学教育也面临压力和挑战。现在有的医生天天抱怨患者“怎么不喜欢我们了,怎么污蔑我们了”,对此,朱军很不以为然,他感慨地说:“现在医生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身还有问题,需要自我调整,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社会的尊敬。医院里一直都有好大夫、差大夫,但是目前的社会氛围,可能会惯坏一部分大夫,让他们养成一些毛病。”他认为,现代医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给准备从医的人补上人文这一课。
下医治病,上医治心。在朱军看来,无论肿瘤还是其他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受哪一个单独因素影响的。“现代社会压力大,要有好的身体,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重要的是要心安。让病人心安,考验的是医生的心胸和情怀。”
在同事眼中,朱军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有慈悲之心。他曾说,慈悲心是与医术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东西。他很细心,无论对小孩、老人还是别的患者,都很注意他们接受治疗时的感受,并希望用自己的言语举止去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患者是来找我们看病的,不是来结仇的。他长得丑还是美,有钱还是没钱,都是病人。他来看病,我们就给他服务。”朱军也希望科里的医生都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给每一个生命送去可触及的、活泼的希望。
(摘编自杨桂青《朱军:悲悯之心待病患》)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远远低于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这让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朱军感到自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弃。
B.三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朱军受益匪浅,回国一年后他转业到北大肿瘤医院,在这里,他带出了一个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的医疗团队。
C.第三军医大学是朱军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毅然报考这所学校,成为一名医生,借此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D.医生的后代不学医,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其中原因比较复杂,这些引发了朱军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的思考。
【解析】 C项,对“最初的东西”的理解有误。
【答案】 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上主治医生后,朱军选择出国深造,为改变祖国医疗科技落后的局面,他勤奋学习,表现出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B.朱军成为优秀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以“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为己任。
C.在朱军看来,医患纠纷出现的原因,有不少来自医生自身的缺点,有些医生天天抱怨患者不满意、不喜欢自己,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D.朱军是一个有心胸和情怀的医生,他认为慈悲心比医术更重要,他细心观察患者,理解患者,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患者心安。
【解析】 C项,“在朱军看来,医患纠纷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合文意。
【答案】 C
9.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朱军所持态度为何是“乐观而谨慎”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乐观:医学教育始终是现代社会的必需品,社会的发展将鼓励优秀人才选择这个职业,医学的精华必将传承下去。
谨慎:现代社会医学教育面临压力和挑战,目前的社会氛围有待改变,某些医生的心态还需要调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努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中,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想法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杂文月刊》2016年12期)
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人类理想的社会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助益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的“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地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解析】 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错,原文为“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说的是“泰戈尔和甘地对印度民族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答案】 A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D.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解析】 B项,范围缩小,并非只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而是传递给包括他三人在内的“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另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文无据;C项,根据文中第一段“历经世变”可知王国维“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错;D项,“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无中生有,“他认为……”没有写在给女儿的家书中。
【答案】 A
12.“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概括“不逐时流的新人”的特点,相关信息在第四、五段,摘取阐释“不逐时流的新人”的关键句子作答,如“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等。第二问,分析梁启超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的原因,摘取文中的相关句子整合作答。如“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那个老中国”等。
【答案】 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