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 寄
本课话题 ——勇气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扛圆木,越障碍,过绳桥……4月7日下午,在第20集团军某旅比武集训队训练场上看到,正在给队员做示范的韩庆波动如脱兔、势如猛虎,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这次集训不仅标准高、时间紧,而且还存在缺教员、缺教材、缺场地等难题。”旅领导介绍,党委在研究负责人选时,斟酌再三,最终决定:让韩庆波上。
习主席在接见部分军队基层人大代表时,得知韩庆波多次带领连队获得军事比武第一名,带出了一批特别过硬的官兵,高兴地说:“基层建设就需要在基层摸爬滚打、素质过硬的干部!”牢记习主席的勉励,韩庆波更加坚定了建功基层的决心,他说:“习主席鼓足了我迎接挑战的勇气。”
接受负责集训队的任务后,各种困难接踵而来,韩庆波不躲不绕,一一应对。训练标准高,他和几名骨干连续加班,制定训练方案;缺教员教材,他多方协调信息工程大学等院校专家教授,请他们给予帮助支持……最终,比武集训如期进行。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丘吉尔
2.勇气就是一种坚韧;正因为它是一种坚韧,才使我们具有任何形式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战胜的能力。因而,正是借助于这一点,勇气也多少与德行发生了关系。
——叔本华
3.勇气是衡量灵魂大小的标准。
——卡耐基
4.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
——华福纳格
5.有胆气的人是不惊慌的人,有勇气的人是考虑到危险而不退缩的人;在危险中仍然保持他的勇气的人是勇敢的,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
——康德
[知识·梳理]
第1步 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西北隰(xí) 啖童女(dàn) 八月朝(zhāo)
吞啮(niè) 缇萦(Tí) 咋蛇犬(zé)
米餈(cí) 蜜(chǎo) 囷(qūn)
髑髅(dú lóu) 咤言(zhà) 哀愍(mǐn)
第2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然气厉不息(“厉”通“疠”)
(2)先将数石米餈(“餈”同“糍”)
第3步 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以
(2)之
第4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其小女名寄(名词作动词,名叫)
(2)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名词作动词,怀抱)
第5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父母慈怜,终不听去
古义:不肯同意。
今义:不顺从,不接受。
第6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祭以牛羊(状语后置句)
译文:(人们)用牛羊祭祀它。
(2)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说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
(3)以置穴口(省略句)
译文:把(它)放在蟒蛇洞穴口。
(4)汝曹怯弱,为蛇所食(被动句)
译文: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
[常识·速览]
中国小说的鼻祖——干宝
干宝 (?-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省)人,东晋文学家。少勤学,博学多才。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渡江后,召为佐著作郎。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建武元年(317),王导上疏建言宜备史官,乃命干宝兼领国史,后辟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等官。卒年约近50岁。干宝是东晋著名的文史学家,著述颇丰。所著《晋纪》20卷(已佚),时称“良史”。此外还有《易》《礼》和《春秋左氏传》的注、论,《干子》《百志诗》等多种,均已散佚。
古时候,自然灾害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人和自然灾害的斗争,常常成为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这一方面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屈从和在自然支配下的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表露出人类试图支配自然的努力和愿望。人民对于那些敢于和自然灾害做斗争,同时又敢于和统治阶级迷信骗术做斗争而取得胜利的人,总是给予热情的歌颂。动物精怪为妖作祟,给人们带来灾难和恐惧,人们往往陷入困苦无助的境地,而对这种境地的改变,则是人们最为期盼的。
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作者塑造了李寄这位舍身忘我、为民除害的女英雄形象。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记述了一个智斩蛇妖、为民除害的少年女英雄,热情地歌颂了她的聪明、智慧、勇敢和善良的品质。
[文脉·梳理]
[答案] ①蛇妖为害 ②穴口斩蛇
[文本·层析]
1.小说开篇写蛇怪的凶残,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铺垫下文,与下文写李寄斩蛇作对比。小说一开始,概述了蛇怪的凶残,人们原来“祭以牛羊,故不得祸”,大约是因为有求必应,蛇怪更得寸进尺,要求吃人了。而地方官吏束手无策,只能投其所好。因此,九个女孩先后都做了牺牲品。
2.如何理解李寄请求父母答应她去应募的一段语言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寄绝不是自轻自贱,从她与父母的对话中得知,她深知作为女子的不幸,年幼的她不满足这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地位。从她斩蛇的准备与事后的自言自语中可以看出,她对女巫的说法很是不满——为什么非得把女人给蛇吃?这段话体现出李寄朦胧的反抗意识。
3.请简要分析概括李寄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寄是一个勇敢、善良、富有智慧的农家女孩。她有勇有谋,不畏险恶,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同邪恶势力做斗争。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勇敢的化身。
4.“李寄斩蛇”是整个小说的主体部分,围绕这一中心故事,小说还写了哪些内容?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围绕中心故事,小说还写到了蛇的巨大凶恶、官吏的“多有死者”及“并共患之”、九女被吃、李寄父母“禁止”、李寄被越王聘为“后”等,都从侧面衬托了李寄的勇敢智慧。
5.如何看待小说的反封建主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虽然写的是李寄斩蛇的故事,但“蛇”所代表的应该是封建社会中反动、残忍的凶恶势力。李寄的行为,恰恰是对这种凶恶势力的反抗与斗争。另外,小说用官府的无能来衬托李寄,更增强了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6.怎样理解文末李寄被越王聘为后,父亲封官、母姊受赏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方面是民间的一种心愿,是对李寄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凭着自己的胆量和智慧,战胜巨大的蛇怪的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也是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的表现,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足为怪。
[助读·参考译文]
东越的闽中地区有一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粗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治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人们)用牛羊祭祀它,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说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但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官吏们一同寻找奴婢人家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犯罪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时,(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来一直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女孩的性命。
这一年,又预先招募寻找,结果没有寻找到这样的女孩。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叫李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劳,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
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谁也没办法制止。李寄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剑和专门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一,(李寄)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蟒蛇洞穴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边用宝剑使劲砍出好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治再没有出现妖怪鬼邪类的东西。那有关李寄的歌谣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李寄斩蛇
李寄,这个出身庶民的女孩,以她的聪明才智,不屈不挠地和残酷的封建迷信斗,和吃人的大蛇斗,和官吏的昏庸懦弱斗,和人民的愚昧无知斗,最终赢得了东越王的认可,被立为王后。从此东越国泰民安,再也没有大蛇鬼怪的事情发生。而李寄的故事,也一代一代传下来。
【应用角度】 “勇气”“智慧”“担当”等。
2.热点素材
吕保民: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
2018年9月8日,吕保民在幸福北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最后在村民们帮助下,歹徒被制服。吕保民其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媒评文摘】 生在市井,未曾放下心中豪情;曾经军旅,岂容凶残闹市横行。于人群中挺立,喝断暴徒的路,聚拢起民间的正气。侠隐于市,见义而勇。勇不在于强悍,而在于无所畏惧。
——颁奖辞
课件36张PPT。第1单元 精悍隽永的笔记小说1 李 寄xí dàn zhāo niè Tí zé cí chǎo qūn dú lóu zhà mǐn “厉”通“疠” “餈”同“糍” 介词,用 介词,用来 介词,把 代词,指蛇要吃童女一事代词,指犯了罪的人家的女子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指李寄斩蛇一事 名词作动词,名叫 名词作动词,怀抱 不肯同意。 (人们)用牛羊祭祀它。 说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 把(它)放在蟒蛇洞穴口。 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七八丈,大十余围 围:量词,表示长度
B.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患:担忧,伤脑筋
C.预复募索 复:恢复
D.寄从后斫得数创 创:伤口
[解析] C项,复:又。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祭以牛羊,故不得祸/以乱易整,不武
B.预复募索,未得其女/执其手而与之谋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王曰:“善。”乃下令
D.于是寄女缓步而归/太后盛气而揖之
[解析] A项,都是介词,“拿、用”;B项,都是代词,意思分别为:那样的,指按条件要求要找到的/他的;C项,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都是承接连词,不翻译。
[答案] B
3.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来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
B.祭以牛羊,故不得祸
C.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
D.先将数石米餈,用蜜灌之,以置穴口
[解析] “多有死者”是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意即“多有被蛇害死的”。B、C、D三句都是省略句。B项,“祭”后省略“之”,代蛇;C项,“送”后省略“之于”,“之”代祭蛇的童女,“于”,到;D项,“以”后省略“之”,代“用蜜灌”过的“米餈”。
[答案] A
4.下列句子的译文,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有的托梦给人,有的下告巫祝,说想吃年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B.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
——这一年,又预先招募寻找,结果没有寻找到这样的女孩。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
——李寄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剑和专门咬蛇的猎狗。
D.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
——从这以后东治再也没有出现妖怪鬼邪类的东西。
[解析] A项,两个“或”均应译为“有时”。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侧面烘托李寄的一句是( )
A.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B.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
C.土俗常惧
D.寄便放犬,犬就啮咋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睿,字洛诚,自云太原晋阳人也。父桥,字法生,解天文卜筮。凉州平,入京,家贫,以术自给。历仕终于侍御中散。睿少传父业,而姿貌伟丽。恭宗之在东宫,见而奇之。兴安初,擢为太卜中散,稍迁为令,领太史。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睿因缘见幸,超迁给事中。俄而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于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爱宠日隆,朝士慑惮焉。太和二年,高祖及文明太后率百僚与诸方客临虎圈,有逸虎登门阁道,几至御座。左右侍御皆惊靡,睿独执戟御之,虎乃退去,故亲任转重。三年春,诏睿与东阳王丕同入八议,永受复除。四年,迁尚书令,封爵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多所牵引。睿曰:“与其杀不辜,宁赦有罪。宜枭斩首恶,余从疑赦,不亦善乎?”高祖从之,得免者千余人。
睿出入帷幄,太后密赐珍玩缯彩,人莫能知,率常以夜帷车载往,阉官防致,前后巨万,不可胜数,加以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并尽良美。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锡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及疾笃,上疏曰:“濯缨清朝,垂周三纪,受先帝非分之眷,叨陛下殊常之宠。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陈愚昧管窥之见。臣闻为治之要,其略有五:一者慎刑罚,二者任贤能,三者亲忠信,四者远谗佞,五者行黜陟。”
寻甍,时年四十八。高祖、文明太后亲临哀恸,赐温明秘器,宕昌公王遇监护丧事。赠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谥曰宣王。内侍长董丑奴营坟墓,将葬于城东,高祖登城楼以望之。京都文士为作哀诗及诔者百余人。京都士女谣称睿美,造新声而弦歌之,名曰《中山王乐》。诏班乐府,合乐奏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八十一》,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锡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
B.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锡/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
C.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锡/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
D.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锡/外示不私/所费又以万计/及疾病/高祖太后每亲视疾/侍官省问/相望于道
[解析]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大臣及左右”是主语,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A、C;“所费又以万计”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侍官省问”是主谓结构,中间均不能断开,所以排除B。选择D。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筮,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B.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佛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
C.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大臣追封官爵。
D.“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解析] “悬壶”,指行医卖药的人,不用于指出家修行的佛教人士。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睿受到了多位有实权的人物的赏识。恭宗为太子时见到他就很赏识他,文明太后提拔他做给事中,高祖加封他为侍御中散。
B.王睿在危难之时表现勇敢。高祖及太后率领百官与宾客观看猛虎时,猛虎突然出现,唯独王睿执戟抵御。
C.王睿在临终前仍关心国事。在病重的时候,他上书陈述了慎刑罚、任贤能、亲忠信等有利于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五要素。
D.王睿生前受器重,死后哀荣备至。高祖、文明太后亲临丧事,朝廷赠给太宰、并州牧等职位,京城男女创作新曲来赞美他。
[解析] “高祖加封他为侍御中散”无中生有,文中只提及王睿的父亲做官做到侍御中散。
[答案] A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爱宠日隆,朝士慑惮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杀不辜,宁赦有罪。宜枭斩首恶,余从疑赦,不亦善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
(1)豫,参与。隆,深厚。慑惮,害怕。
(2)宁,不如。宜,应该。善,好。
[答案] (1)于是他在宫内参与机密事务,在外参与政治事务,受到的宠爱日益深厚,朝中大臣都害怕他。
(2)与其杀害无辜的人,还不如赦免有罪的人。应该只斩杀首恶,剩下的随从和嫌疑人都予以赦免,不是很好吗?
【参考译文】
王睿,字洛诚,自称是太原晋阳人。父亲王桥,字法生,懂得天文卜筮。凉州被平定后,进入京城,家中贫穷,依靠天文卜筮的技术来维持生计。做官做到侍御中散。王睿年少时继承父业,其身姿伟岸相貌俊美。恭宗还是太子的时候,看到他就认为他很不一般。兴安初年,王睿被提拔为太卜中散,不久又升迁为太卜令,兼任太史。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听政,王睿因为机缘被太后宠幸,越级提拔为给事中。不久又担任了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被赐予太原公的爵位。于是他在宫内参与机密事务,在外参与政治事务,受到的宠爱日益深厚,朝中大臣都害怕他。太和二年,高祖和文明太后率百官与诸来宾去虎圈观赏猛虎,有猛虎逃出来,登上楼阁之间的通道,几乎蹿到了御座之上。当时左右侍御都惊恐无策,只有王睿一人拿着武器抵御,猛虎才退去,因为这件事,高祖和太后更加亲近和信任他了。太和三年春,皇上下诏让王睿与东阳王元丕一起享有犯罪减免刑罚的特权,并永远免除他们的徭役。太和四年,王睿升迁为尚书令,封中山王的爵位,另加封镇东大将军。后来,和尚法秀图谋造反,事情被揭发出来,受到牵连的人很多。王睿向皇帝进言说:“与其杀害无辜的人,还不如赦免有罪的人。应该只斩杀首恶,剩下的随从和嫌疑人都予以赦免,不是很好吗?”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因此得以免受处罚的有一千多人。
王睿经常出入内宫,太后私下里赐给他的珍宝绸缎不计其数,没有人能知道,很多都是在夜晚用有帷幕的车载着,由宦官护送到他家,前后赏赐的钱财极多,不可胜数,加上赐予的还有田园、奴婢、牛马、杂畜,都是最好的。朝中大臣和左右之人由此也受到赏赐,让外人看上去她不偏私,所费去的钱财又以万计。王睿患病的时候,高祖、太后常亲自去探视他,侍官们也前来看望慰问,络绎不绝。王睿病重的时候,向皇帝上书说:“我皇朝清明高洁,流传延续了三代,我受到先帝过分的眷顾,蒙受陛下超出寻常的宠爱。依仗着皇上旧日给予的深厚眷爱,大胆陈述自己愚昧的管窥之见。我听说治理朝政的关键,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慎用刑罚,二是任用贤能,三是亲近忠信,四是远离谗佞,五是落实官员升降制度。”
王睿不久去世了,时年四十八岁。高祖、文明太后亲临丧事表达哀恸,赐给棺木葬器,令宕昌公王遇监理丧事。追赠王睿为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赐予他宣王的谥号。内侍长董丑奴为他营造坟墓,准备安葬在城东,高祖登上城楼远望凭吊。京城里文士作诗和诔文来哀悼他的有一百多人。京城的男女称赞王睿的美貌,为他创作了新的歌曲并弹琴歌唱,曲名为《中山王乐》。朝廷下诏给乐府,诏令用各种乐器合奏这支曲子。
10.下面是某广播电台实习记者撰写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广播稿的要求,请指出并作修改。
10月28日上午10时许,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致罹难者达十五人之多。11月2日,从公交车坠江事故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事故发生的原因系乘客刘某(女,48岁,万州区人)与驾驶员冉某之间的互殴造成车辆失控。官方通报称两人行为涉嫌犯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10时许”改为“10点左右”;②“致罹难者达十五人之多”应改为“导致十五人死亡”;③“获悉”改为“获得消息”;④“系”改为“是”;⑤把括号删去,相关句子改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万州区48岁女乘客刘某……”。
11.下图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形象标识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标识中相关的图形,比如古代的车马、祥云图案等,然后根据标识的主题思考其体现的寓意。这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形象标识的主体图形,联系历史可以看出,“祥云”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元素,“车马”展示的是历史与文明的演进;整体图案主要体现的是东方思想和民族韵味的融合等。
[答案] 该图由祥云、汉画像车马构成。祥云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汉画像车马寓意历史的车轮,展示着历史与文明的演进;整个图形体现了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的融合。
12.将下面的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主要信息不得缺漏。
①语意重复会造成词语的含义与已提供的语境义相重复。
②语意重复是由对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理解、把握不准确而形成的。
③语意重复是一种语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短句变长句,先找出主干句,“语意重复是一种语病”,然后把其他句子作为修饰成分融合进去。
[答案] 语意重复是由对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理解、把握不准确而造成词语的含义与已提供的语境义相重复的一种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