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鲁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1单元 2 《晋明帝数岁》(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鲁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1单元 2 《晋明帝数岁》(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9 00:06:36

文档简介

2 晋明帝数岁
本课话题 ——机智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4月16日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式。当晚众星云集,红毯星光熠熠,《快手枪手快枪手》主演张静初、导演潘安子等主创携手亮相红毯。在电影节现场张静初从容面对问题化身“机智 girl”,与知名篮球明星马布里的中英文互动更是掀起开幕式的“中美对话高潮 ”。
北影节开幕式上,张静初与著名篮球运动员马布里同台登场,在她开始自我介绍的时候,麦克风突然失灵没有声音,马布里递过自己的麦克风,她马上礼貌地介绍说 “That is a right one”莞尔一笑,完美地化解了电影节上的“失误插曲 ”。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光有智慧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它。
——西塞罗
2.仅仅拥有机智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足够的机智来使自己避免拥有太多的机智。
——安德烈·莫洛亚机
3.智在于发现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及相似事物间的差异。
——斯塔尔夫人
4.如果没有机遇的合作,就不会产生任何难得的妙言隽语。所以机智和勇敢应该满足于同幸运分享它的荣光。
——塞缪尔·约翰逊
[知识·梳理]
第1步 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坐元帝膝上(xī)  潸然(shān)  流涕(tì)
第2步 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因
(2)乃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元帝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惊异)
第4步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明日,集群臣宴会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2)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古义:显然。
今义:出乎意料。
(3)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古义:跟……比,哪个更……
今义:疑问代词,怎么样。
第5步 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
(1)具以东渡意告之(全,都)
(2)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抬起)
(3)明帝问何以致泣(招引,招致)
(4)告以此意(意思)
第6步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坐元帝膝上(省略句)
译文:坐在元帝膝盖上。
(2)明帝问何以致泣(宾语前置句)
译文: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
(3)告以此意(状语后置句)
译文: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
[常识·速览]

临川王——刘义庆
刘义庆(403—444),字伯,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二十一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匈奴军队攻陷洛阳,俘怀帝,五年后又攻陷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政权,中原世家亦纷纷渡江避乱。因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俗称江东,且建康在洛阳东南,故称东渡。本文所写之事发生在有东渡打算而尚未东渡之时。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其中“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中国小说史略》又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这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著名的志人小说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晋明帝数岁时在不同场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表现了他异乎寻常的聪慧、机敏。
[文脉·梳理]
晋明帝数岁②________
[答案] ①日远 ②聪慧、机敏
[文本·层析]
1.晋明帝堪称一时的神童,结合本文分析他的过人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第十二》,夙惠,同于夙慧,指从小就聪明过人,即早慧。编纂者的用意在于说明一般的少年儿童达不到这一水平,而小时候的聪颖预示长大后能成为杰出人物。晋明帝在回答“长安何如日远”这一问题时,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虽然几近诡辩,却能看出小孩子的机智和善于运用辩论的手段。
2.“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典故往往被后来的文人用作何意?试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针对“长安何如日远”的问题,晋明帝为什么先后作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说话的场合变了,听他说话的人也不同了。第一次,他坐在父亲的膝上,显然是一个私人的场合,听他说话的也许只有长安来客和他父亲,最多加上父亲身边的几个人。谈起当时的形势,他们“潸然流涕”。元帝提出的问题暗含着一种感伤、颓丧的情绪,那就是:长安一旦落入敌手,距我们这里将会比太阳还远。明帝“日远”的回答,显然是对父亲和来客的安慰。第二次是在父亲宴集手下群臣之时,“日近”的潜台词是如果长安在你们这些人手里丢失了,距离我们就还不如太阳近,这是对群臣的警示,也是对他们的激励。一个还让大人抱于膝上的小孩猝然之间便根据场合的变化对同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且陈述理由十分机智,确实是聪慧异常,气度非凡。
4.文章是怎样刻画晋明帝这一人物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侧面烘托。“元帝异之”“元帝失色”,从晋元帝的神色变化中侧面烘托晋明帝的聪慧、机敏。
语言描写。晋明帝前言“日远”,后说“日近”,同一问题回答迥异,但理由充分,显示了晋明帝政治上不凡的见识。
[助读·参考译文]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伤心流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晋明帝灵活答问
晋明帝几岁时竟能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长安”与“日”同自己距离的远近,尽管“出尔反尔”,却能自圆其说。从客观作用上看,说日远长安近,可以安慰思念北方的元帝;说日近长安远,是在暗讽无心北伐的群臣。小小年纪表现出如此卓越的思辨能力,令今人感叹不已。
【应用角度】 “理想和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机智”“思辨”等。
2.热点素材
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这是一种极端而罕见的险情。生死关头,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
【媒评文摘】 仪表失灵,你越发清醒;乘客的心悬的越高,你的责任越重。在万米高空的险情中,如此从容。别问这是怎么做到的,每一个传奇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
——颁奖辞
课件35张PPT。第1单元 精悍隽永的笔记小说2 晋明帝数岁xī shān tì 副词,于是、就 介词,表凭借 介词,表根据介词,表方式,可译为“通过”“经由”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副词,表转折,却、竟然副词,表顺承,于是,才 代词,你,你的 副词,才 副词,表判断,是 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惊异 第二天。 显然。 跟……比,哪个更…… 全,都 抬起 招引,招致 意思 坐在元帝膝盖上。 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 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B.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C.明日,集群臣宴会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解析] B项,“居然”古义是显然;今义是出乎意料。C项,“明日”古义是第二天;今义是明天。D项,“宾客”古义是指门客;今义是客人。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潸然流涕 涕:鼻涕
B.元帝异之 异:感到惊异
C.更重问之 更:又,再
D.举目见日 举:抬起
[解析] A项,涕:眼泪。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具以东渡意告之
A.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B.明帝问何以致泣
C.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D.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解析] A项与例句均属于“以”的介词结构后置。B项,宾语前置。C项,被动句。D项,正常句式。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因”,前者是于是,表顺承连词;后者是通过,经由,是介词。B项,“乃”均表示转折,却。C项,“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这”。D项,“以”,前者是介词,因为;后者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答案] B
5.文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于)元帝膝上   B.(明帝)答曰:“日远。”
C.告(元帝)以此意 D.尔何故异(于)昨日之言邪
[解析] C项,省略成分是“群臣”。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通史氏,《左传》、《国史》,知其大略。
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解析] “自……已来”是固定结构,后面应停顿,排除B;“悉命彻毁之”是一个完整结构,其后应停顿,排除A、C;故选D。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召弘正署其旧职”中的“署”指暂时代理某官职,并不是正式任某职务。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之隙”中的“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一般就政务而言,不指其他事务。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解析] 《左传》并不是“二十四史”之首,“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除毁掉超过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以致被害而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田弘正及其家属等—起遇害。
[解析] 遇害的原因表述不正确,且因赏钱未到而叛乱的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
(1)人情,人心。出,出任。捃摭,过失。
(2)纪纲,管理。可译为“维护军纪”。持,稳定。有司,官吏。可译为“有关部门”。
[答案] (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
(2)并且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还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他们粮饷。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
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过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他)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
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十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且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还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他们粮饷。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10.下面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②“笑纳”改为“收下”。③“光顾”改为“游览”。④“豪雨”改为“暴雨”。⑤“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完善社会保障配套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举措。面对在天津大爆炸救援中牺牲的消防官兵和企业消防员,李克强总理沉痛地说,他们都是英雄,要一视同仁给予荣誉,一视同仁做好家属抚恤工作。①________________,是对他们在危急时刻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精神的最充分肯定。因为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并无程度深浅之别;因为他们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宝贵,②________________。在当前的科技与管理水平下,我们也许无法完全杜绝一切灾祸与牺牲。但是,针对灾难事故,③________________,也是增强公众凝聚力的关键。
[解析] 解答本题,应该先把握语段的具体内容,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意判断横线要填写的内容。①处,前文表述的是对英雄要一视同仁,后文说这种做法是对他们的充分肯定,那么此处应填写对这次天津大爆炸救援中牺牲的消防官兵和企业消防员给予同等待遇的有关内容;②处,根据前文写生命是一样的宝贵可知,此处应该填写生命没有高低贵贱的有关内容;③处,前文有“无法完全杜绝一切灾祸与牺牲”,后文有“也是增强公众凝聚力的关键”,由此判断此处的内容应该是针对灾难事故,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善后处理机制等。
[答案] ①给予牺牲的烈火英雄们以同等待遇
②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③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善后处理机制
12.下面是某校“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构思图的层次。这个构思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活动参加的对象:教师和学生。第二层是活动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活动包括开设朱子思想、作品讲座,开发校本课程;学生的活动包括行敬师礼、成人礼,开展诗文诵读竞赛活动;师生共同的活动是参观遗迹,参与书画展示。
[答案] (示例)“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由师生共同参加。教师开设朱子思想、作品讲座,开发校本课程;学生行敬师礼、成人礼,开展诗文诵读竞赛活动;师生共同参观遗迹,参与书画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