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教案+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教案+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18 15:21:40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
? 概述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地理、世界自然地理概况之后,接触到的人文地理概况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而且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也较为密切。
本节的内容虽然并不深奥,但是却非常重要。它既是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融合点,同时还可以找到文综各学科的融合点,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因此,如何才能从核心素养角度落实我们学校提倡的“养心育德,养根育能”的教学理念呢?
我尝试使用逆向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聚落在初中地理部分的设置和要求最主要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就是人地关系,这也将渗透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升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以终为始,根据课标和学情,明确了本节课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各种形式的资料说出聚落的形成、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能举例;
2、学生能借助各种形式的资料说出传统民居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并能举例;
3、学生通过分析聚落以及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选择资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
4、学生能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提高联系现实生活、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重难点)
5、学生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初步树立起人地协调观。
6、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三大环节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创造性地重整了教材,将罗列的知识,用时空轴贯穿,联系历史,渗透道法。并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1、穿越历史:学生回到时空的起点,探索聚落形成的条件,以及房屋和形态的特点。原始社会之所以建立了聚落,就是因为古人找到了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2、时空隧道:沿着时空隧道向前行进,对比聚落遗址所在地的“前世今生” ,学习聚落的形态与发展。明确人会选择合适的环境建立聚落,与此同时,环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发展。
3、时政链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保护和发展问题,渗透人地和谐才能永续发展的观念。
为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和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
? 具体教学设计
1、导入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拉近学生与本节课的距离,我在导入环节播放了一段全面展示聚落的视频,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主题介绍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融合文综各学科,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学生带入到“聚落考古”专业,并呈现出两个学生已经在历史课本上有所了解的原始聚落遗址:长江流域的良渚遗址和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
由于在历史课本上见过,学生会有有一种熟悉感,更容易对它们背后的秘密产生好奇心。
3、聚落形成与环境
关于聚落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我给学生提供了地图资料包,让学生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4、民居与环境
关于房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同时又能更加深入地思考房屋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根据良渚遗址自然环境尝试复原那里的房屋建筑。在这里,我先举出了陶寺遗址房屋的例子,再让学生复原。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动手能力。
5、聚落形态与环境
关于聚落的两种形态,为了更加直观,我展示了航拍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两种形态的差异:一个呈团块状,一个呈条带状。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新问题的能力。
6、两种聚落类型的差异
继续沿着时空隧道向前行进,为了让学生感知聚落的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给学生出示了良渚遗址所在地的“前世今生”的图片,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到聚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这里还结合了时政,让学生了解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支持,以及对古村落的保护,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和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7、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我将时间轴拉到当下,来看聚落遗址所在地对的今天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保护和发展问题。
8、家乡的文化遗产
最后,为了升华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我将学生拉回到济南,看济南已经逝去的古建筑,燃起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结束本课的学习。

? 详案
老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注意观察,从视频中你能发现哪些感兴趣的内容和想研究的问题。
(播放视频:乡村与城市)
老师:反差很大的一段视频,前半段是阡陌纵横的乡村,后半段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这都是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通过看视频,关于聚落你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老师:同学们的所有疑问我们这节课都将找到背后的答案。有一个专门研究聚落的专业-聚落考古,它研究的对象是原始聚落遗址,今天我们以其中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聚落遗址为例,探索聚落背后的秘密,它们分别是陶寺遗址和良渚遗址。
老师:我们看图,陶寺遗址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良渚遗址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它们的形成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老师推送给大家一组资料,你们借助资料,小组合作三分钟,看看能发现什么。开始吧。
(学生小组合作,老师指导)
老师: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谁来指着地图跟大家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指图展示讨论结果,老师指导并点评)
老师:分析了这么多,谁来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样的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学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
(老师追问是否有补充,得到完整答案)
老师:房屋建筑是聚落考古的重要研究内容,就拿陶寺遗址来说,考古学家发现,这里的房屋主要有两种:半地穴式和窑洞式,以窑洞式最为典型。什么样呢?就是图片中这样,这是山西省的古窑洞,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试着描述窑洞的特点)
老师: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们从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两个方面来分析,先看建筑风格,是窑洞式,这和气候有关,再看建筑材料,用的是黄土,这和当地的自然材料有关,那么我们回到陶寺遗址所在地,我给你准备了这里的气候资料、景观图还有黄土的特性,你能找到房屋和当地环境的关系吗?
(让学生沉淀一会儿,有思考的时间)
学生1:窑洞冬暖夏凉,而从这里的气温曲线图来看,这里冬天冷,夏天热,所以窑洞式适应这里的气候特征的。
学生2:这里黄土很厚,是自然材料,同时黄土具有直立性强,土质疏松的特点,便于开挖。
老师:窑洞的建造利用了黄土的特性,同时适应了自然环境,这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范例。接下来,老师把另一处遗址-良渚遗址的气候资料以及房屋建造可能用到的材料分享给你,你能像考古学家那样,复原良渚遗址的房屋吗?试试看,可以画在我给大家准备的白纸上。
(学生画图,老师指导)
老师:老师拍了几个作品,我们来看,这些房屋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说,屋顶是什么形态?
学生:斜屋顶。
老师:1号复原图的作者能说说为什么设计成斜屋顶吗?
学生:因为这里的降水量大,斜屋顶有利于排水。
老师:很好,房屋的材料大家主要选用的什么?
学生:茅草。
老师:2号复原图的作者说说为什么选茅草。
学生: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合茅草的生长,就地取材。
老师:窗户呢?应该大一点还是小一点?
学生:这里气温比较高,大窗户有利于散热还有利于采光。
老师:考古学家复原的房屋又是什么样的呢?和同学们设计的很相似,说明只要遵循的科学原理是一样的,房屋特性就是一致的,当然了,古人不如同学们聪明,同学们设计了高高的墙,让房屋更加宽敞,还有了大大的窗,让房子更加明亮。其实不仅房屋和环境有关,聚落的形态也和环境有关。
老师:一起来看,这是陶寺遗址的航拍图,我们看到,聚落的形态呈现出团块状,除了团块状的形态,还有一种,就是条带状,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呢?这受到那个自然要素的影响?
学生:地形。
老师:能具体说说吗,什么样的地形是团块状?什么样的地形是条带状?
学生:平坦的地形是团块状,山谷是条带状。
老师:聚落要是沿着山麓分布呢?条带状还是团块状?
学生:条带状。
老师:沿着河流分布呢?
学生:条带状。
老师:聚落不仅外部形态不同,内部景观也有很大的差异。来看这两幅图,这是良渚遗址所在地瓶窑镇的前世今生,分别代表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也是聚落的两种类型。他们的景观有什么不同?我们通过这个表格来分析,咱们一列一列的看。城市和乡村的楼房高矮和多少有什么不同?
学生:城市房屋高而且多,乡村房屋矮而且少。
老师:道路的宽窄和多少呢?后面同学。
学生:城市道路宽而且多,乡村道路窄而且少。
老师:人口密度呢?
学生:城市人口密度大,乡村人口密度小。
老师:基础设施?
学生:城市多,乡村少。
老师:自然环境保留情况呢?
学生:城市少,乡村多。
老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想想看,乡村的人们日常从事什么工作?
学生:种地、捕鱼……
老师:城市的人们呢?比如我们的爸爸妈妈,更多的是从事工业、服务业相关的工作。这就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看得出,聚落是不断发展的,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乡村建设,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在党和国家的推动和带领下迅速发展,越来越像城市,习主席在一次视察中强调:乡村建设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古村落。发展和保护矛盾吗?
学生:不矛盾。
老师:为什么要保护古村落?
学生:是历史的鉴证,拆了就再也没有了,是风景。
老师:像我国的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还有我们研究的陶寺遗址,良渚遗址,这些有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建筑学、美学研究价值的地方,无论是遗址,还是建筑群或者纪念地,他们都是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无比珍视、好好保护。同学们看,瓶窑镇大力保护良渚遗址,传承中华文明,还建立了良渚遗址国家考古公园,良渚博物馆。回到我们身边,我们生活的济南,现在也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说,老建筑的修缮和平移就是其中的举措之一,我们身边有哪些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呢?
学生:解放阁、老洋行、芙蓉街、曲水亭街……
老师: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济南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些什么呢?
学生1:做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员。
学生2:给相关部门发邮件提建议。
学生3:……
老师:我们还可以……有了同学们,相信济南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
老师(情感升华):同学们!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精神支撑。文化遗产以其永久的风姿激励国人,感动社会,唤醒人们的时代责任感!守望精神家园,传承华夏文明!山河长不朽,文化永流传!




(共25张PPT)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城 市
乡 村
人们的聚居地——聚 落
聚落考古或聚落考古学,实际就是指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田野考古操作和研究的一种思想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原始聚落遗址。
像科学家一样探秘聚落
聚落考古工作现场
良渚zhǔ遗址
陶寺遗址、良渚遗址的位置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瓶窑镇。
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的襄汾县。
像科学家一样探秘聚落
根据资料1/2/3/4分析:
陶寺遗址和良渚遗址的位置有什么特点?(比如:地形如何、是否有河流、自然资源状况等)
问题引导:原始聚落的形成和自然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资料包
资料1:聚落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土壤有什么关系?
中国地形图
良渚zhǔ遗址
陶寺遗址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黄土高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资料2:聚落的形成和河流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主要河流
良渚zhǔ遗址
陶寺遗址
黄河
长江
长江流过,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资料3:聚落的形成和降水有什么关系?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良渚zhǔ遗址
陶寺遗址
资料4:聚落的形成和自然资源有什么关系?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
良渚zhǔ遗址
陶寺遗址
肥沃
适于耕作
平坦
充足
适宜
便利
丰富
小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国的地形和主要河流
良渚zhǔ遗址
陶寺遗址
问题引导:房屋建筑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在陶寺遗址发现很多小型房址,房址分地面、半地穴式和窑洞三种,以后两种居多。以窑洞式最为典型,窑洞式房址四壁向上弧形内收形成穹窿顶,高约2米
窑洞式
建筑风格
黄土
建筑材料
气候特征
自然材料
问题引导:房屋建筑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陶寺遗址所在地-襄汾县气候资料
黄土广布 土层深厚
黄土土质疏松 直立性强
气温(℃)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30
15
0
-15
-30
-45
-60
良渚遗址所在地-瓶窑镇气候资料
问题引导:你能根据资料复原良渚遗址的房屋吗?
资料5:良渚遗址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气温(℃)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30
15
0
-15
-30
-45
-60
良渚遗址所在地-瓶窑镇气候资料
资料6:屋顶形态、建筑材料、窗户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屋顶
屋顶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两种:平屋顶、斜屋顶。平屋顶适合晾晒,多见于干燥的地区,比如我国的新疆;斜屋顶更适合排水,比如我国多雨的南方地区。
选材
聚落发展早期,人们建造房屋往往就地取材,最典型的是用茅草和石头建造房屋,茅草的生长喜湿润,是古代很好的房屋建材。
窗户大小
在高纬度地区因气候寒冷,房屋的窗户一般比较小,便于保温;在中低纬度地区的窗户一般比高纬度地区的大,便于采光与通风。
你还能想到什么?
良渚房屋复原模型
专家复原
问题引导:聚落形态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吗?
陶寺遗址航拍图
团块状
条带状
地形因素
河流
高而多


多而宽
矮且少


少而窄
保留不多
保留较多
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是聚落产生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
良渚遗址所在瓶窑镇的前世今生
乡村
城市
楼房高矮和多少 道路多少和宽窄 人口密度大小 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 自然环境保留
多少
城 市
聚 落
乡 村
聚 落
发展与保护
发展与保护
习主席:”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古村落。“
云南省丽江古城
安徽省皖南古村落
发展与保护
是否矛盾?
发展
保护
保护文化遗产
无价之宝-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
济南老建筑平移保护
2005年9月,对纬六路27号“老洋行”,进行了山东省第一例古建筑平移保护工程之后,2008年5月,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又对济南经二路纬五路375号的宏济堂西号进行了平移保护。2009年3月,经一路357号的老别墅又跨越了空前的距离进行了长途平移保护。
老洋行
保护文化遗产-济南在行动
生活在济南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聚落中,我们可以为它的发展和保护做些什么呢?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