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归 牧①
缪崇群
一个八九岁大的女孩子,拉着一个小火车头——这是我给水牛起的名字,因为它的身体比一般黄牛要庞大,在田间并不显大,等它走上了小路,对面遇见,就觉得它格外大,格外重,格外笨,真的像一个小火车头了。
水牛的鼻子里还发出气咻咻的声响,同火车头停下来的那个情景,可算毫无二致。
那么小的姑娘,那么美好的,脸圆圆的小姑娘,她的个子,她的模样,她的服装,和这个水牛比照起来,一个在前头,一个在后面,谁说不像拉着一个小火车头呢?
那头水牛,走走歇歇,好像意犹未尽;孩子背转过来退着步子走,仿佛听它的便,很有耐性似的。虽然我晓得这个孩子念家的心切,牛却不慌不忙地,并不随随便便就让这个小主人牵了回去。
我看见这个小女孩的腕上,有一只还套着一个人造象牙的小手镯。
她们先走在我的前面,不久就落在我的后边了。
我再回头,她们已经落在苍茫的暮色里。
她们不比那热带地方的朝廷,坐在象背的锦鞍上,华丽伞盖底下的王孙公主们更高贵些,更令人羡慕吗?
【注释】①选自《石屏随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缪崇群(1907-1948),我国现代作家。
(乙)患肺痨病的小女孩①
希梅内斯
白石灰墙的冷清病房中央,她直挺挺地坐在孤独的椅子上,面色苍白无神,像株枯萎的香甘松。医生要她下乡晒点三月的阳光,不过可怜的孩子身体太弱了。
“就快走到桥边的时候,”她告诉我,“你知道吗,老伯伯,我就透不过气来。”
她微弱、断续的童音疲倦地弱去,就像夏天的微风时而欲吹又止。
我让她骑著普儿②出来透透气。一路上,削瘦垂死的脸庞笑得多开心,满是黑眼珠、白牙齿。
妇人都跑到门口看我们走过。普儿放慢脚步,仿佛知道背上驮的是朵脆弱的玻璃百合。兴奋和喜悦改变了小女孩的容貌,配上一身纯白的衣裳,看起来就像路过小镇赶往南方的天使。
【注释】①选自《小毛驴与我》,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林为正译。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著名诗人。②普儿:小毛驴的昵称。
(丙)玩 具①
泰戈尔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微笑着看你在那里耍弄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正忙着算账,一小时一小时在那里加叠数字。
也许你在看我,心想:“这种好没趣的游戏,竟把你一早晨的好时间浪费掉了!”
孩子,我忘了聚精会神玩耍树枝与泥饼的方法了。
我寻求贵重的玩具,收集金块与银块。
你呢,无论找到什么便去做你的快乐的游戏。我呢,却把我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东西上。
我在我的脆薄的独木船里挣扎着,要航过欲望之海,竟忘了我也是在那里做游戏了。
【注释】①选自《飞鸟集·新月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郑振铎译,泰戈尔(1861-1941),印度文学家。
课件26张PPT。典 题 精 析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四 联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三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上面三篇短文分别描绘了孩子富有童趣的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3分)
点此链接阅读文章三篇短文甲文:乡村女孩牧牛悠闲晚归;乙文:患病女孩乡野骑驴漫步;丙文:小孩坐在泥土里玩树枝。【精析】本题选取了三篇文章的语段,内容各不相同。甲文描述了一位乡村女孩牧牛晚归的情景;乙文描写的是一位患病的女孩骑驴在乡间漫步;丙文主要写了一个小孩坐在泥土里玩树枝。三个选段,三种风格,表现的主旨也各不相同。?第1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写出了“我”看到她们回家途中走得慢,不慌不忙,随性悠闲。“我”一再回头,表达了“我”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情景的欣赏。2.“慢慢走,欣赏啊!”品读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
(1)她们先走在我的前面,不久就落在我的后边了。
我再回头,她们已经落在苍茫的暮色里。
(甲文两次写到“我”看到她们“落”在后面,有何用意?)“脆弱的玻璃百合”,写出了小女孩身体虚弱而又美丽可爱,普儿放慢脚步,写出它善解人意,对小女孩充满怜惜之情。(2)普儿放慢脚步,仿佛知道背上驮的是朵脆弱的玻璃百合。(乙文中这个句子有何表达效果?)【精析】第2题考查内容的分析理解与句子的赏析。第一问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去分析,从前文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牛的珍爱程度之深,虽然小女孩急着回家,但是牛儿走得慢,她也就不慌不忙,随性悠闲。“我”一再回头,表达了“我”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情景的欣赏。第二问句子赏析,可以抓住“脆弱的玻璃百合”的理解进行。原文画线句从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口吻来写,表达富有童趣;为下文写自己意识到“竟忘了我也是在那里做游戏”作铺垫。3.《玩具》中画线的句子从孩子的角度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精析】第3题考查写作角度的赏析。丙段选文主要描写一个小孩坐在泥土里玩树枝,从孩子的角度来写“我”的行为,使内容更富有童趣,也为下文写自己意识到“竟忘了我也是在那里做游戏”作铺垫。第一层级:只关注文章的表层内容,仅仅找出对比处或者肤浅、有偏差,给1~2分。 第二层级:能分析对比手法,理解较到位,基本上能揭示文章的内涵,给3~4分。 第三层级:能具体赏析对比手法,理解深入,能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给5~6分。4.三篇短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请选择其中一篇,找出文中运用对比之处,并加以分析。(6分)我选择甲文 第一层级,示例:牛的大和小女孩的小形成对比,小女孩与王孙公主形成对比。 第二层级,示例一:庞大的水牛与小女孩形成对比,虽然反差很大,但人与牛的画面显得很和谐,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小女孩牵着牛回家,对牛很有耐性,王孙公主坐在象背上,两个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王孙公主的高高在上反衬出小女孩与牛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三层级。示例一:庞大的水牛与小女孩对比,虽然反差很大,但不构成矛盾,相反,人与牛的默契,情与景的契合,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通过对比,歌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在作者的眼里,王孙公主坐在象背的锦鞍上,高高在上,没有像小女孩与牛那样能平等相处,心意相通,通过对比,歌颂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我选择乙文 第一层级。示例:小女孩在病房和在乡野骑驴形成对比,孤独与快乐形成对比,容貌前后形成对比。 第二层级。示例:患病小女孩在病房中的孤独与在乡野中骑驴时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对小女孩的关心,写出了普儿的善解人意。 第三层级。示例:文章描述了患病小女孩在病房中的孤独、无力,在乡野中骑驴时的兴奋、喜悦,小女孩的精神状态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小女孩对生命的热爱,表现了乡野生活及人们的关心带给她的活力,讴歌了自然、爱和生命的力量。我选择丙文 第一层级。示例:小孩子玩游戏与“ 我”忙着算账对比,孩子的有趣和“我”的无趣对比。 第二层级。示例:小孩子的生活与大人的生活形成对比,写出了小孩子生活的简单、快乐,大人生活的无聊、庸俗,表达了作者对童心的赞美。 第三层级。示例:孩子世界与大人的世界形成对比,用大人对物质欲望的强烈追求反衬孩子的简单,赞美了童心的纯粹,表达了作者对简单、快乐生活的向往。【精析】第4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对比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此题分析分三个等级:第一层级:只关注文章的表层内容,仅仅找出对比之处或者理解肤浅,有偏差;第二层级:能分析对比手法,理解较到位,基本上能揭示文章的内涵;第三层级:能具体赏析对比手法,理解深入,能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比如:只写出牛的大和小女孩的小形成对比,小女孩与王孙公主形成对比,这样过于肤浅,要结合内容作出具体赏析。阅读下面《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和“目录”,完成1-3题。
1.阅读“前言”,下列不是钱理群选编《鲁迅入门读本》意图的是( )(3分)
A.用鲁迅作品为青年的精神发展打“底子”。
B.希望青年借助鲁迅作品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C.告诫青年不要把鲁迅当做人生导师。
D.引领青年走进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
点此链接阅读文章《跟着名家读鲁迅》C2.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篇,在第(3)段【A】【B】中选择一处,结合阅读体会,参考示例,完成阅读笔记。(4分)
A.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
B.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藏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不足与失误。
备选作品:《二十四孝图》 《父亲的病》
【示例】文中语句: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阅读笔记:《藤野先生》中,鲁迅去日本求学,是救国的不懈探索,也是思想的不懈探索。他写到一群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枪毙时拍掌欢呼,这段文字让我想到,冷漠麻木的国民只能做无用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结论真的有点“可怕”呢。
示例1:我选择《二十四孝图》,为A句作笔记。《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犀利地写出“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背后的人性冷漠,让人不寒而栗。在大家想当然流传着,并昏聩地灌输给儿童时,他语出惊人,说出了别人不想说、不愿意说、不敢说的话,让我们感受到封建孝道的虚伪性。示例2:我选择《父亲的病》,为A句作笔记。《父亲的病》,是少年鲁迅的一段心路历程。他深爱他的父亲,但他能真率地写出自己当时希望父亲快点咽气的想法。他还回忆了在父亲临终前顺从旧习俗呼喊父亲的行为,这成了他一生的心病。这也是世俗之人不愿说、不敢说的,鲁迅却不加掩饰地说了出来。示例3:我选择《二十四孝图》,为B句作笔记。《二十四孝图》中的文字,读来触目惊心。文中真实地描述了儿时鲁迅担心父亲学郭巨埋儿的心理,展现了小鲁迅内心的恐惧和迷茫。这让我看清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不人道。示例4:我选择《父亲的病》,为B句作笔记。少年时期的鲁迅目睹父亲治病、去世的过程,其间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啊。尤其是与庸医周旋的无助和痛苦,让我仿佛看见了少年鲁迅的单薄身影。而他写父亲去世时自己内心的矛盾,凸显了痛苦的深沉。从“目录”看出,编者不仅精心编排了全书的结构。也精心选择了相应的篇目。先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阿长与〈山海经〉》等篇目,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富有生活味、亲近感的鲁迅;再通过“阅读鲁迅”三个板块的作品,让读者了解到鲁迅如何看生活,看人生,看社会,看人性,看生命,让读者走近一位真实、深刻、敢于批判的作家鲁迅。这样的编排,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能引导青年真正走近鲁迅的世界。3.《鲁迅入门读本》旨在引领青年走进鲁迅的世界。请阅读“目录”,根据本书的编排和选择的文章篇目,探究编者怎样来达成这一目的。(6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和“导读”,完成4-7题。
4.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4分)
点此链接阅读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5.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4分)6.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6分)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相同之处: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不同之处: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而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7.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8分)
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 选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开篇道出“奴才”本质。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似乎”二字颇耐寻味。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那人”真的傻吗?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此句可否写成“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聪明人”“傻子”“奴才”便是鲁迅所发现的三种类型形象,是社会上某一种人的标本。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
跟着名家读鲁迅(35分)
◎阅读下面《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和“目录”,完成1-3题。
前 言
(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和后代。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著作。鲁迅是和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2)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3)“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A】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B】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真率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4)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而且常读常新。流连于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5)正是出于这样两大基本信念: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的魅力,相信当代中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我们将这本《鲁迅入门读本》奉献于诸位面前。
(6)现在,请打开本书,走进鲁迅的世界。
钱理群
目 录
第一编 感受鲁迅:人之子与人之父
一、父亲与儿子
我家的海婴
五猖会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二、儿时故乡的蛊惑
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节选)
我的第一个师父
风筝
第二编 阅读鲁迅(一):人·动物·鬼·神
一、人与动物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狗·猫·鼠
二、人·鬼·神
无常
补天
铸剑
三、生命元素的想象
死火
雪
秋夜
四、诗与画
鲁迅新诗与旧体诗选(八首)
看司徒乔君的画
第三编 阅读鲁迅(二):睁了眼看
一、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
夜颂
灯下漫笔(节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另一种“看”
示众
孔乙己
药
狂人日记
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暴君的臣民
第四编 阅读鲁迅(三):生命的路
一、生命的路
导师
生命的路
补白(节选)
二、自己做主,说自己的话
读书杂谈
作文秘诀
无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