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简析[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简析[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10-20 16: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解放学生 无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还学生一片蓝天 地理 七年级上册浅析 黄庄中学 陈绪霞 尊重生命,体现人生,构建“人本教育”的课堂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教学观念。很显然,新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从而使教育教学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一、新课标与大纲的比较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对应,但有明显不同。教学大纲使教师教学指导纲要与依据其重点放在地理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过于具体,实际上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而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课标则依据社会要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贯穿“人本教学”,将着眼点置于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1、体系构成的比较2、目标区别:教学大纲视为教学目标,而课标视为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的比较4、课标对教学内容的知识要求
本章自然地理部分是旧教材的第一章,新教材对旧教材内容有所删减,主要突出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国土辽阔、面积广大。新教材将本章列在第一章,让同学们先熟悉中国的疆域,这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本章人文地理部分是旧教材的第二章,内容不如旧教材详细,只是安排了三部分内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56个民族,通过活动使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新教材将旧教材第三章中国的地形,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合并为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并通过阅读材料体现“地域性”,通过景观图体现“实用性”、“人文性”,活动部分体现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关系,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得地理。 本章是旧教材的第六章,教材只是以水、土资源为例,并没有像旧教材一样面面俱到,避免了对内容的重复,教材设置大量景观图,像“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北方旱田”、“南方水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渗透节约资源教育。其编写意图:使学生学会地理思维,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本章是旧教材第四册的七、八、九章的内容,将其编为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其编写意图注重中国地理部分教材编排的合理性。本章属于人文地理部分,内容包括: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二、新教材的编写特点
( 一) 、新教材的结构新颖,更具开放性。
(二) 、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 三)、新教材内容精简,更具创新性。
(四)、新教材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更具时代性。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解决办法
(一)困惑
教材方面:1、新教材打破了原教材编排顺序及结构,增加了阅读材料和综合探究的课题,有了梯度,不好把握。(新教材第三章)2、教材过简,重难点不好处理。
教法方面:教师往往“穿新鞋走老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天性,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评价方面: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评价方式单一。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
综合探究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二)解决困惑的办法:
1、加强学习新课标的相关知识。
2、重视活动性课文的安排。(案例1)
3、教法转变。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四、教学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一)、用活教材
1、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用活教材。
2、联系社会热点、身边发生的事,用活教材。
3、充分利用漫画,用活教材。(漫画:“如实汇报”)
(二)、教活学生
1、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案例2)
2、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 (案例3)
3、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 解决学习水资源的最后一个问题,我就是通过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来完成的,那就是请同学们把制定好的节水计划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通过行动来提高节水意识,真正做到节约用水。五、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案例4)
(三)重视地理图像的使用。 (案例5)
(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6)漫画:“如实汇报”
内容:水星上两位机器人的对话:“听说,地球上非常缺水,你去调查一下,如果属实,咱们立刻支援。”结果另一机器人通过观察,回去汇报说:“报告,地球上根本不缺水。”因为他观察到现象一,地球上水笼头开着,水灌满了水池并淹没地球的一部分;现象二,一水管水流很大,浇灌两盆花,地球一部分被淹;现象三,澡堂里一个人洗澡,却打开了三个水龙头,地球一部分被淹;现象四,洗车工持水枪洗车,水流很大导致淹没地表,因此才有了上述结论。借此漫画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其中的一个重要人为原因。案例1:以学习本册“34个省级行政区”为例
活动设计:
1.课下活动:请同学们课下每人准备好一幅拼图。
2.课上活动
(1)我们集体进行拼图游戏把34个省级行政区按方位、形状拼成一幅完整的地图。
(2)在拼好的图上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3)见教材第8页案例2:以中国水资源为例
针对中国水资源污染状况,我出示两幅漫画,一个是用小黑板出示的“诱”;另一是课本的“就地取材”然后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同学自由思考:
1.这些漫画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2.“就地取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案例3:学本节“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自我检阅一下,平时自身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经过热烈讨论后,不同班级都说了一个共同的答案:值日生给同学们杯子里舀水的时候,经常把教室的地面上弄得水洼洼,像养鸭子似的;还有杯子里的水喝不了,凉了就倒掉,再接热的,没有做到节约用水……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还有一个情景出示“节水标志”图,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想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又想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着滴水能汇成江河。那么,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其你为“世界水日”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节水标志案例4: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以“中国的水资源”教学为例
课前准备:布置每小组课前搜集有关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课上交流:根据课前各小组准备的资料派代表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组搜集的资料并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结果,各小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搜集的资料,有在教材中搜集资料的,有从报纸杂志上搜集资料的,还有的同学上网搜集资料,引起反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5:
还是以讲述“中国水资源”为例
1.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
2.展示活动课文里面反映我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家庭节水的景观图片提高节水意识。
3.学生分组观察我国河流流量分布示意图,讨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原因。
4.学生利用三峡水利工程示意图和南水北调路线示意,讨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5.教师评价。案例6:社会调查
以“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为例
调查一下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
调查项目如下:
1.家乡的土地面积有多大?
2.有多少家企业?占地多少?村民住房面积扩大了多少?
3.现今农业用地有多少?耕地、林地、草地各有多少?
4.家乡是否有土地污染现象?污染源有哪些?
5.是否处理过?如何处理?
6.你认为家乡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突出问题是什么?
7.请你为自己的家乡设计出既能发展经济有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的宏伟蓝图。
8.写出调查报告。(调查目的、调查人员、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结束语:
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预言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让我们用行动去关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