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海陆的变迁[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12-29 19: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课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七年级(上)
使用教材: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第三课 海陆的变迁
[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火山和地震” ,重点内容是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抓住重点。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学生情况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这部分内容是他们好奇和感兴趣的,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通过课外阅读已经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基本知道海陆是在变化的。但就具体理论而言,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所以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构思]
  第一部分以猜“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海陆的变迁。随后教师举出实例:东海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台湾海峡海底岩层中发现有森林植物化石等,得出海陆在变迁的观点,使学生首先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紧接着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海陆变迁的实例。教师也将所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感性上进一步认识海陆的变迁。简单介绍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此部分内容重在科学观念的教育。
第二部分是“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先将证据列出,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一个整体。由此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和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变迁。由于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大陆为什么漂移,引出板块构造学说。通过3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后得出主要观点。此部分内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第三部分,也是这节的重点――“火山和地震”,先介绍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通过日本和巴基斯坦的地震实例,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重在使学生从活动中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最后通过自学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的功与过有所了解,学会辨证地去看待地理事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掌握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掌握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并能解释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计算机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以及板块相互间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献身科学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合作解决、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三、教学过程
导入:猜成语
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课 海陆的变迁
教师举例:东海海底发现古河床遗迹。说明海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学生讨论举例
教师总结并出示所搜集资料,得出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通过读图说明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力
过渡:出示海陆分布图片
师:海陆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七大洲四大洋今天的分布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组活动:仔细观察这四副图,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吗?
简单提示1、世界地图 2、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图 3、南美洲和非洲古地层分布图 4、南美洲和非洲古生物类型图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得出世界上的陆地可能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学生朗读课本42页《地图上的发现》。
师介绍“大陆漂移说” 的基本观点
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它的周围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但是这个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因为大家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进一步寻找证据,魏格纳独自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简单总结
过渡:大陆漂移说解答了许多原来无法解释的现象,但是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并没有结论。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一个新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他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
小组活动:对照课本43页“六大板块分布”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全球可大致分为哪几大板块?名称分别是什么?
2、观察图中箭头,表示什么含义?板块内部与边界相比哪一个活动比较剧烈?
3、从图中箭头来看,板块相对运动方向是否一样?板块运动时会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指图说明并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 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
2、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张裂的地方会产生裂谷和海洋,板块挤压的地方会出现高山、岛弧链和海沟
板块运动可以影响全球海陆分布大势,会形成大的高山、裂谷,板块运动与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也有重要的关系。
师: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沿岸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这里集中了全球90%以上的火山地震。
通过日本和巴基斯坦的事例说明世界上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火山有过也有功,自学44页阅读材料。火山的功劳有哪些?
学生简单列举
小结: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了海洋和陆地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大陆漂移学说帮我们找到了很多证据,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关键是要能做到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1、下列四个小图中表示当今海陆分布的是
2、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事例,证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下列事例中不能作为例证的是( )
A.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B.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森林遗迹
C.日本冲之鸟岛涨潮淹没,退潮露出
D.极地发现煤田
3.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火山和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图片,我们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