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9 16: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
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下图为一张已经发黄的电文手稿,内容为“特急,重庆蒋介石先生勋鉴: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毛泽东敬(八月二十四日)。”对其阐释错误的是( )

A. 电文回复的时间应是抗战胜利后
B. 这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
C. 电文表明中共赴渝谈判的目的是商讨和平建国大计
D. 电文表明中共决定只派周恩来参加谈判
3.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能够再现历史。下图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

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 “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副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

A. 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B. 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
C. 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D. 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
5.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
A. 中原解放区
B. 陕甘宁解放区
C. 山东解放区
D. 上党地区
6.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围土地会议,颁布了 (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井冈山土地法》
C. 《土地管理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7.中共中央曾制定了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它颁布于(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后
8.小明在搜索工具栏中输入:“关门打狗、锦州、林彪”等词,他研究学习的战役应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9.如下图,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国民党一大
B. 西安事变
C. 抗日战争胜利
D. 重庆谈判
10.口号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反映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
A. 渡江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11.“经过四十多天的谈判,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十日发表会谈纪要”。这里的民国三十四年是公元( )
A. 1934年
B. 1935年
C. 1944年
D. 1945年
12.“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 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 解放战争的进程
C.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 解放战争的影响
13.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与中共历次土地政策最显著的区别是( )
A. 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B.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C. 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D. 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推动农业集体化
14.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
A. 依靠贫雇农
B. 团结中农
C. 消灭地主阶级
D. 发展农业生产
15.解放战争时期,揭开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序幕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6.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 )
A.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 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辽沈战役、百团大战
D.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
17.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是( )
A. 达到国共实行分治的目的
B. 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C. 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D. 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8.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进行不懈武装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请将下列四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 ③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④①③②
19.毛泽东决定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B. 争取舆论支持
C. 签订停战协定
D. 商议共建新中国
20.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
A. 避免内战,实现和平
B. 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C. 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D. 商讨恢复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亡。
——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蒋介石于年发给毛泽东的电文,材料中的“渝”是指市。
(2)蒋介石要毛泽东赴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
(4)这次会晤史称什么事件?取得了什么结果?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2007年新华网“十七大”特稿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一年?“焕然一新”的事例有哪些?(列举20世纪20年代的2个事例)
(2)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在中共党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3)材料三中的这一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了什么政治斗争?还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
23.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近代以来,他受到了外来的多次侵扰。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南京为名,《南京条约》是在哪场战争后签订的?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2)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日本侵略者在侵略中国时,对中国实施了什么暴行?
(4)“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1949年标志着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什么?
24.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城市在近代饱经沧桑,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梳理知识
(1)写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间以及这个政府的性质。
(2)抗日战争中,南京被日军攻陷。日军在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 其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3)南京何时解放?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
任务二: 解决问题
(4)用史实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任务三: 思考感悟
(5)写出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25.1921年7月,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是谁?这次起义有何重要意义?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简述遵义会议的意义。
(4)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把什么思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48年,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发动了哪三大战役?
(6)陈独秀的晚年是在江津度过的,现陈独秀故居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毛泽东也曾评价他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请列举一项关于陈独秀的功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依据,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由此可知,①③④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实行减租减息出现在抗战时期,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上面的图片正是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从题目中的信息来看,D不正确,毛泽东是派周恩来先赴重庆,随后毛泽东再赴重庆。
3.【答案】B
【解析】抗战胜利后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转为美蒋反动派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所以答案选B。
4.【答案】A
【解析】从题目中“抗日战争后”信息中可知,B、C、D均不对,事实上,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其真实目的是为其准备内战赢得时间,同时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参加和谈,则可以为其发动内战找到借口。
5.【答案】A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向中原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故选A。
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47年7月”“土地会议”,结合课本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D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A不合题意;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1928年12月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B不合题意;1987年1月1日中国实行《土地管理法》,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7.【答案】C
【解析】《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于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土地改革使解放区的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被充分地发动起来,从而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援助了人民解放战争。所以它颁布于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
8.【答案】A
【解析】题文中的关键字眼“锦州”“林彪”就已经告诉我们,小明研究学习的战役是辽沈战役,因为锦州是辽沈战役的重要战场,林彪是辽沈战役的指挥官。故答案选A。
9.【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为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所以答案选D。
10.【答案】A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南京解放,故选A。
11.【答案】D
【解析】重庆谈判发生在民国三十四年,是公元1945年,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由此可知材料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C。
13.【答案】C
【解析】A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都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是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的最显著的内容; B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都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是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的最显著的内容;C项以往土地改革都实行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的政策,1950年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 二者之间的最显著的区别; D项 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推动农业集体化是农业改造的措施,不是土地改革的措施。故选C。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BD属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不符合题意;消灭地主阶级不属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故C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A
【解析】题干中明确的提示词就是战略大决战的“序幕”,根据所学知识:1948年9月-11月是辽沈战役,1948年11-1949年1月是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是最后一次战役。故此题选择答案A。
16.【答案】A
【解析】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所以答案选A。
17.【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一心消灭共产党,实行一党专政,但其需要时间准备,他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实际上是假和平、真内战,所以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C。
18.【答案】C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会师,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南京解放于1949年4月23日,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③④,故选C。
19.【答案】A
【解析】蒋介石的内战方针早已确定,并且积极为内战做准备,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商议共建新中国,排除D项,而当时内战还没有打起来,也就谈不上签订停战协定,排除C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舆论支持,以便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A项是最终目的,B项是A项的辅助条件,所以正确答案应为A。
20.【答案】A
【解析】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避免内战,实现和平,故选A。蒋介石的目的是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1.【答案】(1)1945;重庆。
(2)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也为了欺骗人民。
(3)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解析】(1)材料一是蒋介石于1945年发给毛泽东的电文,材料中的“渝”是指重庆市;
(2)蒋介石要毛泽东赴渝的真实用意是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也为了欺骗人民。
(3)材料二中,毛泽东之所以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4)这次会晤史称重庆谈判,取得的结果是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22.【答案】(1)1921年。事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任举两个即可)
(2)遵义会议。历史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政治斗争:重庆谈判。重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任举一例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可以判定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井冈山会师等(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中央负责人在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和出处可以判定该会议为中共七大,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会后为实现“光明的前途”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政治斗争为重庆谈判。随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期间重要战役有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胜利。
23.【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古老的中国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或者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12年1月1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南京大屠杀。
(4)渡江战役。
【解析】(1)由题干中“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破坏,古老的中国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历史结束,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手段对南京居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持续六周的血腥大屠杀,人数达30万以上。
(4)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开始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终结于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持续了22年,开始于南京也终结于南京,到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开始了现代史时期。
24.【答案】(1)1927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2)南京大屠杀;本质: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行径。
(3)1945年4月23日;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南京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原因: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或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5)任何与人民为敌的政府或反动势力终将灭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解析】(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反映了法西斯国家的残暴和野蛮。
(3)1945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 结束于南京解放。联系这两个历史事件和南京的联系回答即可。
(5)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而其他阶级最终失败,围绕这一角度回答即可。
25.【答案】(1)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2)周恩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3)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毛泽东思想。
(5)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6)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共一大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等。
【解析】(1)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是周恩来。南昌起义的意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遵义会议的意义是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1948年战略决战时期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功劳即贡献。包括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创办《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