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2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解答问题并学习乘除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能解答乘除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并解决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能表达思考和解题的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
教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媒体手段:投影仪、课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设计说明
一、激发兴趣
通过教师简短的几句话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探索活动Ⅰ
1.师生谈话,引出修水渠的问题。
师小结乘除混合运算顺序。
2.出示例题2(课件)
三.探索活动Ⅱ
1.师生谈话,结合生活实际引出亮亮要给红红几本书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观察图,读懂题意,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四.师小结
五.练习
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
学生的解题思路举例:
●把两个人的书加起来除以2,再减去红红的本数。
(9+5)÷2=7(本)
7-5=2(本)
●把亮亮比红红多的本数除以2。
(9-5)÷2=2(本)
●我是看图比较出来的,把他们的书一个一个对起来是5本,还余下4本,只要把4本平均分成2份,给红红2本,两人的书都是7本了。
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把两组物品中同样的东西去掉,就能求出2条围巾的价钱。即,66-34=32(元),那么一条围巾的价钱就是32÷2=16(元)。再根据2顶帽子+1条围巾的价钱=34(元),得出1顶帽子的价钱是:(34-16)÷2=9(元)。
●把两组物品加在一起是4顶帽子和4条围巾,共34+66=100(元)。
1顶帽子+1条围巾共
100÷4=25(元),
一顶帽子:34-25=9(元),
一条围巾:34-9×2=16(元)。
●去掉同样的一副手套,一双袜子。57-43=14(元)就是两双手套比两双袜子多的钱。
●57-43=14(元)即:2副手套-2双袜子=14(元)
1副手套-1双袜子=7(元)因为
1副手套+3双袜子=43(元)也就是
4双袜子+7=43(元)
4双袜子=36(元)
1双袜子=9(元)
1副手套=9+7=16(元)
●57+43=100(元)是4副手套和4双袜子的价钱,100÷4=25(元)是1副手套和1双袜子的价钱,因为1副手套和3双袜子的价钱是43元,所以43-25=18(元)是2双袜子的价钱,18÷2=9(元)是1双袜子的价钱,1副手套的价钱也就能求了。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到探索乐园里闯关,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完成分部到综合的过渡。
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红红的算法。初步了解“差额平分”的思维方法。
交流分析此类题目的思考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书上的图画一画,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和图,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提出自己推算的要求,让学生自主解答。
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用前面的方法,先求出相差物品的钱数,再求出一件物品多少钱。
多借助图来理解并写出算理。
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理清解决问题交流学生的解题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解题思路的机会,同时学习他人更好的方法。
的思路。
交流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思路的机会。
教学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知道首先要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另外两个例题是比较典型的数学问题,解题思路都有一定的规律,虽然数据比较简单,但解答问题的思路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策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借助图片,简单的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的方法。课上,应该多给学生机会,放手让学生分析题目,理清解题思路,掌握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深刻性。其次,练习要有层次,有梯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使课堂鲜活饱满,使学生思维延展有宽度,更有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