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微课课件(14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微课课件(14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19 18:06:50

文档简介

第15课《探寻新航路》微课
  一、教学立意
  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课程标准这一核心,本课的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除了依据课标,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对比新旧教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之前人教版教材中是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放在了同一课中,侧重讲述四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而在统编教材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呈现的更加完整。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我认为,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环节应该实现以下三个能力维度的目标。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以及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
  2.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背景的能力和全面客观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 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在设计本课时将《全球通史》中西方对全球了解的变化图作为线索。学生首先观察第一幅图,可以看到在公元1年时,西方对世界的了解范围其实就是古代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由这一原有认知出发,提出设问与公元1年相比,1500年西方人的世界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范围的扩大是否也与东西方的商路有关?这又与1800年西方人几乎踏遍全球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到1500年,展开本课三个部分的学习:探寻之因、探寻之旅、探寻之果
  二、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通过分析课标可以看出本课的重点知识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主要是四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难点知识是对新航路开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首先是航海成就。在历史教学中,地图对于历史教师讲述历史和学生理解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航路开辟的教学内容,必然要涉及到航海者的路线、新大陆等纯地理因素的概念,这些都离不开地图的诠释。因此在这一部分设计我做航海家的环节,通过阅读教材在下发的空白地图中画出四位航海家的航行大致路线,随后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动态展示。将文字落实于地图中,是从空间概念对新航路进行的强化。
  随后通过整理填写这一表格,对新航路开辟的概况进行总结。表格能够清晰的体现时序性,西、葡两国的航海方向等。通过这两个环节对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进行课堂落实。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借助老师的指导,在本课对新航路开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突出矛盾的方法。例如一块墓碑的正反面,在阅读这段材料时,学生们找到了对麦哲伦的两种定位:伟大的航海家、被杀死的入侵者。借助这一情境,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麦哲伦进行评价,进而引申到对新航路的评价。
  老师们还可以利用新旧课本中的两幅哥伦布登上美洲的图片来创设情境。在之前部编教材培训中,张汝华老师就曾提出,对比两幅图片中不同的哥伦布和土著居民的形象,可以看出对于新航路开辟不同的价值判断。通过这两个方案我们能够达到创设情境,拓宽思维的效果。
  三、史料使用
  第一就是尽可能的寻找新材料,尤其是原始资料。例如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可以使用哥伦布的一封信,这相较于之前大家经常使用的“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更加新颖,而且是写于到达美洲之后,更能够说明问题。
  第二就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在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时,我首先选用了这则材料。因为在研读这段材料时,学生能够得到方法的指引,就是要从不同的维度去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三就是采用具有启迪性的权威史料。中学历史教学最后应该落脚于家国情怀的熏染,在备课过程中我读到了梁启超先生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这篇文章,他在文中发出的“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哥伦布……而我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这一疑惑无疑是与我们有着共鸣的,我将这段材料作为了本课的结束语,去激发中国少年努力向上的精神。

(共14张PPT)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微课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目 录
2.新旧教材差异: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1.课程标准:
一、确立依据
旧教材 统编教材
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四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影响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以及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
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背景的能力和全面客观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三、教学立意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探寻之因
探寻之旅
探寻之果
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1487-1488年
1492-1493年
1498年
1519-1522年
麦哲伦
达?伽马
哥伦布
迪亚士
空间概念
葡萄牙
意大利
葡萄牙
葡萄牙
西欧-好望角
西欧-美洲
西欧-好望角-印度
环球航行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葡萄牙
王室
西班牙
王室
葡萄牙
王室
西班牙
王室
时间线索
时间 人物 国别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

1492


1497--1498
1519--1522
一块墓碑的正反面
费尔南多·麦哲伦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拉普拉普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你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评价麦哲伦?
图一
图二
比较两幅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图片,并说说两者的不同点?
创设具有矛盾的情境,拓宽思维维度
1.寻找原始史料
Espana很美好。那里有美丽的山、平原牧场和土地,非常适合种植、播种和养牛等动物,建筑小城和村庄也很不错。在海岸线上的船港,有数量可观而且水量充沛的河流,埋藏着数以万计的黄金,超过所有未曾到过这里人的想象。

——哥伦布:《哥伦布信件节选》,《World History》,HOLT,2003.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史料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城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阿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

……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哥伦布……而我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选自《梁启超传记菁华》,东方出版社,2015年。
3.采用具有启迪性的权威史料
参考文献:
1.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2.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
3.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
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