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第21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活动一: 姓名:
民族:
电话区号:
邮编:
车牌代码:
语言:
最喜欢的树:
最喜欢的花:个人名片黄石汉族(+86)0714鄂B435000黄石话、大冶话、阳新话、下陆话、铁山话樟树石榴花 早在1亿6千年前,中生代燕山运动对地质构造产生了深刻影响,经过大约七万年的地质运动作用,孕育了独特的黄石山水和丰饶的矿产资源。
30万年前,古人类在河口章山石龙头一带栖息劳作,钻木取火,繁衍生息。 5000年前,磁湖周边就有先民依水结庐,狩猖捕鱼、种植水稻、养殖家禽、纺纱织布、烧制陶器、制作石器等。
3000年前(商代),先民就在铜绿山采矿炼铜,创造了辉煌的矿冶文化和灿烂的中华青铜文明。
黄石的名字
是怎么来的呢? 除了上述黄石山,黄石矶冠有黄石二字的地名外,黄石历史上还有黄石城这个名称。清《一统志》载:“黄石城在县(大冶县)东三十里,一名流圻垒。《武昌县志》(武昌县,今鄂州市)载:“然东有黄石港大冶华家湖(即今之花湖)水出焉,流澌湍激,冬夏不涸,碰一古有黄石城盖筑于此……” 《湖北省黄石市地名志》也有记载说: “流圻垒,在寿昌军(即今鄂城县)东南三十里,近西塞。”这座军事城垒,历史上曾谓之黄石城。”(今西塞山旁)
此外,黄石还有黄石港这个名称也冠有黄石二字国,并没用至今。清《一统志》谓:“黄石矶,在县(大冶县)东北三十里,一名黄石山,山下有黄石港”。清《大冶县志》说:“矶在港口北,华家湖(即今之花湖)以上诸水咸由此出,亦险隘处,旧置有黄石港堡。”
黄石市除了黄石山、黄石矶、黄石城、黄石港地名外,黄石还有叫石灰窑的地名,它直接与黄石市名称的由来相关。据史料记载,石灰窑自古因有“瑶山” 而得名,又因居民以烧石灰为生,故历来以石灰窑名之。
石灰窑山是黄石古地名瑶山改称而来。瑶山,又名狮子山、桂花山,1958年黄石电厂扩建时被炸平。《宋史》载:“瑶山之下,磁湖镇也”;《文献通考》、清《一统志》载:“瑶山,在县东四十里,俗名石灰窑山”。清同治版《大冶县志》载:“瑶山:在县东石灰堡,距城五十里,磁湖江上,土名石灰瑶。垂石悬江,古有仙人赌钱于此,号赌钱矶。左为磁湖山,与瑶山对。” 民国时期,由于建在石灰窑的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大的钢铁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大冶钢铁厂的建设和发展,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华钢筹备处曾给行政院呈报《黄石市市政建筑纲要》,提出:拟将黄石港及石灰窑连成一气,合称黄石市。”首次提出将黄石港、石灰窑连成一气设市,并在市名中仍然冠以黄石二字。
1949年5月,石灰窑、黄石港(时合称石黄镇)解放。
不久,中国临时人民政府决定将石黄镇和铁麓、长乐、申五、下章四个乡从大冶县划出,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 1950年7月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请示,决定改石灰窑工业特区为湖北省省辖市,定名黄石市,并于12日行文通知湖北省并报中央备案。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电中南军政委员会,核准建立湖北省省辖黄石市。黄石市这名称从此载入世界史册。
牧羊湖八卦嘴莫养湖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近代以来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比如说,拥有曾号称“远东第一”的水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工业异军突起,涌现出了美尔雅等一批全国知名服装企业,更有“劲酒” 品牌驰名中外……活动二: 忆苦篇 号称“远东第一”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官招商办的湖北水泥厂,是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湖北水泥厂是近代中国开办最早的水泥厂之一。
“洋灰” 民国初期,陷入严重债务危机的湖北水泥厂,在多方利益博弈中,被迫让渡经营管理权给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
1914年更改厂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厂”,其后至1937年,由启新公司控制生产经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华记水泥厂被迫搬迁至湖南辰溪,更名为“华中水泥厂”。 1939年9月以后,日军先后六次对华中水泥厂进行轰炸,给该厂极大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939年5月,华中水泥厂联合中国、交通、新华等银行合资创立昆明水泥厂。1943年5月,昆明水泥厂和华中水泥厂联合成立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昆明,1945年10月迁往汉口。
1945年8月,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冶水泥厂筹建处成立,次年选定黄石市区枫叶山为厂址。
在黄石枫叶山下投产的华新大冶水泥厂,引进的是美国湿法旋窑生产线。 1949年5月解放军军事接管后,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恢复生产和进行基本建设,调整经济关系,华新获新生。
1950年4月,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由武汉迁至黄石与大冶水泥厂合并。 1953年,经重工业部审批,更名为“公私合营华新水泥厂”,后经“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成为“华新水泥厂”。一直沿用至今。
1999年,消化和吸收了国际最新技术的华新5号窑投入生产,华新水泥单产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21世纪,
新的起点,
新的成就…… 岁月沧桑,昨天已经过去,我们华新如今已经昂首阔步进入了新世纪,但是,我们永远要牢记:百年华新的前身——华记水泥厂的被迫拆迁和华中水泥厂六次被炸的那一段令人不能忘怀的悲惨历史——落后就要挨打。活动三: 思甜篇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二:以国名为氏。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另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又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迁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 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历史前进的脉搏的。我们只要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会发现“历史”真的就在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历史。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