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一)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我在设计本课时就努力让学生多去主动尝试理解文本,老师从旁协助加以引导。
但是,“个性化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课程标准在修订时特意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我校正在进行“271”高效课堂的课改实验。“271”高效课堂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小组合作。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需要先自己思考,然后与组内同学交流讨论。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该大力提倡。”为了落实诵读的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自读、听读、品读、悟读的方法和步骤,逐步让学生体会文章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世界的东方,曾经有这样一座园林,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彰显着威严沉稳的气度,中西合璧的景观传唱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日暮余晖中,在晨曦乍露时,它用金碧辉煌展示着一个帝国的骄傲与梦想,更有无数的奇珍异宝、名人字画为它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红妆。这就是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的却是一地的断瓦残垣,哭泣的废墟讲述着帝国的耻辱与衰亡。在它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雨果是如何评价这件事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雨果其人。本文写于1861年,雨果因支持政变而流亡孤岛,听到火烧圆明园的消息,他愤然执笔写下了这封回信。
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反语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3.感悟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
读准字字音,扫清障碍
给予( ) 珐琅 ( ) 晨曦( ) 瞥见( )
箱箧( ) 劫掠 ( ) 脂粉( ) 朱鹭( )
读名作
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从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圆明园
1.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集中体现在哪些语句中?读出赞美的语气来。
2.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圆明园的美景的?读出美来。
3.作者为什么要将圆明园描绘的如此之美?
讽刺侵略者
1.从哪些称呼中体现谴责?如何称呼抢来的宝物。
2.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讽刺意味,为什么?(反语)
3.出示两句指导朗读。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论名人
作为中国人,表示愤慨是自然的,可是作为法国人,雨果能够义正辞严地谴责侵略,是难能可贵的,你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雨果?
赏名篇(合作探究)
在雨果的笔下,圆明园美仑美奂,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也跃然纸上,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谈一谈你喜欢的原因。(可以从修辞、炼字、情感、句式等角度入手;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组内同学讨论)
品名园
走进圆明园,跳动的灵感在枯泉中若隐若现,华美的雕饰在残砖上寂寞地闪光。成片的废墟中,欧式的曲线流畅不羁,断碎的罗马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走进圆明园,我们想说的有太多太多,请以“圆明园,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讲述此时此刻你的心情。
残破的圆明园作为一个弱国耻辱的见证永远地刺痛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是的,只有强我中华,才能雪洗这些耻辱,只有强我中华,才能让每一份民族瑰宝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熠熠闪光。愿每位同学都牢记我们强国的梦想,让一个更伟大的中国在我们的期盼下振翅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