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微课(16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微课(16张PPT+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0 20:15:23

文档简介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微课
  一、教学立意的确立
  教学立意是历史课的灵魂,换句话说,就是一节历史课要有一个中心。所以,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要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立意,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中心。如何确立一个好的教学立意呢?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找寻到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教学立意的确立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有些表述实际上已经显示了对相关内容的史学观点和主观意向,隐含着教学立意的提示。本课的内容标准是“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公历等基本史实的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取得的成就,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学立意的确立需要依托教材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凝练,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本课,教学立意要上接下联,前后贯通。本课向上承接前两课,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发展历史,是学习古希腊罗马在文化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前提;向下联系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继承,这里的继承实际就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折射出的“人文精神”,这为教学立意的确立找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最后,教学立意的确立需要符合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九年级的学生对希腊的神话、神庙和罗马的大竞技场、法学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很难得出和理解背后折射出的“人文精神”;从学生的思维水平来看,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归纳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立意要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得出。
  根据以上分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提炼:文学、雕塑,欣赏人性的美;建筑,展现人的创造力;哲学,思考人的价值;法学,维护人的尊严;历法,追求人的美好生活。这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本课的内容都和“人”有关,由此展开的教学便显得逻辑较顺,因此可把本课的教学立意确立为一个字—“人”。
  二、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在确立教学立意为“人”后,把本课的重点确立为“了解希腊罗马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哲学、历法及法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把难点确立为“理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立足教材知识,超越教材认识,我们的历史课才更有意义。因此,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构,在内容上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取舍。一方面,从教材整合上看,我在保留了教材“文学和雕塑”、“建筑艺术”前两个子目的同时,调整了后面教材的顺序,比如,我把“哲学和公历”放在一起,二者看起来不搭界,实际上它们分别阐释了古代希腊罗马对人和自然的思考;再比如,把“法学”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子目,从中解读出法学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这就理顺了逻辑关系,把教材上那么多散乱的知识点很好的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另一方面,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比如,文学和雕塑这一子目基本保留教材内容,而在哲学这一内容重点讲述苏格拉底这一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而略讲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亚里士多德等内容。
  接下来,以“建筑艺术”为例,阐述如何具体突破这一重难点的。“建筑艺术”内容较多,既要让学生了解希腊罗马建筑的主要成就,又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成就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若是处理不当,则会出现平均用力,达不到教学效果。为此,查阅相关材料,找到这些建筑和“人”的联系,重点选取了希腊的帕特农神庙、罗马的万神庙、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等进行教学。
  在选定教学对象后,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首先,选取帕特农神庙来介绍希腊建筑的特点,通过展示神庙的图片和播放神庙的视频,提问“帕特农神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以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神庙四周有廊柱环绕、高大宏伟等特点。紧接着教师提问:“神庙四周的廊柱与“人”有什么关系呢?”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及时补充希腊三大柱式:陶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斯林式,并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柱式的照片,说出“帕特农神庙的廊柱属于哪一种柱式?”在学生快速得出陶立克式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别说出这三种柱式的特点:陶立克式粗大雄壮被称为男性柱,爱奥尼式细长秀美被称为女性柱,科斯林式华丽纤巧被称为少女柱。教师点拨这三种柱式其实是希腊人通过建筑表达出的人体的尺度,也是对人的欣赏与赞美。神庙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大宏伟,它的廊柱有11米多高,是三层楼的高度,“如此高大的建筑在当时是如何建造的呢?”教师可补充播放帕特农神庙建造过程的视频,并让学生进行描述这一过程,进而提问“从艰难的开采石料开采,到最后高大宏伟建筑的建成,靠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提炼出帕特农神庙建造过程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勤劳、智慧,展现了人的创造力。以上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问题教学法”,让学生知道历史是从问题开始的,既能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能为课堂活动指引方向。
  如何从希腊建筑过渡到罗马建筑,并体现出罗马对希腊的继承与创新呢?教师可展示罗马帝国疆域图,介绍在公元前2世纪中期,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但在希腊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征服者征服希腊,却被希腊的美和文化征服。”作为征服者的罗马,非常推崇希腊文化,比如把希腊的神话全数接受下来,只是改变了神的名字,他们还把希腊的艺术品不远千里,一车一车的运回罗马。而在建筑方面罗马既吸收了希腊的特点,又有所创新。这样就自然的从希腊建筑过渡到了罗马建筑。接着,教师可播放罗马建筑的视频,提问“罗马在建筑方面吸收了希腊哪些特点,并有哪些创新?”通过视频直观的观察并结合相关建筑的图片,教师可引导学生答出:万神殿的前门有廊柱,创新之处在于圆形的穹顶;大竞技场也有廊柱,但是这种廊柱已蜕变成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是这些石拱门的拱卷结构,它的特点是美观、坚固,并用到其他方面。比如,引水道工程,有十几层楼那么高,就运用了拱卷结构,它除向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外,还要向公共浴室和喷泉等公共场所供水。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罗马建筑仍有着希腊建筑的高大宏伟,但更突显出为人服务的特点,也体现出了罗马人不断发展的创造力。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开发了图片和视频资源,丰富了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内容,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在本课的课堂延伸环节,教师也可这样把乡土历史引进课堂,同样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共17张PPT)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微课
一、教学立意的确立
一、教学立意的确立
一、教学立意的确立

二、重难点的处理
【教学重点】
了解希腊罗马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哲学、历法及
法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教学难点】
理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
【教材重构—整合】
二、重难点的处理
【教材重构—取舍】
比如,文学和雕塑这一子目基本保留教材内容,而在哲学这一内容重点讲述苏格拉底这一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略讲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亚里士多德等内容。
二、重难点的处理
【二、建筑艺术】
二、重难点的处理
帕特农神庙复原图
帕特农神庙介绍视频
1.希腊神庙
【二、建筑艺术】
希腊三大柱式

11米
直径1.9米
陶立克
爱奥尼
科斯林
帕特农神庙遗址廊柱
【二、建筑艺术】
帕特农神庙建造过程视频
【二、建筑艺术】
【二、建筑艺术】
罗马建筑风格视频
【二、建筑艺术】
帕特农神庙遗址
万神庙
2.万神殿
穹顶
【二、建筑艺术】
大竞技场遗址
3.大竞技场
石拱门
【二、建筑艺术】
西班牙境内的塞戈维亚引水道
4.引水道工程
高四五十米
古罗马浴场
【二、建筑艺术】
二、重难点的处理
【课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