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的分类
二、离子反应
三、氧化还原反应
四、铁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图中标号所代表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①化学方程式:2Fe+3Cl22FeCl3
②离子方程式:Fe+2H+===Fe2++H2↑
③离子方程式:Fe2++2OH-===Fe(OH)2↓
④离子方程式:Fe(OH)2+2H+===Fe2++2H2O
⑤化学方程式:4Fe(OH)2+O2+2H2O===4Fe(OH)3
⑥离子方程式:Fe(OH)3+3H+===Fe3++3H2O
⑦离子方程式:Fe3++3OH-===Fe(OH)3↓
⑧离子方程式:2Fe2++Cl2===2Fe3++2Cl-
⑨离子方程式:Fe+2Fe3+===3Fe2+
物质分类及胶体的性质
1.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依据多种多样,分类依据不同,物质所属的类别也就不同。
如NaNO3属于纯净物、化合物、电解质,按照金属阳离子分类属于钠盐,按阴离子分类属于硝酸盐。
(2)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①树状分类法中所涉及类别之间既有并列关系,也有从属(包含)关系。
②交叉分类法所涉及的不同类别之间是并列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不能相互包含。
(3)有关物质分类的试题,可以记忆几个特殊的物质,用特例证明法快速解题
如盐酸、氨水可以导电,但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但属于电解质;CO2、SO2、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2.胶体的性质
1.数学逻辑上的有些概念(如下图)对帮助我们理解化学概念很有益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属于交叉关系
B.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C.胶体与分散系属于包含关系
D.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并列关系
C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是电解质的不同分类,二者属于并列关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二者属于交叉关系;由于胶体属于分散系的一种,故二者属于包含关系;电解质属于化合物的类别,所以二者是包含关系。]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 m之间
B.平行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C [用平行光照射时,NaCl溶液不发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产生现象不同;Fe(OH)3胶体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具有净水作用。]
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
1.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关键
(1)牢固掌握“必拆”和“不拆”
“必拆”: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必须拆成离子符号表示。
“不拆”:单质、气体、氧化物、难溶、难电离的物质。
(2)不要忘记检查
①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②检查是否漏掉离子反应。
③检查系数是否最简单。
2.离子是否共存的判断
离子反应规律主要是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和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微粒(离子、分子)可形成络合离子。“离子共存”的条件是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统筹考虑、比较、归纳整理而得出。因此解决“离子共存”问题可从离子间的反应规律入手,逐条梳理。审题时还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等。
(2)有色离子有MnO、Fe3+、Fe2+、Cu2+等。
(3)MnO、NO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4)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uSO4溶液与铁粉反应:2Fe+3Cu2+===2Fe3++3Cu
B.实验室制二氧化碳:CaCO3+2H+===CO2↑+H2O+Ca2+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CO+2H+
D.Na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B [A项,不能生成Fe3+;C项,H2CO3不可拆;D项,电荷不守恒。]
4.在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Mg2+、Ag+、NO、Cl-
B.Cu2+、Na+、SO、Cl-
C.Ba2+、K+、NO、Cl-
D.Zn2+、Na+、OH-、SO
C [选项A中的Ag+与Cl-不能共存,生成的AgCl不溶;选项B中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选项D中OH-不能大量存在于酸性溶液中;选项C中各离子能够共存,且为无色。 ]
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及应用
1.电子得失守恒
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
2.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解决有关计算问题——先“找”后“列”
利用守恒思想,可以抛开烦琐的反应过程,不必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而更快、更便捷地解决有关问题。计算步骤为
(1)“找”:首先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其物质的量以及每摩尔氧化剂、还原剂得失电子的物质的量。
(2)“列”:然后根据电子守恒列出等式进行计算,即: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每摩尔氧化剂得电子数=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每摩尔还原剂失电子数。
5.在一定条件下,RO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2RO+F2+4OH-===2RO+2F-+2H2O,从而可知在RO中元素R的化合价为( )
A.+4 B.+5
C.+6 D.+7
B [设RO中R的化合价为+x,则反应前后R的化合价变化为+x价→+6价,F的化合价变化为0价→-1价,由电子守恒可知2×(+6-x)=2×[0-(-1)],即x=5。]
6.已知下列分子或离子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氧化KI,自身发生如下变化:H2O2→H2O IO→I2
MnO→Mn2+ HNO2→NO
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
A.H2O2 B.IO
C.MnO D.HNO2
B [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的原则,1 mol H2O2、IO、MnO、HNO2分别得2 mol、5 mol、5 mol、1 mol电子,分别能氧化KI而得到I2为1 mol、2.5 mol、2.5 mol、0.5 mol,而IO本身被还原能产生0.5 mol I2。]
铁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及铁的不同价态间的转化关系
1.Fe只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成Fe2+和Fe3+;
2.Fe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主要表现为还原性;
3.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被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物质还原为Fe2+或Fe。
4.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
①是指H+、S、I2、Cu2+、Fe3+等氧化剂;
②④是指Cl2、O2、HNO3、KMnO4等氧化剂;
③⑥是指Zn、Al等还原剂;
⑤一般是指Fe、Cu、HI、H2S等还原剂。
7.将足量铁粉放入由盐酸、MgCl2溶液、FeCl3溶液、CuCl2溶液组成的混合液中,充分反应后,铁粉有剩余,则溶液中含有的大量阳离子是( )
A.Cu2+和Fe2+ B.Fe2+和Mg2+
C.Fe3+和Fe2+ D.H+和Cu2+
B [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的反应为2Fe3++Fe===3Fe2+、Cu2++Fe===Cu+Fe2+、Fe+2H+===Fe2++H2↑,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大量阳离子为Fe2+和Mg2+。]
8.某学习小组为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散系的性质做了如下一组综合实验,根据实验流程回答相关问题:
(1)请写出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②为________。
(3)请写出FeCl3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Fe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最终生成Fe(OH)3浊液,该过程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制得分散系③为________,它与FeCl3溶液、Fe(OH)3浊液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生成物可知①是Fe2O3与HCl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2O3+6H+===2Fe3++3H2O;
(2)根据生成物可知,物质②为NaOH溶液或NH3·H2O;
(3)FeCl3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Cl3+Fe===3FeCl2;
(4)向Fe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最终生成Fe(OH)3浊液的现象是先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反应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2H2O+O2===4Fe(OH)3;
(5)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制得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
[答案] (1)Fe2O3+6H+===2Fe3++3H2O
(2)NaOH溶液或NH3·H2O
(3)2FeCl3+Fe===3FeCl2
(4)先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4Fe(OH)2+2H2O+O2===4Fe(OH)3
(5)胶体 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
课件41张PPT。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章末复习课物质分类及胶体的性质 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 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及应用 铁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及铁的不同价态间的转化关系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酸
碱
盐
氧化物
A
硫酸
纯碱
石膏
铁红
B
盐酸
烧碱
纯碱
生石灰
C
碳酸
熟石膏
小苏打
干冰
D
干冰
苛性钾
食盐
石灰石
B [A项,纯碱属于盐,错误;C项,石膏属于盐,错误;D项,干冰属于氧化物,错误。]
2.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非金属氧化物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某种意义上SO2、CO2等可以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中与它们同属一类的是( )
A.SO3 B.NO
C.CO D.H2O
A [SO2、CO2、SO3属于酸性氧化物,而NO、CO不是酸性氧化物。]
3.Na2O、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分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
①钠的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电解质
④钠盐 ⑤钠的含氧化合物
A.①④ B.③④
C.②⑤ D.①③
D [NaCl、Na2SO4不能与硝酸反应,②错误;Na2O、NaOH不属于钠盐,④错误;NaCl不属于钠的含氧化合物,⑤错误。只有①③正确。]
4.“纳米材料”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若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具有的性质是( )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液体一定能导电
D.所得物质一定为悬浊液或乳浊液
B [“纳米材料”在胶粒大小范围内,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可形成胶体,D错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A错误;胶体中淀粉、蛋白质等不导电,C错误。]
5.在沸水中滴入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欲除去胶体中的HCl杂质,可采用的方法是( )
A.过滤 B.蒸馏
C.电泳 D.渗析
D [所得Fe(OH)3胶体中混有的杂质H+、Cl-等离子,通过半透膜即可除去。胶体和溶液的分离一般用渗析法。]
6.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B.元素化合价降低时发生氧化反应
C.氧化反应一定先于还原反应发生
D.一定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D [A项,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如2Na+Cl22NaCl;B项,元素化合价升高时发生氧化反应;C项,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7.下列物质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
A.HClO B.Al2O3
C.N2O5 D.SiO2
A [元素呈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Al2O3、N2O5、SiO2中Al、N、Si分别显+3、+5、+4,均为最高价态。]
8.把表面有氧化物的铜片和铁片一起放入盐酸中充分反应后铁片未完全溶解,在该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应是( )
A.只有Fe2+ B.Fe3+和Cu2+
C.Fe2+和Cu2+ D.Fe3+和Fe2+
A [铁片有剩余,根据反应2Fe3++Fe===3Fe2+可知溶液中无Fe3+,根据反应Fe+Cu2+===Fe2++Cu,可知溶液中无Cu2+,故溶液中应该只有Fe2+。]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Cu2++Ag
B.氧化铜溶于硫酸:O2-+2H+===H2O
C.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Ag++Cl-===AgCl↓
D.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Mg2++2OH-===Mg(OH)2↓
C [A项,电荷不守恒,错误;B项,CuO不能拆写,错误;C项,符合拆写原则和守恒规律,正确;D项,漏写部分离子反应,应是Mg2++Ba2++SO+2OH-===BaSO4↓+Mg(OH)2↓,错误。]
10.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
A.Na+、Ca2+、Cl-、SO
B.Fe2+、H+、SO、ClO-
C.Mg2+、NH+、Cl-、SO
D.K+、Fe3+、NO、SCN-
C [A.Ca2+和SO能生成硫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ClO-能氧化Fe2+、SO,H+和SO能生成二氧化硫气体,H+与ClO-能生成HClO,不能大量共存。C.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D.Fe3+和SCN-能形成Fe(SCN)3,不能大量共存。]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溶液中:K+、Na+、MnO、SO
B.pH=11的溶液中:CO、Na+、Cl-、NO
C.强酸性溶液中:Fe3+、K+、SO、NO
D.在碳酸钠溶液中:K+、NH、Cl-、SO
A [A项为无色溶液,而MnO有颜色,符合题意;B项为碱性溶液,四种离子在碱性溶液中均无反应,能够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C项中四种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均无反应,能够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D项中四种离子在碳酸钠溶液中均无反应,能够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1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中,正确的是( )
A.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 H++OH-===H2O
B.氨水和盐酸反应:NH3·H2O+H+===NH+H2O
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Cu2++2OH-===Cu(OH)2↓
D.磁性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Fe2O3+6H+===2Fe3++3H2O
B [A项,应为CH3COOH+OH-===CH3COO-+H2O;C项,应为Cu2++SO+Ba2++2OH-===BaSO4↓+Cu(OH)2↓;D项,应为Fe3O4+8H+===2Fe3++Fe2++4H2O。]
13.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H2SO3+I2+H2O===2HI+H2SO4
②2FeCl3+2HI===2FeCl2+2HCl+I2
③3FeCl2+4HNO3===2FeCl3+NO↑+Fe(NO3)3+2H2O
A.H2SO3>I->Fe2+>NO
B.I->Fe2+>H2SO3>NO
C.Fe2+>I->H2SO3>NO
D.NO>Fe2+>H2SO3>I-
A [由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可知,反应①中还原性:H2SO3>HI(I-),反应②中还原性:HI(I-)>FeCl2(Fe2+),反应③中还原性:FeCl2(Fe2+)>NO。]
14.氢化钙可作为生氢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a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CaH2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1
A [,由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可知:CaH2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且来源于CaH2和H2O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即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1∶1。]
15.在FeCl3、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屑,反应完全后将固体滤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滤出的固体中只有铜,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2+,一定不含Cu2+
B.若滤出的固体中只有铜,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2+,可能含有Cu2+和Fe3+
C.若滤出的固体中只有铜,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3+和Fe2+,一定不含Cu2+
D.若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铁和铜,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2+,一定不含Cu2+和Fe3+
D [发生的反应有:Fe+2FeCl3===3FeCl2、Fe+CuCl2===FeCl2+Cu。若滤出的固体中只有铜,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2+,可能含有Cu2+,一定不含Fe3+;若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铁和铜,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Fe2+,一定不含Cu2+和Fe3+,故A、B、C项均错误,D项正确。]
16.一定条件下,当溶液中XO与H2O2分子个数比恰好为2∶5时,溶液中XO被还原为较低价态,则X元素的化合价变为( )
A.+2 B.+3
C.+4 D.+5
A [XO~X~(7-x)e-,H22~2~2e-,据得失电子守恒知(7-x)×2=2×5,得x=2。]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8分)下列四组物质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A.CaO、Na2O、CO2、CuO
B.H2、C、P、Cu
C.O2、Fe、Cu、Zn
D.HCl、H2O、H2SO4、HNO3
(1)以上四组物质中类别不同的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这四种物质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新物质[碱式碳酸铜,化学式Cu2(OH)2CO3],该反应________(填“是”或“否”)氧化还原反应。若是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是氧化剂(若“否”此空不填)。
[答案] (1)CO2 Cu或H2 O2 H2O (2)是 O2
18.(8分)在四个脱落标签的试剂瓶中,分别盛有盐酸、AgNO3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为了鉴别各瓶中的试剂,将它们分别编号为A、B、C、D,并两两混合反应,其实验现象为A+B产生无色气体;B+C产生白色沉淀;A+D产生白色沉淀;A+C无明显变化。
(1)由此推断各瓶所盛的试剂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填化学式)。
(2)A+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Cl Na2CO3 BaCl2 AgNO3
(2)CO+2H+===CO2↑+H2O
(3)Ag++Cl-===AgCl↓
19.(9分)今有Ba(NO3)2、AgNO3、Fe(NO3)3的混合液,欲将Ba2+、Ag+、Fe3+分离,分别得到三种元素的不溶物,按如图所示实验:
(1)加入的试剂(写化学式):
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
生成的沉淀(写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③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沉淀C为红褐色,可判断C是Fe(OH)3,Z为NaOH。其他物质、溶液可推出。
[答案] (1)HCl(或NaCl) H2SO4(或Na2SO4) NaOH AgCl BaSO4 Fe(OH)3
(2)Ag++Cl-===AgCl↓
Ba2++SO===BaSO4↓
Fe3++3OH-===Fe(OH)3↓
20.(8分)根据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可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FeCl3溶液 B.H2SO4溶液
C.CuSO4溶液 D.NaOH溶液
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检验某未知溶液是否是FeCl2溶液,一位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方案:向一支装有该未知溶液的试管中先通入氯气,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现红色,证明该未知溶液是FeCl2溶液,回答以下问题:
你认为此方案是否合理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若不合理,要检验Fe2+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填“合理”,则此空不答)。
(3)现向一支装有Fe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在保存FeCl2溶液时为了防止FeCl2溶液变质,经常向其中加入铁粉,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FeCl3不仅与Fe反应,而且与Cu反应,故A项不符;H2SO4和CuSO4溶液均与Fe反应而不与Cu反应,故可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NaOH与Cu、Fe均不反应,无法除杂。
(2)Fe2+的检验要注意排除Fe3+的干扰,若先通Cl2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现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3+,但无法说明Fe3+来源于Fe2+还是原溶液。
(3)FeCl2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的Fe(OH)2最终转化为Fe(OH)3。
(4)FeCl2中的Fe2+易被氧化成Fe3+,有铁粉可防止Fe3+生成。
[答案] (1)BC
2H++Fe===Fe2++H2↑、Fe+Cu2+===Cu+Fe2+
(2)不合理 先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加入氯水,溶液变成红色,则原溶液有Fe2+
(3)出现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FeCl2+2NaOH===Fe(OH)2↓+2NaCl、
4Fe(OH)2+O2+2H2O===4Fe(OH)3
(4)2Fe3++Fe===3Fe2+
21.(10分)A~H分别表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某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未列出)。
已知:C、D、E、F、G五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A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G为红褐色固体。
(1)写出化学式:
A: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离子方程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成24 g B需要转移________mol电子。
[解析] 由F在空气中放置生成G,G为红褐色固体,可推知G是Fe(OH)3,则F是Fe(OH)2;而C、D、E、F、G含同一种元素,应想到是Fe,则D含Fe2+,E含Fe3+,由E与H反应生成G[Fe(OH)3]可推知H为强碱;C能转化为Fe2+和Fe3+,则C只能是Fe3O4,则B为O2。而A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能生成O2和强碱,容易确定A为Na2O2,则H是NaOH。至于D、E为何种盐,可不必理会。
[答案] (1)Na2O2 Fe3O4 Fe(OH)2
(2)②2O2+3FeFe3O4
⑥4Fe(OH)2+O2+2H2O===4Fe(OH)3
(3)③Fe3O4+8H+===Fe2++2Fe3++4H2O ⑤Fe3++3OH-===Fe(OH)3↓
(4)1.5
22.(9分)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物质:S、H2S、HNO3、NO、H2O。已知水是反应的产物之一。
(1)从硫和氮元素的价态看,只有氧化性的物质是________,只有还原性的物质是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是________。
(2)该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_。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配平)。
(4)氧化性:HNO3________S(填“>”或“<”)。
[解析] 水是生成物之一,说明反应物中肯定含有氢、氧元素,含有氢元素的有H2S和HNO3、含有氧元素的有HNO2和NO;观察五种物质,含硫元素的有S和H2S,含氮元素的有HNO3和NO,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它们分别为反应物和生成物;如果S做反应物,则H2S做生成物,此时S得电子,N只能失电子,即NO做反应物,两种反应物中均没有氢元素,所以S不可能做反应物;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物只能是H2S和HNO3,生成物只能是S、NO和H2O。
[答案] (1)HNO3 H2S NO、S (2)H2S HNO3 (3)H2S+HNO3―→S↓+NO+H2O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