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 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重点) 4.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重难点)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
(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
(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 )
(2)“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4)植树造林能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是平衡功能的体现。( )
【提示】(1)√ 诗句反映的是植物的枯枝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进入环境中的过程,是生物循环的表现。
(2)× 河水流动携带大量泥沙,反映了水循环中的物质迁移的地理意义。
(3)×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但这个过程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各个圈层共同参与的结果。
(4)√ 植树造林可以增强自然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能有效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
结合下图,探讨分析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
(1)据图总结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包括哪些?并解释各自含义。
(2)各要素是如何联系的?
(3)地理环境中的生产功能主要是由哪个要素体现的?
【提示】 (1)①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②生物循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③岩石圈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2)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生产功能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通过生物这个要素体现的。
[归纳总结]
1.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对比说明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2,但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2.大面积地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C 2.D [第1题,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大量CO2,被绿色植物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吸收,所以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基本稳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第2题,臭氧空洞是由制冷设备释放的含氟物质造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据史料记载,黄土高原在汉代时一派草肥水美、山清水秀的景色,但自唐代以后,由于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再加上近代“以粮为纲”的影响,就变成了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下面是“有关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示意图”。
水土流失景观图
(1)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完成下面纲要图,完善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2)黄土高原景观变化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 (1)自上而下:泥沙淤积,河流泛滥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退化,逐渐消失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2)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归纳总结]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变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发展变化的,如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变迁。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
再如,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会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框内,其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1.D 2.A [第1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第2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例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为生物循环示意图,则属于环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此图为地壳物质循环图,丁是由丙经变质作用形成。则属于岩浆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A (2)B [若此图为生物循环示意图,则甲、乙、丙、丁分别是环境、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若此图为地壳物质循环图,丁是由丙经变质作用形成,则甲、乙、丙、丁分别是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和生物循环示意图等。
循环类型
循环过程图示
读图指导
地壳物质循环
重点理解箭头的方向和含义。如岩浆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外力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指向变质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变质作用等
大气环流、热力环流
注意冷却、受热对气压分布的影响,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不同
季风环流
注意比较各箭头含义的差异。如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温暖湿润,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低温干燥
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①注意把三圈环流与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结合起来学习;②理解高、中、低纬三个环流的高度不相同的原因: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低纬环流高度较高;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层高度低,高纬环流高度较低
水循环
①图中包含水循环的三种类型;②注意各箭头的含义,即水循环的环节
生物循环
理解各箭头的含义,即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物质循环示意图能充分反映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分析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把握物质循环的本质。物质循环类型多样,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是区别于其他循环类型的前提。例如,地壳物质循环是由岩浆生成各类岩石,然后再回到岩浆的过程;第二,要把握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运动变化的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第三,要注意物质循环过程中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性,抓住循环的重要环节。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含义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 D.化合作用
(2)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3)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A (2)D (3)D
【解析】
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
①水循环 ②氧循环 ③碳循环 ④二氧化碳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固结成岩作用 D.风化作用
1.C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第2题,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3~5题。
3.如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4.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图中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B 4.B 5.D [第3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4题,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的不同,表现在其汛期长短不同、流量大小不同、有无结冰期等很多方面,而这些都由气候决定,即箭头②。第5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夏季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大冲刷地表形成的,主要跟河流有关,应为箭头④。]
读下图,回答6~7题。
6.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区域开放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区域独立性示意图
7.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6.A 7.B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8.根据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土壤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人为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第(2)题,植被破坏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 (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少
(2)植被遭破坏,加剧了流水侵蚀。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件70张PPT。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量交换大气生物生物循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叶绿素物质和能量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2.水循环能( )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水资源短缺不再出现
C.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D.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1.A 2.D [第1题,根据图中径流由丙流向丁,说明丁为水圈,丙为岩石圈;乙吸收丙、丁圈层的水,说明乙为生物圈。第2题,水循环使全球水资源趋于平衡;使水资源得以更新;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4.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3.C 4.B [第3题,图示反映的是修建水库后产生的一系列水文条件改变,进而使土壤、生物、气候等发生改变,体现了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性强调区域内的趋同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第4题,甲为地下水的变化,修建水库,形成人工湖泊,水位上涨,受其影响,地下水也会上涨;受人工湖泊的影响,局部地区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变率减小,降水量增加,气候改善;上游建水库,蓄水拦沙,导致下游泥沙沉积减少;湖泊的调节作用使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减轻。]
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制约性
C.整体性 D.平衡性
6.引起图中生态环境失调的主导自然要素是( )
A.气候 B.大气
C.水文 D.生物
5.C 6.D [第5题,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6题,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弱,水旱灾害增加;沙尘暴盛行,气候恶化;植被破坏,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灭绝。这些结果都是破坏森林引起的。D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地理要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源
8.有关该区域及该区域解决甲问题合理措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 退耕还林 B.华北地区 节约用水
C.东北地区 治沙治水 D.南方地区 退耕还湖
7.D 8.B [第7题,本题考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图中各要素对甲的影响,答案应为D项。降水量属于气候中的要素,排除A项;用水量对地形、土壤影响小,不能和其他因素形成对应,排除B、C两项。第8题,在解决水源短缺的问题时,要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华北地区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工业、农业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同时在春季干旱,故为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约用水,选B项。]
9.读下面乱砍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引起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处。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空气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水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只要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这说明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_______”。
(3)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能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解析】 滥伐森林造成许多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生态失调的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要抓住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一主线。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 (1)图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②⑧⑥③①⑦④⑨⑤)
(2)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3)热带雨林
[能力提升练]
读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
11.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
10.B 11.D [第10题,据图可知,甲事象可能导致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流失加剧等,因此它最有可能是森林破坏。第11题,图示显示由于森林破坏导致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阅读青藏高原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对我国和亚洲地区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材料二 喜马拉雅山脉山区共有15万多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川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约5 km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后退了近800米。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分析下面的关联示意图,从下列选项中对应选择。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A.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和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和南亚地区形成季风区
(2)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特点。
(3)材料二中的喜马拉雅山是一条巨大的褶皱山脉,主要是由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碰撞而成。
(4)材料二中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这些冰川的消失?
(5)试将下列的选项按其因果关系,设计一个网络联系框图表现出来(注意:框图内只能填字母代号且不能重复)。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膨胀
C.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D.极地冰雪融化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F.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植被遭受破坏与砍伐
【解析】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周边区域气候、植被、大气环流等多种要素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答案】 (1)C D A B
(2)整体
(3)太平洋 亚欧
(4)全球变暖。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新能源、植树种草、加强国际合作等。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