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辽宁共用自然地理基础高二上册 第5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辽宁共用自然地理基础高二上册 第5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21 07:12:05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重难点) 3.学会运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合理性。(重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
规模(空间尺度)
分异规律

全球性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海陆分异

区域性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2.自然带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形成基础:热量。
(3)分布规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分布地区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海陆分布。
(2)形成基础:水分。
(3)分布规律:自然景观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4)分布地区: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分异原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差异。
3.分异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绝对的,差异性是相对的。( )
(2)相邻自然带之间的差异很明显。( )
(3)我国南稻北麦的差异主要体现了降水的纬度差异。( )
(4)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的景观差异反映了经度地带性差异。(
(5)所有山地都存在垂直地域分异。( )
(6)赤道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最复杂。( )
【提示】(1)× 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差异性是绝对的,整体性是相对的。
(2)× 相邻自然带之间的景观是逐渐过渡的,它们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3)× 水稻是喜湿热、喜水的农作物,我国南方热量、降水充足,适合水稻的生长。因而南稻北麦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南北差异。
(4)√ 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是水分条件的变化导致的,反映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5)×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因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的,只有山体的高度引起了水热状况的差异,才存在垂直地域分异。
(6)× 山地的垂直带谱的多少取决于山地所在的纬度以及山地的相对高度,只有纬度较低且相对高度较大的山地垂直带谱才会复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的?
(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提示】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归纳总结]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比较项目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判断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两极

热量:赤道两极

植被:赤道两极

土壤:赤道两极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内陆

降水量:沿海内陆

植被:沿海内陆

土壤:沿海内陆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1.A 2.B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沿X方向,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是由于水分逐渐减少而导致的;沿Y方向,自然景观由针叶林过渡到温带森林再过渡到热带雨林,符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由热量逐渐增加而形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M点在X轴上比较接近原点,由上题可知,此地降水较多,应为森林植被景观;在Y轴上,M位于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之间,其热量低于热带而高于温带,可确定为亚热带的自然景观。而山东丘陵为温带景观,刚果盆地为热带景观,西欧平原也为温带景观,只有江南丘陵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景观。]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3)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4)为何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提示】 (1)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带就是该自然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海拔较高,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3)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在重力作用下积雪冰川下滑较多。
(4)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
[归纳总结] 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垂直自然带谱的数目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5.雪线的分布高度
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与其分布高度和山坡的坡向、山体所在纬度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1~3题。
1.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2.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3.丙图中苔原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 ②海拔低 ③处于阴坡 ④处于背风坡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A 2.A 3.B [第1题,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第2题,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是由于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不同,热量因素是主要的。第3题,苔原带的缺失是由于丙山所在的纬度低,气温高,而山脉的高度不够,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
非地带性规律
读南美洲南端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回答E、F、P处的植被带由E→P植被的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2)P与S处的植被是否相同?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 (1)E为热带荒漠带,F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P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从E到P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不同,P为温带落叶阔叶林,S处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原因P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多降水。S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归纳总结]__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下面两幅图中,甲图为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B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受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2.在乙图中,D处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
D.受冬季风的影响,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1.D 2.C [第1题,甲图反映从低纬到高纬自然带的变化,据图可知,A处植被为苔原,且处于亚寒带针叶林的包围之中。苔原带位置应偏北,此处出现苔原,主要受到了地形因素的影响,属非地带性。第2题,乙图反映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据图可知,D处植被为草原,周围地区为温带荒漠,说明D处水资源较为充足;主要是因为E处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变化
B.水分变化
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1.B 2.B [第1题,从A到B,从我国的热带变化到了寒温带,热量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2题,从C到D,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①自然带的名称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高山草原(草甸)带
4.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大气环流
3.C 4.A [第3题,从图中虚线之间对应的自然带可知,①处应为针叶林带,结合选项可判断出C项正确。第4题,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的特点与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加的变化相近,因而其形成的基础应为热量。]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
B.针叶林、草原
C.灌丛草甸、针叶林
D.草原、山地落叶阔叶林
A [①上下均为森林带,则①必然为森林,针阔混交林是阔叶林与针叶林的过渡地带植被,而阔叶林的热量条件要好于针叶林,则①为阔叶林、②为山地针叶林或灌丛。]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右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回答6~7题。
6.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7.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6.C 7.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第6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7题,从材料中可知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差的东北地区。喇叭沟门相对于东北地区纬度低,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地势较高,因此才会有天然白桦林的分布。]
8.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地区。
【解析】 该自然带分布图综合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其中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是不存在的。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无 该纬度全部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课件77张PPT。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海陆延伸 中纬度海陆水分完整海拔水热水平带较高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3214567832145678321456783214567832145678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按气温垂直分布规律,下图中有永久性冰雪的山峰是( )
B [永久性冰雪的山峰在夏季时雪线的最低温在0℃以下。根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A图中0米为15℃,到顶部2 500米处刚好是0 ℃;B图中0米为12℃,0℃的高度在2 000米,2 000米以上为永久性冰雪的山峰。因为C、D两图为冬季,情况不好判断。]
下图为某自然带(黑色部分)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该自然带为( )
A.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3.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河流流向 B.地质构造
C.岩石类型 D.大气环流
2.A 3.D [第2题,图示地区阴影部分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区。第3题,据图可知阴影部分地处30°N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形成热带荒漠带。]
下图是世界某大洲局部图,读图回答4~5题。
4.a区域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5.与b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
①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 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③位于信风带的迎风坡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D 5.B [第4题,a区域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高及沿岸寒流影响,形成热带荒漠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热带荒漠带。第5题,b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受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及沿岸巴西暖流影响而成。]
6.读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范围示意图。回答下题。
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分
C.洋流 D.大气环流
C [本题考查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现象。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有寒流流经,大陆西岸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在寒流影响下,温度较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低,所以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纬度较低。C项正确。]
读天山博格达峰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针阔混交林带
8.博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其形成因素最不可能的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海拔
7.C 8.B [第7题,天山博格达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北坡有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在山腰上降水较多,故在山腰形成森林,向上海拔高形成高寒草甸及冰雪带,向下降水越来越少,逐步过渡为山地草原、山麓温带荒漠,甲正处于从山腰上森林向下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山麓荒漠地带。第8题,要形成丰富完整的自然带,就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而从海陆位置的角度看,该地深处内陆,水汽到达少,最不可能是其形成因素;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且海拔高,使其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的可能,大气环流(西风)带来一定的水汽,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9.读下列一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中,甲代表________,常年在甲控制下形成________气候,对应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该气候下对应的自然带为________(填名称)。
(2)图2中气候类型F是________气候,该地区夏季主导风向是________,其具体形成过程是________。
(3)上述模式图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图3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的递变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 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热带季风 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3)整体 从赤道到两极
[能力提升练]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该山南坡的自然带带谱复杂,而北坡较简单,原因主要是( )
A.南坡是向阳坡,温度高
B.北坡是向阳坡,温度高
C.南坡相对高度大,垂直温差大
D.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充足
11.该山雪线分布规律与其他自然带明显不同,原因可能是( )
A.南坡是迎风坡,降水量大
B.南坡是向阳坡,温度高
C.北坡是向阳坡,温度高
D.北坡是迎风坡,降水量大
10.C 11.A [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南坡基带比北坡低很多,因此南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更多。第11题,雪线的分布高度主要与温度和降水相关。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线。]
12.读某大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A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自然带由A→B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最主要是由于________变化所引起的。
(3)自然带由E→A→D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呈现________分异规律,最主要是由于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解析】 该图为北美洲地区自然带分布图,A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是亚寒带针叶林带。从A→B→C体现了自然带的自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水分变化引起的,从E→A→D体现了自然带的自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热量条件变化引起的。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自沿海到内陆的地域 水分
(3)自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热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