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梅兰芳蓄须》教学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梅兰芳蓄须》教学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1 08: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梅兰芳蓄须

第五节:拓展延伸
第六节:板书设计
第七节:布置作业

第一节:新课导入


第二节:整体感知

第三节:深入探究

第四节:课堂小结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 多媒体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大家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今天播放的这个选段就是京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而它的表演者就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蓄、迫、纠”等12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打渔杀家》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历史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阴谋筹建傀儡满洲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数爱国人士战死在敌人的炮火中,人民生活十分艰难,梅兰芳毅然蓄须明志。
1938年,梅兰芳蜇居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沦陷,梅兰芳各种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1945年8月8日,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梅兰芳立即剃去胡须。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理解课题
梅兰芳蓄须
蓄:留。
蓄须:留胡须

梅兰芳在舞台上是唱旦角的,就是表演女性角色,他为什么要蓄须呢?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蓄须后梅兰芳先生就无法再表演女性角色了,也就是不再登台表演了,表明了他不愿登台的意愿。
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
2.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整体感知—— 词语乐园
被 迫
蓄 须
租 界
纠 缠
邀 请
骚 扰
宁 可
妄 想



jiū chán
yāo
rǎo
qiān dìng

nìng
wàng
签 订
拒 绝
要 求
yāo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词语乐园
认识多音字


níng
nìng
(宁愿)
(宁可)



yāo (要求)
yào
(要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深居简出: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平日在家里,很少出门。本文指梅兰芳为躲避日本人的纠缠藏在家里不出门。
破绽:指衣物上的裂口。比喻讲话或做事时暴露出来的漏洞。本文指日本人看不出梅兰芳发烧之事有什么漏洞。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本文指梅兰芳拒绝日本人时候的坚定和果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听课文朗读,回答问题:
1.梅兰芳为什么蓄须?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
2.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分别是哪几段?
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理清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梅兰芳蓄须

总领段(第一段)
蓄须明志
(第2~7段)
剃须表演
(第8~9段)

深居简出
蓄须明志
卖房养家
自伤身体

爱国情结 民族气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深入探究——1.总领段
赏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该段落讲了什么事情?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该段讲了梅兰芳因职业需要总是剃须,但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
文章的总领段,说明梅兰芳不能剃须的理由,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蓄须明志
阅读第二部分(第2~7段),回答问题:
①想一想: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为什么要蓄须?
第三自然段,为了抵抗日本人随时随地的骚扰,梅兰芳选择蓄须;为了表示自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梅兰芳选择蓄须;为了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梅兰芳选择蓄须。总而言之,梅兰芳把“蓄须”作为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一种手段。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蓄须明志
②说一说: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不登台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蓄须明志
深居简出(第二自然段):
梅兰芳留居香港,不在登台。
晚上细细吟唱,以追求艺术。
蓄须明志(第三自然段):
香港沦陷,蓄须明志。
不堪骚扰,回到上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蓄须明志
卖房度日(第四自然段):
拒绝诱惑,卖房度日。
自伤身体(第五~七自然段):
打针求病,拒绝登台。
连日高烧,自伤身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蓄须明志
想一想,梅兰芳为什么不愿登台呢?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你是小小梅兰芳,请你说一说你会怎么想。
梅兰芳在香港时,他是这样做的——到深夜时,关紧门窗,拉上厚窗帘,悄悄地细声吟唱;他是这样想的——我不愿意为日本人演出,即使我只能在晚上偷偷地练习,不能被别人听见,我也必须为祖国的荣誉而坚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蓄须明志
想一想,梅兰芳为什么不愿登台呢?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你是小小梅兰芳,请你说一说你会怎么想。
梅兰芳在香港沦陷后,他是这样做的——蓄须明志;他是这样想的——拒绝的借口都用完了,我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拒绝那些侵略者的骚扰呢?啊,如果我蓄须,不就无法上妆,唱不了旦角了吗?对,就这样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蓄须明志
想一想,梅兰芳为什么不愿登台呢?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你是小小梅兰芳,请你说一说你会怎么想。
梅兰芳再次回到上海后,他是这样做的——卖掉北京的房子,用以维持生计;他是这样想的——二十两黄金算得了什么?生活困顿算得了什么?对我来说,对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而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才是最重要的!我怎么能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气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2.蓄须明志
想一想,梅兰芳为什么不愿登台呢?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你是小小梅兰芳,请你说一说你会怎么想。
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时,梅兰芳是这样做的——找到朋友打伤寒预防针,借助重病避免上台;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日本侵略者一定会用武力强迫我上台演出,除非病情严重得上不了台,啊,即使会因此丢掉性命,我也不会为日本人演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3.剃须登台
赏析文章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①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梅兰芳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②为什么那么多人来看他的演出,甚至没有座位就站着看呢?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因为大家都非常喜爱他高超的表演技巧,同时更敬佩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他剃掉胡须,高兴地宣布自己该登台演出了。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梅兰芳的所作所为有许多感触,挑选你感触最深的一部分,有感情朗读吧。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4.朗诵文章
注意要读出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请大家来评议,看谁读得最好。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悟一悟:梅兰芳的所作所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深入探究——5.启发
梅兰芳先生蓄须是强烈爱国主义的表现,他以多种理由拒绝为日本人表演,甚至宁愿冒着生命危险装病,展现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学习。我们小学生也要学习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忘国耻,奋发向上。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宁可......也”,运用关联词语,显示了梅兰芳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他坚守气节的决心。值得每一位中国同胞学习。

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闯进”“只好”两个词语用的十分恰当巧妙,从“闯进”这个词可以体会到日本人的蛮横,他们的行为完全就是强盗的行径。“只好”这个词表现出日本人并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但是“滚烫”的额头却让他们无计可施。体现了日本人的蛮横。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写作借鉴
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以一句话或一个自然段简要说明本文要写的内容,巧妙设下悬念;中间部分展开陈列叙述内容;结尾进行总结概括,可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文章脉络清晰可见。
课 堂 小 结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继续走进中国那段沉痛的历史,新结识了一位饱含爱国情的名人,再次受到了心灵上的熏陶。梅兰芳赤诚的爱国情,超越生死的爱国行为,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

拓 展 延 伸
第五节
阅读文章末尾的阅读链接,体会文中“我”的激动心情,“我”的眼眶为什么会湿润?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台湾刚回到祖国的怀抱,教师就一遍一遍教予学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话语,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动。
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梅兰芳蓄须

第一段总领全文
蓄须明志
(第2~7段)
剃须表演,总结全文
(第8~9段)

深居简出
蓄须明志
卖房养家
自伤身体

爱国情结 民族气节
布 置 作 业
第七节

  
用“宁可……也”说一句话。
回忆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每件事概括出来。
他宁可牺牲生命,也决不背叛祖国和人民。
ɑ.留居香港,不再登台;b.香港沦陷,蓄须明志;c.回到上海,卖房度日;d.打针求病,拒绝登台。
布置作业——当堂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摘抄、积累课堂上有关人物性格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本课相关训练。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