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地理选修二.[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06-07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地理选修二.[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8-14 20:22:00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三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进行国土整治工作的难度要大些,主要取决于我国国情的特点。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势西高东低,农业主要表现西林东耕
B.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面积北多南少
C.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于东南半壁,各种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西北内陆
D.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沙危害北方大于南方
B.水污染南方重于北方
C.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南方重于北方
D.水土流失干旱地区大于湿润地区
3.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经济技术薄弱,国土整治难度大,主要表现()
①国土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②人口过快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③落后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在许多地区依然存在④交通、能源等基础部门的发展,仍然制约经济发展速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 1.B 2.A 3.D
4.下列事件属于跨区域(省区)的国土整治工作是()
A.黄河中下游的治理
B.闽江中下游的整治
C.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D.北丘洼盐碱地的治理
解析 回答此题要明确两点:一是跨区域(省区)的理解,二是要明确各选项内容所指的范围。尽管四个选项中的内容都是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但跨越省区范围的只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福建的闽江、贵州的梵净山、山东禹城北丘洼,都是一个省内的范围。
答案 A
5.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各个区域之间的原有基础与发展水平相似
B.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黄淮海平原应着重改良和治理的是红壤等酸性土壤
D.西南地区需要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解析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之间的原有基础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黄淮海平原应着重改良和治理的是低洼地、盐碱地等中、低产田。西南地区交通较为落后,需大力加强其交通运输建设。
答案 D
6.国土整治是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国土规划②国土立法③国土管理④国土扩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答案 B
7.以改造中、低产田为目的的国土整治实验工作是在下列哪一地区开展的()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南方低山丘陵 D.黄土高原
解析 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自然条件上多旱涝、盐碱,中、低产田多。
答案 B
8.下列技术,关键装置为传感器的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技术 D.电子通信技术
解析 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一种被称为传感器的仪器。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
答案 A
9.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是()
A.阅读地图、数表、文字信息
B.建立数据库
C.对研究对象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
D.输入、处理、分析、表达图形数据
解析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分析和表达。
答案 D
10.GIS技术与普通地图共同的特点是()
A.信息量一样大
B.都便于查询各种信息
C.都能反映空间信息
D.都利于数据化处理各种信息
解析 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所以,都能反映空间信息。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技术。所以,GIS技术比普通地图更先进,计算机系统信息量大,便于查询和处理各种数据信息。
答案 C
11.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全球定位技术 B. 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解析 无论是在飞机上,行驶的汽车或船只上,只要是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
答案 B
12.与地图相比,GIS技术的优越性不表现在()
A.空间数据以数字形式储存,比纸绘地图更精确
B.GIS更有利于信息更新
C.GIS较地图直观性强
D.GIS可以快速进行各种空间分析
解析 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其与地图相比更具优越性。其与地图的共性是直观性强,但较地图更精确,更容易修改、补充,可以进行图层转换、叠加,而且可以快速进行空间数据分析。
答案 C
13.下列有关全球定位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GPS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B.GPS包括两大部分,即空间部分和地面控制部分
C.GPS卫星星座由21颗卫星组成
D.野外旅行,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可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经纬度
解析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答案 D
14.全球定位系统使用的实际意义有()
A.使人们在野外不易迷失方向
B.比使用罗盘和指南针的精确度增加
C.只需要一颗卫星便可覆盖全球
D.何时何地只需一颗卫星便可接收地面任何信息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利用4颗GPS卫星的空间位置,可以计算出地面点所在的位置。
答案 A
15.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
①对国土整治工程实施进行监控②对生态环境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控,及时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③对无人区进行长期勘探④可以直接对西南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在对西部进行科考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其优点主要是()
A.对陆地、天空和地下可以提供直接拍摄图片
B.能为科学家提供准确、精密的三维坐标
C.服务过程有定时、间断性特点
D.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随时读取各种信息资料
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但不可能对地理问题进行治理。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但不具备拍摄功能,服务过程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答案 15.A 16.B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三江平原,目前还有大片沼泽性的荒原有待开发建设。但是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据此完成17~18题。
17.此项行为不属于()
A.国土管理 B.国土整治
C.国土规划 D.国土立法
18.上述材料说明()
A.国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之间是有矛盾的
B.国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C.国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不同的
D.国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二者是对立的
解析 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为了保护“湿地”,属于国土规划和管理,是国土整治的内容,但不是国土立法。由上述资料可以体会到,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是有矛盾的,但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并不是对立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7.D 18.A
材料一:从1999年3月24日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南联盟科索沃自治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给南斯拉夫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材料二: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过后美国在阿富汗进行了一场反恐怖主义战争,摧垮了塔利班政权。据此回答19~20题。
19.对南斯拉夫大规模轰炸的信息资料主要应用了()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技术④多媒体合成技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在地面部队的配合下,美国对塔利班政权大到军事设施小到主要组织成员居处的打击异常精确,其信息资料的准确性主要依靠()
A.全球定位系统
B.美国联邦特工的侦察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解析 地面状况和轰炸目标的确定需要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共同来完成。精确的地理空间特征需要由地理信息技术作支撑。
答案 19.A 20.C
第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
21.结合我国国情,试简要说明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艰巨性。
解析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艰巨性。
答案 国土辽阔,但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22 请列出我国开展的四大跨区域的国土整治工作,并阐述其开展的原因、措施和目的。
解析 结合教材内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理解和掌握区域的开发和治理措施。同一类地理事物的把握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进行。
答案四大全国(跨区域)性的国土整治工作比较如下:
类型
开展原因
措施
目的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中上游修水库,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配置不佳
建设调水工程
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现状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和台风等灾害严重
建设各级各类防护林工程
减轻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23读“遥感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图中可以看出,此遥感技术利用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这种运载工具采用的是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和识别,这种方式的遥感技术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是较_______(高、低)的。
(2)在B图中,传感器接收到的是________,它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在这个遥感过程中,传感器之所以能够对地面物体进行分辨,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3)简单示意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4)简述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遥感技术的了解,需要对教材中遥感技术及应用内容掌握好。
答案 (1)飞机航空摄影高
(2)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或大气散射的光能产生地面辐射(含电磁波)不同物体、不同环境条件,其反射或产生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进行识别
(3)物体辐射或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电磁波传输遥感地面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获取成果
(4)①探测范围大;②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③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十三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
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
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
解析 东北地区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喜温的玉米等农作物能够在东北种植。
答案 B
2.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
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解析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属季风气候;从温度带上看,属温带;从干湿状况看,属湿润半湿润地区。
答案 C
3..东北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顺序的是()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C.作物:冬小麦、春小麦、甜菜
D.土壤: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
解析 东北地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答案 A
4.指出四幅图中,地形名称与图中排序相符的是()
A.①三江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江汉平原
B.①江汉平原②鄱阳湖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三江平原
C.①江汉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三江平原
D.①三江平原②鄱阳湖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江汉平原
解析 从图中可知,①为江汉平原,②为洞庭湖平原,③为鄱阳湖平原,④为三江平原。
答案 C
5.有关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解析 东北耕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5,大部分地区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生产力较高,是我国肥力最高的土壤之一。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宜农荒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
答案 D
黑土和沼泽是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但是,在东北土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它们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此,做好黑土和沼泽土的整治工作,关系到东北地区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据此回答6~11题。
6.东北地区的土壤,按自然肥力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黑土、沼泽土、黑钙土
B.黑土、黑钙土、棕壤
C.沼泽土、黑钙土、黑土
D.黑土、黑钙土、沼泽土
7.下面关于东北地区黑土和沼泽土的叙述,比较合理的有()
①黑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沼泽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分过多、通气不良、养分不平衡②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黑土培肥;沼泽土的开发主要在于土壤改良和保护③黑土有机质含量少,质地疏松;沼泽土有机质含量多,质地黏重④黑土区是我国玉米带的主要土壤;沼泽土是东北地区水稻产区的主要土壤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东北地区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是()
A.黑土B.黑钙土 C.沼泽土D.褐土
9.东北地区的土壤与其分布区组合正确的是()
A.三江平原——沼泽土、黑土
B.松嫩平原——黑土、黑钙土、沼泽土
C.辽河平原——沼泽土、黑土
D.小兴安岭——黑土、黑钙土
10.黑土培肥和沼泽土改良的主要措施分别是()
A.增施有机肥料和植树造林
B.植树造林和防洪治涝
C.秸秆还田和土壤熟化
D.增施有机肥料和防洪治涝
11.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A.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
B.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加剧
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解析 第6题,按自然肥力排,黑土高于黑钙土,黑钙土高于沼泽土。第7题,黑钙土是我国玉米带的主要土壤,黑土是东北地区水稻产区的主要土壤。第8题,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是黑土。第9题,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松嫩平原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第10题,黑土培肥的主要措施是增施有机肥料;对于沼泽地,则主要是防洪治涝。第11题,沼泽地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又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后,其生态环境会遭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答案 6.D 7.B 8.A 9.B 10.D 11.D
12.关于东北地区宜农荒地的正确叙述有()
①东北地区宜农荒地资源数量多、肥力高、平坦连片,是我国当前垦荒的重点地区②东北地区荒地集中分布于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内蒙古东北部③东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要加速和大规模开垦④东北地区的宜农荒地是东北乃至全国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所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加速和大规模开垦荒地易破坏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
答案 A
13.我国农业人口平均粮食产量居首位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解析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居全国首位,土壤肥沃,故选A。
答案 A
14.东北地区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应该是()
A.糖料基地 B.油料基地
C.粮食基地 D.棉花基地
解析 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人均耕地多,故应首先建成全国商品粮基地。
答案 C
15.关于东北区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构成的肥沃土壤
B.荒地多,但可利用的后备耕地却不多
C.森林树种丰富,主要是以云杉、冷杉为代表的针叶林
D.是全国最大的林区,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西侧、长白山东侧和小兴安岭山地
解析 东北地区荒地多,可利用的后备耕地也很多;森林树种以兴安落叶松和红松为主;东北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答案 A
16.东北地区要发展的两种人工速生丰产林是 …()
A.红松、杨树 B.红松、紫椴
C.落叶松、红松 D.落叶松、杨树
解析 东北林业的发展应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答案 D
17.下列属于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的是()
A.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B.西南林区
C.台、闽、赣林区
D.秦岭、太行山林区
解析 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为东北林区,第二大天然林区是西南林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
答案 B
18.森林覆盖率很小,直接导致的生态问题是()
A.木材产量减少
B.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
C.火灾、水灾频繁
D.不利于森林更新
解析 森林覆盖率减小后直接导致的生态问题是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
答案 B
19.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多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东丰西歉、北多南少的结果
B.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的结果
C.人工营林树种不同造成的
D.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
解析 由于所处纬度不同,所获热量存在差异,导致东北林区北部多针叶林,南部多混交林。
答案 B
20.有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
B.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农→牧
D.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区
解析 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中,耕作业占主导地位;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春小麦区。
答案 C
第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共2小题)
21.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土地后备区。1999年,黑龙江省政府作出决定,停止对A区围垦,其意义何在?同时,停止围垦,耕地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B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解析 (1)关键判断A为三江平原,此处有大面积的沼泽。能够认识到沼泽的重要生态价值。(2)要转变观念,换个思路。变以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以提高单产量来增加产量。(3)该地区气候温暖,多丘陵,适宜发展水果等经济作物。
答案 (1)①沼泽是东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蓄水池,可调节气候,同时又是珍稀动物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②沼泽植物本身是一种资源;③我国是《世界湿地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保护湿地。(2)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水产养殖和农畜产品加工,走资源综合开发的路子。(3)温带水果产区。
22.读“我国造林重点区域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范围是我国的__________,该防护林建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范围是我国的______________防护林,建设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C、D两处的林区名称、森林类型和优势树种分别是: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D所在经济区域是____________,其森林资源优势表现在_____________。
(5)从森林的主要效能看,A、B两处的森林属于__________林,C、D两处的森林属于_____________林;从人类影响程度大小看,A、B两处的森林为____________林,C、D两处的森林为_______________林。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我国的重点造林工程及其功能,学生根据平时所学知识不难作答。
答案 (1)“三北”防护林带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2)长江中上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3)长白山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红松大兴安岭林区寒温带针叶林兴安落叶松
(4)东北地区全国最大的林区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
(5)防护用材人工天然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四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A.地势低平 B.地势坦荡
C.沟谷发育 D.波状起伏
解析 沟壑纵横或千沟万壑、崎岖不平、沟谷发育等说法都是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真实写照。
答案 C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成因是()
A.地壳上升 B.地壳下沉
C.断裂作用 D.侵蚀作用
解析 水土流失是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而水土流失又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机械侵蚀即冲蚀。
答案 D
3.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有()
A.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B.粮食作物以高粱为主
C.北部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400 mm左右
D.黄土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
解析 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它由风力搬运沉积而成,地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谷子是主要粮食作物,其北部边缘年降水量在400 mm左右,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但有机质含量少。
答案 C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冀7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
C.高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多在1 000~2 000 m
D.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
解析 黄土高原不跨川、冀两省,但青东部、豫西部的部分地区属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西北高、东南低。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去记忆位置和范围。
答案 D
5.黄土高原地区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是()
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石油资源 D.煤炭资源
解析 此题考查了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状况。
答案 D
6.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因素是()
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解析 水土流失是指降水、径流、风力等侵蚀地面,引起地表物质侵蚀、搬运而转移离开原位置的现象,动力因素如降雨量多少、降水强度大小,物源如地表岩石碎屑、土壤等是其直接影响。以上A、B、C、D四项尽管都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但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答案 C
7.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是()
A.毁林开荒、营造宫殿
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种源
C.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D.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古已有之,形成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的原因很多,如A、B、C三项所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会造成水土流失,但它们多是古代就已开始采用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产活动方式。故不是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的形成原因。
答案 D
8.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最主要人类活动是 ()
A.过度放牧 B.樵采
C.毁林开荒 D.营造宫殿
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快,吃饭是头等大事,故大规模毁林开荒,成为诱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类活动。
答案 C
9.下列原因中,属于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③开挖煤矿④黄土垂直节理发育⑤黄土高原区夏季多暴雨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联系黄土高原地区这些环境要素的特点,可确定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10.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是()
①打坝建库②平整土地③植树造林④地膜覆盖⑤修基本农田⑥抽引水灌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
解析 植树造林属于生物措施,地膜覆盖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答案 C
11.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生物措施的功能是()
A.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B.蓄水保土
C.改善生产条件
D.提高肥力
解析 绿色植物,尤其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答案 B
12.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保持水土、兴修水利
C.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D.植树种草
解析 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所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都是围绕一个重点来安排,即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答案 C
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据此回答13~17题。
13.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
B.史前及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
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
1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貌类型区是()
A.黄土塬面区
B.黄土丘陵沟壑区
C.沟谷间地貌区
D.沟道小流域
15.黄土高原地区轮荒制度盛行的结果是()
①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②土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③林草植被遭破坏,林草种源能再生④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
①营造宫殿、建御花园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④开露天矿、建隔离护坝⑤保塬护坡、打坝建库⑥开挖原生地面、复垦采空矿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④⑥
17.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解析 第13题,人类社会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存在,故只能是自然因素;人类历史时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轮荒、开矿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第14题,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是水土流失的结果,故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最严重,这里沟谷密度、沟谷深度最大。第15题,轮荒、弃荒导致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还造成林草植被的种源随水土流失而破坏。第16题,建隔离护坝、保塬护坡、打坝建库、复垦采空矿区等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植被保护。第17题,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人类也可以根治水土流失。
答案 13.A 14.B 15.D 16.C 17.C
18.南小河沟综合治理遵循的治理方针是()
A.贮水、改善、合理
B.保塬、护坡、固沟
C.蓄水、提高、充分
D.平整、营造、采用
19.小流域林草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防风固沙、滞洪蓄水
B.蓄水拦沙、保持水土
C.绿化美化、吸烟滞尘
D.保塬护坡、固沟保肥
20.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流域可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可治理,主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
D.小流域不可治理,任其自然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及措施。
答案 18.B 19.D 20.A
第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
21读“某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________的景观图。这里地表形态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民居形式是__________,而图中的民居形式则是_______,只在_______高原上常常能见到,故此图的_______与_________是不一致的。
(3)图中所示高原位于我国______________(大自然区)的___________(经济地带),所处的温度带主要是__________,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干湿区。
解析该题考查黄土高原的传统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以及自然环境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联系。题干中已明确告诉是某高原的景观图,结合图中高原景观的特点——沟壑纵横,可判断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形式是窑洞,而该图却画了适合于游牧的蒙古包。
答案(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2)窑洞蒙古包内蒙古自然景观民居
(3)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
22.简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简要分析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解析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答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可总体上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类。
自然原因主要表现在:地表疏松,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地面植被少,固沙能力差;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降雨强度大。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植被大量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露天采矿等。
治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是小流域的综合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23.选择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空格内。
A.破坏生态平衡 B.土地退化
C.人均耕地减少 D.植被破坏
E.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F.毁林开荒
G.自然灾害频繁 H.燃料需求增加
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解析 尖锐的人地矛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之一。
答案 自上而下,自左至右依次是:C、H、D、B、G、E、F、A(说明:H与C、A与F位置可互换)。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八
河流的综合治理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下列各项不能说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的是()
A.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
B.长江年径流量占我国河流年径流量的37%
C.长江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居我国各河之首
D.长江流域的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解析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主要表现为其长度、水量、流域面积等均居全国河流之首。D项表述的是其自然环境中的气候特点。
答案 D
2.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
A.防洪 B.发电
C.航运 D.供水
解析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洪灾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众多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答案 A
3.长江中下游干流出现特大洪水,主要来自()
①上游干流洪水②长江北岸支流洪水③长江南岸支流洪水④京杭运河洪水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长江中下游干流出现特大洪水,是由于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和上游川江洪水同时袭来而造成的。
答案 C
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长江流域各地暴雨频繁,雨带在长江流域徘徊,共出现74个暴雨日。这次洪水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之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据此完成4~7题。
4.造成长江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的性质为()
A.气旋 B.反气旋
C.热带气旋 D.锋面气旋
5.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流域面积广②流域所处的气候特征③支流多④流域内的人类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正常年份下列河流上的水文站进入汛期的顺序是()
①湘江②沅江③汉水④西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③④②①
7.下列哪些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流域内发生的特大洪灾()
A.加强流域内用水管理,加强防汛预警预报
B.修筑河堤,整治中下游河道
C.加强全流域绿化,搞好水土保持
D.围湖造田,发展农业
解析 第4题,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的降水主要是由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第5题,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既与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为原因有关。第6题,正常年份,我国雨带在夏季自南向北推进,故而位置偏南的河流先进入汛期。第7题,全流域绿化,搞好水土保持,一方面能提高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另一方面,防止河床抬高而造成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答案 4.D 5.D 6.C 7.C
8.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埃及的阿斯旺水库
C.黄河小浪底工程
D.南美洲的伊泰普水电站
解析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水利工程是南美洲的伊泰普水电站;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是长江三峡工程。
答案 A
9.长江中游地区受洪水威胁最大的特大城市是()
A.九江、南昌 B.武汉、长沙
C.重庆、沙市 D.宜昌、南京
解析 做本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条件:一是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二是特大城市。
答案 B
10.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长江的主要手段是 …()
A.造林种草 B.加固大堤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解析 造林种草和修筑梯田皆为保持水土,即为治沙而采取的生物措施,而加固大堤也只能单方面起到防洪的作用。水库则既能起到蓄洪防洪的作用。同时也能起到减淤的作用。
答案 D
11.三峡移民能否妥善安置的核心问题是()
A.住房问题 B.环境问题
C.耕地问题 D.交通问题
解析 三峡移民中农业人口的安置是关键中的关键。
答案 C
12.库区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A.经济落后
B.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C.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
D.移民环境容量不足
解析 三峡地区不利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人多地少,使得农村移民现有的环境容量明显不足,这是安置移民的最大困难。
答案 D
13.三峡工程不同目标因素对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要求不同。正常蓄水位越高,越有利()
A防洪与治沙
B.发电与航运
C.移民与投资
D.治沙与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蓄水位越高,航道越深,落差越大。
答案B
14.关于流域的开发,其核心问题是()
A.利用和治理
B.最大限度地开发水能资源
C.加强管理
D.积极治理
解析 河流开发的核心在于对河流的充分利用,扬长避短。
答案 A
15.库区移民环境容量,实质上是指()
A.环境问题
B.耕地问题
C.资源问题
D.库区农村移民安置问题
解析 库区非农业人口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的问题,因为这部分人随着城镇新建、工厂搬迁仍可各就其业。因而,所谓移民环境容量,实质上是指36万库区农村移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的问题。
答案 D
16.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
A.长江流域 B.长江上游
C.长江中下游 D.长江中游
解析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答案 C
17.为解决库区泥沙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可采取的方法是()
A.汛期排水
B.冬季排水
C.汛期蓄水
D.人工清除
解析 为减少库区泥沙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主要采用“蓄清排浑”的水库运行方式,即汛期排水(排沙),枯水期(冬季)蓄水。
答案 A
读“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图”,回答18~20题。
18.图中④所示的地质构造及峡谷(或宽谷)是 …()
A.背斜、巫峡
B.向斜、大宁河宽谷
C.断层、香溪宽谷
D.褶皱、西陵峡
19.对该地区地理环境的正确描述是()
A.处于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山麓地带分布有大片的柑橘林
C.聚落形态多为团状
D.山中栖息有大量的大熊猫
20.三峡大坝建于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 图中①处为瞿塘峡,②处为巫峡,③为香溪宽谷,④为西陵峡。从地质构造上看,三个峡谷均为背斜,三峡大坝建于④处。
答案 18.D 19.B 20.D
第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
21.读“长江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长江支流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___________的山脉,流经___________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中城市①是____________,它是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城市②是___________,它是中下游的分界点,长江全长 ______________km,注入______________。
(3)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长江水系上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名称:A河上的____________,F河上的___________,G处是水电站___________,H处是________水电站。
解析 本题属于简单的识记和识图题,熟悉长江水系基本情况并能把重要地理事物落实到相应图上,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 (1)汉江 赣江 湘江 嘉陵江 乌江 雅砻江
(2)唐古拉 11 宜昌 湖口 6 300 东海
(3)丹江口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 葛洲坝 三峡
22.读“长江三峡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三峡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长江三峡水电站所在的峡谷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2)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在此修建水电站的原因____________。
(3)水电站建成后,对长江上游地区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
(4)三峡电站建成后,其电能可输往___________工业基地和____________省。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三峡库区的自然状况和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要解答此题必须熟悉三峡分布图,并掌握在三峡地区建设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的优势,同时要了解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答案 (1)瞿塘峡巫峡西陵峡C
(2)气候湿润,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位于第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3)水位上升,使通航里程增加;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有利于该地区的环境保护
(4)沪宁杭广东
23.简述三峡库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答案 为了使三峡库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如耕地被淹、文物古迹搬迁、水生生物繁殖条件等;二是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不利影响,如库区水土流失和人地矛盾问题,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改造中、低产坡耕地来实现;三是影响小,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危害发生或者将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总之,应因情施策,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七
荒漠化的防治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我国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简称是()
A.陕、甘、宁、青、新
B.陕、甘、新全部,内蒙古西部
C.新、宁、内蒙古大部及甘肃北部
D.内蒙古、新、宁、青
解析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答案 C
2.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 西北地区因为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答案 D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主要是由()
A.水分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地形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4.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解析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是由东向西年降水量逐渐减少造成的。人为原因是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3.A 4.B
5.导致内蒙古高原草场载畜量东部远高于西部的因素主要有()
①年降水量②海拔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 受水分条件制约,西北地区尤其是内蒙古高原草原土地生产力从东向西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的措施应从保护和改善草原土地生产力入手,规定合理载畜量、实行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或是大力建设现代化的人工草场。
答案 5.C 6.D
7.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
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解析 内蒙古草原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场景观到“老鼠跑过露脊梁”的现象,说明了其草场的严重退化。
答案 A
8.万里长城是()
①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②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③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是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分界线④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地理学上又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长城是我国种植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是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分界线。
答案 B
9.2001年3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化阶段,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解析 荒漠一部分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一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生态学家在我国某地进行生态调查,由水源所在地的抽水井出发,向外沿同一个方面前进。发现植被从水井向外呈同心圆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200米左右,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250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以外到1千米左右,才是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及灌木。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调查区的植被分布形态,最有可能是由下列哪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A.过牧 B.滥垦
C.滥伐 D.滥采
11.上述植被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地区()
A.松嫩平原 B.青藏高原
C.呼伦贝尔草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形成以水源为中心的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常见地区是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
答案 10.A 11.C
1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解析 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持续干旱则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但是,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并非起着决定作用。
答案 C
13.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叙述正确的是 …()
A.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设法扭转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
解析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生产力。对于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应采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防风沙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答案 B
读“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14~16题。
14.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关于商都县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②耕地总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③人口数量、耕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④人口密度降低,人均耕地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商都县的耕地面积增加是()
A.过度农垦沙质草原的结果
B.引水灌溉沙地的结果
C.抑制沙质土地荒漠化的结果
D.毁林开荒的结果
16.关于商都县的荒漠化及土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土地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为次生性荒漠
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C.土地荒漠化呈点状及线状分布
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商都县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人均耕地减少,人口密度增加。商都县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过度开垦草原的结果,半干旱的草原农垦区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答案 14.C 15.A 16.B
17.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荒漠化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
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
答案 C
18.我国荒漠化土地占陆地国土的()
A.1/3以上
B.1/4以上
C.1/5以上
D.1/6以上
解析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以上。
答案 B
19.形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多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的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解析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由于过度放牧,形成了以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为中心的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
答案 B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面积缩小
B.自然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C.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荒漠化土地都有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解析 图中所示为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在经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防风沙措施后,受荒漠化危害的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情况,说明了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答案 C
第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共2小题)
21.读“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与绿洲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自________向_________流。
(2)为什么该地区的河流多是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3)在西汉时期,该地区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的原因是什么?
(4)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退化而被废弃?
解析 本题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自然条件入手,分析探讨古绿洲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解题时首先应分析该图的隐含条件: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其南缘为高大的昆仑山脉,由于该地区极度干旱,河流水源来自昆仑山的冰雪融水,河水自山口自南向北流出,因东西地势差异不大,故形成平行状水系。由于冰雪融水不大而且季节性差异大,从总体上看,河流流量不丰,加之蒸发、下渗及农业用水,河流流量急剧减少,这里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而古绿洲的形成和演变则应从当时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因为在这段历史时期自然环境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答案 (1)南北
(2)该地区的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高山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水源,多属季节性河流。该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差异不大,众多河流出山口后顺势北流,流程又不长,故呈平行状;由于河流均流向干旱的沙漠地区,流量季节差异大,沿途因不断蒸发、下渗和农业耗水,流量急剧减少,故流程不长便消失在沙漠之中。
(3)西汉时期这里的居民利用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营造出片片绿洲,加上中央政府的长期管辖和经营,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之地。
(4)唐宋盛世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下游地区水源有限,难以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了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改道,水源逐渐枯竭,再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古绿洲逐渐退化直至被废弃。
22.读“西北地区沿42°N纬线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列植被类型后面填上图中相应的字母:草原地带____________,森林草原地带______________,半荒漠地带________________,荒漠地带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自西向东,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载畜量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
(3)在草原荒漠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影响荒漠化进程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特别是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一带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就是_____________的一种表现。这给华北地区的______________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解析解题关键是掌握42°N纬线穿过的主要地形区。
答案(1)C D B A
(2)由低到高 由小到大
(3)人类活动 气候 年降雨量
(4)荒漠化 交通、环境、生产和生活、人体健康等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一
第一单元测试(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读“我国三大自然分布区图”,回答1~2题。
1.划分a、b、c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A.植被和土壤 B.土壤和气候
C.气候和地貌 D.地貌和植被
2地跨a、b、c三大自然区的省级行政区是()
A.西藏 B.四川
C.甘肃 D.陕西
解析 划分a、b、c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和地貌。地跨三大自然区的是甘肃省。
答案 1.C 2.C
3.有关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我国三大自然区分界的叙述,正确的是()
A.4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兰州—昆明—西藏东南部,它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分界线
B.8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是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分界线
C.2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从东北的大兴安岭起,斜向西南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它是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
D.1 600 mm等降水量线通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西段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
解析 气候和地貌是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所以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是反映我国气候的重要指标。400 mm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它不通过昆明、西藏东南部,位置更偏西;200 mm等降水量线是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大约与400 mm等降水量线吻合;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是3 000米等高线;四条等降水量线的具体位置请从教材第2页图中感知。
答案 B
4.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叙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从气温来看,大致与1月0 ℃等温线相重合②从结冰期来看,以北地区河流无结冰期,以南河流有结冰期③从热量带来看,大致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从降水的情况看,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吻合⑤从干湿区来看,大致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⑥是油菜适宜种植地区的最北界⑦从植被来看,是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
A.③⑦ B.④
C.⑤⑥ D.③⑤⑦
解析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为该线有1月0 ℃等温线经过,故以北地区河流有结冰期,以南地区河流无结冰期。该线也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但此线南北,都有油菜种植,两侧都有森林分布。
答案 B
5.大兴安岭在我国地理分界上的作用是()
①既是中温带和暖温带,又是高原和平原之间的分界线②既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又是耕作区与畜牧区之间的分界线③既是地势第一、二阶梯,又是内、外流域之间的分界线④既是森林和草原,又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之间的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界线,它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界线,又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界线。
答案 D
6.下列地区适宜种植春小麦的是()
A.华北平原 B.江汉平原
C.松嫩平原 D.四川盆地
解析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受低温限制,冬小麦不能越冬,只能种春小麦,一年一熟。
答案 C
7.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差异
B.水分条件的差异
C.垂直高度的差异
D.非地带性差异
解析 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很大,由于纬度差异而导致南北热量差异大,故其内部差异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
答案 A
8.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交替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C.棉花—亚麻—桑蚕丝—剑麻
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
解析 这道题综合考查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从植被类型的变化、粮食作物品种的变化、经济作物的分布和耕作制度四个方面进行考查。A项自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的递变规律正好反映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到亚热带植被的变化。B项反映的粮食作物按热量由北到南递变应为春小麦、玉米、冬小麦、水稻。耕作制度从北到南应为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答案 A
9.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是 ()
A.平原广布且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
B.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到东地势降低
C.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地貌结构复杂
D.多低山丘陵
解析 A描述的是东北,C描述的是华中,D描述的是华南,故只有B正确。
答案 B
10.在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A.广泛分布有肥沃的黑土
B.广泛分布有黄土
C.有淋溶强烈的砖红壤
D.有肥力较低的红壤
解析 A为东北,B为华北,C为华南。红壤发育在亚热带湿润气候下,且“酸、黏、瘦”,肥力较低。故D正确。
答案 D
1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解析 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降水相对较少,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限制条件。
答案 D
12.有关青藏高寒区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B.山地垂直自然带数目从高原边缘至内部逐渐减少
C.本区农业较发达的地区是西北高原面上
D.夏半年的夏季风是不可能到达青藏高寒区的
解析 青藏高寒区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故A错。本区农业在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东南部山地的河谷地区和高山带(放牧),故C错。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夏季风可以登上青藏高原,故D错。
答案 B
13.青藏高寒区的动物特性主要表现为()
A.耐湿热 B.耐干热
C.耐干旱 D.耐高寒
解析 青藏高寒区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气温低,空气稀薄,冻土广布,植被稀少,所以动物也稀少,只有少数适宜高寒的种类,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答案 D
1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人口密度 B.自然条件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地理位置
解析 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划分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答案 C
15.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经济地带只有位置上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B.东部自然条件占优势,西部区位较好,而中部最差
C.东部经济发展较快只是暂时的,西部凭借资源丰富的优势就一定能赶上东部
D.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是全方位的,总体而言东部地带经济、科技发达,而中西部相对落后贫穷
解析 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明显,虽说互有优劣,但整体上讲,东部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实力强,优势明显;中部相对比西部发展快;西部在各方面(除资源外)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大,但困难也更大。
答案 D
16.下列省区属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A.晋、秦、陇 B.晋、豫、皖
C.豫、湘、渝 D.桂、湘、鄂
解析 A中的秦、陇属西部经济地带;C中的渝属于西部经济地带;D中的桂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故应选B。
答案 B
17.中西部地带发展的优势是()
A.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B.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地形
C.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D.濒临海洋、对外交往便利
解析 中西部地带能源、原材料丰富,故C正确。
答案 C
1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于()
A.1980年 B.1984年
C.1988年 D.1992年
解析 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从沿海起步逐步向内陆推进:4个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到1992年进一步开放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沿边省区的省会城市后,才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 D
19.东部经济地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粮食短缺
B.经济国际化程度高,风险很大
C.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D.交通方便,与国内外有直接和广泛联系
解析 东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C,经济国际化程度高是优势,D项也是优势,故B、D都错。东部不存在粮食短缺问题,故A错。
答案 C
20.下列省区既有经济特区,又有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
A.广东、广西 B.广东、福建
C.广东、江苏 D.浙江、福建
解析 广西、江苏、浙江都没有特区,故只选B。我国共有5个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还有海南。
答案 B
21.关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受冬季风影响明显
B.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都明显
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D.位于阴山以北,横断山以西
解析 我国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故C正确,季风区的大部分地区冬季风影响也很明显。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故D错。
答案 D
22.有关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流河多分布在非季风区,河流水量没有季节变化
B.外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
C.塔里木河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D.我国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
解析 我国内流河水源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河流水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所以河流水量夏季大而冬季断流,故A错。我国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我国外流河深受夏季风的影响,夏秋季降水多,流量大,而冬春季则相反。
答案 C
23.下列地区中,既是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是()
A.江汉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洞庭湖平原 D.辽中南地区
解析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都是我国中部地带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主要的工农业基地,而辽中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之一。
答案 B
24.有关青藏高寒区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复杂多样②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气温高③地面多为森林覆盖,土层较厚④大部分地方气候高寒,多冰川、湖泊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日照长,但气温不高,因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它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故②错。高原上的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除高原南部边缘谷地外,森林很少,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故③错。
答案 C
25.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要()
①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②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推进科技创新③大力发展工业,迅速脱贫致富④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这是先决条件,然后才能谈其他。
答案D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1分)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自然区的名称:A_____,B_____。
(2)写出下列山脉的名称:D_____,_____E。
(3)B区的主要地貌单元是_____。
(4)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分布于______区。
(5)荒漠化最严重的是_____区。
(6)A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
(7)A区与C区的界线与哪些地理分界线大致吻合?
(8)试填下表,比较A、C两区自然特征的差异。
A
C
主要地貌单元
气候
植被
河流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地理概况:名称、分界线、主要地貌单元及区域差异,重在基础。
答案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阿尔金山祁连山
(3)高原和盆地
(4)A (5)A
(6)水资源
(7)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草原带与森林带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分界线。
(8)
高原、盆地、山地
平原、丘陵、高原
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较为干旱
季风性气候为主,气候较为湿润
草原、荒漠
森林
较少,水量小
较多,水量较大
27(12分)读“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回答问题。
(1)写出A图代表的经济地带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图代表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在三个地带中处于第_________位。其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省市与其所属经济地带连线正确的是()
A.山东省——A图
B.河北省—— B图
C.江西省—— C图
(4)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发展速度)。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判断A、B、C三图分别是哪个经济地带,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中西部次之,西部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中部次之,东部最低。据此判断,A图为东部,B图为中部,C图为西部。
答案(1)东部 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远大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较优
(2)三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3)A
(4)经济发展速度
28.(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从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1980年在沿海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1984年设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6年设立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山东半岛、辽宁半岛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建立,1992年7个沿边省区的省会(或省府)、11个内陆省会城市、13个边境城市、5个长江沿岸城市陆续开放。
(1)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首先从东部起步?
(2)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后,对中西部会产生什么影响?试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了解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即可全面了解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起步的原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东部的发展必将推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答案 (1)东部地带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从地势上说,属我国地势最低的一个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利于开发利用;从地理区位上讲,对外联系方便;从经济发展水平上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基础较好;另外,东部地带动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科学技术较发达;从人们观念上讲,东部地带多为沿海省市,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竞争意识较强。
(2)提示:西部资源丰富,但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我国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起步,使东部地带首先接受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这可以给中西部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外,东部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并可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中西部给予支持。因此,东部的发展必将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
29.(8分)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处的天然植被依次为: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_。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差异性中由沿海向内陆以_________为基础的地域分异。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东部自然环境特点,自东向西距离海洋由近到远,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变化。
答案 (1)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2)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3)水分
(4)加强草原建设,实行科学管理制度,提高草场生产力和利用率,改变粗放经营局面,建设人工草场
30.(10分)阅读下面三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6项任务当中,旋即引起海内外的广泛注目。这里的中部地区主要是指我国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河北)诸省。
材料二:“中部崛起”的提法是针对“中部塌陷”提出的,“中部塌陷”是指中部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
材料三:中部塌陷“塌”在农业,中部崛起难在农业。“中部六省自年初以来虽然进行了广泛磋商,圆桌会议也开了几轮,但在农业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大家都不敢轻易提要求,下一步我们还将作进一步调研。”在向记者谈到中部崛起安徽农业问题时,一直参与中部崛起六省会议的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这样形容中部农业:一个梗在喉咙而又难以言明的痛处。
(1)导致“中部塌陷”的原因,与国家近20年来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关,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重点发展_______,80年代末倾力打造_____,90年代中重点建设______,90年代末实施______,2003年又提出了_____,所有这些都与“不是东西”的中部擦肩而过,从而使中部成为“政策边缘化地区”。(①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②振兴东北、③珠江三角洲、④长江三角洲、⑤西部大开发)上述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⑤④② B.④③①⑤②
C.③④①⑤② D.③①④⑤②
(2)导致我国中部地区近年发展较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我国中部地区资源相对贫乏
B.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太多
C.我国中部地区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D.我国近年的地区发展政策相对不利于中部地区发展
(3)关于中部崛起的必要性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中部崛起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需要②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③中部崛起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需要④中部崛起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需要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关于中部崛起的不利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三农”包袱沉重②中部缺少大都市圈的带动
③国家资金投入严重匮乏④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相对较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有关中部地区的发展方向,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把山西建成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B.湖北适合发展轻纺工业和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
C.湖南、江西适合发展多种有色金属工业
D.河南郑州适宜发展成为我国的钢铁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全面考查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掌握。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随后分别是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及渤海湾、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但经济落后于以上地区,最主要原因是发展政策落后于其他地区;中部崛起利于缓解农业矛盾,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中部的资源优势体现在江西的有色金属丰富,湖北的钢铁、汽车制造、高科技力量雄厚,山西煤炭资源丰富,郑州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商业和工业。
答案 (1)C(2)D(3)D(4)A(5)D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二
第一单元测试(B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A与C的界线大致是()
A.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50毫米等降水量线
解析 图中A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是东部季风区,则A与C的界线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
答案 B
2.图中B与A的界线大致是()
A.昆仑山—祁连山—贺兰山
B.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C.喜马拉雅山—祁连山
D.昆仑山—阿尔金山—贺兰山
解析 读图识记可知,应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答案 A
读图回答3~4题(图中的数字表示经纬度)。
3.有关甲、乙、丙、丁四区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西北地区,境内的植被自东往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乙属于南方地区,都位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作物一年一熟
C.丙是我国北方地区,区内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能源资源
D.丁是青藏高原,出产的葡萄特别甜,是由于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气温日较差大而积累的太阳辐射能多
4.四个地区中,位于季风区且有大面积商品谷物农业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及轮廓可判断:甲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植被受降水影响,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乙图表示的是中国的湿润地区,属于南方,大部分地区作物为一年三熟;丙区域内水能资源不丰富;丁是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气温低而不适宜葡萄生长。
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中,位于季风区的有乙、丙两地,乙地处我国南方,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主要为内部自己食用,而丙有大面积的东北平原,地广人稀,生产的粮食主要为商品粮,供应全国市场。
答案 3?A4?C
5.长江干流穿越了()
A.三大自然区和两个经济地带
B.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
C.两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
D.一个自然区和一个经济地带
解析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东部季风区,不经过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长江流经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故C对。
答案 C
6.关于三大自然区的气候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常年受海洋季风的影响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不受夏季风的影响
C.青藏高寒区海拔很高,不受夏季风的影响
D.三大自然区或多或少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
解析 东部季风区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季风的影响,故A错。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东部受夏季风影响,故B错。青藏高寒区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故C错。
答案 D
7.关于中国内、外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流区面积最大
B.中国没有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C.雅鲁藏布江属于印度洋水系
D.东部季风区没有内流区
解析 我国外流区面积大于内流区面积,故A错。我国的额尔齐斯河流出国境向北即俄罗斯的鄂毕河注入北冰洋,故B错。东部季风区内有两片内流区,读教材“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一看便知,故D错。
答案 C
8.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人类对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的产物是()
A.东北山区的针叶林
B.华北地区的春旱天气
C.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解析 A、B、C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只有D中的水稻土属于人类影响而形成。水稻土可发育在任何自然的土壤上,只有年复一年按水稻种植的方式耕作即可形成水稻土。如中国江南有,华北有,东北也有。
答案 D
下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三大地带三大产业比重图,读图后完成9~10题。
9.图中A代表的经济地带为()
A.东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
C.西部经济地带 D.都不是
解析 图中A点表示第一产业占23%左右,第二产业占46%左右,第三产业占31%左右,应是中国的东部经济地带。
答案 A
10.下列三大地带的比较顺序正确的是()
A.包括省、市、自治区数:东部>中部>西部
B.面积:西部>中部>东部
C.人口:西部>中部>东部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西部>东部>中部
解析 根据教材基础知识,可知该题应选B。
答案 B
11.造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差异 B.降水量差异
C.植被差异 D.土壤差异
解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从东到西离太平洋越远降水量越少,造成了东西差异。由降水差异引起了C、D。东西部热量差异不大,故A错。
答案 B
12.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东至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由东至西: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小
C.由东至西:农业—牧业
D.由东至西:地形由山地到盆地
解析 由东至西大陆性逐渐加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越来越大,故B错。C项描述不准确,本区东部边缘可发展旱作农业,向西发展牧业,再向西的一些山麓平原和盆地边缘有冰雪融水的地方,可发展绿洲农业,故C错。西部是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故D错。
答案 A
13.下列地理事项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解析 本区地热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下热能容易从这里释放出来。地热属于内能的释放,和地表的“高”“寒”无关,故选C。
答案 C
14.青藏地区的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
A.三江源地区
B.横断山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
C.藏北高原和昆仑山南麓
D.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解析 青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所以农田、村镇、城市主要选择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布局,因为这里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另外,河谷地区水源也相对充足。
答案 D
15.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界线大致是()
A.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1 000米等高线
C.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3 000米等高线
解析 了解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界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是以3 000米等高线为界的。
答案 D
读图,完成16~17题。
16.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靠,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答案 C
17.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解析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亚洲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两者都是大河三角洲。
答案 B
18.下列属于中部地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A.能源、原材料不足,淡水资源短缺
B.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环境问题突出
C.交通运输滞后,铁路运输不能满足能源大省煤炭外运的需要
D.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
解析 中部经济地带具有能源和资源优势,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低于东部,大于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铁路运输能力不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黄土高原的大量水土流失、东北森林的过度砍伐、黄河中下游河床不断淤高所潜伏的洪水决口泛滥危机、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以及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等。
答案 C
19.我国西部地带今后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是()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B.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解析 中西部地带今后经济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发挥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而绿洲农业只在西北干旱区分布。
答案 D
20.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解析 东部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之中,劳动密集型工业、高耗能工业市场不大,而西部资源能源丰富,故选A。
答案A
21.新疆和西藏两个自治区相比较,地理特征的不同点是()
①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但人口比西藏少②新疆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西藏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③新疆和西藏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新疆为绿洲农业,西藏属于河谷农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新疆的面积比西藏大,人口也比西藏多。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藏为高原和山地气候。
答案 C
22.长城是中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哪些现象的分布以此为界()
A.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
B.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
C.春小麦与冬小麦
D.内流区与外流区
解析 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同时它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北方两大高原的分界线,故A错;冬、春小麦的分界线,故C正确;长城以北有季风区,也有外流区域,故B、D错。
答案 C
23.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
B.从东往西植被为草原—森林—荒漠
C.东西部的界线为六盘山
D.从东往西地形从高山、盆地过渡为高原
解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非常显著,从东往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地形从高原、山地到高山、盆地。东西部的界线在贺兰山一带。
答案A
24.为了加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联合,实现协调发展,可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有()
A.劳动密集型
B.技术密集型
C.资金密集型
D.严重污染型
解析 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转移到中西部。中西部没有技术、资金优势,更不能把西部大开发变为西部大污染,故B、C、D不正确。
答案 A
25.东部地带今后发展应注重的是()
A.充分发挥沿海的劳动力优势
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
C.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D.充分发挥工矿业的优势
解析 东部地带应充分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集约化农业以缓解缺水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故选B。
答案 B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5分)读下列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城市代号
1月平均气温
(℃)
7月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
(mm)

-4.0
4.6
500

-4.7
26
641

3.3
27.9
1 220

-12
20
81
(1)图中A、B所在的区域同属____________区,C为_________区,D为___________区。
(2)C、D区的交界线上有__________山脉、_______山和____________山。
(3)A、B间以_________为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4)A与C相邻处的温度带为__________带,B与C相邻处的干湿地区属________地区。
(5)表中数据分别为我国四大地区四城市的气候资料,其与图的对应关系是:A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___。
(6)C区与其他地区比较,夏季气温最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气候特征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读图、表的能力。首先在读图的基础上,明确三大自然区的界线及东部季风区内的另一界线秦岭—淮河,第(1)(2)(3)题不难作答。A与C相邻处的温度带即秦岭以北的暖温带。再分析一下气候资料:夏季全国从南到北普遍高温,唯独①处气温仅达4 ℃,可推断①位于青藏高原;③城1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可推断它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即B区;根据年降水④处仅达81 mm可推断它位于干旱的D区。抓住特点,就容易判断。
答案 (1)东部季风青藏高寒西北干旱半干旱
(2)昆仑 阿尔金 祁连
(3)秦岭—淮河
(4)暖温 湿润
(5)② ③ ① ④
(6)低温 地势高
27.(10分)读下列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地带
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总量(%)
人均GDP(元)
东部
59
41.1
10.089
中部
27
35.7
5.407
西部
13
23.2
4.217
(1)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和_______。
(2)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西部经济地带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五个方面写出三个经济地带最显著的经济特征。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我国经济的地区差异,前两个小题通过图表可读出答案,关键是对图表的正确分析,最大限度挖掘其潜在信息。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
(2)有所扩大第一产业比重减小,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大
(3)东部地带:①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②技术水平高;③农业发达;④交通发达;⑤能源、原材料不足。
中部地带:①能源丰富;②矿产资源丰富;③牧业发达;④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⑤内河航运发达。
西部地带:①水力资源丰富;②能源、矿产资源丰富;③旅游资源丰富;④工业基础薄弱;⑤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28.(5分)读“中国三大自然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部季风区气候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这个自然区的植被以为主___________。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请在图上适当的位置画出贺兰山(图例为)。
(3)青藏高寒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自然区是___________。
解析 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发育了森林景观,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生存,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区,所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
答案 (1)雨热同期 森林
(2)略
(3)高寒
(4)东部季风区
29.(10分)阅读有关我国畜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 mm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草原和荒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牦牛等牲畜。
(1)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确定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_____—阴山—____________。
(2)图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___________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牧区②是_________,牧区③是___________。
(3)东部农区牲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东部农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无论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的畜牧业都为当地居民供应__________等禽畜产品,其生产布局主要受__________因素影响。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注意材料中提到我国牧区与种植业区分界线为400 mm等降水量线。由此可知第(1)题答案应为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第(2)题看图可知,在①牧区内,自东向西畜种从牛、马、羊过渡为骆驼。畜种越来越耐干旱,应为经度地带性变化。牧区②地处新疆内陆,气候干旱。牧区③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是其主要特征。第(3)题则要具体分析我国东部种植区发展牲畜饲养业的有利条件。要注意秦岭南北在降水方面的差异。第(4)题则考查了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大中城市及大型工矿区周围,由于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多分布以肉、乳、蛋为产品的饲养业。
答案(1)大兴安岭 青藏高原东缘
(2)经度 气候干旱 高寒
(3)饲料丰富 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众多 河网稠密
(4)肉、乳、蛋 经济地理位置(或消费市场)
30.(10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是我国中部边界相连的5个重要省份。它们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东西南北的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是中国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中部拥有长江、黄河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黄淮平原等,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中部水电资源丰富,具备比西部水力资源更便于开发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水电工业基地。中部传统工业密集,是中国重要的汽车、钢铁基地。加快中部发展,有利于发挥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增强国家的内在竞争力。
材料二:我国沿29.5°N部分区域地形剖面图。
(1)根据材料一,总结中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A山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其自然带的基带类型是_________。
(3)图中B地区是我国农业的________生产基地,该地以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简述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及改善当地生态问题的具体措施。
(4)随着我们国家梯度发展战略格局的逐步推开,东部很多产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为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机。但是,在中部地区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中,包括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部在交通、农业、能源、钢铁工业等方面具有优势;A为庐山,是断层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为江汉、洞庭湖平原一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以南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 (1)交通便利;是重要的农业商品化基地;具有便于开发的水力资源,是重要的水电工业基地;拥有重要的钢铁、汽车生产基地。
(2)断层(或地垒)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商品粮、商品棉 水土流失
主要原因:①人多地少;②毁林开荒;③能源短缺;④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具体措施: 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推广省柴灶、开发沼气、营建薪炭林等)。
(4)从避免出现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五
第二、三单元综合测试(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我国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是()
A.防洪 B.灌溉
C.发电 D.航运
解析 我国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频繁,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
答案 A
2.下列关于我国国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土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地区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C.国土资源的开发程度较高
D.国土资源的利用率较高
解析 我国国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国土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人口与资源分布不一致,目前,经济基础较弱,科技水平较低,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够高。
答案.A
3.国土整治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的()
A.世界人口超过60亿
B.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
C.工业污染威胁人类生存
D.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
解析 目前国土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比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人们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还在盲目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国土整治是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答案 D
4.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资源占有量大
B.经济发展速度快,总量大
C.国土面积大,区域差异显著
D.人口基数大,但人口总量增长缓慢
解析 我国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故A错。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故B错。虽然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总数仍很大,故D错。
答案 C
5.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中涉及地区最广泛的是()
A.“三北”防护林工程
B.小浪底工程
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D.黄河治理工程
解析 “三北”防护林是跨12个省市区,跨西北、华北、东北三大区的造林工程。
答案 A
6.依据自然和经济规律,黄土高原丘陵沟谷地区今后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应是()
A.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
B.缓坡退耕,种草种树
C.以林为主,以牧为辅
D.逐步由农业区转变为农、林、牧业全面发展
解析 注意审题,题干中说的是今后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故A项排除。因是黄土高原丘陵沟谷地区,故不应以林为主,而应农、林、牧结合,全面发展。
答案 D
7.GIS的全称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球卫星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汉字处理系统
解析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答案 C
8.解决我国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是()
A.提倡节约用水 B.改进耕作制度
C.调整用水价格 D.进行跨流域调水
解析 目前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重要措施是跨流域调水。
答案 D
9.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监控,及时预警以减少灾害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系统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气象预报
解析 及时预警减少灾害就要求对台风位置进行准确定位。
答案 C
10.要对“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卫星遥感定期拍摄 D.人工科考
解析 沙漠化土地发展是一个过程,要想进行宏观监控,必须定期进行卫星拍摄,搜集资料,进行分析。
答案 C
11.目前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酸雨
C.气候变暖 D.水土流失
解析 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和人为原因(植被破坏等),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答案 D
1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土质疏松 B.垂直节理发育
C.夏季多暴雨 D.人为破坏植被
解析 A、B、C三项属于自然原因,从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如人类不合理的耕作(轮荒)、开矿引起植被破坏,使土壤抗侵蚀力成倍下降。
答案 D
13.“轮荒”这种耕作方式引起的后果是()
A.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B.林草生长更茂密
C.原有林草种源破坏殆尽
D.水土流失得以抑制
解析“轮荒”的含义是: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轮荒的后果是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故A、B、D错误。
答案 C
14.露天采矿的主要危害是()
A.浪费资源
B.增加开采难度
C.污染环境
D.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解析 露天开矿或其他工程建设会破坏地表植被或结构,容易产生大量碎屑物质,易引起水土流失。
答案 D
15.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
A.GIS B.GPS
C.CDMA D.GSM
解析 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GPS,是英文名称(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
答案 B
16.下列区域中,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重点合理的是()
A.黄淮海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区大力建设商品粮基地
B.海南岛及其海域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建设
C.黄土高原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
D.东北山区大力采伐森林资源,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林业基地
解析 结合教材提出的十大区域性国土整治工作分析。
答案 B
17.黄土高原的位置比较特殊,其含义是指()
A.处在温带
B.亚欧高压的边缘,强劲的偏北气流带来大量泥沙
C.处在许多自然要素的过渡地带
D.有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 黄土高原的位置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自然条件不够稳定,各种灾害较多。
答案C
18.黄土高原曾经长期盛行的耕作制度现在仍然出现在()
A.美国中央大草原
B.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
C.巴西热带雨林
D.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解析 现在在南美洲巴西的热带雨林地区,人们还在进行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生产。
答案 C
19.下列生态工程,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A.“三北”防护林体系
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C.沿海绿化工程
D.平原绿化工程
解析 “三北”防护林体系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海风、海浪侵袭;平原绿化工程主要是保护农田,保证农业稳产高产。
答案 B
20.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地面上空至少有多少颗GPS卫星()
A.3颗 B.4颗
C.5颗 D.6颗
解析 利用4颗GPS卫星的空间位置,就可以解算出地面点所在的位置,这就是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答案 B
21.下列不属于促进人地关系统一的例子有()
A.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的农业
B.营造华北北部防护林
C.在丘陵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
D.在土地肥沃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退耕还牧
解析 生态农业和防护林体系都有利于环境的合理发展。丘陵地区多发展林业,锡林郭勒草原应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C
22.中国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②靠天养畜,过度放牧③大水漫灌,土壤盐渍化④过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植被破坏严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案 A
23.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深耕改土是工程措施
B.轮作套种是农业技术措施
C.抽水、引水灌溉是农业技术措施
D.选育良种是生物措施
解析 深耕改土、轮作套种、选育良种为农业技术措施,抽水、引水灌溉为工程措施。
答案 B
24.在“我国防护林分布示意图”中,A、B、C、D四个防护林体系,主要发挥水土保持环境效益的是()
A.A、B B.B、C C.A、C D.B、D
解析 主要发挥水土保持环境效益的防护林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等。
答案 D
25.2002年12月,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这一工程建成后()
①将较大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②将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③将减少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④将改善北方地区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我国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且改善北方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答案 A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50分)
26.(6分)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差别是,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如目前我国已应用GIS对各地区各时段“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等指标分类汇总,在地图上进行“地点”“状况”的位置标定,每日发布各地疫情通报,供有关部门查询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1)根据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累计临床诊断病例通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3年5月22日10时),在我国部分省区图的图例空框内,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上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
省区
累计病例(例)
北京
2 456
天津
175
河北
227
山西
447
河南
15
陕西
12
重庆
3
湖南
6
(2)下列课题中,主要是应用GIS进行研究的有()
A.近50年来,世界粮食总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B.近10年来,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C.浙江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D.上海市浦东新区内环线内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通报及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
(3)试设计一项应用GIS的课题研究项目。
解析 第(1)题只要根据所列数字设计不同图例,再根据图例画出山西、湖南两省的符号即可。第(2)题要求注意“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的”,而A选项中世界粮食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变化不是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因此不能应用GIS进行研究。第(3)题为一应用题目,所设计项目只要有空间分布特征即可。
答案(1)设计图例绘图
(2)BCD
(3)如“江汉平原某年水稻长势的监测分析”“中等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模式及与交通、环境关系的分析”“油轮在某海域发生大量漏油事故时,预测其污染范围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27.(10分)列表比较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针、措施和效果。
解析 以甘肃南小河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依据,归纳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
答案 见下表
治理
方针
治理措施及治理效果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保塬
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用材林和果林为主,形成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
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护坡
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固沟
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既固定了沟床,又拦截了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稳定了坡脚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近10年的实验研究,70年代日渐成熟。目前,已从信息储存、数据库建立,以及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和自动制图输出等基本功能的实现,向建立多功能的分析评价模型、实现智能化专家系统、周期性的信息自动更新、实时评估和进行全区变化的系统研究等方面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广泛深入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活中,成为区域或工程管理、规划及辅助决策的一种现代化先进工具。
(1)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2)与地图相比较,地理信息技术有哪些优点?
解析 结合教材所学和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对于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的比较,要求有较高的分析对比和归纳能力。
答案 (1)信息储存、数据库建立、查询检索、统计分析、自动制图、建立分析评价模型、周期性的信息自动更新等。
(2)①它以数值的形式储存地理空间数据,比纸绘地图精确,且便于保存;②通过它进行的空间数据的查询、计算以及数据更新,其速度远非手工绘图可比;③它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的地图数据综合在一起,并进行各种空间分析。
29.(10分)读下列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出现断流现象,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1)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近年来黄河发生断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2)黄河除了断流以外,还存在哪几方面的严重问题?
(3)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河流断流的原因一是总径流量少且冬春季特别少,二是上中游由于各种原因用水量过大。黄河一方面断流,另一方面还存在洪水的威胁,所以防洪不可轻视,而且地上河一旦决口,破坏力更大。第(3)题的关键词是“综合”治理,治什么?治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洪水威胁,治严重水污染,治断流等等。
答案 (1)黄河水资源不丰富,平均年径流量比较小,且季节分配不均衡,冬春枯水期易造成断流;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农业用水浪费(漫灌等),水资源利用率低。
(2)洪水威胁、泥沙淤积(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
(3)兴建蓄水、调水工程,加固下游大堤;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30.(11分)下图是“某自然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阐述该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2)请分析此地理事物形成的天气与气候条件。
(3)图示地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整治?
解析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图中事物的分布及厚度,不难判断这是黄土分布。主要形成于干燥的气候环境下,在此环境下常有沙尘天气,沙漠化严重,应采取防风固沙、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措施来治理。
答案 (1)沉积物为黄土,黄土是黄色粉沙粒,具有颗粒小、疏松、直立等特点。分布在沙漠、戈壁或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
(2)气候干燥;发生沙尘暴天气。
(3)主要有:沙尘暴严重;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整治措施:防风固沙;植树造林(“三北”防护林体系)。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六
第二、三单元综合测试(B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阴雨天气中,对地物的分辨率较高的是()
A.飞机可见光遥感
B.卫星可见光遥感
C.飞机微波遥感
D.卫星微波遥感
解析 阴雨天气时,云层可阻隔可见光遥感,难以获得地面的清晰影像,故A、B选项均错误。微波遥感不受云、雨干扰,可获得较理想的地面影像,而飞机距地高度远低于卫星,故飞机微波遥感清晰度高,对地物的分辨率较高。
答案 C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遥感感知事物时不直接接触
B.遥感技术是遥感信息接收与应用的过程
C.遥感获取的信息是电磁波信息
D.遥感对地面不反射和辐射电磁波的物体无法感知
解析 地面上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和辐射电磁波。
答案 D
3.遥感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A.飞机、陆地卫星、宇宙飞船
B.宇宙飞船、陆地卫星、飞机
C.陆地卫星、飞机、宇宙飞船
D.陆地卫星、宇宙飞船、飞机
解析 遥感探测范围的大小,与运载传感器的飞行工具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范围就越大。
答案 B
4.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种制度③土质疏松④河流冲刷⑤露天采矿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植被的破坏;二是不合理的耕种制度;三是开矿。
答案 C
5.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大量使用精确制导导弹,这种制导导弹不受浓烟、沙尘暴的影响,是因为采用了()
A.IT技术 B.RS技术
C.GIS技术 D.GPS技术
解析 精确制导导弹要求准确定位,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
答案 D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6~7题。
6.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解析 本题从GIS切入。在GIS中,地物空间特征和属性的各项数据的结合,构成某一主题的图层,如地貌图层、土壤图层等。关于某一研究区域的若干图层就组成GIS的数据库。城市规划中,人口稀少的地区、交通不便的地区不宜设置过密的固定商业网点。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密度和规模要与之相适应。这样,城市交通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为商业网点选址提供参考资料。而建筑设计的合理性要考虑力学、美学和环境学等因素,计算水域面积、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都无需考虑人口和交通因素。
答案 A
7.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解析 正确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题干叙述的核心意思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各功能区的分布、组合,而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构成的地域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土地利用的变化。交通流量变化与车辆增减有很大关系,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较小。洪涝、降水等自然现象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关系更远。
答案 C
据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据此回答8~9题。
8.天津市政府作出农业结构调整决策的原因主要是 ()
A.华北地区居民习惯吃面食,大米销售有困难
B.水稻单产低于玉米、小麦,经济效益较差
C.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而种水稻需水量过多
D.种植水稻需喷洒农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解析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大面积种水稻,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答案 C
9.这项农业结构调整决策()
A.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政策
B.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
C.说明市场的需求量对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影响最大
D.说明对于事物的偏好是影响作物品种选择的最关键因素
解析 少种水稻,多种耐旱的玉米、小麦,这样做到了扬长避短,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缺水),符合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原则。
答案 A
10.属于黄土高原环境脆弱性表现的是()
A.地下矿产多,地面开矿多
B.处于平原向山地过渡的地区
C.土壤遭到侵蚀后,难以恢复原来的肥力
D.水旱灾害频繁
解析 黄土高原环境脆弱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二是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答案 C
1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解析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等的需求增多→人们过度开荒→生态恶化→粮食产量不高,不能满足需求→再继续开荒又需要更多的劳力→粮食的需求再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答案 D
12.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有()
①水旱灾害②台风③寒潮④土壤侵蚀⑤火山爆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黄土高原不可能受到台风影响,火山爆发也没出现过。
答案 A
13.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山区相比()
A.两区人地矛盾尖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B.水土流失带来的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有过之而无不及
C.中小河流众多,形成许多小流域
D.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
解析 水土流失带来的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南方丘陵山区大。C、D两项都是南方丘陵山区的特点。
答案 A
14.有关小流域的治理,叙述正确的是()
A.小流域相当于一条河流的完整流域
B.小流域治理中主要采取生物措施
C.小流域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D.农业技术和社会经济水平对小流域治理影响不大
解析 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沟道流域,不是一条河流的完整流域,治理要加强综合治理,即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
答案 C
15.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中,以下做法属于农业技术措施的是()
A.打坝建库 B.平整土地
C.修基本农田 D.深耕改土
解析 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三项属于工程措施,深耕改土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答案 D
16.甘肃西峰南小河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
A.保水、保土、保肥
B.防洪治涝、降低地下水位
C.保塬、护坡、固沟
D.开沟引水、扩大灌溉
解析 根据当地土壤的特性,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方针。
答案 C
17.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主要表现是 ()
①它是我国人口承载量最大的地区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③环境遭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④各自然地理要素过渡地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注意审题,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是②③。
答案 B
18.下列土地利用措施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退耕还林还草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解析 黄土高原应该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故D错。
答案D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工程措施。回答19~20题。
水平梯田示意图
19.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0.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 解答第19题需要进行图像的转换,即把剖面图转换为正面平视图,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想便得。修筑梯田是在坡地上,按照等高线将坡地改造成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仅是改变了山坡的形态而没有改变坡向,所以第20题选A。
答案 19.B 20.A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下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①红外线②X光③可见光④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 从图中重度病害和健康植物反射波率曲线可看出,符合题意要求的波段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线。
答案 D
22.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①划分植物类型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依题意,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图中很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反射波率不同,由生长状况不难判断粮食作物的产量。
答案 D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回答23~25题。
23.“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4.图示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治理水污染 B.治理盐碱地
C.治理沙尘暴 D.治理水土流失
25.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解析 第23题,a处为一明显的沟谷。第24题,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第25题,应压缩农业用地。
答案 23.A 24.D 25.A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6小题,共50分)
26.(8分)下图示意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单位:万公顷)。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干和图像提供信息,找到切入点。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 000万公顷的图例,再在图上找到符合要求的位置,判断出省市区名称: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而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由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土质(疏松)、人为(植被破坏)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的主要措施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需多项措施相结合。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四川省
重庆市(排名不分先后,答简称同样得分)
(2)气候干旱
(3)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小流域综合治理或植树造林和工程措施(如造梯田、打坝淤地等)
27.(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解析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前的经济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作为“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的工作,一方面要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再就是要消除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应用于农业的布局、实情预报、污染状况、解决措施等方面。
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其他领域也可以运用“数字地球”相关技术解决问题。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矿产监测等。
答案 (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2)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28.(12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2)D地区的地表覆盖物是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堆积的结果。地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D地区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人为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弄清代号所表示的地区。结合图中注记西安、S(南),联系我国地势、地形分布状况,可推知B为秦岭,则A为汉江谷地,C为渭河平原,D为黄土高原。
答案 (1)汉江谷地秦岭渭河平原黄土高原
(2)黄土风力沟谷发育(或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开矿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这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提出的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什么是“数字地球”呢?所谓“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所想了解的有关地球的信息,其特点是嵌入大量地理数据,实现多分辨率、三维对地球的描述,即“虚拟地球”。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通俗地讲,就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
(1)材料中的“3S”技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大技术系统。
(2)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监测主要是靠______________系统进行的。运用该技术的优点有(至少写出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询某地的三维地形全部或局部地图信息,靠的是____________系统,写出该技术的简要程序:
信息源_________数据库_________表达
(4)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是系统。它由三大部分组成,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3S”技术的基本知识。“3S”是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应用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等。地理信息系统GIS简要程序是: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全球定位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GPS信号接收机。
答案(1)RS遥感技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
(2)RS遥感技术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受地面限制条件少、手段多获得信息量大、用途广
(3)GIS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空间分析
(4)GPS全球定位空间部分——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GPS信号接收机
30.(6分)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表土的主要特点是,呈灰黄色或棕色,质地均一细腻,粉沙约占50%;结构疏松,多孔隙,有的大孔隙肉眼可见;无沉积层理,有垂直节理裂隙;富含碳酸钙(10%左右),遇水浸泡易产生湿陷,抗水冲、抗侵蚀性能弱。黄土高原的汛期暴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外力。黄土高原的暴雨80%以上发生于汛期7、8月份。在丘陵沟壑地形,夏季暴雨会迅速汇集成猛烈的洪峰,冲走大量疏松的黄土,使沟谷明显地被洪水侵蚀下切和展宽。全年从黄土高原冲入黄河的泥沙,90%以上都来自汛期的几场暴雨。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解析 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冲刷侵蚀严重,地表植被缺乏,使强劲的径流携带泥沙滚滚而下,导致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应以保护营造植被为中心,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减弱径流强度使水不下山,土不离坡,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答案 (1)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覆盖差。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严重;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采矿产资源的影响。
(2)①压缩农业用地,加强重点地区治理;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合理经营草场。
31.根据有关知识,填写下列图表。
(1)读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将各项的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①平整土地②修基本农田③蓄水保土④发展多种经营⑤贮水拦沙⑥改善生产条件
(2)根据下表右栏的治理目的,写出左栏对应治理措施的代号。
①控制工业及生活废物排放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修河筑堤,疏浚河道 ④建设分洪、蓄洪区⑤建设水利枢纽工程 ⑥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量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便于航运和防洪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减轻河水污染
解析 首先明确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分别包括哪些具体的做法,然后结合各项措施的主要环境功能完成各个小题。
答案 (1)先左后右,从上到下依次为①②⑤⑥③④
(2)从上到下依次为⑤⑥④③②①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十五
第八、九单元综合测试(B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温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图分析回答1~4题。
1.湿地是一种特殊的()
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资源
2.下列野生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的是()
A.羚羊、孔雀 B.丹顶鹤、天鹅
C.蓝马鸡、金丝猴 D.东北虎
3.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暴增加
4.今天人们又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其说法错误的是()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湿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湿地及其保护。
答案 1.C 2.B 3.C 4.D
读下表,回答5~7题。
地区
资源潜在总值占全国比重(%)
资源人均潜在值(全国平均数为100)
资源结构(%)
农牧林
资源
矿产水
能资源
全国
100.0
100.0
65.1
34.9
西南
地区
23.3
119.2
49.4
50.6
四川
14.4
147.4
43.1
56.9
云南
4.2
127.3
49.2
50.8
5.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的23.3%,人均超过全国的19.2%,其中()
A.农林资源与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
B.农林资源与矿产资源之比为3/4
C.矿产资源在资源结构中占首位
D.云南的矿产水能资源是四川的2倍
6.资源人均潜在价值()
A.高于全国平均值 B.低于全国平均值
C.等于全国平均值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从农林资源看()
A.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亚热带作物基地
B.广西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
C.本区虽然耕地短缺,但水热资源丰富
D.本区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居全国第一
解析 西南地区的农林资源与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本区资源人均潜在价值高于全国水平。从农林资源看,本区耕地资源短缺,水热资源丰富。
答案 5.A 6.A 7.C
读“我国某行政区域图(阴影部分)”,回答8~10题。
8.下列地形区全部居于本区域范围的一组是 ()
A.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B.横断山区,四川盆地
C.两广丘陵,藏南谷地
D.柴达木盆地,成都平原
9.大西南经济协作区地跨我国的经济地带 ()
A.西部 B.中西部两个
C.东、中、西部三个 D.东西部两个
10.西南地区经济明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
A.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
B.交通不便
C.贫困人口多,少数民族集中
D.地处内陆边疆
解析 从图中阴影区分布的范围来看,属于大西南经济协作区。地跨东西部两个经济地带。交通不便造成本区经济明显滞后。
答案 8.B 9.D 10.B
11.下列对西南地区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总量不大,但种类丰富
B.四川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
C.广西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
D.西南地区有130多种矿产,且有许多居我国或世界首位
解析 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丰富;贵州是南方第一煤炭大省;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动植物王国”。
答案 D
12.号称“江南煤海”的是()
A.四川省 B.贵州省
C.山西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解析 贵州在长江以南各省中煤炭储、产量居第一位。
答案 B
13.下列港口位于北部湾沿岸的是()
A.北海、湛江、防城
B.防城、北海、钦州
C.广州、海口、三亚
D.防城、汕头、厦门
解析 位于北部湾沿岸的有北海、防城、钦州。
答案 B
14.下列城市为西南地区重要铁路枢纽的是()
A.攀枝花 B.西昌
C.昆明 D.桂林
解析 昆明北有成昆线、内昆线,东有贵昆线,东南有南昆线,南有昆河线。
答案 C
15.限制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差异大
B.缺少丰富的能源资源
C.深居内陆,信息交流不够通畅
D.地表崎岖,交通运输条件差
解析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表崎岖,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落后,本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答案 D
16.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将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列为重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那里资源丰富
B.那里地域广阔
C.那里腹地深广
D.那里地形复杂,离海相对较远
解析 冷战时期,国防局势严峻,为了备战的需要,所以将工厂,特别是一些重工业布局在内陆山区,这样有利于国防安全。
答案 D
17.贵阳炼铝工业的发展,其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贵阳附近有丰富的铝土矿,为炼铝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B.贵阳附近的六盘水煤矿、乌江渡水电站为炼铝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C.贵阳对铝消费量大,有消费市场
D.这里劳力充足、工资水平低,有利于工业布局
解析 炼铝工业的主导因素是接近动力基地,最好是大水电站。
答案 B
18.与我国云南可能进行边境贸易的国家是()
①越南②老挝③泰国④缅甸⑤印度⑥不丹⑦锡金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此题考查与云南陆上相邻的国家,共有三个:自东向西为越南、老挝、缅甸。
答案 C
19.从目前看,大西南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
A.本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旅游景观丰富
B.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C.三峡工程、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带来了新的契机
D.区内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开发程度很高
解析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防优势,二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给本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长江三峡作为出入大西南的门户,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以及重庆直辖市的设立,都使本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复杂的地形、地貌,确实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给交通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交通严重受阻,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此项主要是劣势。故A错。
三线建设只是在冷战时期,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在此发展了一些重工业,为区域经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地形阻隔、交通不便,使西南地区至今开发程度仍较低,资源的潜在优势远未得到发挥,区域经济水平仍较低。故B、D错。
答案 C
全长1 709千米,全部由高等级公路组成,贯穿四川、贵州、广西三省区的西南公路出海通道,于2001年12月4日正式建成通车。这标志着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是我国国道主干线“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组成部分,将西南地区成都、贵阳、南宁等重要城市与西南重要港口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连接起来,为大西南地区提供了一条快速、便捷的出海公路运输通道。据此回答20~23题。
20.西南公路出海通道途经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它们可能是()
①壮族②苗族③布依族④傣族⑤黎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21.西南公路出海通道,由北向南依次跨过的主要河流可能是()
A.岷江、长江、红水河
B.长江、乌江、红水河
C.嘉陵江、长江、乌江
D.长江、乌江、漓江
22.山西和平原地区修筑同等级的公路每千米工程量和造价相比()
A.山区<平原 B.山区=平原
C.山区>平原 D.无法比较
23.影响西南公路出海通道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地貌类型、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自然因素
B.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社会经济因素
C.水文状况等自然因素
D.地貌类型等社会因素
解析 傣族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黎族在海南。西南公路跨越长江、乌江和红水河。
答案 20.C 21.B 22.C 23.B
24.“昔日蜀道难,今日大改观”,四川盆地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是()
A.成昆铁路和川黔铁路向南联系云贵地区
B.宝成铁路、成渝铁路穿越秦岭联系东西
C.长江向东穿过巫山联系长江下游地区
D.川藏公路穿过云贵高原联系西藏
解析 成渝铁路不穿秦岭,宝成铁路联系南北,故B错。川藏公路不经云贵高原,故D错。巫山位于长江上游。
答案 A
25.云南旅游资源的优势表现在()
①壮美多姿的自然风光②众多的名胜古迹③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④令人敬仰的革命纪念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革命纪念地和名胜古迹较少,而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闻名全国,如云南的路南石林。同时,云南又是我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
答案 D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50分)
26.(8分)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A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C、D两地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________。
(3)试述A、C两地主要粮食作物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商品粮基地在我国各商品粮基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A、B、C、D在中国轮廓图中的位置可知各商品粮基地的名称。三江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油菜是长江流域主要的油料作物。C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高温多雨有利于水稻生长,故纬度差异是导致A、C两地主要作物不同的关键因素。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关键是三江平原粮食商品率高,提供的量大,以及机械化水平高。
答案 (1)三江平原 成都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2)春小麦 油菜
(3)纬度差异
(4)粮食商品率高,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大,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27.(10分)下图为“沿甲(49.5°N,117.5°E)、乙(44.5°N,131°E)两地连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地形区名称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C处干湿状况是______________,其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主要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____,该地农田遭受破坏,为保护农田,应在E、F两处中的____________处营造防护林。
(3)B地形区的典型树种是______________,C地形区的著名能源基地是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是掌握两地连线穿过的地区。
答案 (1)内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 松嫩平原 长白山
(2)半湿润 春小麦 甜菜 F
(3)兴安落叶松 大庆油田
28.(14分)读“西南地区铁路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铁路线名称: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2)填写矿区名称:
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
(3)填写城市名称:
⑧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是_________,因此应着重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发展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读图中的铁路线,然后结合西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来分析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明确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着重要做的工作。
答案 (1)南昆线 成昆线 湘黔线 襄渝线
(2)个旧锡矿 东川铜矿 六盘水煤矿
(3)西昌 桂林
(4)交通运输 ①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②通过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发挥水运潜力,实行水陆联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③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促进区域国际合作。④重视西藏公路建设,续建青藏铁路,支援西藏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29.(9分)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南地区物产丰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由于地形复杂,开发不易,总体发展相对落后。从1964年开始的以西南地区为重点的三线建设,对该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攀枝花是西南地区在三线建设中兴起的工业基地,其北有绵阳、德阳等工业重镇,攀枝花东北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东有六盘水煤炭基地。
(1)读下图回答:影响攀枝花工业区位的有利自然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该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二:毛泽东在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提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要搞三线工业基地建设,一、二线也要搞军事工业。”“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入侵。”
(2)概括指出三线建设决策的主要依据。
材料三:三线建设期间,从1964~1971年,由沿海地区迁到四川的工厂、科研院所有120多个。1965~1980年,云、贵、川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1%、10.8%和8.1%。
1965~1980年,云、贵、川三省整体的工业产值指数增长速度为11.1%。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西南地区一批现代工业城市如四川的攀枝花、德阳、绵阳,贵州的六盘水都均等发展起来。
(3)概括三线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意义。(5分)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攀枝花位于雅砻江和长江交汇处,有充足的水源和较为便利的水运条件,成昆铁路通过该市,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2)三线建设是基于当时形势提出来的,它主要考虑到国防安全的需要和平衡我国工业布局的需要。
(3)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三线建设期间,对西南地区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工业城市,初步改善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答案 (1)丰富的铁矿资源 充足的水源条件和水运条件成昆
(2)①出于备战考虑;②解决了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
(3)措施:①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工业;②工厂和科研机构内迁,科技人员支援。
意义:推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工业城市;初步改善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30.(9分)读“我国某区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重要铁路于1997年建成,它是___________铁路。近年来该地区还修建了高标准公路干线,从自然条件分析该地区交通线建设必须克服哪些困难?
(2)图中A区域是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该地区与海南岛相比,种植天然橡胶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B是___________水电站,建在_________江上。从气候、地势两方面说明图示区域西部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______________;B电站向东部地区输电的主要不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减少输电损失,应采用______________技术。
解析 (1)据图可知该铁路为南昆铁路,克服的不良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质、地貌等方面分析。(2)读图知A区域是滇南西双版纳,该区偏居滇南谷地,由于山岭重重阻挡不受寒潮的影响,远离东南沿海不受台风的影响,这正是比海南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优越的地方。(3)读图知B水电站为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此处位于青藏高原至四川盆地处,河流落差大,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大,因此具有水力开发的优越条件。若向东输送则有距离远的缺陷,只能运用先进的输电技术来克服这种缺陷。
答案 (1)南昆 地势起伏大,跨山越河;属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不平;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
(2)西双版纳 冬季不受寒潮的侵袭,夏季不受台风的影响
(3)二滩 雅砻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 距离较远 超高压输电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十四
第八、九单元综合测试(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回答1~5题。
1.北大荒是指()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B.辽河平原、河西走廊
C.整个东北平原 D.仅指辽河平原
解析 北大荒指过去人烟稀少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答案 A
2..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解析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答案 C
3.“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解析 北大仓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是全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所以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答案 C
4.“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解析 “北大仓”地广人稀,农具大型化、联合化,单产较高,已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耕作方式属国营农场。故选B。
答案 B
5.“北大仓”的发展方向应是()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草
C.大力发展工业 D.农业现代化
解析 今后的方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
答案 D
6.关于黑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黑土的有机质丰富,但仍需培肥
B.黑土的肥力很高,不需培肥
C.土壤的冲刷不会导致黑土肥力下降
D.辽河平原是我国最大的黑土分布区
解析 我国的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有机质丰富,它的肥力主要来自茂盛草甸植物的长年腐化积累。开垦为耕地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导致黑土肥力下降。为了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黑土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培肥,秸秆还田是最有效的办法。
答案 A
7.下列关于东北沼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沼泽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可开发形成大面积湖泊,发展水产养殖
B.沼泽土壤肥力极高,应加以改良,扩大耕地面积
C.沼泽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发利用这些动植物资源
D.应保护东北沼泽地,维持生态平衡,发挥其生态效益
解析 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对调节气候、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都起着重要作用。对沼泽的过度开发利用会破坏陆地生态系统,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因此,对沼泽地的开发应全面规划、合理建设、有效保护。
答案 D
8.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有()
①农作物生长②黑土被冲刷③使用化肥④不合理排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农作物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也可引起黑土肥力下降。黑土冲刷会导致表土流失严重,黑土层逐渐变薄,从而使土壤肥力下降。不合理排灌会引发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也会使土壤肥力下降。使用化肥能在短时期内提高土壤的肥力。
答案 D
9.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大③三江平原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④地势平原,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松嫩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答案 B
10.西南地区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落后的突出原因是()
A.地形、地质复杂
B.经济基础薄弱
C.交通不畅
D.政策失误
解析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表崎岖,尽管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条件差,本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答案 C
11.其沿海港口为西南地区对外联系最近便的出海门户的省区是()
A.川 B.滇
C.藏 D.桂
解析 西南地区出海的最近通道是到广西沿海。
答案 D
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分析,该地区应为三江平原。该地区的沼泽分布较广,要开垦为耕地,应先排水。
答案 D
13.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解析 据上题正确结论所知,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北部,热量低成为该地发展粮食生产的不利条件,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答案 A
14.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解析 湿地号称“地球之肾”,人类目前已经认识到了湿地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我国是国际湿地保护公约的缔约国,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政府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答案 C
15.以“背靠大西南,服务大西南”为发展战略的省区是()
A.广东 B.云南 C.贵州 D.广西
解析 大西南包括川、滇、黔、渝和藏三省一区一市,它对外联系最近便的出海门户就是广西。
答案 D
16.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兼具“沿海”“沿江”“沿边”特点的是()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东地区
解析 大西南是指川、滇、黔、渝和藏,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南昆铁路的修建,广西与大西南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共同组成大西南经济协作区。这样,广西沿海,川渝沿江,藏、滇、桂沿边。
答案 A
17.下列因素与喀斯特地貌形成无关的是()
A.石灰岩 B.湿热的亚热带气候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花岗岩
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花岗岩与喀斯特地貌无关。石灰岩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D
18.下列属于喀斯特地貌对交通运输建设影响的是()
A.地形崎岖、地表破碎,多地下暗河,地质条件复杂
B.地势高,气候寒冷,多高寒荒漠和多年冻土区
C.山高谷深,山河纵列
D.地质灾害频发
解析 喀斯特地貌区,如滇、黔、桂三省区,流水的溶蚀作用使地形崎岖,特别是贵州境内,峰林、峰丛林立,地表破碎,人称“地无三里平”,交通尤为困难。此区多地下暗河,容易造成地基、路基塌陷,这为交通建设增加了困难。
答案 A
19.关于东北人工防护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B.位于东北平原西部多林地区
C.是“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
D.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解析 东北人工防护林位于东北的西北部地区。这里林木稀少,近年营造防护林带已取得一定成绩,和西北、华北地区的防护林带连接起来,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含蓄水源,保护农牧业生产。
答案 C
20.针对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这是一道有关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以达到“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因地制宜利用农业资源的必要性。此题,首先应明确东北在土地、森林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再进行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答案 B
21.关于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自然条件地区差异的影响,东北商品粮种植范围仅在南部地区
B.三江平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
C.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的主要粮食是小麦、玉米、棉花
D.大豆、甜菜是东北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也是最主要的商品粮作物
解析 东北商品粮种植范围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和玉米,这也是它最主要的商品粮作物。
答案 B
22.“北大荒”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主要理由是()
①地广人稀②平坦地形③科技水平高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地形平坦、地广人稀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利于实施的地区。
答案 A
23.关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中央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者都是种植业,主要粮食作物都是玉米、水稻等②二者都是商品农业,商品率都较高③二者都实施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都很高④二者农场一般都是国有大型农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小麦、玉米,故①错。中国是国有大型农场,美国是家庭农场,故④错。
答案 B
24.为了加强西南地区货物的出海,在广西沿海改造和新建的港口有()
①北海港②防城港③钦州港④湛江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湛江港属于广东省。
答案 A
25.西南山区夏秋季节常常发生泥石流灾害,其成因之一是()
A.内力作用 B.多地震
C.人类活动破坏植被 D.火山活动
解析 山体受重力作用,容易下滑,加之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故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答案 C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6小题,共50分)
26.(6分)读“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的三大山脉: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东北平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的;三江平原的“三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俄边境上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朝边境上的河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例字母A和B代表东北区的两种主要土壤,其中B代表_____________土。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C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商品粮基地,其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当地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_____区。
解析 考查对东北地区基本状况的掌握。
答案 (1)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长白山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黑龙江 乌苏里江松花江
(2)黑龙江 乌苏里江 鸭绿江 图们江
(3)黑钙 黑钙土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4)三江平原 小麦 沼泽
27.(9分)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地形区名称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则,A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_业;B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_____业。
(2)乙图农业基地名称为__________,该基地著名的经济作物是_________,该区域同江汉平原相比,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甲图区域水资源紧张,为解决该区农业用水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A.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型农业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尽快实施“引嫩入辽”调水计划
D.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4)甲、乙两图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冻土广布 B.河流都有两个汛期
C.都有小麦种植 D.黑土肥沃
解析 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区域轮廓判断甲、乙两地的地形区,进而据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判断其农业发展状况。
答案 (1)辽东丘陵辽河平原林果种植
(2)三江平原大豆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3)AC
(4)C
28.(5分)读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结构表和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表1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结构表
耕地
其他用地
林业用地
牧业
宜农荒地
56.14%
20.09%
12.57%
8.02%
3.18%
表2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表
耕地
林地
草地
宜农荒地
其他
37.73%
14.41%
6.25%
30.29%
11.32%
(1)与黄淮海平原相比,黑龙江垦区宜农荒地_______________。就宜农荒地的农作物产量来看,__________________增产潜力大。
(2)黄淮海平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两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黑龙江垦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及黄淮海平原和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黑龙江垦区宜农荒地多,土地类型丰富,结构较为合理。而黄淮海平原耕地比重大,牧业和林业用地比重较小,出现单一经营局面。
答案 (1)多黑龙江垦区
(2)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3)黑龙江垦区土地类型丰富,结构较为合理。而黄淮海平原耕地比重大,牧业和林业用地比重小,出现单一经营局面。
29.(14分)读“南昆铁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
(2)该铁路经过著名的______________地貌风景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3)修建南昆铁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解决云南________矿和贵州________的外运,促进____________水能资源和广西_____________矿的开发。
(4)该铁路途经地区的民族构成和经济状况如何?
(5)该铁路的建成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 考查南昆铁路沿线的自然、人文状况。
答案 (1)昆明 南宁 平果
(2)喀斯特
(3)磷 煤 红水河 平果铝
(4)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大多数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和最贫困的地区。
(5)①形成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方便了对外贸易和联系;②加快资源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③有利于我国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缩小东西差距,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④带动旅游业发展。
30.(10分)读“青藏高原与青藏铁路略图”,回答下列各题。
(1)青藏铁路指西宁至拉萨的铁路,全长1 963千米,分为北段和南段两部分。连接北段与南段的铁路枢纽是_____________。北段穿过我国的___________盆地,南段将穿过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
(2)青藏铁路南段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两大问题是()
A.架桥梁挖隧道 B.滑坡和泥石流
C.多年冻土问题 D.生态环境保护
(3)就能源而言,西藏的新能源_______和________十分丰富,但________能源又十分缺少,长期以来,农牧民总是靠牛粪、挖草、砍树等方式解决生活用能问题。青藏铁路建设对于能源调入、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青藏铁路的建设除生态方面的意义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解析 这是一道学科内的综合试题。试题紧密结合时事,以青藏铁路为切入点,既考查青藏铁路本身,又涉及沿线地区的地形和资源特征。(1)~(3)题只要熟悉教材,关心时事,冷静分析,应该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第(4)题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要能从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来分析青藏铁路。这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必须高度重视。
答案 (1)格尔木 柴达木 三江源
(2)CD
(3)地热能 太阳能 矿物燃料
(4)经济意义:有利于西藏的资源优势(如旅游资源、农牧业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政治意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国防意义:西藏位于我国边疆地区,它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31.(6分)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部分粮食价格及我国进口数量(2001年)
单位
小麦
玉米
大豆
中国市场价
元/吨(人民币)
1 160
1 131
2 198
国际市场价
元/吨(人民币)
1 126
739
1 501
(1)分析比较美国玉米带与中国玉米带的不同点。
(2)我国三类粮食(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为什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至少答3点)
答案(1)①经营方式不同,中国农场属于国营农场,美国农场为家庭农场;②美国农场的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于中国;③中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较高。
(2)①耕地多,人口多,农民人均产量低;②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粮食单产低;③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受灾损失严重;④农民负担重,农业生产成本高。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十一
第六、七单元综合测试(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下表为我国某地气候统计资料,据表完成1~2题。
月份
项目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风力≥8级的日数
1.5
5.6
0.6
0.8
21.4
平均气温(℃)
-3.2
13.7
27.3
14.4
13.2
降水量(mm)
3.3
43.2
247.2
26.2
669.4
1.该地可能位于()
A.松嫩平原 B.华北平原
C.宁夏平原 D.江汉平原
2.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 B.荒漠化的防治
C.商品农业基地的建设 D.农业中、低产田的治理
解析 从气候资料上看,1月气温为-3?2 ℃,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全年降水600多毫米,可判断是温带季风气候的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由于春旱、盐碱和风沙危害较大,导致有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故国土整治的重点是农业中、低产田的治理。
答案 1.B 2.D
下图是“黄淮海平原高、中、低产田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①地区为高产田,②地区为低产田,形成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降水条件不同
B.热量、蒸发条件不同
C.地形、水源条件不同
D.农业技术水平不同
解析 由图可知,①地区为太行山麓,②地区为华北平原。①地区粮食产量高,主要是山麓地带有太行山的河流冲积形成的冲积扇,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较丰富。
答案 C
4.改造黄淮海平原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②大量施有机肥,改良红壤③兴修水利,减少旱涝灾害④实施平原绿化工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黄淮海平原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旱涝灾害频繁、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严重。所以要改造中、低产田,必须注意兴修水利,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同时要注意合理排灌。而红壤只分布于我国江南地区。
答案 A
5.辛店洼的“鱼塘—台田”生产模式是一种新颖的()
A.种植园农业
B.商品粮基地农业
C.自给农业
D.混合农业
解析 塘里养鱼,台田上种果树及粮、棉、菜、饲料等农作物,因此说它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答案 D
6.在黄淮海平原上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的地形区是()
A.岗地 B.洼地
C.缓斜平原 D.滨海平原
解析 从局部讲,因为洼地夏季易积水而产生涝灾,水蒸发后又易产生盐碱化,是农业的低产区,是三大自然灾害的易发区域。
答案 B
7.黄淮海平原今后农业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扩大新垦耕地面积
B.挖掘现有耕地生产潜力
C.扩大灌溉面积
D.治理风沙危害
解析 黄淮海平原为中、低产田,发展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
答案 B
8.关于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临渤海、黄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B.由资料可知,以禹城为例,年降水量可达700毫米,属湿润地区
C.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D.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解析 本题考查黄淮海平原的气候特点,为温带季风气候区,不是海洋性气候,A错;禹城是半湿润区,B错;D选项不是气候特点。
答案 C
9.南方不少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恶化,其人为原因是()
A.由于农村薪柴资源匮乏,许多地方出现了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
B.有些丘陵地区土壤多发育在丘陵坡脚、河谷及山间盆地中
C.其土壤质地疏松
D.降水集中,沟蚀、片蚀普遍
解析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如由于能源短缺,尤其是农村薪柴资源的匮乏,许多地方出现了乱砍滥伐、强取耕地和薪柴的局面,导致本区水土流失严重。注意此题强调的是人为原因。
答案 A
10.针对南方丘陵山区的特点,农业宜发展()
A.台田—鱼塘农业 B.立体农业
C.精耕细作 D.畜牧业
解析 南方低山丘陵区走立体农业道路是由这一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决定的。丘陵山地多,立体农业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发展立体农业,可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林、牧和多种经营中去;生态脆弱,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答案 B
11.南方丘陵山区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首要目的是()
A.转移剩余劳动力
B.保护生态环境
C.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
D.缓解人地关系矛盾
解析 南方丘陵山区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首要目的是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答案 C
12.南方丘陵山区建立立体农业体系,下列因素与此无关的是()
A.土地类型结构 B.人均耕地
C.劳动力素质 D.生态环境
解析 南方低山丘陵区建立立体农业体系与当地土地类型多样、人均耕地少和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答案 C
下图为“我国某地土地利用的结构图”。据图判断13~14题。
13.该区可能位于()
A.两广丘陵 B.山东丘陵
C.辽东丘陵 D.太行山区
解析 从柑橘林、毛竹可推断此区应位于江南。
答案 A
14.关于该区农业资源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解析 由于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伴随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如春季的低温阴雨、盛夏的伏旱都对农业生产不利,故B错。红壤是低产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故C错。D是劣势,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读下图,回答15~16题。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构成图
15.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中,占土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
A.干旱缺水土地
B.低洼易涝土地
C.盐碱化土地
D.土质过砂土地
16.盐碱化土地治理的措施应是()
A.植树造林,发展林业
B.挖沟排水,减少脱盐
C.排灌结合,有灌有排
D.建立“鱼塘—台田”模式
解析 从扇形图中信息和教材内容可知,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中面积最广,占中、低产田面积比重最大的是干旱缺水土地,占36?27%,其次是低洼易涝和盐碱化土地。
答案 15.C 16.C
17.黄淮海平原和南疆棉花种植存在的共同的生态问题是()
A.沙质土壤
B.都属暖温带,光照不足
C.盐碱化现象严重
D.旱涝严重
解析 此题强调两地共同的生态问题。A、B、D是自然环境特征;两地蒸发都较强,若排灌不当,都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答案 C
18.下列有关水盐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则返盐
B.高温必淋盐
C.干旱高温必返盐
D.干旱低温则返盐
解析 水盐运动与温度、干湿都有关系。高温不一定返盐,也不一定淋盐,干旱低温(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答案 C
19.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地区的是()
A.河西走廊
B.南方丘陵山区
C.四川盆地
D.南疆
答案B
20.下列省(区)中,有大面积茶树、竹林分布的是()
A.福建 B.河南
C.甘肃 D.山东
解析 茶树、竹林多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我国的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
答案 A
我国山区广大,山区开发十分重要。据此回答21~22题。
21.山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①垂直地域分异显著②立体农业③生态脆弱④生产落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山地起伏较大,垂直方向上差异明显,具有垂直地域分异特征;山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 C
22.南方山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A.环境污染
B.土壤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泥石流多发
解析 南方山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物物种不断减少。
答案 C
读下图,回答23~24题。
23.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在气候上与同纬度多数国家相比,其优越性有()
A.光照充足 B.雨热同期
C.大陆性强 D.热量充足
解析 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且多雨,而世界其他地区多是沙漠。
答案 B
24.人类活动给我国南方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①湖面萎缩,土壤盐渍化②自然灾害频繁,农、林、牧业减产③毁林开荒,提高粮食总产量④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贫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 用排除法。此题关键词是“负面影响”。③项是人类活动。南方没有明显的土壤盐渍化,盐渍化主要在北方地区。
答案 B
25.有关盐碱地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势低洼的地区一定形成盐碱地
B.盐碱地的形成往往与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C.滨海地区的土壤易于形成盐碱化
D.盐碱化土地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有关
解析 盐碱地的形成与气候、灌溉、地势等多种因素有关,故A错。人类排灌不当也能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答案 A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6小题,共50分)
26.(8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河流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A、B、C三河流中,塑造黄淮海平原的主力是__________。
(3)黄淮海平原高产田主要分布在_______,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在_______和_______地区。
(4)绘出黄淮海平原的大致范围。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黄淮海平原的范围、成因以及高、中、低产田的分布。
答案 (1)海河 黄河 淮河
(2)黄河
(3)缓斜平原地区 冲积低平原 滨海平原
(4)略
27.(10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农业生产的模式叫做___________模式,这一模式遵循了_________的原则,对_____________进行了综合治理与开发。
(2)图中A代表的是___________,在这可以种植__________,B代表的是_________,可以养殖____________等。
(3)这种模式与珠江三角洲的___________农业均为_____________生态农业。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低湿地治理模式的了解。本着“因洼制宜”的原则,采取鱼塘—台田治理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饲养禽畜。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这种模式与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桑基鱼塘、蔗基鱼塘)一样,均为能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
答案 (1)鱼塘—台田因洼制宜低湿地
(2)台田粮、棉、果、菜和草等鱼塘鱼和鸭
(3)基塘立体
28.(8分)读“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的增长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说明我国南方地区________严重,不少地区已引发了_________全面恶化。
(2)这说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__________关系日趋紧张。
(3)简要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解析 此图说明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因乱砍滥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人地关系紧张。此区水土流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
答案 (1)水土流失生态环境
(2)人地
(3)成因:江西中部的丘陵山区,土壤多发育在丘陵坡脚、河谷及山间盆地中,质地疏松;该地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再加上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危害:①该地单位面积上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同样单位面积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大;②该地生态脆弱,一旦形成荒漠化,则不易恢复;③本区河流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对这些地区造成重大影响。
29.(9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C处在整个土地利用中处于___________地位;E处发展的方向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D处可发展哪些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
(2)A、D的生态意义具体表现为:A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3)此种农业从布局上可称为,南方低山丘陵区除千烟洲外,其他地区可否建立同类模式?_____________。借鉴千烟洲经验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立体农业。
答案 (1)主体粮食作物坡前平坦地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塘中养鱼虾,塘面养鸭
(2)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洪灌溉,减少洪涝灾害
(3)立体农业可以因地制宜
30.(10分)下面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县农村土地利用构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资料,以及“农业开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表1某县土地利用构成
耕地
林地
草山草坡
湖泊
其他
1976年
45.2%
4%
8%
2%
40.8%
1996年
30.8%
14%
20.3%
10.8%
24.1%
表2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
秸秆
薪柴
煤炭
沼气
小水电
其他
1976年
50.3%
32.4%
10.3%
0.5%
0.8%
5.7%
1996年
20.5%
10.8%
15.4%
35.3%
15.2%
2.8%
(1)该县1996年与1976年相比,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建立了与当地生态系统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试分析其变化特点及原因。
(2)该地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封山育林是有效措施,但为此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试分析解决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县农业开发过程中,建立起_________生产体系,该体系(示意图)土地利用结构以____________为主,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
(4)有利于南方低山丘陵区资源进一步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资源)有哪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综合治理。
答案(1)特点:耕地减少,林地增加,草山草坡增加,湖泊面积增大。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2)推广省柴灶发展沼气发展小水电营造速生薪炭林(或推广生活用煤)
(3)立体农业林果
(4)劳动力资源丰富,邻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31.(5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空框内填上适当的内容,使系统成立。
(2)整治盐碱地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水盐调控的四种基本方法。整治盐碱地的核心是治水,即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答案 (1)第一行从左至右: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第三行从左至右:土体脱盐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
(2)治水通过治水可以有效调控水盐运动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十二
第六、七单元综合测试(B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关于黄淮海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高含沙量河流合力冲积而成
B.地跨冀、鲁、浙、皖、京、津四省二市
C.西部是冲积低平原,中部是缓斜平原,东部是滨海平原
D.平原上浅平封闭的洼地属于高产田分布区
解析 黄淮海平原中没有浙有豫,故B错。西部地势高,是肥力较高的缓斜平原;中部是冲积低平原;东部是滨海平原。平原上浅平封闭的洼地属于低产区。
答案 A
2.黄淮海平原的气候特征是()
A.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B.气温年较差小
C.秋旱多风沙
D.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 黄淮海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变率大,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高温多雨,春旱多风沙。
答案 A
黄淮海平原地势十分平坦,海拔多在50 m以下。从山麓到海滨可以分为①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缓斜平原)、②冲积平原(冲积低平原)、③滨海平原,三部分的地表物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土壤、植被以及农业发展情况都有明显差别。据此回答3~4题。
3.黄淮海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比较,不合理的是()
A.地势高低:①>②>③
B.面积大小:①>②>③
C.土壤肥力高低:①>②>③
D.沉积物颗粒大小:①>②>③
4.黄淮海平原三部分的共同之处有()
A.成因相同——冲积平原
B.气候类型相同——温带大陆性气候
C.植物类型相同——耐盐植物
D.海拔高度相同——50 m
解析 黄淮海平原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土壤肥力逐渐降低。三部分都是由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
答案 3.B 4.A
读“沧州—石家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5.序号①②③地形单元与地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冲积扇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B.①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滨海平原
C.①冲积平原②冲积平原③冲积扇平原
D.①冲积平原②冲积扇平原③滨海平原
6.该区域中、低产田主要分布的地貌单元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
7.与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相比,该耕地中突出的限制因素是()
①干旱缺水②盐碱化③土壤侵蚀④低洼易涝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第5题,河流冲积地貌自出山口至入海口依次为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滨海低平原。第6题,黄淮海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第7题,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为旱涝、盐碱和风沙。与黄土高原相比,低洼易涝和盐碱化更突出。
答案 5.A 6.B 7.C
8.关于南方丘陵山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丘陵山地面积比例较大
B.有利于发挥丘陵山地土地资源的潜力
C.有利于改善环境和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D.可耕地面积大,林业、牧业开发只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 可耕地面积小,发展林、牧业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答案 D
9.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模式是()
A.自然资源开发和剩余农产品出售
B.对优势资源进行系列加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C.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D.水、碱、沙综合治理
解析 南方丘陵地区要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
答案C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容易出现水灾的地区有()
A.甲地 B.乙地和丁地
C.丙地 D.丙地和丁地
11.上述易出现水灾的地区,也是盐碱危害严重的地区,该地区盐碱化危害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水漫灌②海水倒灌③过度使用化肥、农药④旱涝灾害频繁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
解析 根据教材所学可知,丙为太行山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区,甲为鲁中南山区,所以乙、丁两地地势较低,易发生水灾。在黄淮海平原上由于春季和冬季蒸发剧烈,地下水位高,土壤易返盐,尤其是低洼地区,旱涝频繁,土壤的盐碱化危害严重。人类活动不合理(如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也会引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答案10.B 11.C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12~13题。
12.“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 水土流失,导致岩石裸露,称之为“红色荒漠”,实质上是“石漠化”。
答案 C
13.“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解析 人们由于缺少燃料等而滥伐森林,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答案 A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由于东面和南面濒临海洋,深受季风影响,形成温暖湿润的环境,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有关南方丘陵山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因而土地的负载量较重②本区气候湿润,植被破坏后能很快恢复③本地区经济较发达,大量非耕地资源利用合理,经营效益高
④由于生活能源紧缺,于是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开发历史较长,气候适宜,故人口密度大。生活能源主要来自乱砍滥伐的树木,导致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植被破坏后很难恢复。
答案 D
15.关于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众多,水系发育,使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增加了开发难度②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③生物资源种类丰富,并已充分发挥其潜力④每年春季受低温阴雨影响,对早稻播种不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南方丘陵山区以红壤为主,有机质很少;山多,降水多,故水系发育,地表较破碎,农业开发难度较大;春季冷空气及雨带的共同影响使气温较低,不利于早稻生产。
答案 D
16.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①发展鱼塘—台田模式②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发展立体农业④小流域综合治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鱼塘—台田模式主要是对治理低湿涝洼地有良好效果,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答案 B
17.为了解决浙闽山区农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开发小水电站②组织人员上山砍柴③营造薪炭林④推广使用沼气⑤推广太阳灶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解析 浙闽地区阴雨天多,太阳能不够丰富,推广太阳灶效果不好。
答案 C
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图”,回答18~20题。
18.图中所示地区适宜种植()
A.柑橘 B.橡胶
C.苹果 D.冬小麦
19.本地发展立体农业主要是为了()
A.合理利用光热资源
B.合理利用当地有限的土地资源
C.合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
D.合理利用现代化农业设备
20.本区农业资源开发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A.农作物生长期长,复种指数低
B.生物品种过少
C.劳动力不足
D.生态环境急需保护
解析 从图中经纬度上和等高线高度上可知,该地是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
答案 18.A 19.B 20.D
21.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土壤水盐运动的特点是()
A.春季盐分下降
B.夏季淋盐,土壤表层脱盐
C.秋季盐分下降
D.冬季盐分上升
解析 春秋干旱蒸发强,盐分上升;夏季多雨淋盐,土壤表层脱盐;冬季低温少雨,盐分相对稳定。
答案 B
22.关于立体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用材林—经济林—果园—农田—鱼塘模式
B.都是果(蔗)基—鱼塘模式
C.都是以地貌为基础,结合气候等要素创建的
D.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不算立体农业
解析 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立体农业的模式。但无论哪一种立体农业的模式都是以地貌为基础,结合气候等要素创建的,如用材林—经济林—果园—农田—鱼塘模式、果(蔗)基—鱼塘模式、鱼塘—台田模式等。
答案 C
23.关于盐碱地分布、开发与治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盐碱地不只存在于黄淮海平原地区
B.覆盖土地是控制耕层盐分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C.黄淮海平原干旱缺水是造成盐碱地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灌溉是防治土壤盐碱化的重要措施
D.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才可治理盐碱地
解析 盐碱地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或排水不畅是黄淮海平原造成盐碱地的重要原因。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水灌溉,若不及时排水,也会产生盐碱化。
答案 C
据中央电视台记者报道,浙江省某乡历时5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据表回答24~25题。
5年前概况
5年后概况
丘陵为主,土壤贫瘠
修建大坝,引水入乡,丘陵变岛屿
粮食种植为主
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砍伐林木严重,水土流失
周边山区及岛屿草木如茵
文化生活贫乏
“渔村一日”的旅游项目十分火暴外
出打工者众多
七家乡镇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人均收入不足1 500元
人均收入超过20 000元
24.形成本乡变化的原因是()
①自然条件的改变②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③劳动力素质的提高④综合治理了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据表分析,该乡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修建大坝,引水入乡,并恢复植被,从而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治理。并根据当地条件调整了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以种植业为主调整为以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答案 C
25 促使本乡发展淡水养殖产品加工工业布局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优越的气候和地表水条件
B.多山的地形
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D.充足的原料
解析 淡水养殖产品加工工业布局的两个主要区位因素:一是自然条件地表水资源丰富,利于养殖,是工厂的原料来源;二是社会经济条件中的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消费量大。
答案 A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6小题,共50分)
26.(11分)读下列气候统计资料,回答问题。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8级的日数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3.2
-0.7
6.4
13.7
21.2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mm)
3.3
7.3
9.1
43.2
33.3
54.5
247.3
166.8
48.9
26.2
26.0
3.5
(1)平均大风日数在3天以上的月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月。
(2)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_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月。
(3)平均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上的月份为___________月和___________月。
(4)据资料分析可知,该地气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5)该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6)该地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解析 第(1)(2)(3)题从资料中可直接读出。总结概括前三题可得出总的气候特征。根据1、2、12月平均气温低于0 ℃,7、8月高温且降水量最大,可推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1)3 4 5
(2)7 1
(3)7 8
(4)春旱多风沙 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5)温带季风气候
(6)春旱、多风沙、夏季易洪涝。
27.(10分)读“黄淮海平原某地盐分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重盐碱0~40 cm土层盐分季节变化与蒸发、降水差值变化图
Ⅱ强排前后土壤盐分变化(盐池刘村,1989年)
(1)Ⅰ图中表示蒸发、降水差值曲线的是____________,表示盐分变化曲线的是。该图反映了蒸发、降水差值和土壤盐分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该地雨季在__________月,易发生__________灾害。该地易发生干旱灾害的时间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月。
(3)Ⅰ图表示土壤中水盐运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4)Ⅱ图表明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为保证作物生长,必须降低的含盐量,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Ⅱ图不同的时间土壤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该方法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根据Ⅰ图判断土壤中盐分含量不可能小于零,得出A是蒸发、降水差值曲线,B是含盐量变化曲线,然后再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Ⅱ图主要反应了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方法及其取得的效果。
答案 (1)A B蒸发、降水差值大时,土壤含盐量高,蒸发、降水差值小时,土壤含盐量低,两者基本呈正相关
(2)7、8 洪涝 4、5
(3)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4)表聚性 作物土壤根区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5)井灌井排 使咸水淡化,土体脱盐
28.(7分)下表为湖南省南部某山区县1961~2001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961年
2001年
耕地面积(k㎡)
400
521
森林覆盖率(%)
36.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 369
1 087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 )
31
6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
21.5
40.1
(1)40年来,该县耕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造成当地农民不断开荒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0年来,该县降水量减少2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虽然降水量减少,但雨季地表径流量反而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40年来,该地水土流失面积扩大2倍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当地的人地关系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善当地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降水量减少但雨季径流反而增加,这从反面体现了植被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案 (1)耕地扩大、森林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
(2)森林被大量砍伐,蒸腾作用减弱 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
(3)毁林开荒,农村生活能源缺乏 矛盾突出(日趋紧张)
(4)控制人口增长 大力发展林业等多种经营
29.(10分)读A、B、C三图,回答问题。

A
(1)A、B、C三图都表示我国不同地区的立体农业模式,其中A模式分布在________地区,B模式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C模式分布在______________地区。
(2)A、B、C三种立体农业模式,在国土整治中都遵循的共同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三种模式的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4)A、B、C三种立体农业模式,有哪些经济和环境效益?
解析 该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在国土整治过程中的三个成功的整治措施。三种不同的立体农业模式都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而建立的。A图是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B图是南方丘陵山区的立体农业模式,C图是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模式,这三种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遵循自然规律,建立了良性循环,改善了生存环境。
答案(1)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
(2)因地制宜(治水)
(3)鱼塘—台田模式 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 基塘农业模式
(4)使我国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的集约化经营发展,形成商品性农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转向经济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正确协调人地关系,建立良性生态循环,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改善生存环境。
30.(6分)南方低山丘陵区许多地方农民使用沼气,沼气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农村燃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环境改善。
(1)请将下列备选答案的相关数码写在图中A、B、C、D处。
①生活燃料②沼气池③种植业④畜牧业
(2)图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
(3)沼气的使用,直接缓解了广大农村生活能源问题,间接保护了_____________,减少了水土流失。
(4)利用沼气的季节,广东与湖北相比,哪个长?
解析 沼气池是利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发酵产生沼气的地方,沼气作生活燃料,池中废渣肥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的发展可为畜牧业提供更多饲料,从而发展畜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又可为制取沼气提供更多原料——秸秆、畜粪等。只要理顺了上述关系,本题就能迎刃而解。
答案(1)A—③B—④C—②D—①
(2)废渣沼气
(3)植被
(4)广东。
31.(6分)读下图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布局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按农业地域类型,“桑基鱼塘”属于___________农业,这种农业类型能使_________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农业与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取得了___________效益、社会效益和_____________效益的统一。
(2)该文化景观属于()
A.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C.精神文化景观
D.非物质文化景观
(3)该系统景观是一个人类活动顺应___________规律,并充分利用___________的生动例证。
(4)“桑基鱼塘”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太湖平原等地也逐渐出现了这种生态农业形式,在文化扩散上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散,扩散的前提条件是后来的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综合性较强,将农业地域类型、能源分类、文化景观、文化扩散等多方面知识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
答案 (1)混合土地经济生态(或环境)
(2)B
(3)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4)刺激 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九
第四、五单元综合测试(A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6题。
1.形成该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不可能是()
A.典型大陆性气候,降水少
B.远离海洋,海洋水分到达少
C.受副高控制,多盛行下沉气流
D.受山地、高原阻隔,水汽难于深入
2.绿洲是沙漠地区的一种特殊景观,决定绿洲形成和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
A.地形条件 B.光热条件
C.水资源条件 D.土壤条件
3.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A.冬季 B.秋季
C.春季 D.夏季
4.现在发现图中绿洲退化现象严重。对这一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5.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 B.热量充足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6.图中a、b、c、d四个聚落,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a B.b
C.c D.d
解析 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远离海洋且受山地、高原阻隔,全年降水少,故气候干旱;湖泊为内流湖,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绿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水源,退化的根本原因即是水源减少;沙漠地区,晴天多,云量少,太阳辐射极为丰富,但热量并不一定充足。a、b、c、d四点中,与铁路交汇的是a、b、d三点,因b处河流水量大,土地的承载量大,故最容易形成城镇。
答案 1.C 2.C 3.D 4.C 5.A 6.B
根据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透露,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千米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化土地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13个省市区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 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据此回答7~8题。
7.近些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所致
B.人类工农业及其他生产活动所致
C.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区推进所致
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解析 沙漠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沙漠化。
答案 B
8 有关“三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第一、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B.该地区草场退化,农牧业不发达,生态环境脆弱
C.从塔里木盆地至松嫩平原一线的自然带都是荒漠
D.营造了我国最大的生态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带
解析 明确“三北”指西北、华北、东北地区,A、B、C项明显错误。
答案 D
9.要解决好土地沙化问题,就必须要()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③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④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整治土地荒漠化首先要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不能再为眼前一点利益(搂发菜、挖甘草)而牺牲环境,要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③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所示各河流()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11.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
B.古长城遗迹
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
D.草方格沙障
解析 第10题,依题意,图示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应是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流经沙漠区,越往下游水量越少,最终干涸,不能流向海洋,为内流河;季节不同,气温差异大,故河流流量差别大。由于水量较小而流水侵蚀作用弱。
第11题,图示地区是在山脉边的沙漠区,而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形成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是由过度放牧造成的。故在沙漠区不可能见到此景观广布。
答案 10.B 11.A
三峡工程是跨世纪工程,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确保工程成功的关键。据此回答12~13题。
12.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主要思路是()
A.实施开发性移民政策
B.移民安置立足于迁往发达地区
C.将移民全部外迁至地广人稀的地区
D.将移民全部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解析 三峡移民方针是实施开发性移民,移民安置立足于就地后靠、就近安置。故选A。
答案 A
13.三峡移民迁移至外省过程中产生阻力的原因是()
A.国家拨给的安置费用太低
B.移民担心不适应迁入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
C.移民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
D.迁入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不如当地
解析 移民外迁的主要阻力是思想观念上有很重要的乡土观念,不愿离开家乡,同时对迁入地心存畏惧,怕不适宜等。故选B。
答案 B
14.三峡工程建设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组合不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
B.泥沙淤积——蓄清排浑、航道疏浚
C.水库地震——慎重选址、抗震设计
D.淹没耕地——垦耕荒坡、劈山造地
解析 三峡库区会淹没耕地,但是解决耕地不足的措施不应该是垦耕荒坡、劈山造地。这样会诱发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答案 D
15.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有弊,相差无几
B.有利影响主要在三峡库区
C.不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D.有利于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解析 三峡工程经多年论证利大于弊,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有利影响在中下游。故选D。
答案 D
16.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且有“水中熊猫”之称的珍稀动物是()
A.中华鲟 B.白豚
C.武昌鱼 D.娃娃鱼
解析 白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了国际濒危物种名录。三峡工程的建设可能对它的栖息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 B
17.葛洲坝兴建后,中华鲟新的产卵场所位于()
A.长江上游
B.长江下游
C.大坝上游
D.大坝下游
解析 葛洲坝兴建后,中华鲟新的产卵场所位于中游,在大坝以下。
答案 D
18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A.固定沙漠
B.削减风力
C.吸收地下水
D.增加降水
解析 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起到固沙的作用。
答案 B
19.在我国内蒙古和宁夏草原牧区,草场严重退化、沙化,“三大杀手”是()
①山羊②骆驼③搂发菜④挖甘草⑤野兔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
解析 内蒙古和宁夏草原牧区有上百万的搂发菜、挖甘草“大军”,再加上疯养山羊,山羊连草根也会挖出来吃掉,严重破坏了草原。
答案 D
20.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
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 在荒漠化的防治中,对不同程度的荒漠化问题,要实行相应的措施,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因为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损失要大大超过土地利用收益,治理和恢复的投资又远远大于预防的投资。A、B、C三个选项指的都是防治荒漠化的三个阶段,但任何阶段都要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 D
21.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原因是()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②高大山地对水汽的阻隔③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④地处背风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西北深居欧亚大陆内部,水汽难以到达;其次,高大山地对水汽的阻隔。
答案 A
22.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自然特点是 …()
A.地表结构具有高原与盆地相间分布的特征
B.由于降水较少,形成了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C.发育的河流数量较多,但流程短,水量少
D.植被以草原为主,且稀疏点缀着一些高大的乔木
解析 地表结构具有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特征,故A错。由于降水少,形成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故B错。D项描述的是热带草原的景观。
答案 C
23.目前,荒漠化仍在我国蔓延的地区主要有()
A.河谷灌区
B.草原牧区
C.水田农业地区
D.高原牧区
解析 荒漠化蔓延的地区主要在缺水和缺少植被的地区。
答案 B
24.三峡水库建成后,当地的气候会发生的变化是()
A.气温和年较差将有所加大
B.库区空气温度增加,降水增多
C.季风性特征有所减弱
D.高空大气云层增厚
解析 三峡库容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届时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拥的“内陆海”,周边的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温差有所减小。比如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重庆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因此下降4~5 ℃,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4 ℃。
答案 C
25.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最大优势在于()
①可免去一次性补偿,节省大量开发资金②能广辟生产门路,拓展环境容量,更好地安置移民③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于移民区的长治久安④开发性移民比一次性补偿移民更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弄懂什么叫开发性移民: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把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作全面安排。开发性移民和一次性补偿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很多,没有可比性。开发性移民最大的优势是把移民安置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故②③正确。
答案 C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1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2)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__(山脉),B___________(平原),C_________(山脉),D_______(盆地)。
(3)_____________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4)西北地区水分条件的规律,由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逐渐变干,受其制约,本区植被自东向西,大体为草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难度不大。主要提醒大家要把一些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
答案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2)大兴安岭 河套 天山 塔里木
(3)干旱
(4)东 西 荒漠草原 荒漠
27.(8分)分析下图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A、B地区曾经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区,造成现在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A图的荒漠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B图的荒漠化表现为____________。
(4)这种荒漠化分布上表现为____________,常常可以在和草原等地见到_____________。
解析 此图说明了因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图中的圆点表示地表富集水坑和井泉,在这里通常集中了大群牲畜,过度放牧尤其严重,所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如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常见。
答案 (1)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2)为放牧引水打井,过度放牧,使井周围草地破坏最严重
(3)斑点状的荒漠圈 大面积的草地被破坏
(4)半干旱的草原牧区造成草场退化 呼伦贝尔 锡林郭勒
28.(11分)结合下列材料和下图,回答问题。
在进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专家们将长江三峡工程与曾因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国际上很多争议的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工程作了对比研究,认为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对三峡工程有借鉴意义。通过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阿斯旺工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三峡工程中得到避免。
三峡工程
阿斯旺工程
坝址
水文
条件
年径流量
(亿m)
4 510
820
平均含沙
量(kg/ m)
1.2
1.6
年输沙量
(亿t)
5.3
1.34
库区水量损失
库面蒸发损失很小,出库水量仍约4 510亿m
年蒸发损失约100亿m,加之用水量增加,出库年水量减为570亿m
入海水量
(亿m)
建成前
近10 000
330
建成后
近10 000
60~18
出库泥沙
建库初10年,每年有1/3左右的泥沙下泄,以后下泄泥沙量逐年增多,90年后每年约90%泥沙出库
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量仅200万~500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在水库里
尼罗河流域图

长江流域图
(1)在图中用“∥”标出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从图中看,该工程位于长江______游。
(2)试从气候条件和水系条件分析流经三峡工程的年径流量远高于流经阿斯旺工程的年径流量的原因。
①气候条件: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系条件: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斯旺工程建成后,导致海岸线退缩,请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4)三峡工程在解决库区泥沙淤积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斯旺工程的首位目标是___________的需要,长江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是__________的需要。
解析 两地所处的位置、气候带、地形等都不同,长江流量远大于尼罗河,所以对泥沙的冲刷作用强,三峡对入海径流影响不大;而阿斯旺工程使入海水量减少较多,后果较严重。
答案 (1)略(画在三斗坪的西侧) 上
(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雨水补给量大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雨水补给少 支流多,水系庞大,汇集的水量多 支流少,汇入干流的径流少
(3)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入海的泥沙量和水量都大为减少,导致海浪侵蚀作用增强
(4)蓄清排浑
(5)灌溉 防洪
29 (12分)读“长江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简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长江流域图上填注:二滩水电站 重庆市 宜昌 洞庭湖
(2)长江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地势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两河共同的水系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证长江三峡工程的永续利用,需要抓紧做的工作是____________。
(4)亚马孙河航运条件比长江优越,但运输量却比长江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亚马孙河比长江流域广、流域面积大、流量大,但水能资源却比长江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长江和亚马孙河的比较。
答案 (1)略
(2)西高东低 树枝状水系,水系稠密,支流大致南北对称分布
(3)加强中上游地区天然林的保护工作,抓紧退耕还林,保持水土,减少水库淤积
(4)亚马孙河流域人口十分稀少,经济落后
(5)亚马孙河大部分河段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水流平缓
30.(8分)读新疆和田地区有关材料和“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平均降水量
33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
2 600毫米
材料二:
人口(人)
耕地(亩)
20世纪50年代
50万
189万
20世纪90年代中期
150万
27万
(1)和田地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___________;河流径流量随___________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2)三道防线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________。
(3)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字母填入“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影响关联图”(每空格内限填一项,有的选项可不选用)。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
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
D.绿洲沼泽化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解析 西北河流补给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径流量随气温而变。林带在防风固沙中的重要作用:减小风速,阻滞沙丘移动,保护农田、村庄。
答案 (1)冰雪融水(高山积雪融水,永久性积雪融水)
气温
(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小 少
(3)左:C右上:E右下:A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十
第四、五单元综合测试(B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
1.东胜、准格尔附近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樵采
C.工矿开发 D.水资源利用不当
解析 内蒙古东胜和准格尔等地的荒漠化土地,主要是由于在开发当地煤炭资源等一系列建设工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滥用和污染水源以及弃土弃渣,从而造成城镇周围的小片土地荒漠化。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2.下列有关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弱的国家之一
C.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是近代开始出现的
D.我国的荒漠化问题已基本得到治理
解析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我国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仍在蔓延,趋于严重。
答案 A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k㎡)荒漠化情况统计表,回答3~4题。
表1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
荒漠化土地总量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表2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3.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4.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御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
解析 新疆的荒漠化主要是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风化、风力侵蚀作用强造成的。该地由于气候原因森林很少。从表中可看出,面积大小以及荒漠化与人类活动关系不明显。
答案 3.C 4.D
读“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第5题。
5.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有()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
B.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当
C.字母a处沙漠属原生沙漠
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使地面植被死亡
解析 土地沙化、荒漠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内陆干旱地区,由于风化和风力侵蚀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但近几十年来我国荒漠化加剧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如过度放牧、垦荒等都是重要因素。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消除贫困,恢复自然植被是有效措施。在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采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防风沙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理。
答案 B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如次生盐渍化)。读图,回答6~7题。
6.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7.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石漠化。
答案 6.B 7.B
8.关于长江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洪灾,完全是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多,又多暴雨造成的
B.长江洪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C.1998年的特大洪水,除了自然因素,人为原因的加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D.“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大,而三峡对于干流水量的扼制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 长江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长江流域降水多,又多暴雨;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危害。由于人们过度砍伐、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剧,使河床抬高,形成了“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局面。故A、B、D错。
答案 C
读下图,完成9~10题。
9.图中山脉M为()
A.雪峰山 B.武夷山
C.巫山 D.贺兰山
解析 根据图中河流的走向、铁路线的走向和省界可判断出,该图中的东西向河流为长江、M为巫山,P为三峡水利枢纽。
答案 C
10.图中P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②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③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④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P处地处三峡地段,水能资源丰富。因为该地位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再加上本地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答案 C
11.农村移民开发可能加剧库区人地矛盾和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是()
A.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畜牧业生产
B.改造中、低产坡耕地,“三跑田”
C.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D.扩大绿地面积
解析 改造中、低产坡耕地,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开发高标准水平梯田,尽量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这是解决库区人地矛盾和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
答案 B
12.三峡库区36万农村移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的核心问题是()
A.耕地问题
B.住房问题
C.交通问题
D.就业问题
解析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从结构上看,搬迁人口中57%属非农业人口。这部分人口随着城镇新建、工厂搬迁仍可各就其业,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问题。而36万农村移民的安置虽然途径多样,但主要途径还是农业生产,所以核心问题是耕地问题。
答案 A
13.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最大优势在于()
①可免去一次性补偿,节省大量开发资金②节省移民资金③能实现广辟生产门路,拓展环境容量,更好地安置移民④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于移民的长治久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开发性移民最大的优势是把移民安置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
开发性移民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把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作全面安排。由于开发性移民和一次性补偿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很多,没有可比性。
答案 B
14.三峡工程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这是因为…()
A.三峡水库能容纳和降解更多的污染物
B.三峡水电替代火电,减少环境污染
C.调节下游水量,使枯水期的水量不至于太小,从而降低水污染物浓度
D.库区淹没了大量污染严重的小企业
解析 三峡水电站代替了火力电站,减少了废气、废渣等的排放,空气质量好转。
答案 B
15.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治沙工程方法是()
A.钻孔深栽
B.设置沙障固沙
C.飞机播种
D.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 我国的治沙技术中,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和钻孔深栽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飞机播种、钻孔深栽是生物固沙方法,设置沙障固沙是工程措施。
答案 B
1992年三峡库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82人/km2,高于全国(122人/km2)和四川(192人/km2)。库区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0%以上,海拔400 m以下地带的人口密度为500~600人/km2。另外,库区耕地大部分是旱地,坡度在15°~25°的耕地占旱地的46?5%,坡度大于25°的耕地占旱地的25%。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6~17题。
16.对三峡库区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出入库区交通不便,是三峡地区经济发展难以克服的不利条件
B.库区劳动力缺乏,对扩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不利
C.由于该地区多旱地,所以,发展第一产业应以种植粮食为主
D.三峡地区的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是库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
解析 三峡有很好的航运、铁路交通,地处西南,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应多业并举。故选D。
答案 D
17.关于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极大地减小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B.在水电供应方面,最受益的是南部沿海各省区
C.使不少地区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降低了大气污染
D.提高了长江水运的通达能力,更有效地发挥了“黄金水道”的作用
解析 三峡的水电主要输往上海、武汉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西电东送中线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B
18.在未来10年内,关于上海市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煤炭比重会不断上升
B.矿物燃料的比重会不断增加
C.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会不断上升
D.核电在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解析 随着西气东输的实施、三峡水电的输送,上海的能源消费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煤炭比重会下降,核电不可能占主导,天然气、水电比重会不断上升。
答案 C
读“宜昌—重庆段航道剖面示意图”,回答19~21题。
19.三峡工程完工后,该段航道船只的通航能力将达 ()
A.1万吨级 B.10万吨级
C.5千吨级 D.1千吨级
20.三峡工程完成后,长江上游来水中的粗沙将主要沉积在()
A.重庆附近
B.万县境内
C.三峡大坝库底
D.葛洲坝内
21.关于三峡工程对该段航道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年通过能力成倍增加
B.运输成本成倍降低
C.航道内急流险滩消失,通航条件明显改善
D.航道里程明显缩短
解析 三峡工程完成后,万吨级轮船可从上海直达重庆;三峡水库建成后,回水可达重庆,此段水流趋缓,水中粗沙迅速沉积;三峡水库建成后,宜昌—重庆段航道里程明显缩短,年通过能力成倍增加,运输成本降低1/3。
答案 19.A 20.A 21.B
22.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分界线大致()
A.在阴山一带
B.相当于2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
C.在祁连山一带
D.相当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
解析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可分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分界线大致在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
答案 B
23.关于三峡库区移民的不正确叙述是()
A.三峡移民安置就是对库区所有人口进行重新安置
B.57%的非农业人口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问题
C.对农业人口重新安置的核心问题是耕地问题
D.开发性移民主要是针对农业迁移人口而言的
解析 三峡移民安置是对库区附近淹没地区的人口进行安置。对农业人口重新安置的核心是耕地问题。
答案 A
24.三峡水库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
①水库诱发地震②地下漏斗③泥石流④滑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三峡水库的修建属于人类重大工程,强烈地改造了地理环境,可能诱发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下漏斗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
答案 A
25.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异地安置的原因是当地 …()
①山高坡陡,环境容量小②水热条件差③生产力水平低④人口文化素质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异地安置的原因主要是地形条件复杂,耕地少;生产力水平低,当地就业机会少。
答案 D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1)写出图中地形名称:A_________山脉,B__________盆地,C_________山脉,D_________盆地,E__________山脉。
(2)图中代表塔里木河的序号是____________,代表额尔齐斯河的序号是___________。其中哪条河流是外流河?这两条河流主要是哪种水源补给类型?
(3)阅读黄沙淹没下的丝绸之路图,连接图中古城和古遗址,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这里的什么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出现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有哪些?
(4)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什么山的山前地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解析 本题一是考查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河流名称和水源补给类型等基本知识;二是考查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影响以及荒漠化产生的原因。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答案 (1)昆仑山 塔里木 天山 准噶尔 阿尔泰山
(2)⑤ ⑥ 额尔齐斯河,高山冰雪融水。
(3)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距离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较远。说明土地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出现荒漠化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绿洲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放弃。
(4)昆仑山。随着大量破坏固沙植被,沙漠逐渐南侵,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人们为追逐水源和躲避沙漠侵袭,逐渐向河流的上游迁徙,导致居住地逐渐南迁。
27.(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2年春季,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正是沙漠化严重的结果和表现。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一是大风;二是疏松裸露的沙土质地表;三是不稳定的气流。三者结合才能造成沙尘暴。……虽然沙尘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无疑会给沙尘暴天气推波助澜。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展。
(1)我国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干旱地区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___。
(2)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原因之一与大风有关,此时我国北方盛行____________。
(3)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关,为了制止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我国北方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频繁的沙尘暴警示我们,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最大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西部开发必须将_________保护贯穿于开发的始终。
解析 此题考查沙尘暴的发生、防治的措施。
答案 (1)草原 荒漠
(2)偏北风
(3)植树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4)生态破坏 环境
28.(8分)读“水库大坝及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a
图b
(1)将下面左右两列内容用线接起来。
①修建水库形成的淹没区
②可明显改善航运条件 a?大坝东面的区域
③洪水危害可能减少的区域 b?大坝西面的区域
④泥沙容易淤积的区域
(2)建坝时主要应考虑大坝______________(东面、西面)地区的气候与水文等历史资料,建设水电站可利用的水位落差应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水轮发电机应安放在图中的___________(A或B)位置上为妥。
(3)图b适宜建大坝的河段位于____________处(用字母表示),理由是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a中可看出,修建水库形成了淹没区在其上游,即大坝西面区域,同时该区域由于水位上升,航运条件明显改善,但也易造成泥沙淤积。大坝的建成,将控制其上游(西面)的来水,故可有效防治下游(东面)的洪水危害。大坝建成后,可利用两侧的水位差进行发电。
答案 (1)①②④——b③—a
(2)西面 B
(3)D D处为峡谷地段,水流湍急,水能丰富;建大坝工程量小,工期短,节省投资
29.(8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咸阳—潼关河段纵坡剖面示意图
(1)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一河水清,另一河则水浑。成语“泾渭分明”即由此而来。请解释其形成原因。
(2)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型工程。请运用已学知识,分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发挥了哪些巨大作用。
(3)请分析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渭河平原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泾河和渭河都分布在相同的地形区,河水应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却一河清、一河浑,再看两河流域,渭河在南、泾河在北,分析原因可能与其气候区降水时间有关,雨带由南向北移动,造成两河流域流水侵蚀时间不同,从而出现一河水清,另一河则水浑现象。水库的修建有综合效益。但从图中也可看出建成后河段落差减小,流水不畅,易出现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引发灾害等问题。
答案 (1)形成原因:泾、渭河河流受锋面雨的推移规律影响,先后错开了雨季和汛期。(当锋面雨带北移时,渭河首先进入雨季,水浑,而泾河水清;及后泾河进入雨季,水浑,而渭河则水清。当锋面雨带南移时,泾河先进入雨季,及后渭河进入雨季)
(2)防洪、防凌和减少中游泥沙的输入、河床的进一步上升。
(3)受三门峡水库蓄水的影响,潼关水位升高,渭河水流不畅,流速缓慢,泥沙沉积,逐步变成地上河,引发洪涝灾害;同时由于河床水位升高,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碱化严重。
30.(13分)读下面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水坝数量最多的国家,全国大江除了__________江和_________江上外,几乎所有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建有水坝,总数量超过8?6万座。这些水坝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1,黄河中游已建成的大坝中,水库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其淹没水面不断扩大,而库容却相对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2,国界南北河流上大坝数量悬殊,其中水坝较多的国家是_________,其水坝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国界以北水坝较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地质环境特殊,其中将过量泥沙带入水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图1
黄河中游北干流纵剖面图
图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以及美国水坝建设情况的了解。中国怒江、雅鲁藏布江由于自然环境太险恶以及建水坝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所以至今还没有建设水坝。建水坝后有较大的库区利于养殖、旅游发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黄河中游指河口至孟津段,此段主要水坝就是三门峡,修建后由于泥沙淤积使其库容减少。美国由于经济发达,对水力资源利用很充分,同时位于河流中下游,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而加拿大位于河流上游,水量较小,故开发较少。
答案 (1)怒 雅鲁藏布 防洪、供水、发电、灌溉、通航、旅游、养殖等
(2)三门峡 泥沙淤积使三门峡水库库容减小,淹没上游地区使其面积增大
(3)美国 经济发达,对水力资源开发利用充分 落差大,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充足,位于河流上游,汇水区域小
(4)发生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考后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