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_新文化运动(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_新文化运动(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21 11: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之路
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
学习先进技术
1898.6.11—9.21
资产阶级改良派
学习政治制度
建立君主立宪制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政治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
地主阶级自救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仍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能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主阵地
能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能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

0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将皇帝赶下了台却让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对内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为巩固统治,北洋政府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甘愿做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Q1:请依据材料一,指出北洋政府的内外政策?



Q2:请用一个词概括北洋政府统治的特征?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加之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Q1:请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Q2: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哪一阶级力量的壮大?
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族资产阶级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在思想方面鼓吹封建道德礼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与近代西方传入并被民族资产阶级、知识阶层所接受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产生激烈冲突。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Q1:请依据材料三,指出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Q2:请依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鼓吹封建道德礼教,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旧思潮产生激烈的冲突

02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一)开始标志、主阵地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主阵地:
《新青年》
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二)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Q1:请依据P57第一段,指出陈、李、胡、鲁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阵地做了什么事?
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03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进行文学革命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材料一:“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材料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
——李大钊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二)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民主
科学
Democracy
Science
(德先生) (赛先生)
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社会科学理论
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陈独秀最先提出的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一: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Q1:请从断句的角度,指出秀才为什么觉得这姑娘很不错?


Q2:请从断句的角度,指出秀才为什么差点就晕过去了?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二: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胡适《文学改良刍(chú)议》
材料三:……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李大钊《文学革命论》
胡适是主张写白话文的第一人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白话文普及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
攻占冬宫



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四)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04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四、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材料:纵观中国近代史,起到解放人们思想的人和事件有很多。从鸦片战争时期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到发表《天演论》主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严复。从看到西方先进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到走君主立宪道路的戊戌变法,再到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辛亥革命。然而哪次事件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对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的冲击都没有新文化运动大。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Q:请依据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地位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四、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依封建道德礼教)“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儿童过去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被当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不知演了多少家庭与教育的悲剧。”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
材料二: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Q:请依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的积极影响?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四、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民主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民主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Q:请依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的积极影响?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四、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世界人民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同前期宣传的民主思想共同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鼓舞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Q:请依据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四、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材料五:“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Q1:请依据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分别是何态度?

Q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新文化运动
原 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旧思潮产生激烈冲突
开 始: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口 号:民主 科学
代 表: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主阵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
内 容
①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进行文学革命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
评 价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积极影响: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启 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洋务
运动

维新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运动

先进技术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近代化的探索
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