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1.6物质的分离(考点解读+典例引领+变式拓展+考点过关)

文档属性

名称 课课练1.6物质的分离(考点解读+典例引领+变式拓展+考点过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21 13:48:04

文档简介

物质的分离
1.结晶——从饱和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1) ____________: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3.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____________,如五水硫酸铜(俗称________)。
3.沉淀法:
把含杂质的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常会加入________ (如活性炭,明矾)。
4.过滤法:
实验仪器: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实验过程:首先把圆形滤纸对折再对折,打开其中的一边,使滤纸一边一层另一边三层。剪去滤纸上缘一部分,从而使滤纸放入漏斗时其边缘________于漏斗边缘。接着用水将滤纸润湿后小心放入漏斗,使漏斗和滤纸之间没有气泡产生。接着将漏斗放到铁架台铁圈上,调节高度并在漏斗下放一个烧杯,要求漏斗下部尖端与烧杯内壁相贴。将玻璃棒放在________滤纸处,将需要过滤的液体沿着____________倒入漏斗。
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
二低:________边缘低于漏斗边缘,________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在整个过滤操作中的作用:________。
过滤结果:滤纸上留有固体,下面烧杯中的为溶液。
5.蒸馏法:
把含杂质的水加热至沸腾,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液态水。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可看作纯净物。
常考1 能区别晶体与非晶体;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及原理。
1、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C.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不会析出晶体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热
D.修公路用的沥青是晶体
常考2 利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描述结晶过程。
3、.(2019?偏关县模拟)利用物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有关物质溶解的多种信息。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t2℃等质量的B、C配制饱和溶液C需要的水更多
C.t1℃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t2℃后质量分数变大
D.B中混有少量A,可用降温结晶的方式除去A
4、(2019?沈阳)如图为KNO3、NaCl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KNO3的溶解度 (填“<“、“=“或“>”)NaCl的溶解度。 (2)80℃时140g KNO3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再现结晶过程: 本实验条件下,影响析出晶体质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 。
常考3 知道净化水的几种常用方法;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技巧;掌握制取精盐的方法。
5、(2018?湘潭)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湘江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操作1的名称是 。 (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此操作的作用是 待处理的水应该从 端通入(填“a”或“b”),理由是 。 (3)取少量的液体D于试管中,滴入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此液体为 (填“软水”或“硬水”),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软化硬水。 (4)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3的名称是 。
6、某直饮水机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②对应的作用是(  )
A.过滤 B.吸附杂质 C.杀菌消毒 D.蒸馏
1、(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是(  )
A.形状、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不变、质量减少 D.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2、在溶解、过滤、蒸发三种实验操作中均要使用玻璃棒,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解中使用玻璃棒是为了捣碎块状固体
B.过滤中使用玻璃棒是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C.蒸发中使用玻璃棒是为了加快蒸发速度
D.溶解中使用玻璃棒是为了加快溶解速度
3、下图为自来水生产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步骤是(  )
4、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
5、t℃时,将一定量KNO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KNO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
A.c═a+b B.c═2b-a C.c═a+2b D.c═2a-b
6、(2018秋?衢州期中)下图所表示的各实验操作,哪一项可以将食盐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  )
A.B.C.D.
7、(2019春?上城区校级月考)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I一定是降温,溶剂质量不变
B.②到③的恒温蒸发也可以是降温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一定比①大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8、有些金属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却有所不同,如Ca(OH)2,Ba(OH)2的溶解度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40
80
溶解度/g
Ca(OH)2
0.187
0.141
0.094
Ba(OH)2
1.67
8.22
101.4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Ca(OH)2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2)如果要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只举一种) (3)现有常温时含Ca(OH)2,Ba(OH)2两种溶质的某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Ba(OH)2溶液,采取的物理方法为 .
9、(2018?毕节市模拟)根据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g. (2)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填“较大”或“较小”). (3)20℃时,在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10、实验室用的蒸馏水可以通过蒸馏自来水来制取,操作方法是:在如图所示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在确定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后,加热蒸馏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左右蒸馏水后,停止加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应该是b进a出,不能a进b出的理由是 . (3)细心观察发现:该装置明显少了一种支撑冷凝管的仪器,该仪器是 (填序号). A、三脚架???B、铁架台????C、泥三角???D、漏斗架 (4)实验中加入的沸石(或碎瓷片) 催化剂(填“是”或“不是”). (5)用该装置也可以将硬水软化为软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常用试剂是 ;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物质的分离
1.结晶——从饱和溶液中__析出固体溶质__的过程。
2.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1)__蒸发溶剂__: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__冷却热饱和溶液__: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3.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__结晶水合物__,如五水硫酸铜(俗称__胆矾__)。
3.沉淀法:
把含杂质的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常会加入__凝聚剂__(如活性炭,明矾)。
4.过滤法:
实验仪器: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实验过程:首先把圆形滤纸对折再对折,打开其中的一边,使滤纸一边一层另一边三层。剪去滤纸上缘一部分,从而使滤纸放入漏斗时其边缘__低__于漏斗边缘。接着用水将滤纸润湿后小心放入漏斗,使漏斗和滤纸之间没有气泡产生。接着将漏斗放到铁架台铁圈上,调节高度并在漏斗下放一个烧杯,要求漏斗下部尖端与烧杯内壁相贴。将玻璃棒放在__三层__滤纸处,将需要过滤的液体沿着__玻璃棒__倒入漏斗。
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
二低:__滤纸__边缘低于漏斗边缘,__液面__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在整个过滤操作中的作用:__引流__。
过滤结果:滤纸上留有固体,下面烧杯中的为溶液。
5.蒸馏法:
把含杂质的水加热至沸腾,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液态水。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可看作纯净物。
常考1 能区别晶体与非晶体;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及原理。
1、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C.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不会析出晶体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解答】解:A、温度低于t2℃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温度为t2℃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温度高于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说法不正确。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B说法不正确。 C、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C说法不正确。 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且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冷却热饱和溶液会大量结晶析出;但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或析出极少的晶体;所以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上升
B.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热
D.修公路用的沥青是晶体
【解答】解:A、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上升,晶体则温度不变,故A错误; B、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故B正确; 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吸热,故C错误; D、修公路用的沥青是非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常考2 利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描述结晶过程。
3、.(2019?偏关县模拟)利用物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有关物质溶解的多种信息。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B.t2℃等质量的B、C配制饱和溶液C需要的水更多
C.t1℃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t2℃后质量分数变大
D.B中混有少量A,可用降温结晶的方式除去A
【解答】解:A、t1℃时A、C两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故A错; B、在t2℃时,B的溶解度大于C,t2℃等质量的B、C配制饱和溶液C需要的水更多,故B正确; C、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t1℃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t2℃后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 D、由于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B中混有少量A,可用蒸发结晶的方式除去A,故D错。 故选:B。
4、(2019?沈阳)如图为KNO3、NaCl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10℃时KNO3的溶解度 (填“<“、“=“或“>”)NaCl的溶解度。 (2)80℃时140g KNO3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再现结晶过程: 本实验条件下,影响析出晶体质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 。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KNO3的溶解度<NaCl的溶解度; (2)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150g,所以140g?KNO3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通过分析可知,本实验条件下,影响析出晶体质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热水的温度、热水的量。 故答案为:(1)<;(2)不饱和;(3)热水的温度、热水的量。
常考3 知道净化水的几种常用方法;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技巧;掌握制取精盐的方法。
5、(2018?湘潭)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湘江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 ;操作1的名称是 。 (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此操作的作用是 待处理的水应该从 端通入(填“a”或“b”),理由是 。 (3)取少量的液体D于试管中,滴入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此液体为 (填“软水”或“硬水”),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软化硬水。 (4)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3的名称是 。
【解答】解:(1)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加速除去水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故加入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沉降;操作1得到的是固体和液体,故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故填:加速沉降;过滤。 (2)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可以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除去色素和异味,待处理的水应该从b端通入,因为这样的净化效果更好,故填:除去色素和异味;b;净化效果更好。 (3)取少量的液体D于试管中,滴入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此液体为硬水,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故填:硬水;煮沸。 (4)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3是蒸馏,故填:蒸馏。。
6、某直饮水机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②对应的作用是(  )
A.过滤 B.吸附杂质 C.杀菌消毒 D.蒸馏
【解答】解:超滤膜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所以步骤②对应的操作是过滤。 故选:A。
1、(2018秋?西湖区校级月考)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条件不变,静置几天后,硫酸铜晶体的变化是(  )
A.形状、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不变、质量减少 D.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解答】解:因为硫酸铜晶体和硫酸铜溶液存在着溶解平衡,即硫酸铜晶体不断溶解,溶液中的硫酸铜不断析出,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结晶形成的晶体形状都是规则的,所以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放入一小块硫酸铜晶体时硫酸铜晶体的形状会变得规则,而质量不发生变化, 故选:D。
2、在溶解、过滤、蒸发三种实验操作中均要使用玻璃棒,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解中使用玻璃棒是为了捣碎块状固体
B.过滤中使用玻璃棒是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C.蒸发中使用玻璃棒是为了加快蒸发速度
D.溶解中使用玻璃棒是为了加快溶解速度
【解答】解:A、溶解中使用玻璃棒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滤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选项说法错误。 C、蒸发中使用玻璃棒,作用是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解中使用玻璃棒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下图为自来水生产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步骤是(  )
【解答】解:A、水的筛滤只是除去的大颗粒不溶性固体,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故A错误; B、粗砂过滤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细沙过滤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加入消毒剂,杀死了细菌微生物,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4、20℃时100g某硝酸钾溶液,经过以下变化,恢复到20℃,最终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
【解答】解: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根据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恰好溶解3g晶体,则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3g,若第一次蒸发10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故第三次仍蒸发掉10克水,再次冷却到20℃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大于3g,观察选项, 故选:D。
5、t℃时,将一定量KNO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g、10g、15g,析出KNO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则a、b、c三者的关系为(  )
A.c═a+b B.c═2b-a C.c═a+2b D.c═2a-b
【解答】解:第一份溶液蒸发溶剂5g,析出a g晶体后,得到饱和溶液,设为A。 第二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先蒸发溶剂5g,析出a g晶体,得到A(同于甲的析晶过程); 第二步:对饱和溶液A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b-a)g,仍得到饱和溶液,设为B.由此可知此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为?
; 第三份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第一步:先蒸发溶剂10g,析出bg晶体,得到B(同于乙的析晶过程);第二步:对饱和溶液B继续处理,再蒸发溶剂5g,再析出晶体(c-b)g,仍得到饱和溶液;
(或利用10g水中所含溶质的量作为相等关系得:c-a=2(b-a),整理可得c=2b-a) 故选:B。
6、(2018秋?衢州期中)下图所表示的各实验操作,哪一项可以将食盐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  )
A.B.C.D.
【解答】解:A、向食盐水中加水,不能将食盐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故选项错误。 B、过滤,只能除去食盐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将食盐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故选项错误。 C、蒸发,能除去食盐水中的水分,能将食盐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故选项正确。 D、向食盐水中加入食盐水,不能将食盐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2019春?上城区校级月考)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I一定是降温,溶剂质量不变
B.②到③的恒温蒸发也可以是降温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一定比①大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解答】解: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操作I可能采用的加入硝酸钾或蒸发溶剂的方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到③,有晶体析出,可以恒温蒸发,也可以降温,故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没有指明温度,尽管②是饱和溶液,操作I可能采用的降温至恰好饱和的方法,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不一定比①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到③有晶体析出,②与③的溶质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8、有些金属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却有所不同,如Ca(OH)2,Ba(OH)2的溶解度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40
80
溶解度/g
Ca(OH)2
0.187
0.141
0.094
Ba(OH)2
1.67
8.22
101.4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Ca(OH)2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2)如果要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只举一种) (3)现有常温时含Ca(OH)2,Ba(OH)2两种溶质的某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Ba(OH)2溶液,采取的物理方法为 .
【解答】解:(1)根据题干中数据可以知道,随着温度的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越来越小,所以图中的B曲线符合这一趋势,故B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2)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或者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也可以采取升高溶液温度的方法使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3)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氢氧化钡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可以采取加热后趁热过滤或者是冷却热饱和的方法得到氢氧化钡晶体,然后过滤,再将晶体溶于蒸馏水. 故答案为:(1)B; (2)升高温度(或恒温蒸发溶剂、加氢氧化钙、加生石灰等); (3)加热后趁热过滤(或升高温度后立即过滤;降温结晶、过滤,再将晶体溶于蒸馏水).
9、(2018?毕节市模拟)根据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g. (2)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填“较大”或“较小”). (3)20℃时,在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解答】解:(1)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在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8g,故填:35.8; (2)由表格数据可知,KNO3、NaCl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变化较小的是NaCl,变化较大的是KNO3;故填:较小; (3)30℃时,在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故在l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填:不饱和溶液.
10、实验室用的蒸馏水可以通过蒸馏自来水来制取,操作方法是:在如图所示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在确定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后,加热蒸馏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ml左右蒸馏水后,停止加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时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应该是b进a出,不能a进b出的理由是 . (3)细心观察发现:该装置明显少了一种支撑冷凝管的仪器,该仪器是 (填序号). A、三脚架???B、铁架台????C、泥三角???D、漏斗架 (4)实验中加入的沸石(或碎瓷片) 催化剂(填“是”或“不是”). (5)用该装置也可以将硬水软化为软水,区分硬水和软水的常用试剂是 ;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解答】解:(1)A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水应从冷凝管的最下方接口进入,而且确保出水口在组装仪器的高处,否则冷凝效果不好,故填:冷凝效果不好; (3)冷凝管应该用铁架台来固定,故填:B; (4)蒸馏时,加入碎瓷片可防止液体暴沸,而不是催化剂,故填:不是; (5)硬水中含有较多不溶性钙镁离子化合物,煮沸时分解产生水垢多,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浮渣多;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加热煮沸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填:肥皂水;加热煮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