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凝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三、教法、学法:
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导入,课堂教学采用对比实验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组实验,认识凝结这一自然现象,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主实验的方法,对凝结现象有较为完整、正确的认识。
四、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玻璃片2块、热水、凉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放大镜。
学生:镜子
五、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1.(课件图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这些现象吗?小水珠是如何形成的?你想探究其中的奥秒吗?(学生回答:)
2.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这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下面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课前,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个小镜子,你对着镜子哈气,再用放大镜观察镜子你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开始。
生实验。汇报现象。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1.提出问题: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生: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师提问: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里有个盖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杯盖,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师演示)
学生回答
教师: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学生猜想。
(学生回答: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
板书:水蒸气 水
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生猜想:
(师提示: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为什么在冬季容易看到?)
生答:(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
(三)、制定方案
1.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样才能证明水蒸气是遇到冷的或热的物体能变成水呢?
2.看看你们桌上的实验材料,先说出这些材料的名字。
生: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玻璃片,两个同样的烧杯。
师:利用这些材料,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制定出实验方案。
3.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师提问:你们打算怎样实验。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学生汇报)
师小结: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 师提问:你们能制造出水蒸气吗?
4.想要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如何证明呢?
生:选用不同温度的玻璃片。
5.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保证的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就是玻璃片的温度,其余条件呢?(引生说:要用对比实验,两组同样的烧杯:热水,水量,时间。不同的条件:玻璃片的温度)
生:要相同
师:哪些条件要相同?
生: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相同的,同时盖上玻璃片。
6.提问:怎样找到热的玻璃片?
生:给玻璃片加热
(小组讨论,叫同学起来回答实验方案)
师:最后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方案(投影出示)
8.加热时应注意什么?媒体出示温馨提示。学生掌握。(学生读一下)
(四)、实施探究、展示交流
1.学生分组实验。
2.汇报实验结果。
3.师: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遇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4.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 凝 结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板书)
(五)、课堂小结及课后拓展
1.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
学生举例回答:(戴眼镜的人冬天进屋镜片模糊,空调挂机上滴落的水。刚从冰箱里拿出的水果会有一层水珠)
2.进一步解释日常生活中凝结的现象,水开时的锅盖布满水珠,浴室顶上的水珠,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下现象(课件图片)
汇报时,每个小组可任选一个来交流。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雨是怎样形成的?
4.利用我会填,珠海拾贝,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学以致用:烧开水时,从壶嘴处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6.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拓展创新:
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你有什么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七)、板书设计:
凝 结
遇 冷
(蒸发) 水蒸气 水 (凝结)
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