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新知探究(一)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学考层级]新知探究(二)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学考层级]之间的相互转化新知探究(三)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学考层级]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体溶液分散系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液态)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固态)少量分子 集合体或 大分子分子、离子分散质
微粒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多数均一、透明均一、透明外观>100 nm>100 nm1~100 nm<1 nm分散质微粒直径油水混合物泥水氢氧化铁胶体、血液、淀粉溶液、云、烟、雾食盐水、碘酒实例静置
分层静置
沉淀有丁达尔现象无丁达尔现象鉴别不能不能不能能能否透过
半透膜不能不能能能能否透过滤纸不稳定不稳定介稳性稳定稳定性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体溶液分散系电泳制豆腐、果冻等应用a.加酸、碱、盐等电解质溶液;b.加热或搅拌方法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含义聚沉电泳电镀就是利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微粒均匀地沉积在镀件上应用胶体分散质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吸附带有某种电荷的离子。这些带电微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例如,Fe(OH)3胶体分散质微粒带正电荷,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含义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课时跟踪检测(七) 元素与物质分类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素的存在形态只有化合态和游离态两种
B.同一元素呈化合态时其化合价一定比游离态时高
C.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单质
D.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呈现的价态一定不同
解析:选A 同一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价态可以是正价,也可以是负价,B项错误;同一元素可能有多种单质,C项错误;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价态可能相同,如SO3与H2SO4中硫元素都是+6价,D项错误。
2.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A.一定是纯净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一种单质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解析:选D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有些元素能组成两种或多种单质,如氧元素能形成氧气和臭氧,磷元素能形成红磷和白磷。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还有可能是由两种或多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3.(2019·北京合格考)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硫酸属于酸
B.氢氧化钙属于碱
C.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D.液氨属于混合物
解析:选D 液氨是氨的液态形式,属于纯净物。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明矾用作净水剂
B.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C.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缕缕光束
D.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红褐色沉淀
解析:选D A项,明矾用作净水剂,是利用了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性;B项,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利用了电解质使胶体聚沉的性质;C项,清晨在密林中看到缕缕光束,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D项,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红褐色沉淀,是因为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与胶体性质无关。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D.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解析:选D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并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这点是正确的。
6.实验室里有4个药品橱,已经存放以下物品:
药品橱
甲橱
乙橱
丙橱
丁橱
药品
盐酸,硫酸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红磷,硫
铜,锌
实验室新购进一些碘,应该将这些碘放在( )
A.甲橱 B.乙橱
C.丙橱 D.丁橱
解析:选C 由于甲橱中存放的为酸,乙橱中存放的为碱,丙橱中存放的为非金属单质,丁橱中存放的为金属单质,而碘属于非金属单质,所以应放在丙橱中。
7.(2019·潍坊高一期末)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现象,说明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荷
B.在豆浆中加入盐卤做豆腐,利用了胶体的聚沉性质
C.利用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可鉴别溶液和胶体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
解析:选A 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现象,说明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但胶体显中性。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HSO4显强酸性,因此从组成上分类它应该属于酸
B.含Fe元素质量分数为70%的Fe2O3是纯净物
C.CuSO4·5H2O是混合物
D.显碱性的物质一定为碱
解析:选B A项,NaHSO4从组成上来看是盐类,且是酸式盐,物质类别与其溶液的酸碱性无关,错误;C项,CuSO4固体是纯净物,而CuSO4·5H2O是带有结晶水的CuSO4晶体,同样也是纯净物,不能把CuSO4·5H2O理解成CuSO4和水的混合物(CuSO4溶液),错误;D项,碱均显碱性,但显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Na2CO3俗称纯碱,溶液呈碱性,却属于盐类,错误。
9.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Na2CO3→NaOH B.CuO→CuCl2
C.CaCO3→Ca(OH)2 D.CaO→Ca(OH)2
解析:选C Na2CO3+Ca(OH)2===CaCO3↓+2NaOH;CuO+2HCl===CuCl2+H2O;CaCO3是不溶性盐,不能与碱反应转化为Ca(OH)2,可先高温分解为CaO,再与水反应生成Ca(OH)2。
10.Fe、CO、CuO、NaOH溶液、Na2CO3溶液、Ba(OH)2溶液、稀H2SO4七种物质,在常温下两种物质间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解析:选C 这七种物质之间的反应为①Fe和H2SO4;②CO和CuO在高温下能反应,但不符合题目条件;③CuO 和H2SO4;④NaOH 和H2SO4;⑤Na2CO3和H2SO4;⑥Na2CO3和Ba(OH)2;⑦Ba(OH)2和H2SO4。故在常温下发生的反应共6个。
11.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A.MgO、Na2O、CO2、CuO
B.HCl、H2O、H2SO4、HNO3
C.NaOH、Na2CO3、KOH、Cu(OH)2
(1)三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2)这三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NaHCO3,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考虑)。
(3)写出C组中不同类别的物质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组中CO2是酸性氧化物,其余是碱性氧化物;B组中H2O 是氧化物,其余是酸;C组中Na2CO3是盐,其余是碱。(2)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3)Na2CO3 与H2SO4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CO2↑+H2O。
答案:(1)CO2 H2O Na2CO3 (2)化合反应
(3)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2.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又称“孔雀石”[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某同学利用下述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
铜铜绿ACu(OH)2BCu
(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_。
(4)上述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
解析:通过反应过程分析,②不应该是加热分解,应该是与盐酸的反应。
答案:(1)盐、铜盐、碱式盐
(2)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3)CuO (4)① ②③
13.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Ⅰ.甲同学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Ⅱ.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___;若丙同学实验中不停止加热,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做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丙同学的操作是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方法,但若实验中始终加热,红褐色胶体会产生沉淀。(2)证明胶体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3)①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正电荷,电泳时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②向其中加入稀硫酸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溶解为黄色溶液,原因是胶体先聚沉,后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所致。
答案:(1)丙 出现红褐色沉淀
(2)用激光笔照射,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有胶体生成
(3)①Fe(OH)3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②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溶解为黄色溶液
B级—选考等级考试增分练
1.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H2SO4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2
CuO
C
D
Fe
CuCl2
Zn
HCl
解析:选D A项,H2SO4与Na2SO4、H2SO4与NaCl、Na2SO4与NaOH、NaOH与NaCl之间不反应;B项,HCl不能转化为K2CO3,且KCl与K2CO3、KCl与HCl、K2CO3与KOH之间不反应;C项,O2与CO2、CuO与CO2之间不反应;D项,Fe与CuCl2、Zn与CuCl2、Zn与HCl、Fe与HCl之间能反应,且HCl与CuO或Cu(OH)2等反应可转化为CuCl2,符合题意。
2.甲、乙、丙、丁分别是Na2CO3、AgNO3、BaCl2、盐酸四种无色溶液中的一种,它们两两反应后的现象如下:甲+乙―→沉淀;甲+丙―→沉淀;乙+丙―→沉淀;丙+丁―→沉淀;乙+丁―→无色无味气体。则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依次是( )
A.BaCl2 Na2CO3 AgNO3 盐酸
B.BaCl2 Na2CO3 盐酸 AgNO3
C.Na2CO3 盐酸 AgNO3 BaCl2
D.AgNO3 盐酸 BaCl2 Na2CO3
解析:选A
Na2CO3
AgNO3
BaCl2
盐酸
Na2CO3
—
沉淀
沉淀
气体
AgNO3
沉淀
—
沉淀
沉淀
BaCl2
沉淀
沉淀
—
—
盐酸
气体
沉淀
—
—
丙与甲、乙、丁三种物质都生成沉淀,则丙为AgNO3,能生成气体的是Na2CO3和稀盐酸,则甲是BaCl2,可推知乙为Na2CO3,丁为盐酸。
3.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KCl、Na2SO3、Na2CO3、NaCl、NaOH的性质,对于如何研究,他们设计了两种研究方案:
方案Ⅰ: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方案Ⅱ:将它们按照钠盐、钾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1)根据方案Ⅰ进行分类时,某同学发现Na2SO3、Na2CO3溶液都显碱性,于是将Na2SO3、Na2CO3与NaOH都划分为碱类,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方案Ⅰ中,某同学发现盐类物质中的KCl、NaCl两种物质,它们在与其他物质混合时现象相同,无法区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认为,还可以根据是否含有钠元素将上述六种物质分为Na2SO3、Na2CO3、NaCl、NaOH和H2SO4、KCl两类。在用H2SO4鉴别四种含钠元素的物质时,Na2SO3和Na2CO3很容易得到了区分,但鉴别NaCl和NaOH时却陷入了困境,你能帮忙解决这一难题吗?
解析:(1)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显然Na2CO3、Na2SO3不是碱,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2)KCl、NaCl两种物质都不和另外几种物质反应,所以现象一样,无法区别。(3)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H2SO4溶液,再分别加入稍过量的两种未知物质,由于加NaCl的试管中H2SO4不参与反应,再加Na2CO3会产生CO2气体;而加NaOH的试管中H2SO4已经被完全反应,再加Na2CO3不会产生CO2气体。
答案:(1)不合理。虽然它们的溶液呈碱性,但它们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OH-,不符合碱的定义
(2)KCl、NaCl都不与另外的几种物质反应,所以现象一样
(3)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许H2SO4溶液,分别加入稍过量的两种未知溶液,充分混合后,再向混合溶液中分别滴加Na2CO3溶液,若有气泡生成,则加入的未知溶液为NaCl溶液;若无气泡生成,则加入的未知溶液为NaOH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