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天》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24 15: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秋 天 小河镇复立小学校 戴超吾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 第3单元 第14课 教法分析 目标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评价分析说课流程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诗文,单元要点是要学生学会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秋天》是在学习了前几篇写景文绘声绘色的景色描写及热爱自然的感情之后的又一次升华和体验,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画面,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净、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二.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理解、积累“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诵并背诵全诗。
3、 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体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风。
4、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延伸拓展,培养审美情操。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娴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诵包括停顿的长短、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诗中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
(1)学情分析
(2)教法与学法分析学法分析:本文是抒情诗歌,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以读促写”,通过“自主阅读”、“比较阅读”,把握课文内容和特色,提高诗歌的阅读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并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 引导——阅读——交流——归纳——拓展创设情境合作阅读引导应用与拓展教法分析:采用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阅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进行交流归纳初读感知精读探究再读深化 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四.教学过程分析:(一).创设情境 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对刚刚过去的秋天,你有什么印象呢?你能简洁地向大家描述一下吗。(抓住“秋天”的特点或者你印象最深的图画。1、结合注释或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2、熟读课文,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达到基本会背诵;
3、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有什么收获;
4、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研究吗? (二). 初读感知1、诗的每一节写了一幅图画,你能给每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2、全诗写了秋天哪些独特的景物或者场景?都有什么特点?分别用了什么写法?
3、诗人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秋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全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三). 精读探究(小组合作) 1、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诗人的感情以及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2、把这首优美的诗歌背给同桌听。
(四). 再读深化 1、读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比较,看看所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感情有和异同;
2、仿照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把刚才大家说的秋天景物或者图画写下来。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文。(五). 拓展延伸(六).板书设计秋 天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投影区副板书清净 清远
清甜 清柔
}本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 有感情地阅读
2. 透过语言文字想象和理解
3. 合作与探究
4. 比较阅读中加深感受五.教学评价分析:谢谢倾听 请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