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
第 单元 第 案 总第 案
课题: §2.2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01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能从多角度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科学思维:能熟练应用v-t图象和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和相关计算。
科学探究:会根据v-t图象分析得出匀变速运动的规律且会应用。
科学态度和责任:能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与t、x与t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3、
教学难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与t、x与t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3、
高考考点
课 型
实验
教 具
学生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等
教 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引入: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只是速度不变的最简单的一种运动,而更多的,则是变速运动的存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学到另外的一种简单的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
复习:观察下图,描述两个图像的运动规律:
学生回答:图一是匀速直线运动,图二是变速直线运动
找出问题的规律,探索问题的本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教师引导得出: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变速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进一步分析图像,引导学生得出:
每隔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变化量△t之比Δv/Δt是一样的,即这是一种加速度不随时间(时间间隔)改变的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说法的多种性: 轨迹是直线,加速度恒定的运动。
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速度时间图像是倾斜直线的运动。
2、分类:v随t均匀增加的运动,匀加速运动
v随t均匀减小的运动,匀减速运动
二、v与t的关系
结合图像分析,除了图像能描述之外,还可以用公式来描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初始时刻t1=0,v0为初速,t时刻速度为v,
则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
1.表达式: ①
若初速 则有: ②
学生思考回答:①式能否说vt与t成正比? ②式呢?
理解:
①明确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②a t为这段时间内速度的增量,(可结合v-t图分析)也可以用来求解Δv.
③上式为矢量表达式,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常以v0为正方向,若a>0,为加速,a<0,为减速。(此处可以进一步明确若物体反向加速,性质同正向减速)
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运动规律有何不同:
强调Δv/Δt就是加速度。
此处做图像说明,使学生能将运动规律通过图像和文字描述结合起来。
学生阅读课本P37-38内容,得出公式关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练: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的方向和正、负值问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D )。
A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一定和初速度方向相同
B 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是负值
C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也有可能取负值
D 只有在规定了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前提下,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才取正值
(该题考查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加速度是正还是负,必须先规定正方向,不取决与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2、物体从A点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点时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过程中( C )
A 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B 两次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等
C 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D 所用的时间一定相等
(该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和平均速度的公式,加速过程的末速度就是减速过程的初速度)
例:课本P38例题 重点分析如何规范的书写步骤。
变式:汽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若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刹车,则10s后速度为多少?
解析:引导学生分析,汽车经多长时间停止是解体的关键,一旦停止不会再反向加速运动。防止学生出现直接代入公式运算的现象。
能力提升:课本P39 思考与讨论
小结:公式 图像 描述方式 刹车类问题处理方法
作业:P39 练习与应用1题、2题。
此处让学生第一次了解刹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