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2.知道沉淀、过滤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得到信息。
2.通过净化水的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3.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增强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和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烧杯,漏斗、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表面皿、玻璃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水的天然循环
[问题]大自然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水的天然循环有哪些意义?
[小结]通过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该过程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板书]
一、水的天然循环
1.通过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
2.该过程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总结:
请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从知识、能力、化学思想、化学观念等维度进行小结。
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情景创设: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我们生活中的自来水是如何净化来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水的人工净化。
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混合物,掌握过滤操作。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定义并会区分。
3.知道水的净化方法,初步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
实验探究2-2:净化天然水
1.通过天然水的实验探究,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滤纸。
注意事项:(1)过滤要做到,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①液面低于滤纸上沿;②滤纸低于漏斗口。三靠:①盛待滤液的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的中下部;②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侧;③漏斗的下端紧靠盛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讨论: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是因为什么?
探究二、纯净物混合物
讲解纯净物混合物的判断方法。
板书:
(1)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含钙镁离子的多少,多的是硬水。
(2)区分方法是用肥皂液,泡沫多的为软水。
(3)转化方法是:工业:蒸馏,生活:蒸发。
课堂总结:学生根据目标总结所学内容。
学生明确目标。
自学课本完成下题:
1.黄泥水的净化过程是:自然沉降——( )——消毒——蒸馏。
自然沉降主要时除去大的不溶性的颗粒物。加明矾是加速沉降。( )是除去小的不溶性的杂质。消毒是为了杀死细菌,是( )变化的过程。
2.混合物是( )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保持原有性质不变。例如:( )。纯净物是( )例如:( )
3.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①( )是分离不溶性的固体和液体。
例如:( )
②( )是分离可溶性的固体和液体。
例如:( )
③( )是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例如:( )
(1)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含钙镁离子的多少,多的是硬水,(2)区分方法是用肥皂液,泡沫多的为软水。
(3)转化方法是:工业:蒸馏,生活:蒸发。
学生动手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自学。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