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0-21 21:2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下列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 金针菇
B. 噬菌体
C. 含羞草
D. 金丝猴
2.狼吃羊,羊吃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狼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 狼
B. 羊
C. 草
D. 光
3.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的甲是分解者
B. 图中的丙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图中的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 图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丙→甲→乙
4.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你认为如图所示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北陵公园植被覆盖率高,有许多参天古树,夏天,我们一进入公园就会感到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凉爽,这种现象说明(  )
A. 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B.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D. 生物能够影响周围的环境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包括全部的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B.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
C.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B. 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为12750千米
C.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D. 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8.下列不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
A. 大气圈的底层
B. 地心
C. 岩石圈的表面
D. 水圈的大部分
9.下列关于生物能适应环境实例,正确的是(  )
A. 在荒漠中,有一种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 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
C. 古代诗词描述的草盛豆苗稀现象
D. 海洋中不同颜色的藻类植物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
10.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1.仙人掌原产沙漠,进化过程中叶子演化成“刺”,以保证体内储有足够的(  )
A. 氧气
B. 无机盐
C. 二氧化碳
D. 水
12.如果在一片草场上喷洒了某种有毒物质,且这种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那么在食物链“草→昆虫→青蛙→蛇”中,体内该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A. 草
B. 昆虫
C. 青蛙
D. 蛇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 温度
B. 空气
C. 水
D. 光
14.黄豆芽放置几天后会逐渐变成绿色,造成这一现象的环境因素是(  )
A. 空气
B. 光照
C. 水分
D. 温度
15.下列哪种生物在校园、公园或农田里调查不到(  )
A. 水稻
B. 蒲公英
C. 田鼠
D. 带鱼
16.春天来了,到处一片鸟语花香,鸟和鲜花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 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B. 分解者 生产者
C. 消费者 生产者
D. 生产者 分解者
17.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 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 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 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18.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生物成分都能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C. 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D. 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19.在生物圈的各圈层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
A. 大气圈的上层
B. 大气圈的下层
C. 岩石圈的上层
D. 水圈的底层
20.在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微小生物→剑水藻→蜻蜓幼鱼→小鱼→大鱼,当这个生态系统被排入难解难分的有毒物质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是(  )
A. 微小水生植物最多
B. 大鱼最多
C. 各种生物一样多
D. 活的时间比较长的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21.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增进了对宇宙的了解,我们已经近距离地观测了月球和火星,目前观测的结果是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增进对地球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生存的,生物生存的范围仅限于__________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
(2)潜水员发现,海平面以下超过100米的地方植物就非常少了,你认为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它在环境因素中属于__________.
(3)农民常把麦田中的杂草除去,因为杂草会消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且长得高了会影响小麦的光照,杂草与小麦是__________关系.
22.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合理营养格外重要.初中生的营养状况究竟如何?某科研机构就这一课题对某市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下面是其中一项调查(连续调查7天)的数据统计图.
/
请回答:
(1)该科研机构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普查、抽样调查).为使调查结果真实可靠,他们在选取样本时应(以男生为主、以女生为主、随机取样).
(2)图中数据显示,该市大部分初中生的饮食习惯(合理、不合理).
(3)学生早餐食物来源大致可分为家中自制、校外店铺购买、学校食堂供应三类.如果需要你就学生早餐食物三类来源的人数及比例进行调查,请你设计一个调查数据统计表.
23.请将下列“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概念补充完整:
/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24.我国历史上少数帝王曾妄想“长生不老”,盲目服用“仙丹”,其结果大多英年早逝.当今一些生物学家在研究小白鼠实验时,发现了“返老还童”的生命现象,这或许给人们延缓衰老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下是该课题的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准备:
(1)选取健康且生命特征相同的18月龄白鼠和3月龄白鼠若干只备用.
(2)分别抽取3月龄和18月龄白鼠的血液若干毫升,分装到不同的瓶中备用.
二、实验设计:
/
三、实验探究
(1)要探究“年轻白鼠的血液是否会对年老白鼠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应选取________组作为对照组.
(2)实验方案中的B组和C组不能构成对照实验,是因为________.
(3)请你根据题意,预测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现象的是________组.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金针菇是真菌,主要靠分解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属于分解者;
B、噬菌体是病毒,主要寄生在细菌细胞内,因此不属于分解者;
C、含羞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
D、金丝猴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属于消费者.
2.【答案】D
【解析】食物链:草→羊→狼中,狼吃羊,狼获得的能量来自羊;羊吃草,羊获得的能量来自草;草体内的能量,是草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狼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
3.【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知道:图中甲,乙,丙既可以从大气中吸收气体,也向大气中释放气体,故甲,乙,丙分别是三种不同的生物;丙有箭头指向乙,甲也有箭头指向乙,说明乙是分解者,甲和乙的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丙指向甲的箭头代表的是丙被甲捕食,所以丙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又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正确;图中甲生物为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A、C、D三个选项错误,只有B正确.
4.【答案】C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①草履虫、③病毒、④衣藻都具有生命的共同特征,如生殖现象等,因此属于生物;但②机器人没有生命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
5.【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使人感觉空气清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使人感觉空气湿润.所以夏日走进翠绿的果园,顿感空气清新湿润,这得益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6.【答案】C
【解析】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A错误;
B、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错误;
C、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会发生竞争关系;但是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猕猴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互助关系,D错误.
7.【答案】B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其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可见B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可见B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正确;
B、沙漠上到处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草盛豆苗稀”说明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竞争,C错误;
D、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浅处生长着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D错误.
10.【答案】B
【解析】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所以人们大量栽种红树林的目的是能够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利用了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影响.
11.【答案】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沙漠干旱缺水,水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有水.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以保证体内储有足够的水,以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12.【答案】D
【解析】A、草是植物,为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少,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B、昆虫在该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比生产者多,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C、青蛙在该食物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比初级消费者多,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D、蛇在该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多,符合题意为正确项.
13.【答案】A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
14.【答案】B
【解析】黄豆芽之所以呈现黄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如将黄豆芽移到光下,黄豆芽中将有叶绿素形成,将变绿色,因此造成这一现象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校园、公园或农田属于陆地,所以可以调查到在陆地生活的动植物.带鱼属于海水鱼,在校园、公园或农田里不能找到.
16.【答案】C
【解析】鸟是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因此鸟属于消费者.鲜花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因此鲜花属于生产者.所以鸟和鲜花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17.【答案】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
根据分析可知: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选项中田鼠、青蛙和杂草属于影响农作物的生物因素;选项D中旱灾缺少水,属于影响农作物的非生物因素.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18.【答案】B
【解析】A、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A正确;
B、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与其他生物成分无关,B错误;
C、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所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成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C正确;
D、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包含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19.【答案】C
【解析】A、大气圈的上层,不属于生物圈的范围,A不符合题意;
B、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B不符合题意;
C、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可见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岩石圈的上层,C符合题意;
D、水圈的大部主要指的是海平面150米以内,150米以下无光,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但也有少量的生物,D不符合题意.
20.【答案】B
【解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食物链“微小生物→剑水藻→蜻蜓幼鱼→小鱼→大鱼”大鱼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21.【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
(2)阳光;非生物因素
(3)竞争
【解析】(1)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因此影响水中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它在环境因素中属于非生物因素
(3)农民常把麦田中的杂草除去,因为杂草会消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且长得高了会影响小麦的光照,杂草与小麦是竞争关系.
22.【答案】(1)抽样调查;随机取样;(2)不合理;(3)根据信息:学生早餐食物来源大致可分为家中自制、校外店铺购买、学校食堂供应三类.设计调查数据统计表如下:
/

/
【解析】:(1)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某科研机构就初中生的营养状况对某市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属于抽样调查;随机抽样可使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2)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引起营养缺乏病.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运输,可见水的作用很大,要注意补充水分,不能用饮料代替补充水分等,常吃“洋快餐”等煎炸食品会造成脂肪堆积,而其他营养物质缺乏,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见图中数据显示,该市大部分初中生的饮食习惯不合理.
23.【答案】生物圈;生物部分;分解者;阳光;食物链
【解析】(1)A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包括B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D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C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E食物链.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
24.【答案】(1)A;(2)变量不唯一(变量两个);(3)B.
【解析】(1)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年轻鼠的血液是否会对年老鼠产生影响,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其中A与B以年轻鼠的血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年轻鼠的血液会对年老鼠产生影响.其中B组注射等量3月龄白鼠血液,对实验变量进行了处理,是实验组.A组注射等量18月龄白鼠血液,对实验变量没有处理是对照组;
(2)B组和C组有两个变量,分别是鼠的年龄不同和不同年龄的血液,对照实验变量唯一;
(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得出:B组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