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课件(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2 10:42:18

文档简介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导入:请同学们说出有关马的成语、诗词、谚语等来导入新课。
一、 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2、作品简介
3、朗读课文
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是马也:这
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处境如何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哪些语言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6)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深入理解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寓意是什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四、 活动迁移:
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
苏秦————悬梁刺股发奋成才
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五、小结。



(共24张PPT)
*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
马 说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吗?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
马前泼水、马瘦毛长、一马平川、 驷马难追、
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 龙马精神、
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
天马行空……
诗词名句、俗语谚语吗?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理解文中的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简介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作品简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课文
zhǐ
pián
shí


shí
xiàn
dàn
千里马——
伯乐——
辱——

骈——
称——
而——
故—— 于——
之——
以—— 虽——
学习第一段
实词:
日行千里的马.
擅长相马之人.
辱没;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两马并驾
著称,出名
虚词:
表转折,但是
因此

结构助词,的
凭借
即使。
实词
一食——
食马者——
才美——

外见——

等——
常——
是——
吃一顿
通“饲”,喂
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
等同,一样
普通的
学习第二段
这种,作代词
虚词:
或—— 其—— 安—
有时
代“千里马”
怎么
实词
策之——
执策——
道——
尽——
材——
鸣——
通——
执——
临——
知——
学习第三段
用马鞭子打
马鞭子
正确的方法
竭尽
通“才”,才能
鸣叫
通晓


面对
识别,了解
策之——
以——
邪——
虚词
作代词,代千里马
按照
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分析文段: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内容)
食不饱,力不足。
2、没有伯乐,千里马处境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文段:
5、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6、本文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继续思考下面的问题:
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食马者
千里马
食量:尽粟一石
食饱、力足,才美外见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无知)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才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