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章
制度创新,
为治理找到了抓手
为发展扫除了障碍
为未来打好了基础
—— 人民日报热评
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章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核心素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税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登科后
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汉
察举制
1.选官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
周
·世卿
·世禄
战国
军功爵制
秦
文法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血缘
军功
明法
品行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汉
察举制
1.选官制度的演变
周
·世卿
·世禄
战国
军功爵制
秦
文法吏
血缘
军功
明法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开始,朝廷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作为人才选拔制度。但这一制度逐渐出现很多弊病,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局面。
——选自岳麓版必修一
汉
察举制
1.选官制度的演变
?
周
·世卿
·世禄
战国
军功爵制
秦
文法吏
血缘
军功
明法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能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1、科举制实行的背景:
①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②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
①隋文帝 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③唐太宗 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武则天 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时,由高官主持考试。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科举制的特点
自由报名,公平竞争
地位高,受重视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科举制的特点
难度较大
自由报名,公平竞争
地位高,受重视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4、科举制的影响
提升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借指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4、科举制的影响
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提升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科举制的影响
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提供公平的机会,使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提升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积极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消极:(1)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汉
察举制
选官制度的演变
?
周
·世卿
·世禄
战国
军功爵制
秦
文法吏
出身
军功
明法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能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趋势:
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血缘-推荐-考试);
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血缘-家世门第-才能);
3.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4.选拔原则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三大选官制度比较
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拔途径
选拔标准
自下而上推荐
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
西汉至东汉前期根据才能和品德;
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
自下而上推荐
依据门第族望
东汉后期依据门第族望
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秦中央官制
秦
三公九卿
二、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2.汉中央官制
秦
三公九卿
汉
内外朝制
二、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三省六部示意图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提交上奏
封驳
同意后
交予审理
通过审议
起草政令
审议政令
执行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六部)
二、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三省六部示意图
3.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提交上奏
封驳
同意后
交予审理
通过审议
起草政令
审议政令
执行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六部)
(2)影响
分工明确
避免决策失误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特点
相互制约
提高效率
二、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二、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方式:监督相权到分割相权
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大家结合图片思考:中国古代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方式有何不同?这一矛盾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三、撬动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
每次税制改革都是对旧税收的总结,而从未真正较大幅度地减轻人民的负担,而在一次次税制改革之后,帝国政府和各地官僚又会重新增加各种临时附加税,让农民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超出了农民忍受的极限,农民被迫铤而走险,发动农民起义。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观刈麦》
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前提:均田制)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示意图
黄河流域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三、撬动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
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和私有并存的制度。所谓均田是指国家利用政府掌握的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租调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均田制: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国家将掌握的无主荒地授予农民。
收税标准:按人户收粮食和绢帛。
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纳帛或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2.隋至唐初:租庸调制
(2)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1)内容
租是田租
调是户税
庸是纳绢代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
阅读史料思考唐中叶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均田制破坏 安史之乱 税制混乱
阶级矛盾激化 增加税收需要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资产(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空前盛行
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
政府已无地授田
税收减少
唐中叶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年间,就有了1300多万贯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 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增加了财政收入
3.唐中叶:两税法
按人户收税
按资产收税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土地(资产)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1)特点
一年两次
“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能够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来进行征税。
(2)作用
征税标准开始从人户转移到财产
增加了财政收入
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3.唐中叶:两税法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
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总结两税法的弊端
弊端: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归纳总结,知识升华:租庸调、两税法对比表
租庸调 两税法
征收依据
征收标准
征收方式
政府依据授田记录向人民征收租庸调
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为“租”
无论主户,客户都编入居住地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
每户按田亩纳米粟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
每户依户等缴纳户税
每丁每年要为国家服力役二十天,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每丁可“纳绢代役”,称为“庸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民控制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租庸调制
租、调、庸
两税法
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探究
null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魏章银
项目 选官制度 中枢政务机构 赋税制度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整体发展趋势
本课小结:从汉至唐的制度创新
察举制
(注重品德)
九品中正制
(注重门第)
科举制
(注重才能)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外朝制度
编户制度
三省制形成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
三省六部制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