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期末测试卷[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绍兴市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期末测试卷[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7-02-09 22: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绍兴市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期末测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I、Ⅱ和答题卷,试卷共6页,有两大题、35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学校、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试 卷 I
一、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作出了新的定义,原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其中有一颗降格为“矮行星”。它是
A.水星 B.海王星 C.天王星 D.冥王星
2.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是指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总星系 D.地月系
3.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其能量主要集中在
A.可见光波段 B.蓝紫光波段 C.紫外线波段 D.红外线波段
4.下列太阳活动与其出现的太阳外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黑子一色球层B.耀斑一光球层 c.太阳风一日冕层D.日珥一日冕层
5.绍兴山区有广泛的酸性士壤分布,影响这一酸性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气温 C.岩性 D.人类活动
6.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这一事件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的障碍作用越来越小,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的提高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国家政策强力支持 D.全球气候变暖
7.某地理野外考察小组,在溪滩上捡拾到一块岩石,发现其层理结构十分明显,且含有生物化石,这一岩石应属于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
A.潮汐能 B.风能 C.太阳能 D.生物能
9.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离地球较近 B.恒星的空间位置在变化
C.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D.太阳有强烈的活动存在
10.暖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寒流经过的海区相比,暖流经过的海区
A.水温低、盐度低 B.水温低、盐度高
C.水温高、盐度高 D.水温高、盐度低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整体的自然环境。判断11-12题:
11.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12.大气圈对生物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为生物提供其生存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和氧气
②为生物生存提供其生存所需的能量③为生物生存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④为生物提供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①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共同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中表明: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资源将在2075年前耗光。该报告还根据各个国家人口数量和自给自足能力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据此判断13-14题。
13.上述材料表明地球上的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A.资源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B.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c.资源之问的相互依存性 D.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14.与资料中提到的“生态脚印”相接近的概念是
A.环境承载量 B.环境自净能力
c.国民生产总值 D.单位产值能耗值
15.呈团聚型分布的聚落一般分布在
A.平原地区 B.沿河地带 C.陵山区 D.沙漠地区
16.北京时间采用东八区的时间,其中央经线是
A.500E B.750E C.900E D.1200E
17.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有
A.冲沟、峡谷 B.沙丘、石灰岩峰林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角峰、冰川U 形谷
18.冷锋活动的特点是
A.冷空气在锋面之下 B.一定形成连续性降水
C.过境后气压升高 D.过境后气温上升
19.下列地理现象,分布于板块生长边界(张裂地带)的是
A.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日本群岛 D.冰岛
20.下图中的四种人口迁移模式(箭头表示人口的迁移方向),能表示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以后中国人口迁移特点是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6日,台湾南部恒春近海(下图)发生里氏7.2级、6.7级两次强烈地震。日表气象机构曾发出警告。地震产生约1米高的海啸可能袭击菲律宾东海岸的巴斯科地区。判断2l~23题。
21.日本气象机构、美国地质研究所等先后发布
了本次地震的相关信息。当第一次地震发
生时,日本东京时间(东九区)和美国纽约时
间(西五区)分别是
A.26日2l时26分、26日7 时30分
B.26日19时26分、27日10时30分
C.26日22时26分、25日7时30分
D.26日21时26分、26日9时30分
22.专家认为本次地震发生与板块活动相关,甲地位于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
23.震级是地震发生时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烈度是地震发生时对地表的破坏程度。某
校学生对本次地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性学习,其巾对图中乙、丙两地的震级和烈
度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乙地较丙地震级大 B.丙地较乙地震级大
C.一般情况下乙地的烈度大于丙地 D.一般情况下丙地烈度大于乙地
右图是伦敦城及郊区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24~25题。
24.城市中心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①水域面积大②人类活动密集 ③汽车数量多 ①绿地
面积大
A.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会引起
A.城市中心区空气上升,降水减少 B.城市中心区空气下沉,云雾增多
c.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市中心区D.高空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市中心区
读“我国某年四个城市人口资料”图,完成26~27题。
26.这四个城市人口自然
增长率按递减的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27.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率较高的城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8.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A.西北内陆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29~30题。
29.影响图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城镇、交通线分布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土壤
30.图中图码代表的四个城市,其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试 卷 Ⅱ
二、非选择题 (本题有5小题,共40分。其中35题分A、B两题,可任选一题作答。若两小题都做,则按A题计分。)
31.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
问题:(8分)
(1)图巾FG线的高度约为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称为▲
(2)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填字母)
(3)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 ▲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 ▲ 。
(4)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它圈层的关系。 ▲
32.读“六边形服务网格图”,结合中心地理论完成下列要求:(9分)
(1)判断下列城市的等级,并在横线上填出该等级在图中相对应的字母:杭州 ▲ .绍兴▲ ,诸暨 ▲ 。
(2)判断下列商业活动的等级,并在横线上填出该等级在图中相对应的字母:水果摊 ▲ ,邮电局 ▲ ,珠宝行 ▲ 。
(3)从图中可分析得知,城市等级与城市数量的关系是 ▲ 。
(4)上述分析中应用到的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 ▲ 和 ▲ 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33.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图中A、B、C、D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是 ▲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的是▲ ,受季风影响的是 ▲ 。
(2)历史上欧洲奴隶贩子从事贩卖奴隶的活动的“三角贸易”,多半采取三角航程,图中①为出程,②为中程,③为归程。当时乘帆船来往一次约半年时间,可以做三笔生意,发三笔横财,真是一本万利但充满血腥的买卖。三角航线的选择科学、合理地利用了风向和洋流的知识,试分析②、③航线上借助的风向和洋流名称。 ▲
34.读世界局部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写出自然带名称:A为 ▲ 带;③为 ▲ 带。
(2)陆地自然带从A—B—C—D呈现 ▲ 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是以 ▲ 为基础形成的。
(3)陆地自然带从①一②一③呈现 ▲ 地带分异规律,这种规律是以 ▲ 为基础形成的。
(4)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中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 和 ▲ 的特点。
35.本题分A、B两题,任选l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A题计分。
A题: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地理小实验,用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材料;隹备:一个玻璃缸(长、宽、高分别为80cm、50 cm 、50 cm)、一块透明胶纸(面积为:100cm ×60 cm)、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一根弯曲玻璃管、一个打火机和几支香。操作步骤:
①将装有热水和冰块的小盆密闭起来,并放进玻璃缸两侧。然后迅速在缸顶盖上透明胶纸(如右图);
②在冰块上方的胶纸上开一个小孔.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弯曲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如右图)。
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分析实验结果:(8分)
(1)请用箭头绘出进入玻璃缸内的烟运动方向。 ▲
(2)想一想,进入玻璃缸内的烟为何作如此运动?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形成过程。

B题:绍兴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南部山区开
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右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8分)
(1)图中的植被和土壤是 _▲ (自然带名称)带的直观标志。
(2)同学们将该土壤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PH值测定,得到的PH值▲(大于、小于、等于)7。
(3)从图中获知 ▲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是受▲_、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2006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测试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8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C
A
B
C
C
C
C
D
A
D
A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C
D
A
A
C
C
B
C
B
B
D
C
B
二、非选择题 (本题有5小题,共40分。其中35题有八、f{两题,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A题计分)
31.(8分) (1)大气上界(1分) (2)ABC(1分) (3)厚度不均(1分)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1分) (4)C是生物圈,它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
石固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2分)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2分)
32.(9分) (1)B C A(每格1分) (2)A C B(每格1分) (3)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1分) (4)空间组织 功能布局(2分)
33.(7分) (1)C D八(每格1分) (2)②航线利用东:东北信风(信风),利用北赤道暖流(和墨西哥暖流)(2分)③航线:利用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2分)
34.(8分) (1)热带雨林 温带荒漠(每格1分) (2)纬度 热量(每格1分)(3)干湿度(经度) 水分(每格1分) (4)整体性差异性(每格1分)
35.(8分) A题:(1)见右图(4分)
(2)冷热不均(1分) 形成过程(按图中箭头
所示的运动过程结合其形成原因进行表述,答
得合理即可给分)(3分)
B题:(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分)
(2)小于(1分) (3)岩石(1分) 气候(1
分) 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士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2分)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