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l.3.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1.2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虽然学生在日常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对于物质的组成,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通过宏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建立模型。通过气体扩散、液体扩散和固体扩散的实例说明,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可以利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第十三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3.通过实验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并能用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动理论。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评价任务】
1.随机抽查提问全部学生能说出常见的物质(如水、铁、玻璃等)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且这些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在探究实验中能说出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90%的学生能说出炒菜比腌咸菜咸的快等现象的原因。
3.通过实验,运用分析和推理的方法,认识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80%的学生能说出固体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同时又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4.能够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教师说出相关例子能够根据分子动理论的相关内容解释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缉毒犬,就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够按照警犬训导员的指挥,能在各种不同场所对不同的行李物品进行查缉,从中发现隐藏有毒品的物件的专业犬。缉毒犬在国外早以被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日渐严重的毒品犯罪活动。缉毒犬以它特有的经济、快速、高效、准确的工作,被各级公安机关、海关、边防武警部队等部门列为查毒、禁毒的有器,并开始被广泛的采用,已收到了显著效果。缉毒犬为什么能嗅到包装严密的毒品和爆炸物呢?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它具有灵敏的嗅觉。其实“嗅”与分子的运动密切相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开这个谜。本课我们学习13.1分子热运动。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通过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缉毒犬为什么能嗅到包装严密的毒品和爆炸物呢? 明确学习目标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5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物质的组成”,了解、知道物质的基本组成及分子的大小。 2.阅读课本p3“分子热运动”,认识扩散现象,并知道扩散现象说明的分子热运动。 3.阅读课本P4“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这相互作用力,并了解固、液、气体分子作用力的不同。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物质的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通常以_______m为单位来量度。 2.【分子热运动】(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现象。 (2)扩散现象能发生在__________之间、________之间和___________之间。 (3)扩散现象表明:①_______物质的______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运动。②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 (4)分子的热运动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作用力】(1)铅柱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力。这种力使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不致散开,因此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_______。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表明分子之间还存在_______力。 (3)①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变_____,作用力表现为_____力;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变_____,作用力表现为_____力。固体分子间距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_。②气体分子间距很远,彼此之间_______________,因此,气体具有__________,容易被压缩。③通常液体分子间距比气体____,比固体_____,以此分子间 学生明确自学要求 全部学生能说出常见的物质(如水、铁、玻璃等)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90%的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扩散现象(炒菜变咸、腌鸡蛋、花香等),观察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现象,通过推理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的作用力比固体的_____,比气体的____。液体较难被压缩, 没有确定的______,具有一定的_______,并且液体具有_______性。 (三)质疑问难 1.小组内讨论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2.班内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其余同学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1.因分子很小,一般只有百亿分之几米,肉眼不能看到,所以通常用长度单位纳米来量度,1nm=10-9m。 2.不同物质相互接触,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大量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3.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间间隙变大时,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所以固态难以被拉伸;分子间间隙变小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故固态难以被压缩。 独立完成自学检测反馈的题目, 自学检测中至少完成29个空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 组内交流:将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中疑难问题进行交流。组长掌握组内的情况,记录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言要求:起立讨论、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明确清晰。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先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疑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个人整理。 1.如何理解扩散现象和分子热运动,小组交流并说出几种扩散现象的例子。 2.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小组成员充分挖掘教材,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内的统一见解。然后组间展示和点评。教师疑难点拨。 对于有深刻思考,提出好的疑问的小组加分
点拨:1.扩散是个宏观现象,扩散是宏观物体之间发生的事情,不是“分子间的扩散”.对个别分子而言只能说运动不能说扩散;大量分子通过热运动从一个物体跑到另一物体的内部,同时另一物体内的分子也通过热运动跑到这个物体的内部,宏观上就表现为扩散。 2.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书写认真,步骤规范。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春天刮起沙尘暴,飞沙漫天 B.三九寒天下雪时,雪花飞舞 C.煮稀饭时,看到锅中米粒翻滚 D.槐树开花时,周围香气弥漫 2.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 B.液体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 C.固体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D.宇宙天体、分子都在不停息地运动 3.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______形成的;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 4.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5.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即使只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与点评
点拨:1.D 2.D 3.无规则运动 间隙 斥力4.D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5.D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同学们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分子的世界我们无法观察,但是却能通过实验,得到分子在运动和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事实,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4
课 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教 学 目 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二、学习新知识 (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自主学习 1.在量筒的下半部分盛有蓝色的浓硫酸铜溶液,再在硫酸铜溶液上方缓缓地注入一些清水,几天后,整个量筒内的液体都变成蓝色,这一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 2.一根铁棒很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又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3.如图15-1所示,下面的瓶子里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它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当抽去玻璃片后,过一段时间,看到上面的瓶子里也出现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
A.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B.分子间有相同作用力
C.分子有一定大小 D.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4.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 )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三)展示精讲演示实验1: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2: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2滴红墨水。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2滴红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2.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4: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四)达标检测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第一句,以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的___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__3.如图15-2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手持弹簧秤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秤,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4.物质处于哪种状态决定于( ). A.物质的温度 B.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C.物质的分子结构 D.物质内部分子作用力的大小 (五)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三、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扩散 ①定义 ②说明 ③与什么有关 2.分子作用力 ①引力 ②斥力
图15-1
图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