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入。
人在逆境和绝望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才可以支撑着人们活下去?
二、自主预习。
1.读写下列词语:
举动 神志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2.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3.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为什么?
4.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5.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6.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三、自主检测。
1.“老妇人”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数数?
2.作者写小姑娘“笑”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对老人举动的不理解。
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C.以喜衬悲,渲染了老妇人一家的悲剧遭遇。
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3.试分析文中“他们”一词的作用。
4.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不超过四个字)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