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孟 母 三 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
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
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
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
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
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
子也。”遂居于此。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
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
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
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
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
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每月
初一十五,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
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
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了民本思想,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 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 重视人民的作用。 他一贯主张
施“仁政” 、 行“王道”
以统一天下。
著有《孟子》一书传世(现存七篇)《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及主要政治学说,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一书长于言辞,
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夫fú郭guō寡guǎ粟sù畔pàn同“叛”戚qī谿xī同“溪”注意停顿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得上,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得人心,上下团结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时机,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说: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式:……者,……也内城外城这这样,却包围(句首发语词)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衣)泛指粮食坚固锋利抛弃离开双重否定句非不城墙不是不高,
护城河不是不深,
武器不是不锋利,
盔甲不是不坚固,
粮食不是不多,
但(守城者)弃城而逃离,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限制(名词做动词)划定的边界线用,凭 使……巩固,(使动用法)同“溪”建立威信(形容词做动词)所以说: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划定 的疆域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道义少古代指亲属, “亲”指族内 , “戚”指族外极点同“叛”,背叛达到服从施行仁政的人,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人,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连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服从他。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或,要么(副词)所以凭借 凭借天下人都
归顺他的条件,
攻打连自己亲属都背叛他
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
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
一定胜利。 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文章结构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论点一:
天时不如地利。 分论点二:
地利不如人和。以〔攻方失利〕的战例来论证以〔守方失利〕的战例来论证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得出结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城失利 战例 守城失利治国 域民 治国需要“人和”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得道才能“人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下顺之——天下畔之(开门见山)战争需要
“人和”结论论据城小易攻攻势大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不胜城高池深 兵革坚利 米粟多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文善用排比 ,以铺排气势加强语势。
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量。作用:文章以排比的气势连用三句“不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 “封疆之界”、“山谿之险”、“兵革之利”, 从而更突出“人和”的实质是要施行仁政,即“得道”,得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 印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极力强调这些条件的优越,以暗示理应守住城池。 双重否定句排比作用 文中所说的
“天时”、“地利” 、“人和”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质疑讨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作战时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连锁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举出历史上借助“天时”
取得胜利的实例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 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借助“地利”取得胜利的实例 当年著名的“地道战”中,抗日军民凭
借神出鬼没的地道与日本鬼子巧妙周旋。 城市商战中“黄金地带”的商铺,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独领群雄。 “狼牙山五壮士”在最后的危急关头,
凭借“狼牙天险”与敌人作殊死的搏斗。依靠“人和”取得胜利的实例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地“和平解放北京城”,说明国民党大势已去,老百姓民心所向。 一九九七年,离开整整一百年之久的“香港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昭示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 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往往是注重服务态度和产品信誉的企业。这三者中哪一个更重要?
为什么?质疑讨论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只有顺乎民意、得人心的统治者
才能在民众的帮助、支持下赢得
最后的胜利。“人和”最重要练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行“仁政”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的因素
是______,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__________
的政治思想。“人和”“民贵君轻”表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思想。统一天下布置作业1、抄写全文并翻译
2、解释加点字词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得:实现 由:实行
道:法则,原则 淫:迷惑,诱惑
移:改变 屈:使……屈(屈服) 攘鸡
孟子 戴盈之曰: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攘:扣留,有“偷”的意思 今兹:今年
轻:使……减轻些 已:停止
损:减少 斯:那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