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够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美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二、实验材料:碘酒、试管、滴管、淀粉液、馒头等。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
师:同学们有过没吃早饭来上学的经历吗?
生:有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身体会有什么感觉?
生:上课精力不集中,没劲。
生:肚子痛,难受
师:可见食物对我们非常重要,哪今天早饭吃了吗?
师:都吃什么了?
生:面条
生:包子,鸡蛋
引出课题:
针对你所吃的食物,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回答吃的食物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出——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板书同时幻灯片)
(二)、猜想假设
师:根据你的了解,这些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幻灯片)
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生:口腔—食道—肝—胃—小肠—大肠
生:口腔—食道—胃—肝—小肠—大肠—肛门
师:哪位同学说得更准确一些呢?咱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图。(幻灯片)
师:对照一下和你想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我原来没想到直肠
生:我原来没想到肝、胰也是消化器官
(三)、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
师:那么这些食物在这些器官中是怎样被消化,又有什么变化呢?今天咱们重点来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咱们先来做一个活动,拿出准备的馒头,咬一口,慢慢嚼,味道有什么变化?
生:变甜了
师:针对这一现象,你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
生:为什么变甜了?
师:你提出的问题很好,那么大家知道馒头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生:淀粉
师: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生:什么使淀粉变甜了呢?
师:你认为是什么使淀粉变甜了呢?
生:可能是唾液。
师:你这样猜测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口腔中只有馒头和唾液。
生:唾液参加了整个咀嚼过程。
师:大家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师:大家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生:试管两支、烧杯、碘酒、温水、淀粉液
师:这些材料能完成这个实验吗?还缺什么?
生:唾液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呢?小组讨论一下。
师:哪个小组想说说你们的实验设计?
生:各组汇报
师:给以评价
师:(出示实验提示→幻灯片)那么在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安全。
生:水温37度左右。
生:碘酒不要加的太多。
生:加唾液后要摇匀。
师:下面同学们根据实验提示分组进行实验,并认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分组实验
师: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吗?
生:没加唾液的淀粉变成了蓝色,加入唾液的淀粉没有变色。
师:幻灯片出示实验结果
师:大家知道,淀粉遇碘应该变成蓝色,那么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加了唾液后变成其他物质了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你认为可能变成了什么呢?联系嚼馒头的过程(老师进一步启发)。
生:可能是糖。
师:为什么你认为可能是糖?
生:糖是甜的。
师:是不是变成糖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资料,哪位同学大声读给大家听一听?(幻灯片)
师:现在可以解释一下实验现象了吗?
(
唾液
)生:加入唾液的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麦芽糖。(生回答时,师完成板书。)
(
麦芽糖
) (
淀粉
)
教师完成板书:
(
消化酶
)
师:食物在口腔中,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消化,那么食物是怎样进一步消化吸收的呢?咱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要求边看边指出与自己相对应的消化器官的位置。(视频展示)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出消化器官有那些了吗?能说一说食物的消化过程了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位同学想说一说
生回答交流结果,老师给以评价。
(四)、拓展延伸
师:现在同学们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后,有什么感想?(幻灯片)
生:食物的消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生:消化器官很辛苦。
生:消化器官很重要,没有消化器官,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吸收和利用。
生: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师: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幻灯片)
生:不挑食。
生:饮食定时定量。
生:吃饭要细嚼慢咽。
生:吃饭时不能看书。
师:那么,对于生活中的这些不良习惯以后应该怎么做?
生:改正。
师:说得很好,只有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才有一个好的消化系统,才能有一个好身体。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困惑吗?
引出课后作业:病人在重病期间无法进行饮食,为了维持生命,他们怎样获得身体所需的营养?(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