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三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课题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第1课时)
单元
4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材
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实验活动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通过实验比较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通过实验比较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以及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概括。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本节安排了“通过实验比较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通过实验比较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和“加深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等三部分内容,是第四章实验活动3中开篇的知识点,引入了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将通过实验比较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通过实验比较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加深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明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通过实验感受不同元素的特点与规律,从微观上辨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特点,体会微观粒子的变化对宏观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物质分类的基本模型,理解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物质的不同之处,通过结合理论与实际感知化学学习的魅力,为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熟悉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熟练掌握根据元素周期表推到元素性质的能力,体会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物质的不同的学习和理解,掌握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 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2. 加深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之前的课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内容。
教师提问:那么除了这些比较基本的规律,还有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索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吧。
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认真倾听老师的描述,适当时候做好笔记。
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进行思考。引出本节课内容。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
简单的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不害怕对本节课知识点学习,感悟本节课的知识点。
讲授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
【新课讲解】比较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
教师:(1)在点滴板的3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Br溶液、NaI溶液和新制的氯水,然后向NaBr溶液和NaI溶液中各滴入3滴新制的氯水。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氯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讲解】比较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
教师:(2)在点滴板的2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I溶液和溴水,然后向NaI溶液中各滴入3滴溴水。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溴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教师:实验中所用的氯水为什么要用新制的?
答案:因为氯水中溶解的氯气部分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受光易分解产生氧气,最终氯水变为盐酸。
【思维启迪】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
现象:Cl2能从NaBr中置换出Br2,从NaI中置换出I2
结论:因此Cl2的非金属性强于Br2 ,也强于I2
现象:Br2能从NaI中置换出I2
结论:因此Br2的非金属性强于I2
最终结论:他们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Cl2> Br2>I2
【新课讲解】比较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
教师:① 回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写出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新课讲解】比较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
② 回忆镁与冷水、热水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教师:实验中为什么要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
答案:因为Mg是强氧化剂,放在空气中有MgO生成,MgO是氧化物。氧化反应的速度比较慢,所以,把镁条打磨光是为了让单质镁能够以最大的面积接触空气中的氧气。
【新课讲解】比较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
教师:(2)通过MgCl2、AlCl3与NaOH的反应,比较Mg(OH)2、Al(OH)3的碱性强弱。
【思维启迪】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
现象:Na能和冷水反应,Mg不能和冷水反应,只能和热水反应
结论:因此Na的金属性强于Mg
现象: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会使氢氧化铝沉淀溶化,氢氧化镁则不受影响。
结论:因此Mg的金属性强于Al
最终结论:他们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Na>Mg>Al
【思考讨论】教师:通过以前的知识和上述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课堂达标】
1. 填写下列空格
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____
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碱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氯、溴和碘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Cl2> Br2>I2,钠、镁和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Na>Mg>Al,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碱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Mg(OH)2> Al(OH)3。
2. 下图表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熔点
D.原子半径
解析:选项A中,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核数的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故A的说法正确;选项B中,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核数的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故B的说法正确;选项C中,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核数的增大,金属晶体的金属键作用力减弱,熔点逐渐降低,故C的说法错误;选项D中,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核数的增大,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D的说法正确。因此选C
3. 金属钾和金属钠的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中能最好地解释这个事实的是( )
A.都是金属元素
B.原子半径相差不大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最高化合价相同
解析:物质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钾和钠的性质相似,则说明钾和钠的结构相似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有1个电子。选项C的描述是正确的,因此选C。
4. 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推断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铍[Be(OH)2]的碱性比氢氧化镁弱
B.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解析:选项A中,Be和Mg同主族,Mg的核电荷数大于Be,金属性比Be强,因此碱性比较:Be(OH)2< Mg(OH)2 ,A项正确;选项B中,卤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颜色加深,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B项正确;选项C中,Sr和Ba同主族,故SrSO4也难溶于水,C项正确;选项D中,Se的非金属性不如S强,故H2Se不如H2S稳定,D项错误。因此选D。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表格。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问题。
学生自行思考,完成课堂练习。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通过讨论,帮助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通过对习题的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
课堂小结
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Cl2> Br2>I2
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Na>Mg>Al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学生和老师一起快速回顾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对课堂学习知识的总结,帮助同学们加深印象。
板书
学生在笔记本上对板书进行誊写。
方便学生课后回顾。
课件27张PPT。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实验活动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课程学习目标导入 在之前的课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内容。 同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导入 那么除了这些比较基本的规律,还有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索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吧。 (1)在点滴板的3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Br溶液、NaI溶液和新制的氯水,然后向NaBr溶液和NaI溶液中各滴入3滴新制的氯水。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氯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新课讲解新课讲解 (2)在点滴板的2个孔穴中分别滴入3滴NaI溶液和溴水,然后向NaI溶液中各滴入3滴溴水。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溴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新课讲解新课讲解实验中所用的氯水为什么要用新制的?思考·讨论 因为氯水中溶解的氯气部分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受光易分解产生氧气,最终氯水变为盐酸。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思维启迪现象:Cl2能从NaBr中置换出Br2,从NaI中置换出I2
结论:因此Cl2的非金属性强于Br2 ,也强于I2
现象:Br2能从NaI中置换出I2
结论:因此Br2的非金属性强于I2
最终结论:他们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Cl2> Br2>I2① 回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写出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新课讲解新课讲解② 回忆镁与冷水、热水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新课讲解新课讲解?实验中为什么要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思考·讨论 因为Mg是强氧化剂,放在空气中有MgO生成,形成了一层氧化膜,所以,把镁条打磨光亮是为了让去除氧化膜的干扰。 (2)通过MgCl2、AlCl3与NaOH的反应,比较Mg(OH)2、Al(OH)3的碱性强弱。新课讲解新课讲解思维启迪现象:Na和冷水反应现象明显,Mg和冷水反应现象不明显,热水反应时明显
结论:因此Na的金属性强于Mg
现象: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会使氢氧化铝沉淀溶化,氢氧化镁则不受影响。
结论:因此Mg的金属性强于Al
最终结论:他们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Na>Mg>Al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通过以前的知识和上述实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思考·讨论1、填写下列空格
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____
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碱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解析 氯、溴和碘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Cl2> Br2>I2,钠、镁和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Na>Mg>Al,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碱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Mg(OH)2> Al(OH)3。Na>Mg>AlCl2> Br2>I2Mg(OH)2> Al(OH)3 2.下图表示碱金属的某些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还原性
B.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C.熔点
D.原子半径课堂达标C解析 选项A中,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核数的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故A的说法正确;选项B中,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核数的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故B的说法正确;选项C中,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核数的增大,金属晶体的金属键作用力减弱,熔点逐渐降低,故C的说法错误;选项D中,碱金属元素中,随着碱金属的核电核数的增大,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D的说法正确。因此选C。 3.金属钾和金属钠的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中能最好地解释这个事实的是( )
A.都是金属元素 B.原子半径相差不大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最高化合价相同课堂达标C解析 物质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钾和钠的性质相似,则说明钾和钠的结构相似即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有1个电子。选项C的描述是正确的,因此选C。4.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推断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铍[Be(OH)2]的碱性比氢氧化镁弱
B.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课堂达标解析 选项A中,Be和Mg同主族,Mg的核电荷数大于Be,金属性比Be强,因此碱性比较:Be(OH)2< Mg(OH)2 ,A项正确;选项B中,卤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颜色加深,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B项正确;选项C中,Sr和Ba同主族,故SrSO4也难溶于水,C项正确;选项D中,Se的非金属性不如S强,故H2Se不如H2S稳定,D项错误。因此选D。D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课堂小结氯、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钠、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Cl2> Br2>I2金属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为:Na>Mg>Al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作业布置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