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西安市教研室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汉书·五行志》记:“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1~4题:
1、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
A、耀斑 B、日珥 C、太阳风 D、黑子
2、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层 B、日冕层 C、色球层 D、电离层
3、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黑气区域的温度比周围区域高 B、黑气区域的温度比周围区域低
C、黑气区域释放出大量黑色气体 D、黑气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
读图1-1,回答4-7题:
4、位于C点上的舰艇,向正北方向发射炮弹,其落点应在
A、东半球 B、180°经线上 C、0°经线以东 D、偏向A点
5、图中的B地和E地
A、自转线速度相同 B、气候类型相同 C、日出时刻相同 D、地方时相同
6、从冬至日到夏至日
A、图中C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B、图中B地的白昼越来越长
C、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越来越慢
D、太阳直射点在E点与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7、图中各地的最早看见日出的地点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据下面日历(图1-2)所提供的信息,回答8-10题:
8、这一天的月相与下列月相最接近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鸟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
D、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9、此日,太阳直射点最接近
A、赤道 B、300N
C、南回归线 D、北回归线
10、此日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A、钱塘江出现大潮 B、西安地区出现对流雨
C、印度沿岸海水向西流 D、秘鲁沿海出现厄尔尼诺
阅读文字:“骤雨初歇,云淡天青,北风寒彻”,读图1-3,分析判断11-14题:
11、是下列何种天气系统造成的
A、暖锋过境 B、冷锋过境 C、准静止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12、正确反映这种天气系统过境的气压变化曲线是
A、A B、B C、C D、D
13、这种现象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在
A、春、秋季 B、冬、春季 C、夏季 D、冬季
14、“云淡天青”是因为
A、云层的反射作用 B、降雨将大气污染物清洗
C、大气分子的散射作用 D、大气的吸收作用
读图1-4,回答15-16题:
15、如果图中各地纬度相同,则四地点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16、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短波辐射
读 “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图1-5,回答17-19题:
17、当太阳直射点②移到④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B、此时间段内,南极圈为极夜
C、地中海沿岸由炎热干燥变为温和多雨
D、③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将逐渐增大
18、地球运动远日点附近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②~③ B、③~④ C、⑥~④ D、④~⑦
读图1-6,回答19-21题:
19、图中箭头a所示物理量的计算公式为
A、PA-PB B、PB-PA C、(PB-PA)/LAB D、(PA-PB)/LAB
20、图中表示近地面风向的箭头是
A、a B、b C、c D、d
21、图中箭头b产生的原因是
A、空气对流 B、气压剃度
C、地面摩擦 D、地球的自转
22、图中表示的风向是
A、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B、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C、赤道地区 D、无法确定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23-26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灾害之间,以及灾害与其他自然社会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逐渐被揭露出来。譬如:农业灾害、海洋和海岸灾害往往受制于气象因子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大气降水影响着地质作用的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布也制约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这些事实我们不能不把所有的自然灾害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构造灾害系统。
23、2001年春季,我国西北蝗虫灾害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气象灾害是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
24、可能导致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是
A、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热
B、“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性暴发
C、硫氧化物、氢氧化物等气体的大量排放
D、生产活动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
25、有关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B、短时间的大暴雨,不会造成洪涝灾害
C、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干旱和洪涝是造成我国农田受灾面积最大的气象灾害
26、“地球生命保护伞”遭到破坏是由于人类排放下面何种气体造成的
A、甲烷 B、氨气 C、氯氟烃 D、二氧化碳
27、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益的影响是
A、内蒙古草原退耕还牧
B、黄土高原兴修梯田
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草原区开垦成耕地
D、亚马孙平原的大量热带森林砍伐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28-29题:
当唐代诗人王之涣吟诵“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时候,他其实是站在距离黄河水系约300公里外的玉门关,其间还有绵亘的山脉阻隔。原中科院副院长、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说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黄沙卷上白云,也就是出现沙尘暴了。从至少240万年以前,中国的西北部就不断有沙尘飞舞的壮观景象,尘埃落定,终于形成了连绵30多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28、根据上文所示,黄土高原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动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29、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动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阅读图1-7和图1-8,回答30-33题:
图1-7 图1-8
30、图1-7中,海水盐度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1、如果图1-8中曲线a、b、c为表层海水等温线,且c>b>a,则甲处流经的洋流为
A、北半球暖流 B、北半球寒流 C、南半球暖流 D、南半球寒流
32、图1-8中的洋流,可能出现在图1-7中位置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④
33、图1-7中,可能出现渔场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34-37题:
据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报道,最近 40年热带水域的海水咸度变得越来越高,而两极附近水域的海水咸度却在降低。从海水含盐度大范围和比较快的改变可以认为,最近的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可能会改变调节淡水蒸发、降水和循环的全球系统。
34、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河川径流的影响 B、洋流的影响
C、融冰作用 D、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35、下列海区,按海水的盐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地中海、红海、北海、波罗的海
北海、红海、波罗的海、地中海
红海、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
红海、波罗的海、地中海、北海
36、由于盐度差异引起的洋流为
A、风海流 B、密度流 C、补偿流 D、上升流
37、下列地区由于盐度差异引起洋流运动的是
A、直布罗陀海峡 B、英吉利海峡 C、北印度洋 D、秘鲁沿海
阅读“北半球理想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9)”,回答38-41:
38、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是
A、A与E B、A与B C、C与D D、B与F
39、图中自然带排列,反映出经度地带性的是
A—D—C—D—F
A—B—G—H
E—F—G—H
C—D—G—H
40、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是
A、G与H B、A与B
C、C与D D、G与F
41、图中E和F自然带的界线,大致位于 图1-9
A、北回归线 B、秦岭—淮河 C、北纬30° D、南岭
阅读图1-10“专属经济区”示意图,回答42-45题:
图1-10
42、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法》,全球144个沿海国家拥有的权益为
A、12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 B、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
C、200海里领海权 D、212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
43、海洋资源不包括:
A、海洋空间资源 B、海洋矿产资源
C、海洋能源资源 D、海洋污染
44、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是
A、浮游生物繁盛 B、临海国家对海洋水产品需求量大
C、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D、寒暖流交汇
45、海洋中的锰结核主要分布在:
A、大陆架海区 B、大陆坡海区 C、多数海盆中 D、近岸带海区
地震是具有强烈危害性的地质灾害,阅读图1-11,回答46-48题:
图1-11
46、等震线的含义是
A、到震源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B、到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C、地表烈度相等的点的连线 D、地表震级相等的点的连线
47、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A、10倍 B、30倍 C、300倍 D、300倍
48、地震与下列哪些灾害分布具有相关联性?
A、暴雨 B、洪水 C、台风 D、泥石流
阅读图1-12,回答49-50题:
图1-12
49、右图中,对于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丙﹥丁﹥甲﹥乙 D、甲﹥丙﹥乙﹥丁
50、正确表示3地表各点的气压及气温状况的一项是
A、丙地高温高压 B、丙地低温高压
C、丁地高温高压 D、丁地低温低压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本卷共5小题,共50分。
51、读图2-1:“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①、人们一般把ph值 的雨水称为酸雨。酸雨是向大气中排放 和 等酸性气体所致。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 型酸雨。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③、计划在西安建设化工厂,则该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的_______________方向为宜。
④、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除酸雨外,主要还有全球变暖、 遭破坏。
52、读图2-2“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回答问题:(8分)
①、图中字母A代表的土壤成分是 。
②、土壤的“骨骼”是指 。组成土壤的物质,既有无机物,又有有机物,是固相、 相、 相三相俱全的独特自然体。
③、土壤中 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④、土壤中体积相互消长的两种成分是 和 。
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我国南方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是 。
53、读图2-3,绘图并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①、在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②、此时是 前后日照情况;西安的昼夜状况是 。
③、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 的纬线是 ,南半球的季节是 。
④、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此时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 。
54、图2-4中,岩层甲是含水层,其余均为隔水层,读图回答:(10分)
①、A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在丙处修建大型水库是否合理? 。
为什么?
②、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 ,在地形上是 ,地形形成的原因是 。
③、a、b、c、d四口井中属自流井的是 ;枯井的是 ;流量变化大的是 。
④、为了保护B井水质不受污染,在甲乙处首先应保护好 处的水流。
55、读 “世界石油污染水域示意图”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
①、从图可以看出,世界海洋石油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 和 。
②、在泄油区,部分鱼类迅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③、某油轮从波斯湾驶往丹麦沿海。下面是船长的几则航海日记摘要,请你判断是否可信,并说明理由。
日期 日记摘要 判断 说明理由
1月9日 油轮在A海域航行时,船体吃水较深
1月16日 油轮在B港口停留了3日,阴雨连绵
1月19日 油轮在航经C海峡时,逆水而行
56、读循环示意图2-6和图2-7,回答下列问题:(7分)
①、两幅图中表示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可能含有古生物化石的是
②、在a、b、c、d中,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③、另一幅图表示 循环,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不断迁移转化,而把地理环境中 界和 界联系起来。
2004~2005学年西安市教研室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考试地理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二、本卷共5小题,共50分。
51、① 。 , 。② 。 。 。
③、 。④、 。
52、①、 。②、 、 、 。③、 。④、 、 。⑤、 。53、①、如图,②、 。 。③、 , 。
④、 , 。
54、①、 。 。 。
②、 , , 。 ③、 ; ; 。
④、 。
55、①、 , 。
②、 。 ③、 填表
56、①、 , 。②、 。 。
③、 , 。
2004~2005学年西安市教研室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考试地理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D B D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C B C A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D D C A D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C B D C B B D A A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B B D A C C B D C B
二、本卷共5小题,共50分。(每各答题点1分)
51、①小于5.6。硫氧化物,氮氧化物。②东部地区。硫酸型。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③、东北或西南。④、臭氧层破坏。
52、①、矿物质。②、固相、液相、气相。③、有机质。④、空气、水。⑤、水稻土。53、①、如图
②、12月22日。昼短夜长。③、北回归线,夏。
④、66°34 ,南极圈内。
54、①、断层。不合理。可能引发断层滑动。
②、背斜,山谷,外力侵蚀。 ③、b;a;d。④、甲。
55、①、石油运输航线,石油生产区。②、窒息。
③、
判断 说明理由
不 海水盐度大,浮力大。
可 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
可 密度流
56、①、图2-6,乙。②、c。b。③、生物循环,有机界 无机界。
E
18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丁
等压面
等压面
乙
甲
丙
等压面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判断 说明理由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