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地理 城市化 授课教案-人教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下地理 城市化 授课教案-人教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11-10 10: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教案是曹富祥老师在宁波参加浙江省地理优质课评比所上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临场表现又作了较大修改.
6.4城市化 授课教案
教师:桐乡市茅盾中学 曹富祥
授课年级:高一
课型:新授课
时间:2006-4-11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基于地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和对地理课程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6.4城市化”一节在第六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本章前几小节介绍了城市起源、城市的分布和区位因素,本节内容介绍城市的发展(即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教材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的比较,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理解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认识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综合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并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树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设计思想】
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三个方面,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对教材顺序做适当调整,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提到前面,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放到课的最后,以利于联系宁波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提升。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程序设计】
▲情境创设(新课导入)
展示宁波、北仑的新老城区图片进行对比,导入城市化概念: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过渡:讨论城市化问题,我们从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开始说起)
▲“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这部分的教学设计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探究1:伦敦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这说明城市化有哪些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的分析,突破“城市化标志”这一知识难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
材料2:19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已达75%。进入20世纪,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所“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城市群(带)。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1961~1971年间伦敦城市人口减少0.8%,1971~1981年间人口减少了10.1%,市区人口逐渐迁往郊区居住,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现象。
探究2:以英国城市化过程为例,概况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提示:从城市化水平、速度、过程等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案例的深入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合理解释——交流完善——形成观点)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
案例: 解放以来宁波城市化进程特征
探究3:以我国城市化过程为例,概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设计说明:中国是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在讲述“城市发展不合理”这一特点时,要注意中国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中国是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合理)
[过渡]了解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空间差异,让我们来概括整个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时间特点)。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
学生看书和图6-17,分组讨论并完成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同时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教师出示已绘制的部分“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读图换算,添绘1960年、1980年、2000年的数据)
探究分析4: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特点?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特点?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什么特点?
城市化水平高低由什么决定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和绘图换算,既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又锻炼了图文转换的能力)
[过渡]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城市的发展,但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会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
案例:震后唐山的重建
探究5:震后唐山的重建说明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唐山市周围及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较大城市来支撑,城市的合理布局与发展是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推进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组织领导、控制调整的作用。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又会促进该城市向高水平发展。)
(设计意图: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往往易被忽略,通过以上案例分析,贯穿“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讨论 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二组讨论一个话题,然后请每组的代表就宁波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评。
话题1:浙江省政府提出了修建30°N铁路线的构想,如果能付诸实施,将会给宁波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或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给宁波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话题2:宁波市政府提出了港城宁波、商城宁波、名城宁波、绿城宁波的未来城市发展目标,你认为政府对宁波发展的定位准确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板书: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如何?
逆城市化现象我国有没有出现?
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该如何克服?
请同学们回去查阅有关资料,写出小论文“中国城市化道路之我见”,下一节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角度:
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发达国家的特征
世界城市化进程
标志
时间角度: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城市人口比重 %
50
80
70
60
40
30
20
10
0

18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1900
1880
1860
1840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