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单元[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1-28 18:31:00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1.1人类认识的宇宙 天体的概念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呢? 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宇宙在大爆炸前处于极高温和超高密状态,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的特性物质性:天体----多样性
运动性:天体系统----层次性
一、天体 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种类: 恒星 行星 卫星 流星 彗星 星云
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自然天体(星球等)
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等)
注:不作特殊交代的天体均指自然天体
分类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运动特点:绝对,相对
知识点:光年
星云 (p2)实际上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
猎户座气体星云 蟹状星云
行星
行星是不能进行内核熔融的球状天体,形成并运行于另一个有时发生内核熔融的星体轨道上。
卫星,流星,彗星,星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二、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系统。
天体系统演示天体系统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九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三、九大行星 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海冥
太阳系图片太阳系太阳系图片银河系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为星系。目前能观测到的约有10亿多个。
总星系 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我们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200亿光年为半径的宇宙空间。所包含的星系在10亿个以上 。总星系所含物质中,最多是氢,其次是氦。
已知最远星系,距地球119亿光年
四、宇宙中的地球 位置上: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从表1.1中可以看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
地球与其它行星不同之处就在于地球是有生命存在。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
光照条件稳定:从地球产生到地球上有生物,在这段时间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地球的自身条件是: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外温度变化:海洋的形成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宇宙中的地球时间上是上百亿年,空间上是上百亿光年宇宙的特性:物质性:天体—多样性运动性:天体系统—层次性普通天体特殊天体
稳定的太阳光照
宇宙环境条件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物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外温度变化课后作业同步练习
复习
预习
作业本:地球上为什么能够存在生命?课件22张PPT。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上节课知识回顾]: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
光照条件稳定:从地球产生到地球上有生物,在这段时间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地球自身的物质条件是: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外温度变化:海洋的形成太阳概况太阳简介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什么是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每秒钟4亿吨煤 22亿分之一
太阳的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维持地表温度,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日常生活生产的所需能源
太阳与地球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a、读图我国哪些地方太阳辐射量多哪些地方少
b、分析为什么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最少
c、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Flash演示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 地形的影响
2、? 气候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问题:假如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我国的太阳辐射应该哪里多为什么? 小结: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日常生活生产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什么是太阳活动?
太阳表面常有变化,甚至是激烈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①黑子:太阳表面黑暗的斑点,因比周围温度低而显得黑暗一些,
周期11年。
②耀斑:太阳表面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3.太阳外部的大气层 有内到外:光球,色球,日冕(黑子,耀斑,太阳风)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有很大的相关性,图1.9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
(4)补:太阳黑子活动能降低动物机体免疫力
视频链接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太阳活动
END
图1.9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关系a.降雨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有相关性
b.二者的变化周期大体为11年
c.三个地区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
[选修]月球及其变化 1、? 月相的概念:
月亮的各种不同的视形状即月亮的圆缺变化。
2.月相的成因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②日、地、月三者位置的不断变化。
月相成因分析: 1、? 月球位于公转轨道的A和C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两个位置的月相有什么区别?
2、? 月球位于公转轨道的B和D处,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两个位置的月相有什么区别?
Flash演示
月相周期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初一---------初7,8-------十五--------------初22、23--------初一
新月(朔月) 上弦月????? 满月(望月)? ???? 下弦月 ? 新月(朔月)
前半月、前半夜?? 整夜?????????? ? 后半月、后半夜
西半天、月面朝西?? 东半天---西半天???? 东半天、月面朝东
 
月亮升起、落下的时间:
月相??????升起???? ? 落下
新月????? 日出?????? 日落???????
上弦月???? 正午?????? 午夜
满月 ???? 日落??? ???日出??? ????
下弦月 ??? 午夜????? ?正午
总结: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日常生活生产 1、太阳大气层的组成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活动周期耀斑:耀斑的爆发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气候 电离层磁场课后作业同步练习
复习预习
作业本:课后活动第 1题课件26张PPT。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探测的历程
宇宙资源的开发利用
宇宙环境的保护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宇宙探测
宇宙资源
宇宙空间探索利用[上节课知识回顾]: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宇宙探测历程古代人们的幻想阶段;
15-16世纪欧洲天文学家建立了自己的天文台17世纪初天文望远镜发明,开创了天文观测的新纪元20世纪初各国建立大口径望远镜,并选择观测条件最佳的台址宇宙探测的新时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原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量为83.6公斤。卫星发射升空后共飞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了1440圈。“斯普特尼克”1号
“火星”号探测器 1962年11月1日,前苏联发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1号。这个探测器本体重863.5千克,直径1.1米,高2.3米,装有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和折叠式抛物面天线。它在飞往火星4个月后,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的地方通信中断,考察失败。
“阿波罗”登月计划从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美国相继发射了“阿波罗”11、12、13、14、15、16、17号飞船。1969年7月16日,“阿波11号”进行人类第一次登月飞行。7月21日登上月球,“阿波罗11号”的两个航行员成为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1957年-1981年的航天事业发展的划时代意义 实现了在没有大气干扰的情况下,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以及对宇宙空间环境的直接接触,极大的充实了和丰富了人类关于太阳系和宇宙的知识。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从空间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空间开发利用阶段。“哥伦比亚”号 航天飞机载人航天站
天空实验室 和平号空间站我国的航天事业:“东方红”1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成功
“长征”号系列火箭 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 宇宙探索的意义1、使人类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国际通讯卫星预警卫星(美)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欧洲地球资源卫星生物试验卫星(苏)月面上的试验(美)利用太阳能资源利用矿产资源二、开发宇宙资源 1、空间资源:
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2、太阳能资源:
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
3、矿产资源:
地球上没有的能源3He三、保护宇宙环境 空间垃圾的成因:
A、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B、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
C、航天员扔出船舱外的垃圾。
危害以及措施空间垃圾的危害:因其相对速度很大,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破坏。
空间垃圾的清除方法:
A,改变停止工作的卫星轨道;
B,回收残骸。
课后作业同步练习课件16张PPT。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知识回顾]1、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2、宇宙资源包括哪几方面的资源?
一、地球的自转 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具体分析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1、从不同的方向看地球自转
a、? 从北极上空看:
b、? 从南极上空看:
2、地球自转的周期:
23小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3、地球自转速度 :15度/小时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其余各地角速度都相等
读图1.19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约是赤道的一半
旋转半径小
线速度小旋转半径大
线速度大NS为什么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呢?因为地轴是不旋转的极点在地轴上,
所以极点不自转二、地球的公转 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的具体分析1、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1恒星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表1.2
角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平均每日向东推进约1°。
线速度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平均约30㎞/S
补: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开普勒三定律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解释
普勒三定律
?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并总结出的行星运动所遵循的定律。第一定律:行星运动轨道是椭圆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联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任何两个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半长径立方成正比。 自转和公转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的运动主要是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叠加运动。
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黄赤交角 概念: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
由于地球自转倾斜的角度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所以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也是不变的(一定时期内)。
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即南回归线。
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即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概念: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
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1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变化。
动画演示总结:
课后作业同步练习
预习复习
图1.19 1.22 1.23 请画在作业本上,并做简单解释课件13张PPT。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昼夜更替
地方时
地转偏向力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关系
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一、昼夜交替 由太阳直射点引入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半个地球被照射到半个地球照射不到介绍昼半球、夜半球。
1、晨昏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 2、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用来表示昼夜状态)
参考 P19 图1.24 讨论太阳高度分布
3、太阳日太阳日24h(360059‘)
——昼夜交替的周期
恒星日23h56?‘4’‘(360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二、地方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产生原因: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刻便产生了差异 ,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时区和区时时区
①基准(起点)--本初子午线
②每个时区的范围及东十二区、西十二区的范围
③标准经线:每一个时区的中央经线
区时(标准时)
①定义
每一个时区,以标准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②每一个时区中央经线(标准经线)确定的方法
标准经线的经度 = 时区数×150(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③每一个时区的范围确定的方法
(中央经线的经度数-7.50 , 中央经线的经度数+7.50)
④已知某地的经度,求所属时区:
经度÷150? =时区数 (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3、时区与区时的关系 ①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
②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③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④东、西十二区的区时钟表时间相同,但东十二区的日期比西十二区早一天。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2、偏转规律
①在北半球垂直向右,
南半球垂直向左;
赤道上,物体水平运动没有偏向;
②随速度和纬度增大而加大偏转;
地转偏向力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它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很小,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实例:长江三角洲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 意义(一)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的产生昼夜交替的产生及意义 时区、区时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偏移方向地转偏向力课件14张PPT。1.6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五带的划分 [知识回顾]: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水平偏移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看图1.26分析问题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
Flash演示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2)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1)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冬至日另一种规律概括: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有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赤道以北)达到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达最大值达最大值达最小值达最小值每年太阳直射两次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平面 平面 交角 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 变化太阳高度的 变化太阳高度的 变化四 季五 带昼夜长短的 变化赤道黄道黄赤太阳直射点季节纬度季节纬度小结二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中国: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四季。 欧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四季。 2、气象四季: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1、划分方法:北寒带北 温 带 热 带南 温 带南寒带2、作用: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23026`N23026`S66034`N66034`S北回归线北极圈北回归线北极圈课后作业:达标
写出下列节日北半球所处季节,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情人节;
课件27张PPT。人类认识的宇宙“地心说”—〉“日心说”—〉“星系”—〉现代观测宇宙是物质世界
——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方式Seven Sisters卯 星 团The Jupiter木 星The Saturn土 星Orion Nebula (M42)猎 户 座大 星 云The Horsehead Nebula马 头 状 星 云狮子座流星雨( 1999年11月16-18日)王炎 拍摄余杰鸿 拍摄Comet West
(1976)威 斯 特 彗 星Interstellar Matter(ISM)星 际 物 质Solar Eclipse日 全 食A Picture of the Moon月 球The MoonA Picture of the Earth地 球The EarthAlpha Space StationProbe to TitanSpace Shuttle Takes Off宇宙是不断运动的
——天体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 月 系The Solar System太 阳 系The Milk Way Galaxy银 河 系河 外 星 系M31仙 女 座 大 星 云天体系统的级别月球地球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外其它恒星银河系总星系宇宙是不断发展的
——任何天体都存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生命历程宇宙大爆炸理论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太阳光照较稳定九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地球的宇宙环境较安全距太阳位置适中自转周期不太长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放射性元素衰变及火山活动促使地球表面液态水不断增多探 索 地 外 生 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