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大气环境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 汽固体杂质干洁空气
N2(78%)
O2(21%)
CO2
O3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维持人类和生物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和保温作用吸收紫外线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CO2增多O3减少SO2增多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臭氧空洞温度oC高度(km)01250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利于高空飞行;
保护人类环境无线电通讯大气的垂直分布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1)概况:平均高度12千米;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是大其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各纬度高度不同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1)概况:对流层顶——50~55千米
在22~27千米高度有臭氧层(2)特点气温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随高度增高迅速上升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环境3.高层大气特点:空气稀薄、 密度小、气压低
80~500千米的高空——若干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信低纬度( 0o~30o):
中纬度(30o~60o):
高纬度(60o~90o):17~18km11~12km8~9km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练习练习:一架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到北极,
依次穿过了哪几层?课件14张PPT。大气热力状况一、关于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
向四周放射能量的过程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3.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见图)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短波范围(见图)二、大气的热力作用(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最重要的作用,无选择性,与云层云量相关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易被散射1.吸收作用:2.反射作用:3.散射作用:O3: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CO2:波长较长的红外线4.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不同(见图)(见图)(二)大气的保温效应1.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吸收能量而增温;2.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吸收能量而增温; 地面是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热源。3.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反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见图)二、全球热量平衡
1.就全球多年平均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的热量收支平衡。
(1) 全球: 100 = 34 + 60 + 6
或 47 + 19 = 60 + 6
(2) 地面:47 +106 = 114 + 6 + 10 + 23
(3)大气:19 + 114 + 10 + 23 = 106 + 60
2.人类活动会向大气输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热量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课件15张PPT。大气的运动101010051000关于等压面地面高空1000100210041006地 面1000100210041006受热冷却冷却气压变高气压变低气压变低气压变低气压变高气压变高1000100210041006受热冷却冷却气压变高气压变低气压变低气压变低气压变高气压变高1000100210041006受热冷却冷却气压变高气压变低气压变低气压变低气压变高气压变高2.3 大气的运动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纬度间的差异
一、热力环流
1.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2. 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城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郊区气温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风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关于气压
等压面:气压相等的曲面
等压线:气压相等的线10101006100810021004100610081010AB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101010051000水平气压梯度力2.关于“风”
1.概念:大气的水平运动
2.风向:风的来向
3.风力:按风速划分的等级(0——12级)
3.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4.影响风向的因素
1.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5.实际海平面的风向
1.低压中心(气旋):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图见下页)
2.高压中心(反气旋):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图见下页)(见图)北东西南判断风向101010081006100410021000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高空)风向的变化101010081006100410021000水平地转偏向力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D图例:
气压梯度力方向
风向101010001005G气旋反气旋100010101005课件30张PPT。全球性大气环流一、低纬环流(北半球)
问题:
1、赤道地区气流如何垂直运动,为什么?气 压如何?
2、两极地区气流如何,为什么?气压如何?
3、赤道高空大气如何水平运动?
4、30°N上空的西风如何形成?
5、30°N地区气流如何垂直运动? 30°N近地面气
压 如何?
6、30°N ~ 赤道之间的近地面大气如何水平运动?
7、赤道地区的辐合气流如何形成?
根据上述问题,画出北半球低纬环流圈。二、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问题:
1、近地面,副热带到副极地地区气流如何水平运动,极地到副极地气流如何水平运动?
2、 60°N附近大气怎样垂直运动?极锋如何形成?
3、中纬与高纬高空气流如何运动?
4、副极地地区近地面气压如何?
根据上述问题画出中高纬环流圈。
赤 道30oN60oN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30oS60oS90oS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90oN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
问题:
1、夏季气压带、风带移向何方,为什么?赤道低气
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位置,势力范围有何变
化?
2、春秋两分日的各风带、气压带位置在哪?
3、冬季移向何方,为什么?各风带、气压带的位置、
势力范围有何变化?
4、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影响是什么?季节移动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1.七个气压带:
南北对称、高低相间分布
2.六个风带:
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南北半球风向不同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半球)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 7月份,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增温快,形成的一个个热低压把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切断
最为突出的为亚洲低压,相对应的太平洋上出现太平洋高压
1月份,北半球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的一个个冷高压把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切断
以亚洲高压最为强烈,相对应的太平洋上出现阿留申低压
3.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在南纬30度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三、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明显改变的
现象。
2.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典型:东亚季风
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原前缘的偏北风;
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
高温、湿润、多雨高压脊高压脊低压槽低压槽鞍鞍赤 道30oN60oN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30oS60oS90oS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90oN亚欧大陆太平洋压压0o赤道低气压带30o夏季亚洲低夏威夷高亚欧大陆太平洋压压0o赤道低气压带60o冬季亚洲高阿留申低亚欧大陆太平洋压压0o赤道低气压带30o夏季亚洲低夏威夷高东亚南亚亚欧大陆太平洋压压0o赤道低气压带60o冬季亚洲高阿留申低东亚南亚季风课件26张PPT。常见的天气系统判断下列哪幅图能正确表示锋面?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一、锋面系统
1.锋面:冷暖气团相遇的交界面。
锋面的特点:
(1)锋面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
(2)锋面通常为一个斜面;
(3)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4)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锋线与锋面合称为锋;
(5)由于锋面两侧气团性质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通常
会形成降水、刮风等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锋表示方法暖锋表示方法准静止锋的表示方法暖气团过境前暖气团过境时暖气团过境后 (1)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2)过境时:云层较厚、出现雨雪、
较大的风;
2.冷锋与天气 (3)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天气较好;
(4)是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
(5)举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
(1)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2)暖锋降雨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3.暖锋与天气 (3)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雨;
(4)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5)暖锋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较小。
4.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者遇到地形阻挡,锋面移
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夏初的梅雨天气
锋面系统冷锋暖锋阴雨、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降温、升压、减湿、晴升温、降压、晴过境时过境后低高D图例:
气压梯度力方向
风向101010001005G气旋反气旋100010101005地 面地 面上升——阴雨下沉——晴朗气旋中心反气旋中心二、气旋与反气旋
指低压和低压槽,气流向中心辐合;
1.气旋系统 中心气流上升,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和大风;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 起成为锋面气旋。
指高气压和高压脊,气流向四周辐散;
2.反气旋系统
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好。1.该锋属于______锋2.锋前为____气团
锋后为____气团3.该锋的降水位于锋_____(前、后)4.若锋面在24小时后达到A地,则A地在
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课件22张PPT。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
第二单元 第六课一.形成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状况
人类活动
各气候因子是相互关联的,共同影响气候的形成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地表引起气候差异及气候的季节变化。南温带北温带热 带北寒带南寒带大气环流
下垫面状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比较(北半球)问题: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是如何产生的?下垫面状况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山地与附近平原地区气候比较 (℃)问题:山地与附近平原气候有何差异?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二.气候类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因太阳辐射不同而引起的热量带的差异( 举例:a;b)
因下垫面不同而引起的气候差异(举例:a;b)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
赤道地区气流辐合上升,终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副高或信风控制区,常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西岸有两种情况(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大陆东岸为季风环流控制(举例:a;b;c)
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大陆气候)
两极地区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稀少(极地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世界各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分布于南北纬10度。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终年为上升气流,雨量充沛。热带雨林气候地处热带,终年高温。常年受副高和信风带影响,干燥少雨。热带沙漠气候地处热带,终年高温。七月受赤道低压控制,降雨丰沛;一月受东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热带草原气候地处热带,终年高温。受季风环流控制,七月(西南风)雨量充沛,一月干燥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亚热带大陆东侧(南北纬25°-35°)。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亚热带(南北纬30°-40°)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东侧(南北纬35-50)。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地处温带大陆内部,气候的大陆性明显,气温日年较差大;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比较少。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侧(南北纬40-60)。受盛行西风影响,气候的海洋性明显。终年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高纬,极圈以内,终年酷寒。各月平均温度均在0℃以下。气流以辐合下沉为主,干燥少雨。极地气候气候的变化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气候变化的历史阶段: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19世纪末以来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十九世纪以来北半球气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