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人口迁移杭师院附高 陈接新2006NBA东部全明星2006NBA西部全明星三角贸易示意图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A、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
B、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
E、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
大规模南迁
F、印度的穆斯林流入巴基斯坦
G、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
移居东南亚
H、我国许多农民到城市居住下列人口移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特点: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时间较长改变住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A、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
B、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
E、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
大规模南迁
F、印度的穆斯林流入巴基斯坦
G、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
移居东南亚
H、我国内地人口移居到沿海城市下列人口移动哪些属于人口迁移?A、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
B、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
E、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
大规模南迁
F、印度的穆斯林流入巴基斯坦
G、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
移居东南亚
H、我国内地人口移居到沿海城市下列人口迁移的范围有何不同?特点: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时间较长改变住所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
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A、同学们周末上街购物、节假日外出旅游
B、美国东北工业区人口迁往南部“阳光地带”
C、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伊拉克大量难民流入叙利亚等国
E、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
大规模南迁
F、印度的穆斯林流入巴基斯坦
G、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
移居东南亚
H、我国内地人口移居到沿海城市下列人口迁移的范围有何不同? 新华社报道:2006年5月,在叙利亚北部靠伊拉克边境地区,一名巴勒斯坦男孩在难民营里搬运一条毯子。叙利亚上月宣布允许因躲避内乱而逃离伊拉克的巴勒斯坦人进入叙利亚境内避难。在约旦于今年3月关闭约伊边境之后,许多滞留边境的伊拉克难民终于有了容身之地。 材料一:政治因素 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印度人口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目前,南亚次大陆三个大国人口的宗教构成中,印度80%以上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则分别占本国人口的98%和80%。 材料二:社会文化因素 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东北五大湖地区环境恶化,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脱离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开始迁往美国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相对于美国中高纬地区,北纬35°以南地区阳光明媚,气候温暖。特别是南部沿海各州气候环境更为适宜。 材料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一阶段迁移的主流是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材料四:经济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 家庭婚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下列人口移动中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3、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1)、民工流的成因 A、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B、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C、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2)、民工流的流向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市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区(3)、流动方式----已自发的流动为主(4)、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5)、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A、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
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B、给城市的治安管理、社会秩序等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A、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求矛盾。
B、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C、促进了城市商业发展,增加了城市收入。
D、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E、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作出了贡献。
F、为城市与农村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和接受。(第二课堂第16页)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思考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口迁移量最多的地区是
京津唐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
(2)新疆吸引人口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是 。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和 。
地理信息技术在新地理课程中的辅助教学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地理教学的基本功能分析
GIS能回答地理事物在哪里、有怎样的空间分布趋势、各地理事物之间空间关系如何等问题,其次,它也能进行模拟演示、数据输出等。所以,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基于以上功能体现的:
1.GIS实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分布规律的辅助教学 即应用GIS在空间上显示符合某一条件的地理要素,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空间概念。如利用GIS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查询、显示功能,辅助讲授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也可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GIS实现地理事物环境分析辅助教学 即确定某地理要素一定范围内的其他地理要素的分布。如确定离某条河流100千米内人口大于20万的城市分布,从而为内河运输、灌溉发电、洪灾预防等各种人类活动提供环境分析与决策,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借助GIS查询功能,如查询某城市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线路,或较大区域内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的线路,GIS可以提供多条线路,也可能给出最佳路径,这些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空间判断和决策能力都有好处。
3.GIS实现地理事物变化趋势的辅助教学 利用GIS对地理事物不同时段地理信息空间分布的显示,能展现其各阶段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如在讲授城市化或土地利用变化等问题时,将不同时段的城市扩展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直观显示,能帮助学生对城市化过程或土地利用变迁有深刻的了解。另外,GIS能灵活添加图层要素,如叠加城市交通、城市商业网点等信息,使教学过程灵活多变,能培养学生科学客观分析问题的观念。
4.GIS实现数据统计分析与地理直观的辅助教学 无论是地理科学本身,还是地理教学,直观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GIS能实现统计分析、图表直观显示。具体地,GIS可以进行数据排序显示(如将美国各州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地理知识)、专题地图制作(GIS软件可以制交通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旅游规划图等各类专题图)等。
GIS软件本身附带的数据(如Arcview带有美国、加拿大以及世界等图形和属性数据),以及网络、光盘提供的矢量文件、GIS研究者或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等,都是制作GIS专题地图良好的数据。
5.网络GIS、多媒体GIS的辅助教学 大多数网络GIS提供交通、旅游、购物等多类信息的在线查询功能。如选择出发地点和目的地,系统将显示最佳交通路线等。网络GIS地图上可以由用户选择地图风格、地图比例及图层目录,并实时更新数据。目前,知名的网络GIS地址如:http://www.mapinfo.com/、http://www.intergraph.com/、http://www.esri.com/、http://www.autodesk.com/、http://www.bently.com/、http://www.mapxsite.com/等。网络GIS网站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GIS功能,培养学生空间信息查询、分析能力。
多媒体GIS(MGIS)在辅助地理教学中主要指GIS热链接(hot link)。它是指在专题属性表中增加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声音等文件字段,实现地图要素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MGIS将多媒体与GIS合二为一,能丰富教育内容,提高GIS的表现力。另外,MGIS还可以结合3D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发挥更为强大的GIS辅助教学功能。如“数字北京”系统中,能够进行三维漫游,实现从“街区”进入房屋内部的漫游,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属性库链接查询感兴趣的信息,包括各类多媒体信息。这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程中的城市地理、城乡规划等知识非常有好处。
二、遥感(RS)辅助地理教学的基本功能分析
1.遥感辅助讲授全球变化与环境生态问题 通过遥感监测案例及其影像,帮助学生对地球环境进行立体观察,帮助认识全球环境的整体性与变化过程。如利用遥感影像帮助学生了解全球温度变化、温室效应等。美国航宇局(NASA)以遥感手段获得全球臭氧的分布,每年在网络上发布南极臭氧浓度分布合成图,这些材料是辅助讲授全球臭氧分布及异常变化等全球变化的极好素材。另外,利用遥感在全球植被覆盖变化监测、地球大气监测等应用案例与影像可以辅助讲授环境变化;利用遥感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大气污染等监测的案例与影像辅助讲授环境问题。
在讲授城市、区域或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可以借助遥感影像帮助学生了解植被分布、土地利用及分布,提高学生宏观观察、分析能力。如利用遥感在毁林进程监测、全球森林分布变化监测等实例及影像,辅助讲授全球植被覆盖变化;利用遥感在土地利用普查中的实例和影像,辅助讲授土地利用和农作分布;利用遥感在城市生态监测、绿化率调查的实例和影像,辅助讲授城市环境与生态等。
2.遥感辅助讲授灾害过程、灾害分布及灾害评估 地表许多灾害从影响区域来说,可能波及到一个很大的区域,遥感的大范围观测的特征提供了监测灾害的可能,相关的遥感影像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区域性过程。如利用遥感在草原和森林火灾监测、沙尘暴灾害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监测的案例与影像,辅助讲授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影响分析。如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代技术对森林防灾救灾中的意义。又如,火山、地震等过程对学生来说很难有直观上的体验,利用遥感影像,能够宏观、逼真地展现它们的发生过程或活动状态。
3.遥感辅助讲授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教学中,可以利用遥感图像帮助学生识别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利用遥感影像帮助学生识别地形分布、理解内外营力对地貌形态构成的作用,掌握主要地形分布及其特征;利用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分布等中的应用实例或影像,辅助讲授自然资源等。
在辅助讲授地质运动的构造运动中,因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这种运动常常会在地貌、水系等特征上表现出来,通过遥感图像判读地貌水系等特征,能帮助学生对构造运动的理解。如遥感图像上深切的河谷则可能是地表抬升运动的结果。
4.遥感辅助讲授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 遥感辅助教学应包括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辅助教学两个方面。人文地理的辅助教学主要指对人口、聚落(城市、乡村)、交通等各人文要素的分布,以及这些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等。如辅助讲授城市化问题、人口与城市发展、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知识。例如,航空遥感可以直接形成城市影像地图,优于1m分辨率遥感图像可以用于识别市政设施和各种城市建筑,这对讲授城市概况、结构、区位等问题具有非常直观、生动的效果,也是讲授城市环境问题的好素材。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辅助地理教学的基本功能分析
GPS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没有GIS和遥感广泛,但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和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挖掘GPS的辅助教学功能,加强其教学应用,也是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的教学切入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GPS辅助讲授测量技术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测量技术虽然不是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部分,但它的发展却与地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家园,而GPS是目前测量学中最先进的手段之一。通过向学生介绍GPS的广泛应用性,使学生了解到地理信息与生活的关系,消除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知识的“恐惧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拓宽知识面。
2. 借助GPS辅助讲授制图、交通、气象、工程等
具体地,GPS可以辅助讲授地图、计算机制图的发展;辅助讲授现代农业发展(如GP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辅助讲授现代交通发展(如GPS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辅助讲授天气与气候(如GPS在大气物理观测中的应用);辅助讲授地球研究进展(如GPS在地球勘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辅助讲授大型工程建设(如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辅助讲授海洋地理(如GPS在远洋航线设定与监测、船只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的应用);辅助讲授宇宙、太空知识(如GPS在飞机导航、航空遥感控制、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等的应用)。另外,与RS、GPS结合,可以辅助讲授“3S”的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信息技术与现代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课件64张PPT。必修Ⅱ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解读温州中学 雷 鸣“教学要求”的解读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1.了解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
2.理解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4.举例说明产业活动的地域差异。 基本要求 :
1.了解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 能说出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有哪些?还要知道为什么?▲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①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条件(b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2.理解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能结合实例解释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②区位条件变化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b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3.了解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知道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有哪些?怎样联系?能对实例进行判断。▲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c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4.举例说明产业活动的地域差异。举出实例或给出实例说明产业活动的地域差异。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发展要求 :
运用“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分布及空间集聚现象。 能根据“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分布及空间集聚现象”的实例,解释它是如何体现“因地制宜”这一产业布局原理的,或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说明 :
对于“区位”和“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作一般了解。 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区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作为引课之用,或插入教学环节中,或取消。阅读材料1:P50 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之用,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2:P54 作为教材中“科技与信息联系”的解释、补充,帮助学生理解,不作知识上的要求,特别是“技术的地域扩散的形式”。阅读材料3:P56 作为正文的解释,不作知识上的要求,但可以作为一个教学案例。阅读材料4:P58“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让学生得出“聚落的区位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区位条件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结论,同时为后续“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作好铺垫。 活动1:P51“活动”的要求 作为课堂练习,通过“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主要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的影响。活动时,教师可以提示:对主导因素指向明显的企业,往往会在主要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落户,如甜菜制糖—原料产地(称为“原料指向型”),普通服装—廉价劳动力(称为“劳动力指向型”)等,以帮助学生理解。 活动2:P52“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对具体的一个地区或一个案例进行生产协作上的分析,并进行简要的评价,从而加深理解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活动3:P53“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生产协作和联系的主要形式有集聚型和分散型;学会通过某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分析,来评价这一产业活动在地域分布上的合理性。活动4:P55“活动”的要求 第1、3题作为巩固练习。第2、4题,实践“活动”,加强知识应用。活动5:P56-57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 :
1.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
2.了解农业地域分工,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
3.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和区位因素。 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说明 :
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理解绿色农业的生态意义。 “教学要求”的解读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 :
1.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知道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这三大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能结合实例分析、判断主要区位因素。▲3.农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 (c )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 :
2.了解农业地域分工,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教学要求”的解读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地域分工的含义;知道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6种);能举出实例或根据案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4.农业地域类型
①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a)
②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b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基本要求 :
3.了解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和区位因素。“教学要求”的解读 能根据图示判断小麦、水稻、玉米生产的地域分布,并说出其区位因素。▲4.农业地域类型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和区位因素(c )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能结合实例,从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入手,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并概括总结其形成原因;能对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正文地位。通过阅读,能知道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和水分等方面;经过分析能理解自然条件的四个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阅读材料1:P59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是对教材的解释、说明。通过阅读,能理解农业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意义;了解“耕作制度”的含义。阅读材料2:P60-61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知识拓展或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3:P61--62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正文的地位。通过阅读,能知道6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能说出这些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阅读材料4:P63--64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 作为巩固练习。活动1:P60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作为巩固练习。活动2:P61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作为巩固练习。活动3:P62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知道农业生产的分类;了解地理事物的分类方法。活动4:P65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能据图说出三类粮食作物的分布地区、形成原因。学会通过作物生长习性和自然条件相结合来分析作物分布的形成原因。活动5:P65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活动”的要求活动6:P66
知识应用。活动7:P66
调查活动。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1.了解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
2.结合实例对某工业部门布局进行利弊分析。
3.了解“投入——产出”的工业生产链。
4.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产业转移、集聚的影响。
5. 理解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地域的区位条件、发展特点。 说明 :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因素没有本质区别。工业区位因素是指宏观的,工业布局因素则更具体。 “教学要求”的解读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1.了解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结合实例分析,了解这三大主要因素与工业生产、布局的关系。▲5.工业区位因素
①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生产与布局的影响(b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2.结合实例对某工业部门布局进行利弊分析。“教学要求”的解读 了解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生态因素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能结合实例对某工业部门布局进行利弊分析,并学会分析方法。▲5.工业区位因素
②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生态因素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c )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3.了解“投入——产出”的工业生产链。“教学要求”的解读 了解工业生产活动过程和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6.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投入——产出”工业生产链的含义(b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4.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产业转移、集聚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了解世界各地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的原因,加深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对产业转移和集聚的影响。▲6.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②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b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基本要求 :
5. 理解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要求”的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了解不同工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知道环境污染是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结合“活动”分析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条件,并能进行合理布局。▲6.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③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关系(c ) 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地域的区位条件、发展特点。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学会从某地区的工业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得出该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并概括其发展特点。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因素没有本质区别。工业区位因素是指宏观的,工业布局因素则更具体。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正文的地位。通过阅读,能了解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生态因素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阅读材料1(P68):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作为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2(P69):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作为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3( P 74):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 通过“活动”,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活动1:P68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要提示风向、风频的基本概念和风向频率图的识别方法,结合第二章的城市布局知识进行分析,了解工业与居民区的关系。也为后续的“工业与环境”作铺垫。活动2:P69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作为知识应用;学会分析方法。活动3:P70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 作为巩固练习。活动4:P71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作为巩固练习。活动5:P72 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作为巩固练习。活动6:P73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 正文的地位。通过“活动”,知道环境污染是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得出一些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条件,并学会进行合理布局。活动7:P743.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活动”的要求活动8:P74-75
作为知识应用;学会分析方法。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 :
1.了解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成、空间分布的影响。
2.了解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城镇兴衰的关系。
3.了解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发展要求 :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说明 :
不宜过多强调运输方式特点,重点讲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的解读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 :
1.了解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成、空间分布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①通过读图分析,能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结论。
②知道交通条件对聚落的空间布局影响,表现为聚落往往沿交通干线分布。▲7.交通运输与聚落
①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成的影响(b )
②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b )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 :
2.了解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城镇兴衰的关系。“教学要求”的解读 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镇的分布规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一个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8.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与城镇兴衰的关系及图示(c )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基本要求 :
3.了解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教学要求”的解读 ①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商业活动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便利的地方就容易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商业中心的繁荣又能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②知道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布局的影响。▲9.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①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及图示(c )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说明 :
不宜过多强调运输方式特点,重点讲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 通过阅读,对规律性知识加以印证;加深对规律性知识的理解。阅读材料1(P79):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的解读作为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阅读材料2(P82):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作为知识的拓展。通过“活动”,了解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活动1:P77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第1题作为“发展要求”。通过“活动”,了解水陆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第2题是实地调查 ,作为知识应用。活动2:P78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正文的地位,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活动”,了解水运与城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了解城市的分布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活动3:P79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可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活动”,理解交通运输的变化与城镇兴衰的关系。活动4:P80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可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活动”,了解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活动5:P81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活动”的要求 调查实践活动 。若安排在课前进行,可作为教学案例;若安排在课后进行,则可作为知识应用。活动6:P83请大家批评指正!课件20张PPT。----教材解析与教法建议“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汤国荣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0575-8905976
zjsxtgr@163.com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环境问题与
可持续发展区域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必修Ⅱ
(宏观 、基础)必修Ⅲ
(典型案例)选修Ⅵ (具体、深化)必修Ⅰ必修Ⅱ对立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的主要途径解决措施概念类型表现成因主要环境问题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基本内涵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公众参与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具体策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后果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土地、森林、水、海洋等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措施协调人地关系的四对基本关二、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知道环境问题的类型)(认识人地关系的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区域可持续发展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选修 Ⅵ 环境保护三、教学基本策略1.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注重案例的选择与分析)
2.关注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教学。
(落实知识与技能)
3.关注现实,从地理视角分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实例。
(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操作层面上:1.做好“减法与加法”“减法” ——提炼本章的主干核心知识。基本概念 :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 :环境问题形成机制、可持续发展内涵(原则)与主要途径;“加法” ——联系实际,增加典型案例。基本概念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容量、环境自净能力等2.处理好“探究活动”需达到的目标活动1(P87):了解环境问题的不同分类标准;能根据具体材料,对环境问题进行正确的归类。
活动2 (P87):①能列举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破坏的基本形式;②能辩证分析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关系;③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活动3 (P90):①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与绘制技能;②正确理解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③规范自己的行为。
活动4 (P91)、活动5(P92)、活动6(P93) : ①学会地理信息材料处理与分析;②初步理解环境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产生的原因、存在的危害和防治的对策;③培养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活动1 (P96):①能根据实际材料提取其包含的“人地思想”,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了解古代的有哪些人地关系思想?②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从中感悟古代“人地思想”中的不科学性问题。
活动2(P97):①资料信息收集分析能力;②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两个阶段(工业革命为界)的主要思想演变及产生变化的原因;③学会对比分析(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方法。第3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活动1(P98):①认识人类面临的资源形势;②学会统计图的阅读分析;③感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活动2 (P100):感悟出与其对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观念)
活动3 (P101): ①能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入手,判断出人类某一生产或生活行为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观;②能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③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4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活动1(P102):①提升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②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三个层次;③感悟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重要性。
活动2 (P103): ①提升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②了解“清洁生产”或“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特点;③理解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
活动3~6 (P101~107): ①了解不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措施;②提升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③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7(P107):①认识“从我做起”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②形成环保意识。
活动8(P108):①培养调查分析能力和探究思维;②形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③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3.关注“细节”,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四者之间的联系,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 对比分析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环境问题的思维模式。 4.关注“现实”,适度拓展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应用如“十一五”规划:“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清洁生产是一种综合性、预防性的环境管理战略,其目的就是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产品和服务以及它们所需要的生产、分配和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具体地说: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案例)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原则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原则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长度;资源化原则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可以促使决策部门和公众观念的变化。绿色奥运与北京垃圾谢 谢!课件35张PPT。高中地理必修Ⅲ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冯凭13867275211
E:fphcm196165@sina.com1.1 区域的基本含义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区域的概念”要求能识记。
“区域的基本特征”要求能够理解,并通过活动,学会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
阅读材料“区域地理学”不作知识性要求。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理解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要求能识记。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要求通过活动,在理解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因素的基础上,能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教材活动中的两个案例不作知识性要求。
阅读材料“区域空间结构”不作知识性要求。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要求能识记。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要求能识记。
4.理解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了解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表现。
知道不同发展水平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特点。
通过活动,学会对实际区域案例的产业结构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阅读材料“区域产业划分”不作知识性要求。5.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数据和图表的分析方法,比较的方法。
6.树立区域的整体性观念。
要求建立起区域中各要素,包括自然区域中的个自然因素之间,社会经济区域中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观念。这里强调的是观念。
发展要求:
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区域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区域环境的综合性特征。
要求能综合分析自然区域或社会经济区域实际案例的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说明:“从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区域空间结构特点”的相关知识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
活动1:建议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1):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
建议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在课内以讨论的方式完成。
活动(2):读图1—1、1—2、1—3、1—4,说一说自己家乡所在地与图中的四个地区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哪些差异?观察图1—5、1—6、1—7,分别说出他们的区域特征,谈一谈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别?
活动目标要求:
通过两个读图活动,了解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训练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感悟区域间的差异。
对7张图片所示区域类型(如雨林区域、工业区)的特征不作知识性要求。活动2: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观察图1—9,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活动目标要求:
培养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
能对实际区域特征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
两个案例不作知识性要求。
建议:第2个活动的材料可以用浙江省的资料替代。活动3:阅读材料,判断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及原因;阅读材料,探讨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三种区域的特征。
活动目标要求:
问题1:要求通过案例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提高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的理解。
问题2和问题3:仅作为巩固性练习。三种区域的特征分析不作知识性要求。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要求识记。并识记在这三个指标下的区域发展水平类型。
“人文发展指数”不作要求。
阅读材料“区域开发方式”不作知识性要求。2.理解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知道区域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
理解三个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能分析教材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
三个活动中的材料和问题分析的结果不作知识性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格局图不作知识性要求,仅作为工业化阶段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案例。
阅读材料“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作知识性要求。3.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影响。
通过活动达到的能力训练。
发展要求:
能够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其区域发展特点。
能分析实际案例,说明案例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
说明:“人文发展指数”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
建议教学过程中安排两个活动。
活动1:把教材中的探究活动1和活动2合并。
阅读美国匹兹堡案例材料二则,讨论问题:
①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
②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③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④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级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⑤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活动目标要求: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理解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以及在此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
训练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活动2:继续阅读美国匹兹堡案例材料,讨论问题:
活动目标要求: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理解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如何应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
训练学生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要求识记到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空间分布。2.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了解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差异,理解其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了解东、中、西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了解东、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差异。
理解三大经济地带发展差异及形成原因。
阅读材料“城市化水平”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不作知识性要求。
图1--18“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要求能识记。3.查找、运用资料,归纳、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划分的界线。
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和区域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知道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图示。
知道西部地区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发展要求:
掌握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方法。
运用图表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要素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实际案例的区域发展特征与差异。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
活动1: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讨论三个问题。
活动目标要求:
问题1: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及空间分布作知识性要求。
问题2和问题3: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问题。活动2:建议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1):读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活动目标要求:
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能分析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和改进对策(作知识性要求)。
活动(2):读图1—15、1—16,分析该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并作评价。
活动目标要求:
训练学生利用图表数据分析概括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及差异的能力,尝试对区域产业结构特征进行评价。活动3:探究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活动目标要求:
运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并掌握一般的分析模型。
理解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作知识性要求)。
建议: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带的区域发展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各种差异的形成和影响因素,通过讨论,总结原因。活动4:查找有关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区域特征和差异。
活动目标要求:
学习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分析、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区域差异。
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区域发展差异及形成原因(作知识性要求)。
建议:此探究活动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让学生在图书馆或上网查找。
活动5:问题讨论:
①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既集中表现为东、西部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②有人认为,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西部大开发,则主要是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侧重于公平。对这个问题,你又是怎样看待的?
活动目标要求:
通过问题1的讨论,进一步了解我国区域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问题2的讨论,形成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的观点。 1.4区域经济联系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阅读材料“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只作发展要求。
知道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2.了解我国能源与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意义。
理解我国跨区域资源调配的意义。
知道南水北调工程三条规划线路的方案和图示。
阅读材料“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要求知道三条线路的起止点。
知道西气东输工程的规划方案和图示。
阅读材料“西气东输工程将有效治理大气污染”不作知识性要求。
知道西电东送的规划方案及图示。
阅读材料“黄河上游将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不作知识性要求。
阅读材料“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中跨流域调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要求能了解。对策不作知识性要求。3.分析产业转移的三个典型案例,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
了解产业转移的三个典型案例的转移特点和原因。
归纳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分析实际案例。
阅读材料“产业转移给广西环境保护带来的尴尬”只作为案例,不作知识性要求。发展要求:
1.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
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影响,能分析实际案例。
2.能一分为二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有关区域产生的影响。
要求能建立起对经济现象综合的、全面的、辨证的认识观。
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活动建议和活动要求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1:收集有关资料,阐述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活动目标要求:
训练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
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作知识性要求)。
建议:材料也可以由教师提供,或者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活动2:阅读图1—22我国西气东输线路和有关材料,讨论问题:西气东输工程将给甘肃省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是否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涉及地区的影响?
活动目标要求: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过程中对涉及的有关区域可能产生的影响。案例本身不作知识性要求。活动3:读图1—28广东部分地区工业转移示意图和相关材料,讨论下列问题:
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
活动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
分析资料,理解广东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原因,认识这种集群效应的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性要求)。建议增加活动4:分组讨论,分析有关三峡工程的材料,说明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有何意义?它对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活动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的资料阅读、分析和归纳能力。
分析三峡工程的案例,理解西电东送的意义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建议:活动1、活动2、活动4可以放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中进行。关于新课程“活动”教育的几个问题“活动”设置数量偏多,对“活动”适当压缩。
对“活动”的价值需要评估。
根据教学的实际,对“活动”的内容做适当改造。
根据教学实际,重新设计或增加“活动”设置。
注重“活动”在能力培养和知识构建中的双重作用
“活动”必须强调“过程”和“探究”。谢谢课件101张PPT。1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指导意见解读浙江教育学院 朱光良
E-mail:zjhzzgl@zj.com高中地理必修Ⅲ2本章内容的地位分析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地理问题。尽管不少的地理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是,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区域的实际,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所以,“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也就成为本模块的首先要学习的内容了。
本模块(必修Ⅲ)的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是因为,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无论是部门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必然是具体的区域,具体的空间。”“区域持续发展的研究是一切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落实与检验。” 3本章内容的地位分析同时,“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应用地理范畴,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这正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因此,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本模块的核心内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在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4本章内容的地位分析由于“区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又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各有其特性。
就学生而言,不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包罗进来,因而只能选择一部分相对比较重要的问题(“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作为案例进行讨论。
这些选题充分关注到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理事实,所选择的问题,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结合的比较紧密,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相关的国情教育。5课程标准内容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6本章内容的地位分析这些内容“标准”都要求“以……为例,分析……”,这体现了新课程“强调案例教学”的理念。
通过案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希望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7本章内容的地位分析就课堂教学而言,很难穷尽诸如区域环境和发展、流域开发、区域农业生产等地理问题,而这些问题,虽然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同一类问题又都带有共性。
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分析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在掌握相关的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其他实例,以说明典型实例中未能包括的内容和方法。8课程标准内容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9“湘教版”教材第二章内容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2.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2.5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0课程标准内容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章节内容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1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章节内容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3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4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关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不但要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还要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有了上面的铺垫,本节的核心就落实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上来。15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危害
请注意,教材中对荒漠化含义的阐述,与课程标准中的有差异,以教材中的为准。
通过案例分析,归纳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为案例,总结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通过典型案例,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地表植被,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16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要求
发展要求
能分析当地或某一区域内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这体现了教学中的知识迁移、原理应用。
可结合“说明”中的内容(土壤盐碱化、“红色荒漠”)展开。17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要求
说明
可适当补充其它土地退化的类型,如土壤盐碱化、“红色荒漠”等
考虑到我省的荒漠化(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壤盐碱化、“红色荒漠”等,让学生感受发生在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问题。
也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18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建议
考虑到本节内容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不妨采用多媒体辅助法、案例分析法,直观介绍荒漠化的含义,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利用课本中的材料外,教师可补充一些世界荒漠化典型地区的素材,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这一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对策19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建议
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
阅读一(P36)“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主要起到让学生感受荒漠化问题的存在以及危害,与教材的第一句话相衔接。其中的危害,可以作为后面探讨“荒漠化的危害”的铺垫。
阅读二(P37)“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应以“正文”的要求给予重视,因为这是分析、归纳荒漠化产生的原因的必要素材。
阅读三(P39)“消失的楼兰古国”,只是作为“荒漠化的危害”的一个佐证实例,不作记忆性要求。20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4个活动。
活动1、2、3:这3个活动可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从而加深对我国两大类型土地荒漠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的理解,关注我国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活动4:在课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活动中所提及的某个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并作初步分析;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并引发讨论,初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
在课前安排学生实地走访或调查当地土地利用(如红壤)的状况,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就学生所调查的内容,让他们阐述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展示自己对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让学生在了解当地区域发展特点的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1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活动要求
活动1(P36):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
教学中需补充黄土高原的更多资料。
活动2(P37):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理解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与荒漠化的关系,或者说要理解什么样的自然地理特征会引发荒漠化现象。
建议本活动与阅读二整合(阅读+活动)。22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活动要求
活动3(P38):
通过本活动,学生不但应理解垦荒、滥牧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应掌握(理解)图2-4所表达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活动,理解南方地区“红色荒漠”的成因及分布。
教学中需补充有关“红色荒漠”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中交流)。23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活动要求
活动4(P40):
本活动作为本节内容的总结提升,可检验学习效果。
在课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本活动,每个小组选择活动中所提及的某个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并作初步分析,学习成果在下次课堂中交流,并引发讨论,初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
通过本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24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25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关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不但要了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还要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有了上面的铺垫,本节的核心就落实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上来。26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及我国主要湿地分布
湿地的概念。
关于湿地的类型,只要知道几种主要类型,不必系统地罗列。
我国主要湿地分布地不作识记要求。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27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通过阅读相关材料,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材料是指“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对此阅读材料,只要把握由此总结出来的湿地的重要价值,不必关注细节。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阅读二和活动3来完成。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28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通过分析、讨论,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仍然以洞庭湖案例(阅读三和活动4)来分析、讨论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的问题。关于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要强调因地制宜的理念。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29教学要求
发展要求
了解湿地形成的地理背景;理解湿地保护与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这对于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有帮助。
也可以起到地理知识的联系与综合的作用。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0教学要求
说明
我国主要湿地分布地不作识记要求
因为没有必要记忆这些东西。
但通过图2-7,要知道我国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1教学建议
建议运用讲解法、观察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合理运用教材中相关湿地的材料,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分析、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和其重要价值
可用调查法、讨论法,引导学生结合家乡湿地开发状况,理解湿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感悟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2教学建议
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
阅读一(P4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这是总结“湿地的重要价值”的素材,细节不重要,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很重要。
阅读二(P44)“萎缩的洞庭湖”,这是理解“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的问题”的素材,细节不重要,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很重要。
阅读三(45)“洞庭湖“变”大了”,这是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的素材。就洞庭湖湿地而言,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河道、移民建镇等是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的具体措施,这些是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3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4个活动。
活动1:通过对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的自主阅读,得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结论。
活动2、3:建议充分利用教材中阅读材料,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上网搜集洞庭湖湿地保护的相关材料,对活动所提及的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分析,并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其中活动3中的第5个问题可替换为当地的湿地调查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学校所在地区湿地的相关资料,了解目前对湿地的开发利用状况;以便课内让学生运用收集的素材,对家乡的湿地开发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方案。
活动4:在课内让学生根据收集的素材对家乡的湿地开发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方案。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4活动要求
活动1(P42):
通过本活动(读图2-7),了解我国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通过本活动(读图2-7),知道我国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东西差异)。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5活动要求
活动2(P43):
建议本活动和阅读一合并进行(阅读+活动) 。
通过本活动,学生主要应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活动中的三个问题是帮助学生深化对湿地的重要价值的理解。教师应把握这个尺度。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6活动要求
活动3(P44):
建议本活动和阅读二合并进行(阅读+活动) 。
通过本活动,学生主要应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活动中的第五点,可引入家乡(本省、本市)的资料,且最好是不同类型湿地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湿地问题的了解。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7活动要求
活动4(P46):
建议本活动和阅读三合并进行(阅读+活动) 。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了解一些关于湿地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措施,并能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些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活动中的后两点,可引入家乡(本省、本市)的资料,且最好是不同类型湿地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湿地问题的了解。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38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39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要求以某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为实例,分析其综合开发利用问题。
由于不同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对策也不相同。
本条“标准”的重点并不是某一流域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而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40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是:
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说出其发展的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4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了解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曾经出现的主要环境与发展问题。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2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通过案例探究,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措施和经验
理解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上,如何利用该流域的有利因素进行开发建设,如何针对制约因素综合治理。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3教学要求
发展要求
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体现了教学中的知识迁移、原理应用。
教学中可适当引入我国某流域案例(乡土案例)开展讨论,以深化对教材案例的理解。
进一步理解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4教学要求
说明
在具体案例分析讨论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不必过分强调结论
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答案不是唯一的。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5教学建议
可通过案例分析法指导学生了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通过图片、影像资料等各类素材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田纳西河流域的巨大变化
可以采用比较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整治对我国的启示作用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6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1、2: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图像,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地理背景,了解水资源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分组讨论分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表述不同见解,提高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活动3:建议选择黄河流域或家乡小流域治理为活动对象,收集资料,并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综合整治的合理化建议。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7活动要求
活动1(P47):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这些特征对流域开发的影响。
教学中需补充田纳西河流域的更多资料,特别是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教材中的图2-14太简单)。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4849活动要求
活动2(P48):
这是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基本内容的具体展开。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理解河流水力资源梯级开发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工业建设、农业发展的特点 。
关于河流水力资源梯级开发,建议补充示意图。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5051活动要求
活动2(P48):
这是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基本内容的具体展开。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理解河流水力资源梯级开发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工业建设、农业发展的特点 。
关于河流水力资源梯级开发,建议补充示意图。
教学中适当补充田纳西河流域关于工业建设、农业发展特点的更多资料。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52活动要求
活动3(P50):
本活动的主题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对我国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启示。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了解黄河流域(或家乡某一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具体可行措施。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53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54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土地资源、气候、水资源等密切相关。
本条标准要求在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再来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本条标准所说的农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等。55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不同的农业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就种植业而言,温度决定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的高低,而降水量的多少(不考虑灌溉因素)也决定了种植业的分布区域和范围。56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所以不同区域农业的布局是不一样的。
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布局,既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也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
只有在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57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通过读图分析,把握美国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首先要了解美国本土的自然地理特征(例如地形)。
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就是教材中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对美国主要农业带形成原因的分析,理解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特点及意义
理解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特点。
了解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意义。
了解美国主要农业带(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形成的原因。
具体的各农业带位置不必具体记忆。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58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了解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
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树立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观点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59教学要求
发展要求
掌握分析农业区位的基本方法,能结合具体区域的信息材料,分析其区位条件,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农业区位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掌握分析农业区位的基本方法,就是从这些因素去分析区位条件。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要结合具体区域的农业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0教学要求
说明
案例材料中知识不作识记要求
这主要是指阅读五中所涉及的知识。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1教学建议
采用图表探究教学法进行“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教学,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美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教学,理解“地区专门化生产”意义和作用。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进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教学,了解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2教学建议
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
阅读一(P52)“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这是农业区位条件之一,应作为正文要求。
阅读二(P53)“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通过阅读此材料,不但要了解美国主要农业带(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形成的原因,还应理解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特点。
阅读三(P54)“沙尘暴威胁美国农业”,这只是说明了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作记忆性要求。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3教学建议
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
阅读四(P55)“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这是本节第三点的核心内容,应按正文要求。重点是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政策。
阅读五(P56)“保护性耕作”,属于知识补充性阅读材料,其内容不作识记要求。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4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
活动1、2:多媒体分步展示美国地形、气候、交通图及相关需探究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将图表中的信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带着问题分组探究,成果交流。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所学“农业的区位因素”的知识,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
活动3:引导学生阅读“美国农作物分布示意”图,按“分布在哪里?与周围事物有何联系?”这一区位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别就“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三个区域展开分析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三个农业带的共性进行归纳,得出美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地区专门化)及其作用。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5活动设计
活动4:课前布置调查要求:上网了解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课堂展示调查成果,归纳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组讨论其产生原因;结合教材活动案例和阅读材料探讨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活动5:可作为课后探究作业,重点探究“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有哪些借鉴意义”。其它2问,可作为思考性作业来完成。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6活动要求
活动1(P51):
通过本活动(读图2-17、图2-18),了解影响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
开展本活动需要进一步补充影响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7活动要求
活动2(P52):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了解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农业生产将向区域专门化方向发展。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8活动要求
活动3(P53):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理解美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69活动要求
活动4(P55):
通过本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学生应理解控制化肥、农药污染的“处方”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70活动要求
活动5(P57):
通过本活动,进一步理解实现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具体做法,以及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借鉴意义。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71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72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能源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不同区域的能源或矿产资源的构成各不相同。
因此,在以某区域为例探讨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首先应分析该区域的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和特点。
同时,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也会不同影响。73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所以在以某一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还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通过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说明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区域可持续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74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综上所述,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应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和特点、地理环境状况;
第二,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三,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75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
鲁尔工业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除了煤炭储量大,还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理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从能源的角度,一方面,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提高了,另一方面,石油、核能的应用。
从科技的角度,技术的发展使鲁尔区主导产业就业需求量显著减少。
另外,单一的工业结构也制约了鲁尔区的发展。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76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鲁尔工业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鲁尔区通过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工业布局的调整);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扩大企业规模;
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
……
要解释这些措施为什么能使鲁尔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77教学要求
发展要求
能结合某区域的实际,探讨该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这体现了教学中的知识迁移、原理应用。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78教学要求
说明
案例材料中知识不作识记要求
主要指阅读材料“鲁尔区工业重镇——杜伊斯堡与埃森”。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79教学建议
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煤炭与鲁尔工业区繁荣和衰落”的教学,通过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煤炭资源的结构、交通状况的分析,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工业区兴起的重要作用;
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理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鲁尔工业区的新发展”的教学,理解鲁尔工业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80教学建议
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
阅读一(P60)“污染严重的莱茵河”,只要知道鲁尔区的衰落不仅表现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的衰落,经济的衰落,也反映在环境的“衰落”——莱茵河受到严重的污染。
阅读二(P61)“鲁尔区工业重镇——杜伊斯堡与埃森”,通过这两各城市的案例,说明鲁尔区的新发展,所以细节不重要。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81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4个活动。
活动1:展示鲁尔区交通状况图,学生自主思考鲁尔区交通运输网的特点和对工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活动2:课前布置活动要求:收集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区、煤炭利用过程排放的主要废气、我国能源结构图等信息材料,课堂上小组合作研讨活动中所提及的3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得出治理良策。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82活动设计
活动3:引导学生通过图示观察和比较,认识鲁尔区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讨论分析这些变化对鲁尔区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活动4:可以设置为课外研究活动:上网收集鲁尔区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归纳鲁尔工业区新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鲁尔经验”对我国辽中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83活动要求
活动1(P59):
通过本活动,学生不但要了解鲁尔区的交通区位优势,还应理解这个优势对当时钢铁工业发展的影响(当然对鲁尔区的新发展同样有积极的影响)。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鲁尔区交通状况图。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84活动要求
活动2(P59):
通过本活动,学生主要应理解:
燃烧煤炭是酸雨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大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85活动要求
活动3(P61):
通过本活动,学生应理解鲁尔区的工业布局从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转变为平衡布局策略。
对图2-29和图2-30的比较分析相当重要,学生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86活动要求
活动4(P63):
本活动的核心是第2个问题。通过本活动,学生要把“鲁尔经验”迁移、应用到辽中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87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88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途径
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加。
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下降,非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步上升,伴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农业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性状转化的过程。89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途径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历史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最为密切。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某些问题,如环境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根据区域的具体特征,因地制宜地寻找对策。90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及特色
珠江三角洲概况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特色(阅读一的内容)。
通过相关材料的搜集、分析,理解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相关材料主要是指阅读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资料。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教材中已进行总结。
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初期的“三来一补”。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有哪些问题(耕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城镇和工业的密度问题等)。
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重点是探讨。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2教学要求
发展要求
理解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关系;并能结合某区域的实际,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请注意活动5中第二个问题的第三个观点。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3教学要求
说明
案例材料中知识不作识记要求
活动1中珠江三角洲“一镇一品”,什么镇有什么品,不需要记忆。
活动2中,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分布,城市的数量、名称不需要记忆(主要城市除外)。
……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4教学建议
采用启发联系式教学法,联系必修2“城市与环境”中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教学,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5教学建议
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
阅读一(P64)“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这是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特色”的内容,应按正文要求。
阅读二(P66)“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通过一个具体城市的发展来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材料中的细节并不重要。
阅读三(P67)“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要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两个阶段特征的不同。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6教学建议
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
阅读四(P69)“汹涌的“民工潮””,既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说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很多省份。材料中的细节并不重要。
阅读五(P70)“珠江三角洲的城市问题”,这是对正文中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具体展开说明,材料中的要点需要了解。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7活动设计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
活动1、2:按活动要求,让学生观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的特点;运用课本阅读材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归纳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活动3、4:将两个实践活动,布置为课外调查活动(分组任选一个)。
活动5:对1、2两题,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先组织学生就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再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师对辩论结果作适当评价。对第3题,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居住地状况选择其中1个,按要求完成。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8活动要求
活动1(P65):
这是一个阅读思考式的活动,通过活动要理解“一镇一品”的优越性。
活动2(P65):
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珠江三角洲的概况。
要了解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在该区域中的相对位置。
通过分析图2-35,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
通过图2-35、图2-36的对比,感受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发展。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99活动要求
活动3(P68):
这是一个阅读思考式的活动,通过活动知道“三来一补”是什么。
同时还要知道这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初期的主要工业类型。
活动4(P69):
通过活动,增加对阅读四中所述内容的理解。
是否需要安排这样的活动?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00活动要求
活动5(P70):
这个活动是探讨解决“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核心内容。
所以这个活动很重要。
这个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探讨,过程是重点。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01谢谢大家的热情配合!!!我的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浙江教育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朱光良(邮编310012)
E-mail:zjhzzgl@zj.com
Tel:0571-88068003(H)88218235(O)
13705715362课件23张PPT。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余姚第四中学 郑伟大
2007年1月·杭州一、对本章教材的基本看法二、对教学要求的几点说明三、对活动部分的一些建议一、对本章教材的基本看法(一)知识框架
运用有关
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结合
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安排(三)为什么要安排这部分内容? ——体现地理课程的时代性
——突现地理科学的服务功能
——展现地理学科的兼容性
(四)教学目标如何定位?地理性。
应用性。
实践性。1、基于教材的基本特点 ——与《信息技术》课的关系
——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
模块的关系2、恰当处理好两个关系目标:
了解基本原理
知道应用领域
尝试简单操作注意广度
把握深度二、对教学要求的几点说明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应用第二节 遥感(RS)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应用第四节 数字地球会考知识条目和考试要求三、对活动部分的一些建议活动目的:“实践操作”、“情景体验”
活动方式:上网操作、收集信息;
描述或表达
活动建议:从实际出发进行取舍、整合第一节活动(P77、P81、P85)目的(1)学会查询;(2)感受神奇
建议:在计算机房上课,上网查询,两个活动
一并进行。 研究性学习.
安排在课外;根据条件,各校灵活处置。第二节活动(P91、P92、P93) 目的:了解遥感图象识别地物的原理和方法
建议:合并,整合设计。 (1)遥感图象以什么元素区分地物特性?(色彩)
(2)图象色彩为什么能区别地物的不同特征呢?
(地物的反射、辐射波谱)
(3)同一个地物(植物)为什么也有反射、辐射波
谱的差异呢?(地物质地,如植物的健康状况
差异)
(4)根据上述原理,遥感还可应用在哪些领域?
(地质勘察、资源调查、天气变化、灾情监测等)对比:检测事物演变、灾害发生、海陆变迁。。。
目的:了解遥感在地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第三节活动(P97、P99、P101) 特点:都属于信息收集。
目的:了解GPS应用领域。
建议: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可以集中起
来统一在新课结束后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有选择地进行。第四节活动(P104、P107)总 结知识主体:了解“三S”信息技术
教学重点:介绍简单原理和应用领域
学习目标:
——了解简单原理(是什么)
——知道应用领域(什么用)
——尝试简单操作(怎么用)
——感受神奇魅力(怎么样)课件10张PPT。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问题生成力”的培养过程研究衢州二中 金子兴 324000过程1、没有问题,或者问题很少2、问题很多,但问题表现无序性3、问题针对性增强4、研究:不同个性学生提出问题的差异性过程1 :没有问题,或者问题很少原因:传统教学影响
学生基础/学习兴趣/个体性格
合作学习的机会与获得的时间影响:教师陷入传统教学的泥潭思考过程1问题过少的思考
评价体系的转变
注重学习过程——成长记录袋维度学习理论的运用
脚手架——提高学习的驱动力教学行动的转变学生——提问方式的转变
教师——沉默中的沉默
师生——简单的错位,不简单的改变过程2:问题很多,但问题表现无序性案例:《聚落》课堂教学影响:解决问题无从入手
引发教学秩序混乱
无法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打击学生再次提问积极性思考过程2问题无序性的思考1、有效问题3、后续学习2、问题的梳理与归类
建构知识结构,设计知识框架
What,Where,Why,How4、建构非线性教学(预设/反思)WWWH1、是什么(What)?
明确学习研究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生成的前提。
2、在哪里(Where)?
了解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环境特征。这是有效质疑的关键。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该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演化与它周围的地理事物有着
紧密的联系。这是学生解决为什么、怎么样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二点论)
的根本保证,还有利于学生对什么是区位的正确理解。这也是创造性思维养成的起点。
3、怎么样(How)?
主要是指: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影响?策略如何?特点主要指的是现象,规律
主要指的事物的本质,影响是评价问题,策略是最终目标。
4、为什么(Why)?
解决区位因素对该地理事物是如何影响的问题。1、周围有哪些地理事物?2、该地理事物是
如何在这些地理事物的影响下形成上述特点与规律的?这是坚持二点论的表现。3、哪个因
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4、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次要因素会转变成主要因素?
这是坚持重点论的表现。
正确处理好怎么样与为什么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怎么样、为什么,这种教
学方法,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事物特点的能力,关键在于学生
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分析、概括地理事物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归纳地理事物特点、规律的能
力,笔者以为应该从影响因素入手,也就是从为什么切入,能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地理事物
特点的能力。
返回“思考2”《聚落》学生提问返回“过程2”过程3学生问题的针对性增强过程4 研究学生提出问题的类型、频率、方式、质量存在差异该差异与学生学习基础、性格、世界观等差异间的关联性课件14张PPT。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国家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
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专家
华东师大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副院长
段玉山 博士 副教授地理信息技术入门
及
高中地理三 教学分析一、教学方法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方法
地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方法(TW)
提供和呈现案例——提出问题(或明确学习目标)、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以解决学习问题——交流和归纳总结——评价和拓展。(1)了解区域的含义
列举不同大小、各种类型的区域,让学生讨论分析,区域的基本特点:具有明确的空间范围,是人类活动的综合体;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环境结构;区域内部性质相对均一,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区域具有自身的演化过程。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选择学生熟悉、材料详实的两个地理区域(如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可采用立表分类归纳的方式,从自然环境的典型表征、形成原因,资源和环境优势、不足,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社会经济特点与自然环境关系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选择学生熟悉或材料详实的某地理区域(如鲁尔区的复苏),引导学生从区域开发初期、成长和成熟期、衰落期,分析三个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劳动力就业、人们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状况,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归纳出资源和环境在各个阶段对区域发展的不同影响。归纳总结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利用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用讨论的方式,从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涉及移出和移入、调出和调入的不同区域环境的影响。
①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产业移出对区域地理环境改善的积极意义。从移入区域为什么愿意接受产业转移角度,分析移入区域原有的地理环境,产业移入后对区域整体开发的积极意义和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影响状况,分析如何可以较好地避免产业移入对于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产业转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资源调配对调入区域缓和资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综合效益(经济和生态)提高的角度,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环境建设的积极意义。从资源的输出本身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发资源、增加就业,改进产业结构,从而获得生态建设需要的技术和资金角度,分析资源调配促进调出区域资源、环境、人口整体协调发展的积极意义。
从辨证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避免资源转移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发展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二、专业知识学习新课程下学习专业知识的必要性
针对性学习的方向与方式
学习与教学的结合
交流与反思
网络资源的利用
区域地理学习资源1.著作
崔功豪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
赵济等主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燕春编.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期刊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月刊).北京
中国国家地理(月刊).北京
地域研究与开发(月刊).郑州
3.网站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index.html (人民网)
http://www.xinhua.org ? (新华网)
http://www.igsnrr.ac.cn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http://www.cctv.com/geography/index.shtml (国家地理频道)生态环境 学习资源1.著作
周鸿编著.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高庆先等编著.沙尘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陈广庭编著.土地荒漠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赵魁义编著.地球之肾——湿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王冰等主编.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杨桂山著.流域综合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
周运清著.长江流域的变态环境:人与自然统筹发展的社会学解析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期刊
生态环境与保护(月刊).北京
中国国家地理(月刊).北京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双月刊).武汉
3.网站
http://www.swcc.org.cn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http://www.rcees.ac.cn/stxh/index.html (中国生态学学会)
http://www.eedu.org.cn/index.html (中国环境生态网)
http://www.wetwonder.org (湿地国际·中国)
http://www.chinawater.com.cn (中国水利网)
http://www.ep.net.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5917&h=1&bpg=58&age=0
(从美国科罗拉多河看黄河-环保时空)
http://www.yrwr.com.cn/home.htm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http://www.cctv.com/geography/index.shtml (国家地理频道)区域经济 学习资源1.著作
乔木编著.振兴东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
齐建珍等著.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叶裕民著.中国城市化之路.商务印书馆.2001年
高旺盛著.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万洪富编.我国区域农业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
王革华著.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工出版社.2005年
张一民著.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东北财大出版社.2004年
2.期刊
经济(月刊).北京
经济展望(月刊).上海
中国国家地理(月刊).北京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月刊).北京
3.网站
http://www.agri.gov.cn (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china5e.com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lii.com.cn (中国轻工业信息网)
http://www.cei.gov.cn (中国经济信息网)
http://www.cctv.com/geography/index.shtml (国家地理频道)三、知识系统输理人文地理知识梳理的必要性
学生知识脉络的把握
学生理解领悟的提高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知识体系 “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体系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体系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