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套]高二地理全套课件第一单元[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全套]高二地理全套课件第一单元[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5-10-12 23:03:00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人 口 再 生 产思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2.生么叫人口再生产?3.什么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哪些要素决定?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哪几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各自有什么特征?原因如何?1.人口总体的组成?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 人口再生产?人口内部的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出现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型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征(读下图,分析各种类型出现的时期及其特征)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红线—出生率 黑线—死亡率人类社会初期农业社会时期产业革命时期后工业化时期极高、极高、极低高、高、较低高、低、高低、低、低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分析:2000年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变化 阅读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1)(2)(3)(4)各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哪一阶段?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先是从什么下降开始的?为什么?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3、进一步思考一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4)段,为什么人口死亡率出现略有上升的趋势? (4)段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后阶段,属于“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5、思考:在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时,为什么要分析“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社会生产力资料数据0.930.81(1)在分组年龄中,甲组死亡率比乙组 (高或低)。(2)在总人口死亡率中,甲组死亡率比乙组 (高或低)。(3)产生上述反差现象的原因是: 。主要是因为甲人口的老年人比较多,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下图为四种人口金字塔的模型1、快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金字塔基底宽阔,15岁以下年龄组占人口比重大而塔顶尖细,65岁以上人口组所占比例小,表明具有人口迅速增长的强大动力2、慢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金字塔塔基不宽,向上逐渐变窄,表明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增长3、零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塔基与塔身几乎等宽,塔顶逐渐变窄。 4、负增长型人口结构其特点:塔基最窄,塔顶较宽,略呈纺锤状,人口增长动力不足。(一)、发达国家或地区 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三低”的“现代型”,但各国间的差别明显。(欧洲为负增长)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低、高”的“过渡型”。
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处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一些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或正在进入“现代型”,它们是韩国、古巴等国。
(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练习: 1、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含义是指( )
A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B出生人口等于死亡人口
C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D人口世代更替,不断延续
2、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
B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劳力缺乏
C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D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D3、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4、人口再生产类型总是与一定阶段的( )
A人口出生率相适应 B人口死亡率相适应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人口自然增长率相适应
5、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的国家是( )
A美国、加拿大 B澳大利亚、新西兰
C韩国、新加坡 D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
BCD课堂小结:人口再生产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决定因素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地区分布全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课件10张PPT。人口数量与环境一.人口数量的变化 1.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2.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人口的迁移引起)/1.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2.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生育率死亡率出生率增长率社 会 环 境 因 素经济发展水平
婚姻制度
生育政策
避孕技术
文化
宗教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
职业结构
政治因素
受教育水平
医疗水平
气候
土壤

自然灾害返回克山病是由于土壤中缺硒元素导致的,表现以
心肌病为主,严重者可出现昏厥、抽搐或心原
性休克。
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0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返回思考:1.农村和城市相比,妇女生育子女数有何差别?
2.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妇女生育子女数有何影响?台风灾害二.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1)原始社会,人口数量很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小。
(2)农业社会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3)现代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2.人口数量增多对环境的作用
(1).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
大的压力。(2).人口数量的增多,人口分布过于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
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若不妥善处理,就会造成污染。(3).人口数量增加,导致生产规模扩大,也会带来更多生产废弃物,
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污染。不适当的生产可能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1997年)
思考:1.哪个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为什么?
2.人口多少与人均二氧化碳的多少是否呈正相关?3.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1)人口增长无疑对环境恶化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
有多大,值得讨论。(2).人口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也很难下定论。
(3).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现正相关。某一地区人口
多,增长快,并不说明其污染就严重。反之,也不能说明其
污染轻。
讨论:分析下面的几种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为什么?
1.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环境污染就是
因为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2.环境污染与人口数量多少呈正相关。
3.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无足轻重,只要有了先进的技术,人
口增长不仅不会使环境恶化,反而使环境能够供养更多的人
口。课件8张PPT。环境人口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阅读理解概念:(1)找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中的关键词。
(2)根据“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分析“环境人口容量”
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3)你怎样理解定义中的“其他”二字 环境人口容量强调环境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要研究
某一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区域的资源、科技
水平及生活水平为依据,但该区域所利用的资源和技
术不一定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
(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2、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
生活消费水平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可总结如下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2)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 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
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2、合理容量何为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两者有何关系?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在地球究竟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上,存在
不同观点: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
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10亿左右。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阅读: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是多少? 我国目前人口接近13亿,未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
最高值,为什么还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中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1/3
中国人均森林是世界人均的13%
中国人均草原是世界人均的32.3%
中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的1/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我国“地大物博”,但被巨大的人口分母一平均却是
“地省物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在人口的
沉重包袱下,最令人忧心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
值还会继续下降。(2)我国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矛盾突出 在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尤以耕地和淡水
与人口的矛盾突出耕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缓解人口与耕地矛盾的根本是什么?淡水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你能为缓解人口与淡水资源的矛盾做些什么?(3)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环境保护思考:1、如果我国的人口现在不是13亿,而是7亿,我国
的经济、环境状况会如何?2、根据下图《人和森的关系》,利用环境人口容量
的观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课件23张PPT。人口素质与环境人口的身体素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人口身体素质(人体系统)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影响物质、能
量、信息影响人口身体
素质的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次生环境因素材料一:西行日记两则 6月13日 晴
今天,经过几个小时飞行,我终于到达了心中向往已久的圣地——拉萨,一下飞机,还没来得及让激动的心情得以释放,便觉得一阵阵头痛,耳朵也嗡嗡直响,抬头看看天空,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但身上却一阵阵发冷。前来迎接的格桑大叔红光满面,谈笑风生。但阵阵的耳鸣、头痛,身上的阵阵寒意已使我顾不得与他多谈,只想早早地赶到宾馆,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觉。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思考:原生自然环境是通过哪些因素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1、“我”到拉萨后为什么感到不舒服,而格桑大叔却神采奕奕?
2、哪些因素导致了“我”的不适应?讨论 7月6日 晴
几天来,我们一直在新藏线上颠簸,酷热与干旱早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一阵阵干热的风迎面扑来,顿时觉得身体里的水分像是被蒸干了似的,嘴唇干得起了泡。到了乌鲁木齐,流了鼻血,连忙找到当地一户人家要水清洗。据当地人介绍,这里已经连续2个多月没有下雨了,大家用水得到十几里外的坎儿井去运。这时,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四川来,若在家乡,我一定会跳到江里泡个舒服……讨论哪些因素导致了“我”的不适应?原生环境因素气温土壤地形降水其他湿度〔案例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思考:环境污染是通过哪些渠道对人的身体素质造成影响的?
案例一:现代交通、电信业的发展,使噪音污染、微波辐射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尤其是噪音污染,对人的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都会造成较大伤害,根据测定:120一130分贝的噪音能引起动物器官的病理性变化,130—150分贝的噪音能引起动物听力的损伤和其他器官病理性变化,150分贝以上的噪音能使动物器官受损伤,甚至死亡。如在165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大白鼠失去行为控制能力,疯狂窜跳,厮咬,抽搐,然后僵直倒地死亡。案例二:据报道,在美国一个空军飞机试验基地附近原有一个养鸡场,饲养着近万只鸡,后来,在基地试验F—104型战斗机时,强大的噪音使所有的鸡均不再生蛋,几天后,近一半的鸡死亡,损失惨重。附近居民不堪忍受噪音折磨,纷纷搬离此地,并向法院提出控告,要求赔偿。讨论1.噪音污染对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了哪些危害?
2.在你身边,是否也有噪音污染?对你带来伤害了吗?如果有,应该怎样治理? 案例三:"疯牛病"原因已经查明,系英、法等国家在养牛的饲料中添加了有害添加剂所致。由于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治疗和预防这种病毒,所以"疯牛病"已使英、法两国畜牧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世界各国也谈"牛"色变。 案例四:1968年3月,日本九州市爱知县的一家粮食加工公司食用油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由于管理不善,一种有毒物多氯联苯混入米糠油中,引起许多人在使用后中毒死亡。米糠油的副产物黑油作家禽饲料,引起大量家禽死亡。食用中毒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13000人。几十万只鸡死亡。多氯联苯能积累在人体内,不易排出,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世界八大公害之一的“米糠油事件”。讨论1.过量的化学性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哪些危害?
2.你平时所吃的食品中,是否也有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对你带来了伤害了吗?如果有,应该怎样治理?案例五:全球每日5000儿童死于水污染
据一项联合国报告,全球现有30亿人得不到适当的卫生设备,每天死于与污水有关疾病的儿童超过5000名。
报告说,如果各国政府致力于具有成本效益的当地工程的话,它们应能够在25年内确保每一个人可得到安全的用水和足够的卫生设备。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仅痢疾每年就夺去四五万儿童的生命。沼泽污水滋生的蚊子传播的疟疾每年10亿人受害(死亡达270万人)。在发展中国家的死亡人数中有一半与水污染有关 案例六:20世纪90年代,上海曾多次出现爆发性甲肝,爆发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据调查,其原因与当地人生吃毛蛤有关。甲肝病毒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入人体而导致病变的? 讨论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工厂、医院垃圾、废弃物病菌、病毒
寄生虫卵水体毛蛤人体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噪声、微波辐射等
化学: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烟雾等
生物:垃圾废弃物等讨论1、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人口过多是不是形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案例分析〕分析下列材料,思考: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环境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案例一:疯狂的地老鼠.
就因为发菜谐音"发财",甘草能生财,内蒙古大草原使年复一年遭受人为的劫难:内蒙古8800万公顷草原已有3900万公顷沙化退化,并且沙化面积正以每年800万公项的速度继续扩大,其中仅搂发菜、挖甘草破坏的草原面积已达1300万公顷以上,至今,已有400万公顷完全荒漠化。
据统计,每年雨季外地搂发菜、挖甘草的数十万大军疯狂采掘,铁把搂过之处,牧草连根拔起,草场如同剥去了一层皮。搂一斤发菜要破坏2.7公顷草地;挖一斤甘草要使近1.3公顷草场变为沙丘。牧民痛恨地称他们为"疯狂的地老鼠"。 案例二:攀钢变废为宝
攀枝花钢铁公司是我国一家大型钢铁公司,它的铁矿石,主要来自于当地的钒钛磁铁矿。过去,由于技术能力有限,炼钢后含有大量钒钛成分的矿渣被用来铺路或倒掉,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使大量的伴生矿钒、钛被浪费掉。如今,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 钒、钛等伴生矿种已经能较充分地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做到了增产创收,变废为宝。讨论〔讨论〕1.什么原因造成了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
2.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内蒙古草原的沙漠化继续恶化?
3.从攀钢的例子我们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是矛盾的吗?
4、你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资源观
环境观
发展观人口、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先进落后文化素质高文化素质低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恶性循环人 口 素 质 与 环 境人口的身体素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身体
素质的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人口科学文化素
质对环境的影响高素质良性循环低素质恶性循环提高素质课件20张PPT。人口迁移与环境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移动,而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移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的改变1、① ② ③ ④代表怎样的迁移
2、请说出城市化进程是属于哪种迁移?
3、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向往优美的自然环境,他们采取哪种迁移方式?思考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县际迁移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向农村农村向城市城市向城市城市向农村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政治因素气候
土壤
淡水
矿产经济
交通
文化
家庭政策
战争
政治中心改变政治因素
国家规划,在三峡工程竣工前需搬迁安置 113 万库区移民
今年的6月20日,是第一个世界难民日,据美国难民委员会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600万难民,亚洲有340万难民逃离了他们的国家。其中大部分是迫于内战和政治压迫。
据联合国和美国方面的有关统计,在阿富汗有4百万人由于极端穆斯林的塔里班民兵和在野党之间的内战而遭驱逐。
请同学们看我国历史上和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试分析其影响因素。
?? ①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②三国时,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居民迁居江南,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思考分析③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民党反动统治,许多人为逃避战乱,摆脱贫困,背井离乡,出现了"闯关东"(河北、山东向东北迁移)、"走西口"(山西向内蒙古、甘肃向新疆迁移)、"下江南"(四川向云南、贵州迁移)等习惯性人口迁移特点。从19世纪未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0年间,由关内迁到东北的就有3000万人左i右。
④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人口迁移,可分为自发的和有组织的两种方式,逐步形成了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四川省和湖南省4个主要迁出地区。近年来,人口向西迁移的主要是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各省的能工巧匠和个体商贩。改革开放以来,农衬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是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⑤美国居民从东北老工业区向西部方向迁移。1、请问原始人以群体为单位,过着“流浪”生活,那时他们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口迁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涨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又是什么?
3、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三、人口迁移与环境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城市化大发展时期,无独有偶,此期间美国移民潮达到高峰,据统计,在1850年至1910年间,欧洲移向美国的移民达2337.33万人,平均每年大约迁入39万人。来自英、法等国的移民不仅给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带来了欧洲先进的冶铁、纺织和其他工业部门的知识和技术,带来了欧洲成熟的资本主义管理方法,对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据统计,1914年美国各重要工业生产中移民所占比例:钢铁业58%、烟煤业20%、肉类包装业61%、纺织业62%、服装业69%、炼油业67%……一般来说,外来移民在这里要占城市人口总数的70%以上。 在长江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搬迁和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和三峡库区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三峡工程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市(区)、县。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规划移民113万人,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4个集镇和1599家工矿企业以及大量港口、码头等行政单位和基础设施需要迁建。
在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移民迁建中,生态环境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不仅关系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三峡工程的长期正常运行,而且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数亿人口的生活用水卫生。活动①请你为国家制订几条措施,以加强迁出区环境保护工作。
②请你为迁入区制订一些措施,以使其迁移效应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请你出点子人口迁移与环境人口迁移基本知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概念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按迁移方向划分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课件13张PPT。 中国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由北向南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向南方;安史之乱,南超北;秦汉始,人口迁,四周散移民、支边、加战争,自然灾害是原因。
问题一:
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什么?
表1.6  1954至1984年我国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表1.7  1954至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情况
表注:表中未反映我国台湾省的情况。现海南省、重庆市的人
口迁移分别包含在广东省、四川省之中。
特点:(1)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流动数量较少
(2)自发的迁移少,以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为主。
方向:沿海 内地、边疆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民进入城市。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有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 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特点: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原因:(1)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2)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
(3)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E读资料和图,回答问题:[资料一] 1964年--1965年,国家从战略角度考虑,把沿海和内地密集的工业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转移,开始了大规模地“三线”建设。迁移人员主要包括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及家属。[资料二]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求职业,引发了规模日益扩大的农村劳动力跨区流动。每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在各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返乡,形成所谓的“民工潮”,人数达5000万人。[资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的一些知识分子、高技术人才向东迁移,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资料四] 三峡移民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规模的移民,至2009年竣工,计划搬迁人口将达到133万人。F读课本图1.19,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
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开发资源,发展边境贸易缓解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互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务工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