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全套)[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全套)[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6-09-16 14:10:00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人口再生产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再生产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
2、了解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及其影响。
3、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4、掌握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差异。思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2.什么叫人口再生产?3.什么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哪些要素决定?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哪几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各自有什么特征?原因如何?1.人口总体的组成?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 人口再生产?人口内部的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出现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型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征(读下图,分析各种类型出现的时期及其特征)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征比较表 高高高低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能力低,战争频繁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环境改善;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 生产力的大发展,生活质量改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变革高很低较高较低低高低很低阅读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1)(2)(3)(4)各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哪一阶段?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先是从什么下降开始的?为什么?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进一步思考一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4)段,为什么人口死亡率出现略有上升的趋势? (4)段处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后阶段,属于“现代型”,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析:2005年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变化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结论:(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1、发展中国家 过渡型 2、发达国家 现代型 3、全世界 过渡型 (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 )(二)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1、欧洲(如德国、匈牙利等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2、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之间 3、日本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 (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1、非洲国家、大洋洲国家(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 “过渡型” 2、亚洲、拉丁美洲(除韩国、古巴 )“过渡型” 3、中国 “现代型” 阅读P4页及表1.2,思考以下问题: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有什么不同?2、从总体上讲全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何种类型,为什么?3、从各大洲的情况来看,人口出生率有何差异? 4、各大洲人口死亡率相差不大,而非洲为什么稍高一些?5、哪一大洲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什么?欧洲,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 非洲生产力水平最低,生存环境、营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因而死亡率最高6、在人们看来,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应该越低,但表1.2中的数据却显示出相反的结果,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年龄结构原因造成。发达国家属现代型,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这一类型发展的结果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因此老年人的死亡率就比较高。课堂小结: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转变地区分布原始型发达国家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内部差异特点原因过程-活动:读1949-2001年中国人口自然变化图,判断现代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经过哪些变化? 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思考:(1)1949年-2001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国策
(2)我国70年代的出生率比以前下降了很多的原因是 实行了计划生育练习: 1、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含义是指( )
A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B出生人口等于死亡人口
C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D人口世代更替,不断延续
2、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
B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劳力缺乏
C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D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D3、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4、人口再生产类型总是与一定阶段的( )
A人口出生率相适应 B人口死亡率相适应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人口自然增长率相适应
5、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的国家是( )
A美国、加拿大 B澳大利亚、新西兰
C韩国、新加坡 D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
BCD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判断1—2题:1、四国中,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 A、① B、② C、③ D、④CA读图,回答3一4题 3、1990年,该地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4、与1982年相比,1996年该地 A、人口大量外迁 B、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小
C、本地劳动力相对不足 D、城市化水平降低 DC5、读下图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 (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____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___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就业困难 人均资源减少 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现代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或兵源不足 社会负担加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下图中与(4)阶段一致的年龄金字塔图是
A、左 B、中 C、右B课件13张PPT。1。2 人口数量与环境学点1: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由人口迁移引起,取决于迁移量的大小。)小结:考察的地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
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越小。1、环境对生育率的影响
任何地区生育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等社会环境因素。资料1:1840年,我国人口约4亿。1949年,约5.4亿2000年,我国总人口已达12.95亿人资料2:气候、水、土等自然因素对死亡率影响较为明显资料3:大的自然灾害对死亡率的影响资料4: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学点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1900数量资源人口污染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相关示意据图分析:1)、20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2)、这种变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必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主要途径有哪些?理解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关系学点4:读图分析:环境污染与人口数量多少呈正相关?关系:一、人口数量变化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二、不能忽略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间接影响请思考:1、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的子女数有何关系?2、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妇女和城市妇女生育的子女数有何不同?3、以上说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哪里?落实计划生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人 口 数 量 增 多 对资源需求量加大生产规模扩大人口集中分布人均消费水平上升利用资源的程度和范围扩展生活排污量剧增生产的废弃物增多 环 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课件11张PPT。环境人口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阅读理解概念:(1)找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中的关键词。
(2)你怎样理解定义中的“其他”二字
(3)根据“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分析“环境人口容量”
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强调环境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要研究
某一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区域的资源、科技
水平及生活水平为依据,但该区域所利用的资源和技
术不一定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
(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资料:案例: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之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的13亿人口?为什么?
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可能会怎样变化?
不能,资源数量少(粮食产量低),科技水平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对外开放程度低,国外资源流入少人们的消费水平高,人口数量减少2、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
生活消费水平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可总结如下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2)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 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2、合理容量何为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两者有何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合理容量:最适宜
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在地球究竟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上,存在
不同观点: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
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10亿左右。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阅读: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是多少? 我国目前人口为13亿多,未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
最高值,为什么还要控制人口的增长? 在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中,尤以耕地和淡水
与人口的矛盾突出(2)我国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矛盾突出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的1/3人口与淡水关系:???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丰富,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之后,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水资源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线,人均淡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4 。淡水严重不足,尤其是北方地区。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按照国际标准抵达公认的人均1700立方米缺水警戒线。(3)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环境保护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简单的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课件20张PPT。1.4人口素质与环境1、定义:人口身体素质指的是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的身体是由各个系统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不断地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
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
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2、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次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一)原生环境因素 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与人口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有些地区的土壤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些元素,或者某些元素过多,都可能产生地方病。例如,硒是生命必需元素,研究证实,环境中硒缺乏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硒过剩,却可能产生地方性硒中毒,表现出脱发、脱甲和某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环境中碘异常,当地人口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有些地区自然放射线高,则容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较多等。(二)次生环境因素主要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来讨论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
1、物理方面现代交通、电信业的发展,使噪声和微波辐射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社会生活噪声人口嘈杂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2、化学方面有些食品的污染物和夹杂物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例如某些食品中的黄曲霉素,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烟草燃烧是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上千中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
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酸盐(防腐和显色作用)。
2、含大量防腐剂(加重肝脏负担) 烧烤类食品 :1、含大量“三苯四丙吡”(三大致癌物质之首)。2、1只烤鸡腿=60支烟毒性。3、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 3、生物方面生活垃圾、污水和粪便,以及生物制品厂、食品厂和医院等的垃圾和废弃物,不经适当处理,其中的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对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并通过饮食传播一些传染病。案例:20世纪90年代,上海曾多次出现爆发性甲肝,爆发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据调查,其原因与当地人生吃毛蛤有关。甲肝病毒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入人体而导致病变的? 讨论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工厂、医院垃圾、废弃物病菌、病毒
寄生虫卵水体毛蛤人体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1、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①影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 ②影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即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 3、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1)将以下备选答案填入相应广框:
①旅游区布满弃物,环境破坏②引进新的技术和工艺③用古文物换取外汇,文化遗产丧失④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⑤旅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⑥调整产业结构的较好取向⑦为地方产品创造新的产值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练一练①②③⑤④⑥⑦⑧可见,大力提倡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2)从某省两地发展旅游业出现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
C.提高人口素质是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
D.发展旅游业必须由当地居民投资 A思考:(1)夏履镇走的是      的道路,做到了       和      同步发展,其根本原因       。
(2)长江上游某山区走的却是       的路子,这导致环境遭到破坏,引起           ,其原因是              。                  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片面发展经济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增加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课件26张PPT。人口迁移与环境学习要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拓展思路:问题1:人口迁移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进行分类?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对人口迁移定义的理解,我们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的变化,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如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及出差等,虽然涉及到人口地理位置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临时的,不能算人口迁移。此外,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第二,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的含义,这“一定的距离”一般指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内。只有超过一定的距离,跨越不同的地域,迁移者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这正如课文中的图1.12所示,由于不同行政区域大小相差悬殊,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地点也不相同,有的人仅需移动很短的距离就可能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而被认为是人口迁移;另一些人即使移动几百千米,可能仍在同一行政区域以内,而不被当作迁移对待。 地理位置迁移方向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
?农村→农村
城市→城市
人口迁移的分类二、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前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中国印度非洲日本欧洲美 洲澳大利亚1、① ② ③ ④代表怎样的迁移
2、请说出城市化进程是属于哪种迁移?
3、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向往优美的自然环境,他们采取哪种迁移方式?思考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和转移?(1)农村地区和农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了重视城市而对农村重视不足的发展政策。与城市及现代工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农业的收入水平普遍明显偏低。收入水平的低下,引起了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恶化。这是促使农村人口外迁的直接原因。
(2)农业的高失业率。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依赖性很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增长潜力有限。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农业失业率过高的压力,农村人口纷纷外迁,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过高的人口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过高的人口——土地比率,被认为是形成农村地区贫困和大量人口外移的重要原因。
(3)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土地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也是引起农村人口大量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经营的分散,不利于实行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收益水平,使原本就很低的农业收入更难以提高。而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在一部分人可以发财的同时,使很多人失去了在农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得不向外迁移。当然,上述原因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能截然分开。事实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强化。那么,城市地区又是靠什么来吸引农村人口迁入呢?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存在各种促使人口外迁原因的同时,在城市里也存在着一系列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城市里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等。由于它们实际上就是农村地区促使人口外迁的各种因素的对立面,因此,这里不作详细介绍。此外,城市地区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因素,还包括城市里有较好的教育设施、较好的医疗卫生设施和较好的文化娱乐设施等。
问题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2)水是人类生存必要的物质条件之一。
(3)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 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4)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2.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2)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家庭和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资料: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少年来吸引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可到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三峡移民图片?8月6日,来自重庆忠县的第二批815名三峡库区移民乘专列抵达山东青州。他们将在潍坊的16个乡镇52个村落户,开始新的生活。这是66岁的郭寿林老人带着两只大山鸡抵达青州。 问题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如何?环境对人口的影响环境对人口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古至今,好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但也包括社会环境),其各方面条件较为优越,吸引力就大,人们愿意迁往那里;而不好的环境,或环境恶劣的地区,其各方面条件较差,甚至不利于人们的居住与生存,其推力(排斥力)就大,人们则不愿意在此居住与生存,从而引起迁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有不同的影响。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例如,随着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在发达国家,人们在作出迁移的决定时,往往把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迁移的历史,大规模向边疆和工矿区移民,给那里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积极开发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内地和边疆建立起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改变了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使迁入地的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有些地方从生态环境效益上考虑不周,或工作上的失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了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例题解析:
[试题剖析] 二次大战前人口迁移的特点是由已开发地区移向未开发地区,由旧大陆移向新大陆,即北美洲、大洋州、拉丁美洲是人口迁移地区。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较发达国家或地区,大洋州和北美洲相对比较发达,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高,仍是人口迁入地区,只有拉丁美洲变为人口迁出地区。正确答案是D。1、二次大战后,由人口迁入变为迁出地区的是
A.北美洲 B.欧洲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试题剖析] 发达国家城市的“钟摆式”移民是高度城市化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人口流动的逆向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市中心地价高、环境恶化,居住条件差。有钱一族由于高速公路和私家车及地铁的发展,反而选择在近郊区购买住房,这就出现了早晨乘车去市中心上班,晚上乘车回郊区住的钟摆式移民,C是原因,但非条件;条件是B 2、城市人口“钟摆式”移动的条件是 A.工农业的持续发展 B.高速公路和地铁的发展 C.城市中心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D.农村劳力过剩知识总结:人口迁移与环境人口迁移的
概念和分类影响人口迁
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与
环境的关系概念分类地理位置迁移方向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农村→城市 城市→农村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
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和
通讯、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
其他因素)(相互影响)农村→农村
城市→城市
课件18张PPT。中国人口迁移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之回顾:1、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年美国的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中部迁移
 B、目前中国人口主要是从内地、边疆迁往沿海
 C、较长时期内俄罗斯人口自西部向东部迁移
 D、近年巴西人口从沿海向中部迁移BCD2、有关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的人口“流浪”迁移,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直接
  受到环境的制约
 B、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的相对不足
  而引起的
 C、工业社会的机器大生产,人口大量从农村迁入城市
 D、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
  的影响大致是相同的D3、有关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地区间生存
  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B、人口的大量迁移必然使迁入区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C、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小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城市
  环境问题的产生A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是(  )
 A、由农村到城市  B、由农村到农村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A5、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
 因素主要是(  )
 A、气候条件优越   B、重大政治变革
 C、经济的发展变化  D、矿产资源的开发D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阅读教材,归纳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迁出、迁入地区及其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期起,人口迁移频繁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特别向南方扩散唐朝“安史之乱”后,人口中心移到长江流域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思考:黄河中下游平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平原广阔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读表1.6 1954至1984年我国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表1.7  1954至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情况
表注:表中未反映我国台湾省的情况。现海南省、重庆市的人
口迁移分别包含在广东省、四川省之中。
特点: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流动数量较少,自发的迁移少,
以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迁移为主。
方向:沿海向内地、边疆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民进入城市。这个时期我国人口迁移有什么主要特点?方向是什么?
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
(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
(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有人口迁移;
(7)少量的自发迁移。 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 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特点: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原因:(1)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2)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
(3)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四、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1、积极的影响(1)流动人口给城市提供了大量价格低谦的劳动力,为城市
  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缓解了城市部分翻行业的劳动力
  供求矛盾。(2)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为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的演化发展作出了贡献。(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4)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5)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方便城市居民的
  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6)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
  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不利的影响  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住房等方面的压力,也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练一练:(1)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和
 原因是(   )
 A、规模较小,频率较低
 B、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控制较多
 C、多为自发流动  D、西藏为人口净迁入地区AB(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   )
 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C、加速开发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CD读图1.19《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当前的人口迁移的格局将发生变化:①西部人口向东流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东部地区人口将开始流向西部,形成新的人口由东向西迁移的潮流。②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农村人口将大量涌入城市,从而出现大量的流动人口。
(1)迁移人口数量大、方向最多的省份为      。
(2)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为    、    、    ;这些地区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是                     。
(3)人口东流减弱的原因是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特点的主要表现为        的大量增加。
(5)图中所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1)迁移人口数量大、方向最多的省份为 四川。
(2)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为上海,北京,广东;这些地区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教育水平高;
(3)人口东流减弱的原因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促进了西部的经济发展、发展机会增多;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边境贸易的发展,石油资源的开发,西部大开发带来了许多发展的机会。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特点的主要表现为自东向西的迁移人口的大量增加。
(5)图中所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了与迁入地的联系,有利于迁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了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地区的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迁出地的自然环境。
对迁入地的影响:①改善了迁入地的综合环境②推动了迁入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也可能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